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教案《窗》

教案《窗》

时间:2024-08-18 00:18:59 教案 我要投稿

教案《窗》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案《窗》

教案《窗》1

  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活动,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课堂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了望口。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课前同学们读了泰格特的小说《窗》,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窗的故事呢?听讲

  2指名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听讲故事

  3组织评价评点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过渡:故事的结局除令你感到意外、震惊,还给你什么感觉?关于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有人说都是窗惹的祸,也有人说一扇窗户有什么错,究竟谁对谁错呢?我们不忙下结论,等真正读透读懂了课文,我们才有发言权。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书、思考,写下自己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或想提出来和老师同学探讨的问题(从内容、写法切入)

  3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提出的问题交流并确定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上交

  4筛选问题选代表和老师一起筛选本节课拟讨论的问题

  5组织招标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领回感兴趣的问题,自选学习伙伴,结成小小组,明确分工,讨论问题讨论前明确要求

  6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语文活动: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将续编的故事写出来,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

教案《窗》2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用50元前去买海螺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有的学生可能用连减的方法,依次写两个竖式,可以鼓励学生把两个竖式合成一个连减的竖式,并让学生分析两种写法的异同。

  (4)有的学生可能先把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加起来再用50去减,老师可以提示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一个算式里,先算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再算剩下的钱我们就要想一个办法,比如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

  2.学生说说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教师:算式里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

  4.你能解决“要买海豚玩具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5.请你自己解决

  (1)买珊瑚标本、贝壳、海豚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海豚玩具和贝壳比买海螺多花多少钱?

  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1—5

  [教学目标]

  1.巩固10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自己尝试写连加竖式,并与连减竖式比较。

  (3)搜集感兴趣的日历,进行有关的加法运算。

  2.自主练习2

  (1)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交流计算每一道题时的运算顺序。

  (2)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3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这几道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

  (4)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比一比看谁算得正确。

  (3)全班交流。

  5.自主练习5

  (1)充分利用图中的信息,编一个数学小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2)提出有关需要加减两步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教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6

  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租车,并说一说确定租车的理由。

  2.自主练习7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估计,独立完成之后,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及方法,并体会估计的策略。

  3.自主练习8

  口算题,注意及时纠正答案。

  4.自主练习9

  (1)猜一猜硬纸板下盖住了哪几个数?

  (2)盖住的数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两个数相差是多少?

  (3)说说你想怎样玩?

  5.自主练习10

  学生独立思考,找出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教案《窗》3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刻画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3、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诵读法、激疑探究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让我们一起领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俯瞰( ) 一泓( ) 斑斓( ) 争奇斗妍( ) 扣人心弦( ) 充塞( ) 漱洗水( ) 挪( )胳膊肘( ) 气喘吁吁( )

  2、齐读两遍

  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板书:画窗)

  2.文中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板书:靠窗病人、不靠窗病人)

  3.透过这扇窗,两位病人各自看到了什么?(板书:美景、秃墙)

  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开端(1—3段)关系融洽 发展(4—7段)心生嫉妒

  高潮(8—12段) 见死不救 结局(13—15段)只见秃墙

  探究分析

  1、 结合下列句子分析,不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起先: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后来: ①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

  ②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③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①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②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③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④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板书:不靠窗病人——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寝食难安、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冷酷无情、嫉妒心膨胀、卑劣无耻、灵魂丑陋、令人发指……

  2、 与之相比,靠窗病人每天利用上、下午仰坐各一小时,给不靠窗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其目的是什么?(消遣时间、解除痛苦)可见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靠窗病人——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小结:透过这扇窗户,折射出人物的灵魂。一个利人,一个利己,原来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距离,只有一窗之隔。可见,这不是一扇普通的.窗户,这是一扇打开心灵的窗户。(板书:心灵之窗)两个病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板书: 对比)

  拓展延伸

  1、 佛曰:心中有佛,眼里就有佛。小说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窗”

  是心灵的窗口,“美景”是人性的良知,“墙”是道德的丰碑。你觉得窗外应该是“美景”,还是“墙”?请说说理由。(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①有墙无美景:窗外根本就没有美景,原先靠窗的病人为了帮助病友解除寂寞,而想像出来的,更反映了他的心灵美。

  ②有墙有美景:只是后来挪过去的病人丑陋的心灵遮蔽双眼,或视点太低,让墙挡住,看不到美景。

  ③无墙有美景:作者有意安排,损人利己、心灵肮脏的人不配享受美好风光,只配看到光秃秃的墙。

  小结:窗外,或许有墙无美景,或许有墙有美景。由于两个病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心灵美好的人能够透过那堵墙,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心灵丑陋的人只能被墙挡住双眼,不配享受美好风光,只配看到光秃秃的墙。

  2、 故事新编:假如一位新的病人进来,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想象,

  续编故事。

  课堂小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美丽的“风景”!

  布置作业

  文章结尾在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思索。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特点。

  推荐阅读: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最后一片藤叶》;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

教案《窗》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丰富相应的词。

  2、能有序地观察挂图,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挂图4幅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一、二、三,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帮助幼儿了解图片内容。

  (1)小兔用什么盖了一间房子?冬天到了,小兔住在房子里觉得怎样?它是怎么想的?

  (2)小兔走在哪里?搬来了什么?做什么用?

  (3)窗户装好了,现在小兔住在屋里感觉怎么样?

