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认识固体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固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固体教案1
1.教材分析
从课标领域看,本课内容属于课标中的“物质科学”领域中的“常见物质
“固体”这一主题。本课从吸水珠这一学生熟悉并喜欢的物质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固体,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固体都是由固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同时,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观察改变过后的物质,让学生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从内容安排看,本单元涉及的科学大概念是固体。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了解固体的性质,并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认识到其状态没有改变,还是固体。
考虑到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背景,本节课,水和吸水珠切入点,让学生能简单区分一些固体和液体物质。首先,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固体物品,初步了解固体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并总结固体物品的共同性质。然后,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课的结构线索为:出示水和吸水珠→寻找教室中的固体物品→探究固体物品的共同性质→比较固体体积大小→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2.学情分析
就知识维度而言,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所以在判断诸如沙、羽毛等非典型特征的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液体特征的认识不足。
就探究技能而言,三年级的学生在观察、记录、表达、实验等能力已经初步形成。所以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探讨研究如何设计实验,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进行实时的引导与纠正即可。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探索。
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而言,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而且他们特别喜欢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所以,本课的探究活动,基本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与探究。通过这些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乐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教学难点: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5.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相关图片、视频、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流程图
7.教学过程
7.1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7.1.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看一看你认识吗?(拿出准备好的水槽,水槽里装有水和吸水珠。)
7.1.2水里的是什么?(海洋宝宝,也叫吸水珠)(将吸水珠从水里拿出来,放在一个盒子里。)
7.1.3水有什么性质呢?(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可流动性。)
7.1.4我们可以把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有流动性的物质叫作液体。其实我们把所有常见的物质分成3类,气体、液体和固体。吸水珠属于哪一类呢?(固体)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固体。
【设计意图】出示吸水珠和水,意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且通过两种物质的对比,让学生可以初步区分固体和液体。
7.2寻找固体,探寻性质
7.2.1在我们教室里有哪些固体物品呢?(出示教室中固体图片)
7.2.2为什么你认为这些物品是固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物体,通过观察发现固体的一些性质。
7.3科学判断,总结性质
7.3.1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PPT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7.3.2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7.3.3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它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它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不容易。)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大小不同。)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还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轻有重。)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
7.3.4现在你知道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了吗?(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7.3.5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呢?(纱巾是固体,因为
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7.3.6出示羽毛的图片,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是固体)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7.3.7出示食盐的图片,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是固体)食盐有固定的形状吗?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呀,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正方体。)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7.3.8面粉是不是固体?(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纱巾、羽毛、食盐、面粉等物体是不是固体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固体的性质。
7.4比较固体体积大小
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如何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7.4.1探究活动: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出示三组积木的图片)
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1号3号积木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体积是相同的)
7.4.2探究活动: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黑芝麻和白芝麻)
实验设计: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
注意事项:①不要把芝麻撒出来,要缓慢倾倒;②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③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齐平;④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确保准确。(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7.4.3探究活动: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拿出小鸭和小熊玩偶)
实验设计:将小熊小鸭放到两个塑料杯中,再将芝麻倒进去,测量他们的高度。
注意事项:①两份芝麻的体积要相同;②两个玩偶都要放在杯子的底部;③要确保玩偶完全被覆盖住,这样测量的才准确;④倒入芝麻,要缓慢,不要撒出来,并摇一摇,使顶端齐平;⑤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汇报实验结论。)
7.4.4刚才我们做了三组探究活动,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对比不同固体的体积时,根据固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针对不同的固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7.5联系生活实际,继续科学探究
7.5.1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还是固体吗?(拿出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还是固体)
7.5.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将课上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链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时刻保持探究意识及探究的热情。
7.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其实固体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让我们课下继续探究吧!
8.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2559050371475
有确定的形状
180848046355
2559685168910
1020445143510
183896059055
共同特征 体 积
179514590805
2560320158750
质 量
9.教学评析
本节课首先通过从吸水珠,这一学生喜欢并熟悉的事物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想要去认识固体、探究固体的热情。然后,又让学生在教室当中寻找固体,以初步的检测学生对于“固体”这一知识了解的程度。接着,提出纱巾、羽毛、食盐、面粉这些学生说不准是不是固体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固体所固有的几个共同特征。因为上面提到了固体的体积,所以在接下来的环节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如何测量固体的体积,在这个部分一共有三个探究活动,也都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自己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是起着一定的引导的作用。活动结束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到对比不同固体的体积时,根据固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最后,播放在大自然中由于风力的作用使岩石风化,让学生知道风化后的岩石,虽然形状、体积、质量都发生了变化,但依旧使固体。让学生可以将科学课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时间的生活当中。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在与学生的问答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及实验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完成。
不过,在比较固体体积大小这一部分,因为需要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又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这一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这一环节是放手让学生去大胆的操作,但是教师也一定要充分的发挥指导作用,做好引导与提示。否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导致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的探究活动无法完成。这一点是授课教师需要注意。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生活。所以,在探究活动和实验设计之后,教师将本课探究所得到的知识,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引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用科学知识来指导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与科学密不可分。
认识固体教案2
《认识固体》课程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3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学生的几个亲历活动来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常见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以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能力。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会使用简单仪器这些目标。在学习课文以前,学生已经对常见的固体和液体有所认识了。知道象水和油这样的物体是液体,象石头、木棍这样的物体是固体,对于象牙膏这样的物体究竟是属于哪一种,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认为,如果学生能说出理由就行了。然而学生对天平、量杯这些测量仪器的使用却非常陌生,所以只要让学生利用简单仪器比出物体之间的多少和轻重发生变化就好了,不必强调多多少、重多少的问题。工具的使用应该用专门的时间来学习,穿插在探究活动中会使活动不能流畅进行的。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初步了解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体积会发生变化。在活动设计上,尽量体现出活动的趣味性、探究性、合理性。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
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
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
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6、学生活动开始。
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
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
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
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6、你们发现了什么?
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
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
【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
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
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
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
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面粉做出来的。
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
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
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
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
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
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
生:兴趣盎然做麦饼。
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
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
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生:液体。
生:是固体。
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
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
认识固体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
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活动记录:
认 识 固 体
石头木块布磁铁
颜色
形状
硬度
透明
轻重
共同之处
4、学生汇报。
五、总结
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六、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认识固体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04-16
认识比教案12-06
《认识你,认识我》教案03-06
《大数的认识》教案04-07
认识调料教案02-12
认识小手教案02-12
圆柱的认识教案03-25
吨的认识教案03-26
《认识梯形》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