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教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优秀教学教案模板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画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1、画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
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就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了他家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生思考交流)
生汇报:1表示图上距离、100表示实际距离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厘米,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师:对,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实际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生读一读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见过比例尺?)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各图,分别让学生读出图中的比例尺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3、自己写一个比例尺
师:现在你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个比例尺,并向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生汇报
4、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的认识了比例尺,你有没有发现比例尺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说)总结:是一个比;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三、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1、解决第2小题
师:同学们,笑笑按比例尺1:100画出了她家的平面图,他想带我们看看他的卧室,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先请大家量出他卧室长宽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吧?(课件)
(1) 量出笑笑卧室的长和宽
师:你们量出了笑笑卧室长是?宽是?那你们算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长和宽吗和面积吗?(课件出示)试一试,并把你的解题思路写在练习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a :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b :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小结回顾
想一想,我们刚才在求笑笑卧室面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图上距离,在求出实际距离,然后才能算出面积)
2、解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汇报方法,然后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3、解决第4题
师:笑笑在设计图时还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吧!
(课件出示在父母卧室的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1)分析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1) 学生交流想法。
(2) 学生独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 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 0。02米=2厘米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的出色,笑笑还为我们出了道难题,大家敢于应战吗?
4、解决第5题
(课件出示:笑笑的卧室长4米,画在图纸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 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 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反馈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优秀教学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11-7= 13-7= 15-7=
2、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优秀教学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诵读法,教师讲解法。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法。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心官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学生总结这篇课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优秀教学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了解跳棋的基本规则。
2、培养学生对跳棋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准备
跳棋一副,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跳棋,你还记得跳棋有几部分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下跳棋,现在我们来看一段教学视频,看哪位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把跳棋的活动规则都记下来了。
二、 观看教学视频
1、学生认真看教学视频,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长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下跳棋的基本规则。
(1)胜负判定:
首先将所有棋子按照游戏规则移至正对面的圈栏中,即为优胜!
(2)走子规则:
玩家每次只能移动一枚棋子;移动的方式可为一格,或数格跳跃。 “移动一格”是指棋子可在相邻六个方向中,任选其中一个以移至隔邻的空格。“跳跃”是指在同一条线上,一个棋子跃过隔邻的棋子到另一边的空格中。在“跳跃”的过程中,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就可以连续进行。
(3)游戏规则:
游戏人数2、3、4、6人;2人、4人或6人游戏时与互为对角线的一方对抗,3人游戏时,相互间隔排列进行对抗。
(4)跳棋的基本规则:
1)游戏人数: 2 , 3 , 4 , 6 人
2)你的营区:起初你 10 颗棋子的放置位置,是一个正三角形
3)你的目标:你的 10 颗棋子要离乡别井,连走带跳奔向对家,完全占领正对面的营区
4)入营:棋子进入目标营区
5)走子:只能一步走
棋子可六个方向走动,每步只能达到相邻的.空位上
6)跳子:可以连续跳
一子跳棋规则:隔一个棋子可以跳!
7)空跳棋规则:像跷跷板一样,一个棋子在中间,两旁有相等的空位,就可以直接跳到对称位置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同桌的小伙伴相互说一说。 幼儿园跳棋教案。跳棋是我们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我想很多幼儿对于跳棋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们可以一点点的慢慢教会他们一些跳棋技巧,最后将它们串联起来,让幼儿们进行一场跳棋比赛。
优秀教学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1、了解各个棋子的走法和吃法。
2、激发学生对跳棋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中国跳棋一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复习前两堂课学习的跳棋的`方法。
2、学生们六人一组进行练习。
二、教学“吃子法”
1、介绍吃子的定义:一方棋子通过跳子可以走到并且愿意走到的位置上有对方的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对方的棋子吃掉而占领那个位置。
2、吃子时会出现的不同的情况
1)按照自己的走法,吃掉对方的棋子,同时下一步也可被对方棋子吃掉。
2)按照自己的走法,可以吃掉对方棋子,但对方却吃不掉自己。
3、小结每一颗棋子的走法和吃法。
4、教师师举例子,学生来判断是不是最好的走法。
5、与同桌一起练一练。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优秀教学教案模板6
活动背景:
孩子是很喜欢动物的,因为动物的许多秉性和孩子的童心(特征)很相通,于是,童话的世界一定有动物朋友相伴随。 孩子认识自然的规律是由近及远的,野兽中的一些特征明显的动物,也已经引起中班孩子的关注。我想:是否可以在认识一个动物的同时,提升孩子的经验,从而认识一类动物呢?因为象具备了一切野兽的特征,于是,就选择了“小象"。
在这样一个集体活动之后,如果孩子感兴趣,还可以对野兽进行更广泛的探索。
内容与要求:
1、了解象的外形特征和一些生活趣事,并尝试归纳野兽的特征。
2、用纸盒或积木粘接小象,并学习一正一反折纸的技能。
3、有关象的图片:象的彩照、象的生活(繁衍、食物、生长地区等)、象的本领(为人类做的事)。
4、废旧纸盒、积木、彩色纸、剪刀、浆糊或橡皮泥,一正一反折的象鼻子的范例若干。
5、一些野兽和禽类的小卡片。 过程与指导:
认识象——了解兽类——制作小象
一、认识象
1、幼儿观看图片展览。
(出示绒布象)喜欢它吗?桌上有一些有关小象的图片,你去看看,你喜欢它什么?为什么?