  2、引导幼儿讲述一、二、三幅图片的内容。

  (1)幼儿自由结伴讲述挂图的内容,教师个别指导,丰富幼儿的词汇。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挂图内容,鼓励幼儿较完整、连贯地讲述。

  (3)过度提问:春天到了,天气怎么样?小兔家的窗会怎么样呢?

  3、出示挂图四,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4、幼儿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四幅挂图,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继续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小兔还可以用什么做窗户?鼓励幼儿说出多种答案。

  附儿童童话故事:小兔家的窗户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小动物家都很暖和,只有小兔的家不暖和。因为它家的窗户没有玻璃,它冷得直发抖,怎么办呢?

  小兔想到了好办法。它穿好了保暖的衣服就往家边的小河跑。原来它要到河里取一块冰装到窗户上去。啊!这下暖和多了!

  第二天,小猫请小兔到它家去拿些苹果吃。小兔把苹果拿回家的`时候,发现"玻璃"不见了,只看见一滩水。

  后来,是小狗告诉了它道理:"冰碰到热的物体就要融化"。

  最后小兔就去卖玻璃的店里买了一块玻璃。从此,小兔不用再担心"玻璃"会融化了。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看图讲述已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在讲述活动中能较快地观察到图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较清楚地讲述。对图片的一些细致之处也能观察的很仔细,只是不知道其代表的含义另外,但是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但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对图中角色的心理活动联想较欠缺。

教案《窗》5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理解对比描写对凸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清情节结构,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完成《练习册》第116-117页的一到四题)

  二、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按照小说的结构特点,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3)开端。写两人关系的融洽。

  第二部分(4-7)发展。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第三部分(8-12)高潮。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

  第四部分(13-15)结局。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被抬到靠近窗口的那张床上,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学生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请在文中找出证据。

  明确:“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靠近窗口的病人,每天在仰坐时,都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

  2.文章第三段写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他并未见到“窗外景物”,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这样做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表现了同志临终前仍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3.读完全文,我们知道窗外的这座美丽的公园,都是“靠近窗口的病人”精心编造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解除同伴的痛苦。编造得如此丰富优美,描述得这么生动有趣,这正是他自身美好心灵的写照。

  4.文章第六段的“想法”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实际是指什么?“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②嫉妒心③“不靠窗口的病人”的自私的心理。

  5.文章8-12段中,“不靠窗口的病人”“文丝不动”“仍然盯着天花板”,刻画出此人什么形象?

  明确:自私、丑恶、冷酷无情。

  6.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观看,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请思考本文题目“窗”的丰富涵义。

  明确:一扇窗,分明是第一位病人的心窗。在他的眼里,充满着一方光明、美丽、令人向往的净土,人们在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通过他的描述,又给第二位病人带来了一幅美丽的人间生活场景。这种写照逼真、富有感染力,使他们面对疾病,战胜病魔的力量,然而偏偏后者心里滋生了另一种不平.....

  从这扇窗子,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看到了卑劣的人性!!!

  窗—在高尚者的心灵中幻化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而在卑鄙者眼中只是“以堵光秃秃的墙”

  窗—即两个病人的心窗,一个利他,一个利己。

  高尚和丑陋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扇窗

  第一个人以自己的想象来换取自己和第二个人的开心,可第二个人误解了第一个人,从两个人都开心到两个人都悲惨.一个死了;而另一个人将永远也没有下一个安静的夜晚.

  在第一个人眼里,世界是美好的,他把一堵枪想成美丽的景象,他也带给了第二个人欢乐,而第二个人却以嫉妒的目光,去看待第一个人,在第一个人生命垂危的时候,本有能力救他的,第二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见死不救,导致了现在的结局窗外确实只有一堵墙,那另一位病人用眼去看,当然只看到墙了,而靠着窗的原来的那人病人是用心去看,用心,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看到窗外世界的人,栩栩如生的向同室的病友描述所见,他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一方面是借以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冷病斗争,生存下去.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强的人,而另一位病人则是一个同样热爱生活然而自私的家伙.一个人的卑劣毁灭了两个人的幸福

  作者先以第一个病人根据自己的想象而编造出来的使别人快乐的描写为开头,也为第2个病人的嫉妒埋下伏笔~!当他知道自己“亲手”杀害了1个给他制造快乐的人后,相信他,这辈子不会有1个睡安稳的夜晚~!

  7.“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试根据人物性格和小说情节,发挥想象,续写一段“他”心理活动。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18页九和119页十。

  21.《错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3、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二、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学习难点:

  学生有“错过”的经历,但缺乏对“错过”的深刻体验。

  四、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能正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作者刘心武的相关资料(生平及作品)

  (3)以小组为单位,课前交流自身“错过”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名言欣赏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走近作者——刘心武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2、师稍作补充。

  (三)联系旧知,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介绍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可以议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2、师生讨论文章的结构,明确并板书: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3、速读课文,思考划分层次,交流明确:

  引论:1——2段

  本论:3——6段

  结论:7——15段

  5、提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内容)

  6、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借助原文中相关语句)

  7、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先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

  板:第2、5段:事实论证

  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

  第14、15段:比喻论证。

  (四)、精要段落研读,品味其哲理。

  1、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

  (提示:“错过”能否避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只能“习惯”它,“错过”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2、找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诵读品味。

  (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学生能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14段的比喻句。

  明确:“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过错”;“预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追求。

