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权劝学教案 推荐度:
-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推荐】《孙权劝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教案1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习”,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孙权劝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
①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案3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4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20xx年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 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 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15 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对比
(详、正) (略 写) (详、侧)
孙权 劝学 —对— 吕蒙 就学 —话— 鲁肃 赞学
(善 劝) (肯 学) (敬 才)
刮目相待
启示:开卷有益
八、教学后记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问文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教学环节如能紧凑一些,将随文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孙权劝学》教案5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孙权劝学》教案6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15 *孙权劝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5 *孙权劝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孙权劝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孙权劝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 、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 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 ,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 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 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 45页1-8题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孙权劝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习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孙权劝学》教案12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教案1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孙权劝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15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案02-26
《孙权劝学》教案12-01
《孙权劝学》教案01-25
孙权劝学教案07-12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07-15
【热门】《孙权劝学》教案03-25
【热】《孙权劝学》教案03-25
《孙权劝学》教案【热】03-25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