2、说说小象的事:你喜欢它什么?为什么? 从情感着手,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喜好。
幼儿:我喜欢象的腿,它的腿粗粗的,一踩一个深深的脚印。我喜欢象吃的东西,』因为我也喜欢吃香蕉。我喜欢象妈妈生宝宝,因为我也是这样生出来的。我喜欢象鼻子,它帮人们运木头。
3、老师(小结):象的本领真大,它可以帮人们做许多事,还有许多趣事,那是因为,它有一只长长的鼻子,四条粗粗的腿,一条细细的尾巴,两只像扇子一样的耳朵,象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就是宝宝,它生活在野外的。
二、了解兽类
找“与象长得有点像"的动物小卡片。
这里要引导找总体相同的地方,如提示:小象有两只眼、两只耳,还有谁也有的.?
幼儿:小鸟和小象长得很像的,都有两只眼睛。(老师不置可否)
幼儿:小猪和小象长得很像的,都有两只眼、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还有四条腿、一根尾巴。
老师:是啊,小猪和小象长得真像。(给孩子暗示) 幼儿:小鱼也有眼睛。
幼儿:小鱼没有腿。它是用鱼鳍游的。
幼儿:小鸟也不像小象,它只有两条腿,它有翅膀,小象没有。
孩子开始分析动物的总体特征了,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归纳了。
老师:归纳野兽的特征:生活在野外的哺乳动物。
三、说说“你知道的野兽”
老师引导:和小象一样,所有的野兽都是人类的朋友。既然那么喜欢小象,我们就来做一个吧。桌上有许多材料,你选一些东西,做一只象。(出示做鼻子的范例)这是做鼻子的方法,你先试试,它是怎么做的?幼儿探索制作。 欣赏玩耍:
(1)看看你的象在干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带着小象去玩玩。
活动反思:
1、材料的提供与效果的预见。
在提供给孩子制作小象的材料时,曾考虑过,是每一张桌子都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呢,还是每一张桌子仅有一类的材料(不同桌子上的材料是不同的)。于是,我用几个孩子试了一试,结果是明显的:前者尽管孩子可以使用更多种的材料,但是,由于每张桌子的材料是相同的,所以,孩子的作品,很容易相似,不同的作品很少,孩子的求异习惯不容易养成。而后者尽管孩子接触到的制作材料比较单一,但是,可以促使孩子专一地用同一种材料创作,并相互交流方法,孩子的作品就比较丰富,所以,当孩子的制作技能还比较弱的时候,相对单一类型的材料,可以帮助孩子更专注地表达表现。
2、引导孩子讨论的艺术。
在开始的认识活动中,提供给孩子将近9张图片,其中包含了小象的所有特征,孩子们可以通过图片的暗示,来说说“我最喜欢小象。因为。"但是,孩子的看图会意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孩子没有讲到象的牙、耳朵,也没有讲到小象生活的地方,于是,我有点紧张。其实,我应该有所预见这样的状况,我索性引导:谁喜欢小象的牙齿?为什么?。小象的耳朵很特别的,谁喜欢?为什么?。小象可以帮我们做事,可是它喜欢生活在哪里呢?(对,这张图片就是说的小象有尖利的牙齿,这张图片上就是说小象有两只大耳朵等等)这样既显示教师教育状态比较自然,也可以使孩子了解观察图片的方法。
同事互动:
“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带来了对传统“教"与“学"的反思。“为学习而设计”、“为孩子发展而教”的理念,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教是为了学服务的,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应彩芸的学习活动“小象”,是较为成功的典范。
1、精心提供活动材料。
教师以幼儿的学习特点为主线,巧妙设计幼儿学具,象的录像,象的图片,一动一静,分别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象的图片,廖廖几笔简笔画,勾勒出象的外形,重点部分用彩笔涂色,适当添画背景,恰到好处地起到暗示作用,符合中班孩子的观察特点;录像中小象繁殖的过程,使幼儿对胎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动物小卡片,由于是幼儿自己收集的,较为熟悉,有利于与小象进行比较观察。整个活动中,其学习材料创设,激发、支持和推动幼儿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幼儿始终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
2、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在幼儿初步了解小象后,教师一改传统对动物认知的方法,把单个动物放在关系中学习。教师把前阶段幼儿共同收集的其他动物图片拿出,让幼儿寻找“与象有点像”的动物。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教师的神来之笔,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幼儿边找边“辨”,既巩固了对象的认识,又引发对哺乳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虽然,幼儿寻找的特征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问题情景的创设,开启了幼儿思考、探索之门,这也就是教师教的意义所在。
优秀教学教案模板7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顺利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保证。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道德认知目标
1、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能举例说明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秩序。
道德情感目标
1、感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而高兴。
2、对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有厌恶感。