  反复诵读找出的语句,进一步领会本文中心。

  (五)、探究活动。

  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六)、结合实际,体验人生。

  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学习了本文以后,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学生回顾自己遭遇的种种“错过”),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树立起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过”的品质,获取人生的体验。)

  (七)、梳理巩固。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八)、练习设计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错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错过”为题,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

  把握关键机会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含笑到达终点

  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

教案《窗》6

  活动目标:

  1、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兔家的窗》ppt、小兔手偶。

  活动过程:

  一、指偶导入,激发兴趣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她是谁呀?(小兔),原来是只小兔子,我们来和小兔打个招呼吧!(师为指偶配音)小朋友们好,见到你们真高兴,我发现了一个特别大的萝卜,你们觉得这么大的萝卜,我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师:我们帮小兔子想想办法。小朋友说得真棒,我们来看看小兔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二、分段学习,熟悉内容。

  1、第一段师:我们来看看图上有什么?除了小兔还有什么?小兔用大萝卜干了什么事情?小兔在萝卜房子里挖了个什么呢?那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们来学学小兔干活的动作吧!

  2、第二段师:后来什么季节到了?天气怎么样?(天气很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下大雪,刮着大风)河水有什么变化?(河里的水结冰了)你是怎么发现河里的水结冰了(引导幼儿观察图一和图二河面得不同)图一河面有水波纹,水在流动,图二河面没有水波纹了。小兔住在房子里怎么样?(很冷)(引导幼儿观察小兔抱住身子、浑身发抖)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小兔冻得发抖的样子(边说边做动作)

  3、第三段师:小兔家的房子有一个窗洞,上面没有窗户,冬天住在里面很冷,请小朋友想个办法帮帮她。这些都是小朋友的想法,我们来看一看小朋友说得对不对呢。小兔来到了哪里呢?(小河边)它看见小河里的水怎么样了?(结冰了)于是小兔怎么样呀?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搬了一块冰,装在窗框上)

  4、第四段:师:窗子装好了,小兔在干什么?(喝茶)小兔这时候的心情怎么样啊?为什么?(很开心,因为有窗子,冬天她就不冷了)小兔高兴的在干嘛呢?(拍起手来)我们一起学一学。

  5、第五段师:春天来了,小兔发现什么不见了啊?(冰),为什么会这样呢?(到了春天,天气暖和,冰会融化)。呀,小兔这时候心情怎么样啊?(急得哭了),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小兔着急哭的样子。小兔心里真难受,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帮她呢,让她的窗户一直都存在?

  6、第六段师:小朋友想的.办法真好,这时谁来帮助小兔?(小熊猫)小熊猫会对小兔说什么呢?(春天,天气变暖和了,冰就会慢慢的融化,你去找块玻璃装在窗户上吧!)

  三、完整倾听,理解内容。

  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应该叫什么名字呢?《小兔家的窗》。那让我们完整地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播放课件)

  四、情感迁移,结束活动。

  师:如果你是这只小白兔,你会安装什么样的窗户?小朋友们今天帮小兔想了很多的办法,小兔非常的感谢你们。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查一查,还有没有更好的挡风材料,好吗?秋天来了,动物们都在准备储存粮食,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到萝卜田里拔萝卜,他看到一个特别大的萝卜,小兔心里想:我从来都没见过这么大的萝卜,正好冬天到了,我可以用它盖间屋子,这样我就能好好过个冬了。小兔把萝卜搬回家,用大萝卜盖了一间房,还挖了一个窗洞,窗户还没有装好,它就住在里面了。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大雪飘啊飘,大风吹啊吹,从窗户吹进了小兔子的屋里。小兔冷得发抖,它看着窗户想:“我得找个东西来挡住风雪。”于是,它来到了小河边,看到小河结冰了,就搬了一块冰回来装在窗框上,冰挡住了风雨,小兔真高兴,回到屋里吃起了萝卜,他看着装好的窗户,高兴得拍起手来。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兔从外面回来,看见窗户上的冰不见了,地上有一滩水,小兔急得哭了。小熊猫走过来,指着地上的水,告诉小兔:“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冰就会融化,你还是赶紧找块玻璃安装上去吧。”

教案《窗》7

  教学设想:

  1、<<窗>>是一篇自读课文,把它作为课外阅读来处理。

  2、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让其去实践。

  3、需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领悟人生哲理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小说教学用具:题签教学方法:指导阅读学习方法:模仿-实践 质疑-探讨

  授课类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平常观察生活的媒介多有好多种,通过我们的眼睛,通过广播电视、新闻报纸------当然,通过那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生活百态。本节课就我们通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名作<<窗>>来观赏一下资本主义社会的风景。(1分钟) 板书课题:窗 (0.5分钟)

  二、明确教学目标 关于这篇课文,本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个问题--通过泰格特的这扇窗,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159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窗>>。0.5分钟

  三、指导学习(约10分钟)

  1、指名朗读。(5分钟)

  2、提出问题:从这扇窗里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作答。(1分钟)

  3、明确体裁 问: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你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吗?答:小说。1分钟)

  4、指导分析小说的`途径 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答: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板书:三要素问:三要素的核心是什么?答:人物形象。 师: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显然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来展现的。(1分钟)问:通过刚才对文章内容的粗略了解,你能断定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吗? 答:另一个病人。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另一位病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四、学生自学 (15分钟) 1、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思考:(5分钟)

  ①者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另一位病人的形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②独立阅读思考,用铅笔圈画,可以在书的空白处标注。

  2、检验效果(3分钟) ⑴、交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①、心理描写②、故事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⑵、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一个病态的畸形的扭曲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3、挖掘主题(1分钟)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主题呢?你有什么感悟?

