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学习并传承富兰克林的精神,感受专主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简朴凝练、准确明了的语言风格。
3、比较沈从文和富兰克林的风格异同。
4、从情感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从生活细小处所领悟到的深刻人生哲理。
2、把握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富兰克林的资料
2、预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谁能介绍一下富兰克林?(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补充:富兰克林生平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出身寒微,10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在掌握印刷技术之余,还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潜心练习写作,所有这一切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注意观察自然现象,研究科学问题。他从实践出发,从事科学实验和观察,在电学上解答了“电为何物”的问题,将不同状态下的电称为“正电”和“负电”,提出了电学中的“一流论”,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的本质,被誉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他以仅读过两年小学的学历,被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六七所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2、听完了老师的关于富兰克林的介绍与你们预习时的感觉相比较一下这是同一个人吗?(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原因的兴趣)
二、情感激励
1、用一句话给幸福下定义。幸福是什么?
2、围绕“幸福”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参考资料
1)幸福
只不过是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
当你感到心理平衡的时候
幸福正悄悄地蹲在你的口袋里呢
2)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3)《求求你表扬我》电影对白:
“什么是幸福,你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
“幸福呀,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
“天冷了,看到别人身上穿件皮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在哪来,那你就比我幸福。”
4)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3、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整体把握
1、请你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作者是从哪些事情上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机遇带来的,而是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
促使从市场到居民住处的路上铺上石头;
让居民一起支付费用清运垃圾;
策划城市铺路,并改良路灯;
想办法有效地清扫道路。
2、根据刚才的分析,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不作重点,简单带过)
3、富兰克林做了这几件小事,带来了怎样的效果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富兰克林所做的是小事,但是收到的效果却是巨大的,从而进一步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
4、自传体的文章注重细节描写,试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小之处的人。
明确:(1)P65页第一段;
(2)P66页第三——五段;
(3)P66页第二段;
5、富兰克林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你认为这些细小琐碎得似乎不值一提的事情有必要写进自传吗?
你赞成作者的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其实往往是小事才体现大智慧,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
三、鉴赏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试跟原文(P66页第二段“一天早晨……像大病初愈似的”)作比较
在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和送的早晨,我在整齐、平直的克莱文大街上,看见了一位脸色苍白、身体羸弱的老妇人。看上去她象大病初愈似的。我看见她正在用一把桦树枝做成的,很结实耐用的扫帚在清扫街道。她清扫街道时,很仔细认真,生怕扫少了点什么似的。
(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分析写传记时的语言风格,为写作打下基础,同时掌握如何集中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明确:表达方式不同:原文用叙述,而改写文段多用描写,两相比较原文显得准确明了,符合传记的文体要求;两段文字的侧重点不同:原文侧重于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把大街扫得很干净,改写的文段侧重于老妇人如何认真地打扫。
2、《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幸福从细小处开始》都是自传,这两篇文章在文风上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再拓展一些向研究性方向发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明确:关于差别答案是开放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传主的个人经历;2)作者的写作风格;3)作者所处的国家情况等等。
四、拓展探讨
沈从文和富兰克林都是只受过小学教育,但他们最后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寻找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有太少,有时便有的发愁。……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从文自传》)
1749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威廉,我被点击了!”这便是著名的风筝实验。
明确: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遇到有疑问时,都比较注重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这点是值得我们中学生借鉴的。
五、作业
1、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根据文章的自传内容,给富兰克林写一份自我简介,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字。
2、明天上课前10钟交流大家的作品。
作业设计的意图是:
1、再次熟悉课文,达到复习课文内容的目的
2、感受富兰克林的人格魅力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胆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使学生懂得为人应正派、善良,恶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分角色朗读课文中体会新王后的恶毒。
教学准备:
生字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
2、在分角色朗读课文中体会新王后的恶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一名学生复述《白雪公主》(一)的内容。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让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师作指导。
三、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卡,让学生自由拼读。
2、指名拼读。
3、学生分析识记字形。
4、口头给生字组词。
5、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6、摘抄好词语。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
熟读生字、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新王后的恶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卡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师作指导。重点指导体会新王后的.恶毒。
4、指导朗读。
5、指名读课文,集体读。
三、总结全文,结合思想教育。
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懂得了要做正派善良的人,恶人是不会有好报的。希望同学们都做个善良的人。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白雪公主(二)
害死 救活
白雪公主
王子(守护)
王后(恶毒) 小矮人(善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物品介绍的方法,从质量、价格、包装、用途说明的方法。
2、学习商品介绍的叙述、方法,增强学生商品意识。
教学设计:
一、复习迁移,入题激趣
1、你怎样购物,应做到什么?