道德行为目标
1、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2、在公共场所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设问启发:同学们,你们平时除了在学校和家里生活,学习外,你们还到过哪些场所,去干什么?
2、评一评(课前活动内容)
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1、自由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第一个事例:在公共汽车站。
①播放课件
1,学生边看边听。
②讨论:在公共汽车站,小飞是怎么做的?小文和小明又是怎样做的?他们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③明理:小飞不遵守公共秩序,影响乘客的上下车和汽车的顺利行驶,让大家不满。小文、小明批评、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做得很对。
④举一反三:议一议,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轮船码头应该遵守哪些公共秩序?
⑤小操练:模拟公共汽车启动,乘客依次下车、上车。
3、学习第二个事例:在电影院里。
①播放课件2,学生边看边听。
②讨论,小文、小明和小飞在电影院里,哪些方面遵守了秩序?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③对照检查:你们平时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看谁最诚实,敢于自己揭短。
④设疑:在电影院里,假如出现下列情况,当时你在场,会怎么想?怎么做?
a、有人站起来吹口哨。
B、有人抢占了你的座位。
c、有人在你身旁大声议论。
4、学习第3个事例:在动物园里
①播放课件(3)。
②讨论:
A、三位小朋友在动物园玩得开心吗?每位游客要想在动物园玩得开心,应该怎么做?
B、三位小朋友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星期天,他们有哪些收获?你从他们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典型引路,深化认识。
1、设疑:有的`同学认为遵守公共秩序排队上车就轮不到座位,买东西排队就会耽误时间,买不到满意的商品,总之,认为遵守公共秩序会吃亏,不遵守公共秩序会占便宜。试想,如果人人都这么认为,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2、多媒体播放录相:一个真实的故事《谁是凶手》
3、听录音,学榜样。
4、表扬本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
四、辨析明理,指导行为。
1、说一说,在下列公共场所需要遵守哪些公共秩序?为什么需要这样做?
图(1)卫生院,图(2)集贸市场。
2、议一议,下面几幅图中谁遵守公共秩序,谁不遵守公共秩序。
图(1)售票处。图(2)书店收款处。图(3)码头
五、总结谈话。
板书设计:
9、遵守公共秩序
自觉遵守__公共秩序
批评、劝阻__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教案设计说明
《遵守公共秩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七册中的第九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顺利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保证,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四步进行。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拍典型的公共场所,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公共场所”。通过“评一评”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边看录相,边对小文、小飞、小明的行为进行评价,通过看、议、思、小操练、行为对照等不同形式,强化教学目标。
三、典型引路,深化认识。
通过设疑、听故事录音《谁是凶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不遵守公共秩序而带来的恶果,进一步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听故事录音《学榜样》,再通过表扬本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来激励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四、辨析明理,指导行为。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认识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以及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辨别、判断对教学目标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优秀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4-05
小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4-26
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4-26
大班健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中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幼儿园教学教案优秀02-09
中班安全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3-29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4-27
中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