  4、分析小说中环境的作用。(3分钟) ⑴、开头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特定的环境。 ⑵、病人讲述的公园景象的作用。 ①、虚景。病人憧憬病房外的美好生活。 ②、借以打发时间,同时安慰对方病友;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总结经验(5分钟)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把握一篇小说的主题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通过这篇小小说,再结合我们以往学过的小小说谈谈小小说的特点。学生思考后作答。 ⑴篇幅短小; ⑵以小见大; ⑶构思巧妙。

  表现:①以病人作为主人公; ②结尾寓意深刻。

  六、巩固练习(10分钟) 阅读短文<<共同的秘密>>,领悟思想内涵。

教案《窗》8

  一、教学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图片,从图片的局部入手,学习观察的方法。

  2、通过观察,讲述出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图片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在教室里,家里都有窗子,为什么要有窗子呢?是用什么装在窗户上的'呢?

  2、逐一出示图片,在教师引导下完整讲述出图片的内容

  (出示图片1)师: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兔家盖了一间房子,它是用什么盖的?有没有装窗户?

  师总结图片1的内容。

  (出示图片2)师:什么季节到了?天气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时,小兔住在屋里觉得怎样?你冷的时候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理解词语“瑟瑟发抖”)

  师:为什么小兔住在屋里还会瑟瑟发抖?它是怎么想的?

  师总结图片2的内容。

  (出示图片3)师:看!发生了什么事?

  (出示图片4)师:窗子装好了,现在小兔住在屋里感觉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总结图片3、4的内容。

  (出示图片5)图上有什么?春天来了,小兔发现了什么?谁来了?它告诉小兔什么道理?想一想小兔该用什么装在窗户上?

  师总结图片5的内容。

  3、结合幼儿用书,幼儿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内容(讲的时候注意速度放慢,多给孩子留点机会)

  5、教师小结,活动自然结束。

教案《窗》9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观察并讲述出用不同物品遮窗的不同效果,教育幼儿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词:明亮、黑洞洞,词组:吵吵嚷嚷,正确运用连词:因为、所以。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三幅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交待讲述要求。

  二、引导幼儿边看图,边讲述。

  1、出示图一,提问:

  A、森林小学的教室里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B、山羊公公是做什么的?它在干什么?

  D、小动物们是怎么上课的?

  E、这天天天气怎么样?

  F、金色的阳光从哪里照进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阳光从窗洞里照进教室的)教室里怎么样?(教新词:明亮)

  教师小结:集体学讲:一天,天气真好,金色的阳光照进森林小学的教室里,教室里很明亮,小动物们坐得端端正正,在听山羊老师上课。

  2、出示图二,提问:

  A、突然,天气怎么样了?

  B、雨从哪里打进教室,雨淋在小动物的身上、书上,小动物们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逐一讲述小动物们的动态和简单的对话,然后教师再用一句话概括大家讲的意思:大家吵吵嚷嚷,教室里乱了起来。老师引导幼儿集体跟说)

  教师小结:集体讲学,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雨从窗洞淋进教室,大家吵吵嚷嚷,教室里乱了起来。

  过度:山羊老师叫大家别吵了,赶紧想办法。

  三、出示图三,提问:

  1、小动物们拿什么东西来遮风挡雨?(引导幼儿逐个讲述。)

  2、这三个办法哪个好,为什么?引导幼儿讲出用玻璃遮窗的办法最好的原因,(要求幼儿运用连词,“因为、所以.”来説)

  3、小马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运用连词:因为、所以、教新词:嘿洞洞。

  4、小鸭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运用连词,因为、所以)

  教师小结:小鸭拿来一张纸,遮在窗上,大家说“纸淋湿了雨会破的,这个办法不好。小马拿来一块板,遮在窗上,大家说:木板挡住了光线,教室里黑洞洞的,这个办法也不好,小猴拿来一块玻璃,装在窗上,大家说:玻璃石透明的,教室里还是很明亮,这个办法真好,现在,小朋友们又安静下来了,听山羊老师上课了。

  5、 请个别幼儿完整小结。

  四、请幼儿为三幅图片取名后结束。

  教学反思:

  我觉得我设计的这节语言活动适合我们班幼儿,刚开始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后来有少部分幼儿有说话的表现,可能是知道小动物们用什么办法来挡雨了就开小差了。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是选材好,易于幼儿理解学习,吸引力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通过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幼儿也积极想办法帮助小兔子,尤其是通过实物教具更具有说服力,易于幼儿接受,不足的是在幼儿讲述过程中没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显的有点呆板,再就是提问问题时给的答案有点死,所以幼儿讲述时就会呆板。

  小百科: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的。

教案《窗》10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2、要求幼儿讲述小图的冰做的窗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3、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小兔家的窗》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一,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图片,我们来看看图上有谁?(小兔)除了小兔还有什么?(萝卜房子、雪、风)等等

  2、小兔住在哪里呢?(小兔住在萝卜房子里)小兔在萝卜房子里挖了个什么呢?(窗洞)

  3、那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冬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从雪花、北风上说出冬天到了。)

  4、小兔住在房子里怎么样?(很冷)(引导幼儿观察小兔抱住身子、浑身发抖)

  5、小兔的房子没有窗子,冷得发抖怎么办呢?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找样东西,装在窗洞上,挡住风雪。)