2、总结入题:商品介绍
3、明义激趣;今天我们学当售货员,向顾客介绍商品,学习介绍方法。
二、示范学法,讨论明法
1、示例:文具盒
2、集体讨论:总述、分述、结构、用途
3、介绍商品的方法:
你看,这文具盒多好看,里面还有两层,这上面可放直尺、铅笔、钢笔、毛笔,下面可放三角尺,这旁边还有橡皮和放卷笔刀的地方,这文具盒盖上还有放课程表的地方,使用多方便,你还是买一只,不要失掉机会。包你满意。
要求:简单、明了、吸引人
三、同桌练习介绍,互说一遍。
连购物互说一遍
四、班级表演评议
五、小组考核记分
1、根据自己的商品进行介绍
2、为自己的'“商品”说上一句广告词。
六、课外实践:
去学校商店当一次小售货员或作一次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请售货员阿姨给你评价,请你也给该商品加上广告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作者)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字词
A、字
别墅 煞白 栈桥 褴褛 恭维
糟蹋 拮据 阔绰 赔偿 撬
B、区别形似字
┍褛 ___( ) ┍端 ___( )
┕缕 ___( ) ┕瑞 ___( )
┍褴 ___( ) ┍蛎 ___( )
┕滥 ___( ) ┕砺 ___( )
C、解释下列词语
拮 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糟 蹋: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褴 褛:(衣服)破烂。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而增大。形容发展得很快。俱,一起。
恭 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D、积累:
毫无疑义 迟疑不决 郑重其事 诧异
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 煞白 拮据 计较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于勒是怎样一个人?穷——富——穷
(5)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6)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7)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 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赞 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遇 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 于勒。
5、思考
(1)、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开始,他们厌恶于勒,认为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这是因为于勒“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表示不但愿赔偿哥哥的损失,而且还要发财回来与兄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就赞美于勒,于勒便一跃而成为“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可是,在船上巧遇落魄归来成为穷光蛋的于勒时,于勒再次成为被咒骂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表明了在19世纪末期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
(2)、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哪些方面显示出来的?
第一方面:对于勒态度的第一次变化之前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若瑟夫的介绍得以表现。
第二方面:吃牡砺的细节以及在船上遇到于勒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若瑟夫当时的所见所闻来显示。描写他们的语言、行动和肖像(主要是神态)来表现他们的庸俗、自私、爱慕虚荣和冷酷的心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小说以他为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5)“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于勒从美洲写来的两封信,被菲利普夫妇誉为“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心理和揭示中心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原来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的于勒,突然变成为菲利普一家的“希望”,其关键就是他的两封信。于勒两封信的内容要点是:(1)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他的哥哥的损失;(2)说他发了财就会回到哈佛尔,并希望为期不远就可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勒透露金钱信息的来信,对菲利普夫妇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量。从此,在他们心中分文不值的“坏蛋”、“流氓”、“无赖”,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一个有办法的人”。“信”所带来的变化,说明金钱是支配一切的力量。它使菲利普夫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朝朝暮暮做着黄金梦,它又使菲利普的二女儿赖以顺利成婚。围绕着这两封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得以充分揭露,所以我们说,“信”是作者情节发展的基础,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6、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人物态度对比: 前:(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从文中找出词语)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7、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8、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9、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说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在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害怕穷水手于勒来“吃”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时,他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隐含在其中。
10、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11、深入探求:
(1)、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之处,主要表现在高潮部分,即当菲利普一家人正高兴地乘船去哲尔赛岛旅行,却在船上和他们盼望已久的现已沦为穷水手的于勒邂逅相遇。说它巧妙,是因为这种相遇正好是他们乘坐的船上,正好是在他们兴冲冲地去旅行的时候;说它自然,是说于勒生意上失败,不愿回到哈佛尔再受兄嫂的气,就在船上当了水手,菲利普一家正好乘这艘船,也就很自然地邂逅相遇。正是由于这一情节的安排,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的性格才得以最充分的表现,小说的主题也就得到极为生动和深刻的体现。
(2)、《孔乙己》中,作者安排了个“我”,本篇中也有个“我”,这两个“我”在作品中的作用一样吗?
基本上一样。在本篇中“我”是叙事人,把各种事件串成整体。小说所有人物的态度、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我”是个孩子,以纯真的童心,从“我”的角度来评说其他人物,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使读者随着“我”的感受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既有力于表现主题思想,又增添小说的亲切感与真实感。
(3)、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构思极为精巧。他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企盼,构成强烈的悬念;再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游船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这种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情节,不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妇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内心世界和小市民“唯钱是亲”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大大深化了主题。
(4)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法的好处是(1)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12、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文题是〈,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B)、心中叔叔;
(C)、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13、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14、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15、作业。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
于勒贫穷富裕贫穷
菲
利
普
夫
妇厌恶诅咒热切盼望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置一所别墅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多么的惊喜啊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全家旅游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开于勒
小引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有趣的实验。
技能:引导学生细细地批品读例文,感受字里行间描写的细腻。
能力: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
情意;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仔细贯观察,亲自实践,把实验最精彩或者是最关键的部分写生动。写具体。
对策:人人参与实验,并从中体验实验所带来的快乐。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错别字。(投影片)
没有锻(断)严着(沿)
桥廓(墩)桥郭(墩)
桥丹(塌)拆一下(折)
带表(代)想向(象)
二、病句
1、首先徐涛先上去,他的做法很简单,就直接一张纸他放在桥墩上。
2、实验材料会简单,只要脸盆一个,半盆水,三个杯子,在有一张白纸。
3、下车的车胎还没滚到一周,桥就掉进了和里。
4、小桥还没有锻,所以他们做的小船是最好的。
5、有的说,直接用这张纸嘛好吗?
三、内容上的毛病。
1、在句子中前后意思相矛盾。
2、标点使用不当,人物说的`话没有用双引号。
四、讲评方法。
小组交流,互相修改,取长补短。
1、四人一小组自评,找出对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2、选好的范读欣赏。
3、针对自己的不足自行修改。
五、讲评步骤。
1、分组自读自评。
四人一组,先自读自己的,交流有没有写己的实验过程,如何克服困难,合作配合,共同完成实验。
再读读同学的,指出对方不完善的地方。
2、范读赵正洋的,能有详有略地写出实验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受体验,并写出成功的喜悦。
3、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修改意见,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经典】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经典)08-07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教案【经典】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23
语文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