  教师小结:小兔用大萝卜做了一间房子,还挖了一个窗洞,它就住在里面,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大雪飘呀飘,小兔冷得发抖。它看着窗户想找样东西,装在窗洞上,挡住风雪。)

  6、请幼儿集体讲述图一内容

  我们一起来把这幅图连起来说说,看谁的声音最好听。

  二、出示图片二,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小兔找到东西装在窗洞上吗?(找到了)小兔来到了哪里呢?(小河边)它看见小河里的水怎么样了?(结冰了)

  2、小兔想到了什么办法?(用铲子挖了一大块冰,搬回去,装在窗洞上。)

  教师小结:小兔来到小河边,看见小河结冰了,就用铲子挖了一大块冰,搬回去,装在了窗洞上。

  3、请幼儿个别讲述

  谁会把这幅图说说呢?(请幼儿个别讲述)

  三、出示图三,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窗子装好了,小兔在干什么?(喝茶)它会冷了吗?(不会)对了,小兔的窗子装好了,挡住了风雪)

  2、小兔看起来怎么样呢?(高兴)小兔高兴的在干嘛呢?(拍起手来)

  教师小结:小兔的窗子装好了,挡住了风雪,现在小兔不冷了,它高兴的拍起手来。

  3、请个别幼儿讲述

  谁来说说这幅图。(请个别幼儿讲述)

  四、出示图四,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小兔家的房子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你看到小兔家的'房子有什么变化?(窗子不见了)地上只剩下什么呢?(一大滩的水)

  3、小兔家的窗子怎么会不见了呢?它到哪去了呢?(融化成水了)

  4、小兔从外面回来,发现窗子不见了,怎么样了?(伤心的哭了起来)

  5、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么样帮助小兔?请个别幼儿回答

  6、小朋友想的办法真好,这时谁来帮助小兔想办法呢?(小熊猫)小熊猫会对小兔说什么呢?(春天,天气变暖和了,冰就会慢慢的融化,你去找块玻璃装在窗户上吧!)

  7、引导幼儿集体讲述图四内容。

  小熊猫想的办法真好,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图幅好吗?听听谁的声音最甜,最好听。

  五、教师完整讲述图片内容。

  1、请小朋友听听老师把这四幅图连起来完整的说说,看看哪个小朋友的小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并且听得认真。

  “小兔用大萝卜做了一间房子,还挖了一个窗洞,它就住在里面,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大学飘呀飘,小兔冷得发抖,想找样东西装在窗洞上,挡住风雪,它走到小河边,看到小河结冰了,就用铲子挖了一大块冰搬回去,装在了窗洞上。窗子装好了,挡住了风雪,小兔不冷了,它高兴的拍起手来。春天到了,天气慢慢的变暖和,小兔从外面回来,发现窗子不见了,地上剩下一滩水,就伤心的哭了起来。小熊猫走路对小兔说:“春天,天气变缓和了,并就会融化成水,你去找块玻璃装在窗洞上吧。”

  2、请个别幼儿讲述。

  刚才小朋友听的可认真了,谁会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说说呢?(请一幼儿完整讲述)

  4、集体讲述

  我们一起来边看图,边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说说好吗?用小朋友最好听的声音讲给老师和爸爸妈妈听好吗?

  六、取名字。

  你喜欢这些图片吗?可是,这些图片还没有名字呢?请小朋友帮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好吗?老师要看看谁是最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小兔家的窗)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图片放在图书角,等下区域活动时,看着图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案《窗》1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大家预习过了?下面请大家把课文再放声朗读一遍,进一步熟悉课文。

  (生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这个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也可以说一段话,说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生1按照原文思路说故事。)

  师:这位同学把故事的大概内容说明白了,同学听了以后,是否感觉还有什么情节需要补充上去呢?

  生2:靠窗病人描述的窗外美景需要说一说。这内容与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3:要把靠窗病人病情发作的痛苦说得清楚一些。

  师:这些内容的确很重要,似乎都不能省去。老师课前也尝试着说故事,可是无论怎么说,概括也好,说一段话也好,就像听刚才这位同学说故事一样,都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同学颔首,表示赞同)你说说缺少了点什么?

  生4:缺少了原文的那种震撼力。

  师:君子所见略同。你在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文章的哪一部分让你觉得特别震撼?

  生4:课文的结尾,让我觉得太意外了。靠窗病人把窗外的景色描写得那么美,可是不靠窗病人看见的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其他同学的感觉呢?是的。本文的结尾的确让人深感意外。这是小小说的一种结尾方式,叫做欧亨利式结尾。

  PPT显示:

  “欧·亨利式”结尾

  通常是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以擅长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后来成为世界文学的一种结尾方式。

  师:请一位读一下。同学们注意一些关键词。

  (一生读)

  师:情节,伏笔、铺垫、陡转。大家注意红色的8个字。记下来:“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谁能说说,这个意外在情理之中吗?作者在结尾解开这个扣子,那么作者扣子设在哪里呢?谁发现了呢?

  (生翻看原文,困惑,摇头)

  师:这个故事发生哪里?对,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怎样的一个病房呢?大家一起读。

  生读: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好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师:窗户很常见啊,它的功能是什么?对了,通风透气,还能看到外面。这一段话的最后一句不是废话吗?哦,哪一个词语很模糊?

  生5:外界。

  师:作者没有说窗外到底是什么?是一堵墙就成为一种可能。

  师:同学们还能说说,情节上除了这里,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意外的呢?

  生6:当靠窗病人病情发作,最终死了,而那位不靠窗病人却纹丝不动,无动于衷。病友曾经给他带来那么多的享受,他却见死不救,太意外了。

  生7:医生把靠窗病人的尸体抬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让人意外。

  师:人都死了,却不足为奇。为什么呢?谁能猜想一下。

  生8:医生见死人见多了。

  师:职业习惯。有道理。还有呢?

  生9:靠窗病人的病情太重了,他的死是医生意料之中的。

  师:这样解读,似乎更符合文意。还有让你觉得意外的吗?

  生10:当不靠窗病人还沉浸在靠窗病人给他描述板球赛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嫉妒心。这让我意外。人家对你那么好,还嫉妒人家。

  师:小说的结尾让我们震撼,觉得意外。大家刚才读到的意外,不断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我们看到那堵光秃秃的墙而震撼,想想还有谁和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甚至更加地震惊?

  生11:不靠窗病人。

  师:他心想的窗外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11:应该像是靠窗病人描述的那样。课文的第四小节。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把课文的第四小节读一读。

  (生齐读第四小节)

  师: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是似乎少了那么一些味道。大家合上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象。用这样的句子说话。

  PPT显示:

  公园里有 ,

  这是一座 的公园。

  (师读课文,读完,稍作停顿,静默)

  师: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生12:公园里有一泓湖水,这是一座清新美丽的公园。

  生13:公园里有漫游的野鸭、天鹅,孩子们在喂水禽,这是一座和谐的公园。

  师: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14:公园里有手挽手的年轻的情侣,这是一座充满温情和浪漫的公园。

  生15:公园里有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斓,这是一座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公园。

  生16:公园里有运动场,有球赛,这是一座充满生命活力的公园。

  师:说得真好,这里还能看到隐约可见的闹市区,这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公园。温情,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多么美好啊!这座公园是谁创造的呢?怎么会这样的美?

  生17:这是靠窗病人想象出来的。说明这病人阅历丰富,见得多,他心里很美好,热爱生活,所以他描述得很美好。

  师:你读得很透。看得出这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为什么描述这些呢?

  生18:病房里的生活很枯燥,讲这些排解生活的无聊。

  生19:给另一位病人带来快乐,给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人心地很善良。

  师:我们的病尽管都很重,但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这里把公园描写得越美,越能看到什么?对,看到靠窗病人的美好与善良。把公园描写的越好,对不靠窗病人而言呢?

  生20:对不靠窗病人吸引力就越大,容易产生别的想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这个同学从情节构思上来说出了自己的发现,真不错,会读书。公园那么地美好,对不靠窗病人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他产生了怎样的想法。齐读:

  PPT显示: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欣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师:如果是你,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生20:我不会,那位病人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享受,我不会这样嫉妒他。

  生21:我会,因为病房的生活太没意思了。我和他一样,为什么只有他能看到外面的景色啊。

  生22:我也会的。我也想看到美丽的景致啊。这很正常。

  师:大家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两位病人的。先来找找描写他们共同点的句子,在文中圈画。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师:大家一起读,看看是不是一致。(生读参差不齐)看来,有的同学还没有找全。继续圈画。(稍停)再读。

  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

  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看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师:读得还是很整齐流畅,但是没读出应该有的意味。把你认为要注意的词语标出来。再读。

  (生读,注意到了“都”“任何”“既不能”“也不能”“只有”“而且只有”等词语。)

  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23:他们两人的病情很严重,需要静养,而且他们的生活很枯燥无味。

  师:你再读一下最后一个句子,读出他们生活的'枯燥乏味,无聊之极的味道来。

  (生读,读得有情有味)

  师:齐读写他们不同点的句子。

  生读: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师:你关注哪些词语?为什么?

  生24:我关注了“不得不”。“不得不”带有必须这样做的味道,被逼迫的感觉。

  师:什么样的心情?

  生24:无可奈何。

  师:这两位病人的差异,再看看这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这样想,也是正常的,人之常情。何况,他有了这样的想法也觉得很惭愧。人性的弱点在这里萌发了。大家再读一遍,注意红色的“为什么”和加横线的“偏偏”“不应”。(生读,注意了停顿和轻重音)

  师:对这样的嫉妒,靠窗病人愈加控制,却愈加强烈。你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PPT显示:

  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生25读)

  师:似乎平淡了,注意揣摩这个时候人物的内心。为什么不该,言外之意是?

  生26:本该就是我。

  师:你尝试着读一读。

  (生27读)

  师:哦,真不错。你要表达是怎样的心情?

  生28:愤愤不平,愤怒。

  师:有嫉妒,觉得不公,再到不平,愤怒。三个为什么展露了人物心理的变化。齐读第7小节。……无时不……彻夜难眠……病情加重……

  (生齐读)

  师:心魔已经控制了这位病人,人性的弱点萌发开始走向扭曲,走向了另一面。

  下面分组读,一到三组读靠窗病人病情发作直至死亡的状况,剩下的同学读不靠窗病人的表现。

  (生分组读)

  师:再请大家自己边读边圈画,你在读的过程中关注了哪些词语。说说理由。

  (生自主朗读批注)

  生29:我说的是靠窗病人,大声咳嗽,呼吸急促,两手摸索,还有“一声接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的呼吸声也停止了”,这里写出了靠窗病人病情发作的痛苦的惨状。

  生30:这些词语,写出靠窗病人的痛苦,从侧面来表现不靠窗病人的冷漠。

  师:你来读读第10小节。读出那种挣扎时的痛苦和无助。注意省略号。

  生31:我说的是不靠窗病人。“纹丝不动”,“仍然盯着”。可见他的冷酷,内心的黑暗。

  生32: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师:占据是什么意思?

  生:占有,带有强迫的意思吧。这位病人在质问?病友都快死了,他还在想着这张床位,见死不救。

  师(对生21):你先前有不平衡,有嫉妒,这时你会见死不救吗?

  生21:我不会这样。见死不救太过了吧,没有了底线。

  师:这时的不靠窗病人的人性已经彻底的……对,泯灭,堕落了。有个网络热词叫什么——羡慕、嫉妒,恨!看来,羡慕、嫉妒有时还正常,但是这个恨,就不正常了。作者在这里把人物的人性弱点萌发到人性的扭曲直至人性的泯灭堕落的过程展示了出来。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一组句子。

  PPT显示: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欣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让人震撼让人意外的结尾,这时候我们再想一想,公园和这堵光秃秃的墙,对比鲜明强烈,作者是不是有着更深刻的隐喻呢?

  生33:美丽的公园就是靠窗病人美好心灵的写照,光秃秃的墙也就是不靠窗病人的丑陋灵魂吧。

  师:看来大家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作者为什么以窗为题?

  生34:文章围绕窗来写故事,写人物的。

  生35:窗是本文的线索,窗也是人的心灵之窗。

  师:这位同学发言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上面一同学的发言做了概括,二又深发下去。两位病人通过窗户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我们透过窗户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人性,看到了人性的美和善,丑和恶。课后请大家完成练习四,续写这个故事,注意能做到给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谢谢大家,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案《窗》1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幼儿讲出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2、学习词:挡、融化、发抖。

  3、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兔家的窗户。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发现小兔家的窗发生的变化。

  1、教师同时出示一、二、三幅图,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图片。

  教师:图片上有谁?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引导幼儿逐一观察三幅图,了解故事内容。

  图一:

  (1)小兔用什么盖了一间房子?什么季节到了?天气怎么样了?

  (2)小兔住在屋里觉得怎么样,为什么?他怎么想的?

  图二:

  (1)小兔走到哪里,搬来了什么?做什么用?

  图三:

  (1)窗子装好了,现在小兔住在屋里感到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神态、感受。)

  3、出示第四幅图,引导幼儿感知故事的结尾。

  (1)春天来了,小兔发现了什么?它怎么样了?

  (2)这时谁来了?它告诉小兔什么道理?想一想,小兔该用什么装在窗户上?

  二、运用已有经验,幼儿尝试讲述故事。

  1、鼓励幼儿按图片顺序尝试独立讲述故事,教师适当提醒。

  2、引导个别幼儿讲述,提醒幼儿安静的倾听。

  三、学习故事,引导幼儿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有序地讲述故事。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词汇的运用。

  学习词:挡、融化、发抖。

  2、教师利用留白、等待等方法帮助幼儿一起讲述故事。

  3、幼儿与同伴互相讲述故事。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图片,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讲述故事。

  看图讲述:小兔家的'窗小兔用大萝卜盖了一间房,窗户还没有装好,它就住在里面了。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大雪飘呀飘,大风吹呀吹,吹进了小兔的屋子里。小兔冷得发抖,他看看窗户说:"我得找样东西来挡挡风。"它走到小河边,看到小河结冰了,就搬了一块冰,挡在窗框上。冰挡住了风雪,小兔真高兴。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兔从外面回来,看见窗户山的冰不见了,地上有一滩水,小兔急得哭了。

  小熊猫走来,指着地上的水,告诉小兔:"春天,天气暖和,冰就融化成水了,你去找块玻璃装在窗框上吧!"

  小百科:“窗”本作“囱”(“囱”为俗字),即在墙上留个洞,框内的是窗棂,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说文》说:“在墙曰牅,在屋曰囱。窗,或从穴。”窗框负责支撑窗体的主结构,可以是木材、金属、陶瓷或塑料材料,透明部分依附在窗框上,可以是纸、布、丝绸或玻璃材料。

教案《窗》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 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钟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 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 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结果:

  消遣(qiǎn) 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 争奇斗研(yán)

  俯瞰(kàn) 气喘吁吁(xū)

  窄小(zhǎi) 五彩斑斓(lán)

  手肘(zhǒu) 津津有味(jīn)

  挪动(nuó) 扣人心弦(xián)

  四、体裁:小小说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创新

  巧:构思精巧

  奇:结尾惊奇

  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

  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

  人物:两位病人

  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

  开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关系融洽

  发展:远窗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

  结局:远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

  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重点明确问题:

  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结尾:

  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

  七、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课堂总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这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作业布置: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去帮他一把,余香就不仅仅留在手中,还会沁入你的心脾。

  请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教案《窗》14

  【活动目标】

  1、学习自主观察画面,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丰富相应的词语。 2、能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3、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并积

  【活动目标】

  1、学习自主观察画面,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丰富相应的词语。

  2、能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3、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并积极思考。

  【活动重点】能够自己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了解看图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小兔手偶一个;

  2、PPT:《小兔家的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兔手偶,引发幼儿兴趣。

  1、师(模仿小兔的语气):小朋友,你们好!见到你们真高兴!可是我遇到了一个难题还没解决,我真着急啊!

  2、师:小兔的难题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小兔家的窗》。

  二、教师同时出示四幅图,引发幼儿观察,并尝试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1、教师提问,让幼儿明确看图的方法与要求。

  师:这张挂图上有四幅图,我们应该怎么看?看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等)

  2、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大胆得进行想象、讲述和补充同伴的发言。

  师: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图片,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性的提问。

  师:(出示图1)图上有谁?小兔用什么盖了一间房子?房子缺什么?图上是什么季节?冬天到了,小兔住在房子里觉得怎么样?她会怎么想呢?

  4、师:(出示图2)小兔走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她搬来了什么?当什么用呢?装上了窗户,小兔住在屋里感觉怎么样呢?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较完整、连贯的讲述,注意丰富相应的词语,如“大雪飘呀飘,大风吹呀吹、冻得直发抖”等。

  5、幼儿自由结伴,练习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

  6、师:春天来了,天气怎么样了?小兔家的窗会怎么样呢?

  三、继续观察最后一幅,引导幼儿讲述画面内容。

  1、师:(出示图34)这两幅图上有什么?发生了什么?说说看。

  2、鼓励个别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其他幼儿补充。

  3、师:春天来了,小兔家的窗怎么样了?谁来了?他会对小兔说些什么?

  四、引导幼儿完整、连贯的讲述四幅图的内容。

  1、师:我们能不能将这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呢?

  2、师:现在你们知道小兔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吗?

  3、师:除了熊猫的`方法,小兔还可以用什么做窗户呢?(引发幼儿讨论与想象,拓展幼儿的经验)

  【活动延伸】

  师:看看我们教室里的窗户是用什么做成的?那为什么不用小朋友刚说的砖头、木头等呢?(引导幼儿了解玻璃是透光、牢固的)

  附故事:小兔家的窗

  小兔用大萝卜盖了一间房,可窗户还没有装好,它就住在里面了。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大雪飘呀飘,大风吹呀吹,吹进了小兔的屋子里,小兔冷得发抖。它看看窗户说:“我得找样东西来挡挡风。”

  它走到小河边,看到小河结冰了,就搬了一块冰,挡在窗框上。冰挡住了风雪,小兔真高兴。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兔从外面回来,看见窗户上的冰不见了,地上有一滩水。小兔急得哭了。

  熊猫走来,指着地上的水,告诉小兔:“春天,天气暖和,冰就融化成了水,你快去找块玻璃装在窗框上吧!”

教案《窗》15

  一、教材分析: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代所设计的门、窗、墙的风格多姿多彩、千变万化。本课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影视作品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用自己喜爱的表现形式进行表现,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注重人文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门、窗、墙不断接触的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影视作品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代门、窗、墙的风格。

  (2)操作目标:通过参观、写生,运用多种绘画形式,大胆表现自己喜爱的门(窗、墙)。

  (3)情意目标:通过参观、欣赏各种风格的门、窗、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美熬,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喜爱的门(窗、墙)。

  教学难点:学生绘画表现角度的多种多样。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钢笔、生活用品。

  学生准备:钢笔、生活用品、关于门、窗、墙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参观与体验:

  走出教室写生之前,让学生欣赏书本上的主题图片和部分师生画的门、窗、墙的写生作品或有关主题的影视片段。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最古老的门(窗、墙),观察它的外形,介绍它的历史。

  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个门(窗、墙)的过去、现在或与之相关的人文轶事。

  ○调查与写生:

  学生分组继续参观附近较有特色的门、窗、墙,向附近的老人打听一下它们的建造时间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教师在现场做适当的.写生示范,示范作品可在写生中让学生相互传阅。

  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欢门(窗、墙),并进行写生,写生完后,在它的旁边写上50-100字的调查记录。

  ○展示与:

  教师把学生的写生作品贴在一扇大门上进行评析。

  学生介绍自己的写生作品,并读一读自己的记录,向伙伴们介绍有关这个作品的故事。

  分组互相评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评出"最佳写生奖"、"最佳记录奖"。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门、窗、墙的图片制作成的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生活申影视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交流与认识:

  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生活中、影视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

  说一说这些门、窗、墙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欣赏与感受: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江南民居的门、窗、墙,云南黎族寨门,古代的门、窗、墙,国外的门、窗、墙,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他们所设计的门、窗、墙风格的多姿多彩、千变万化。

  学生找己最喜欢的门(窗、墙),说己喜欢它的原因。

  ○讨论与绘制:

  教师播放课件,出现一系列的城市或农村的未完工的建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将怎样设计这些建筑中的门(窗、墙)?

  学生用笔简单勾勒自己所设计的门(窗、墙)的草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

  师生共同交流这些草图,最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绘制。(其中,教师做适当的示范。)

  ○展示与评析:

  学生把自己设计的门(窗、墙)贴在黑板上,主动上台介绍自己的设汁意图,设计方法。其他学生他(她)设计的优点,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议。(课中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其听取别人的建议后作一定的修改和添加。)

  选出"最佳设计奖",授予"小小设汁师"的称号。

【教案《窗》】相关文章:

《窗》教案02-09

关于窗的教案02-26

《窗》教案15篇03-04

泰格特《窗》教案03-03

《窗》教案(通用6篇)08-28

小兔家的窗教案10篇03-08

小班美术教案:彩色玻璃窗08-02

大班公开课语言教案《小兔家的窗》04-03

以窗为话题作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