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9-12 19:16:2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科学教案范文十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

  (1)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些常见物品(P42)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质疑,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和还想进一步知道的问题。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点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讨论研究:身边的一些物品(以球鞋为例)分别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汇报。

  1、全班汇报:常见材料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相互关系。

  2、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

  3、全班汇报:球鞋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4、选择一件由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说说分别是什么材料?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

  (点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的充分展示,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五、点拨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点拨: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种材料做成,是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点评:让学生课堂总结,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谈话:除了一些常见材料 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型材料。你们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学生交流)

  2、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资料供学生阅读、研究。

  3、提问:关于材料,你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点评:通过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整课教学案,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学。)

  板书设计:

  1、常见材料天然材料

  按材料的来源分类

  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

科学教案 篇2

  导学目标:

  1、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2、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3、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指南针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

  导学重点: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导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教具准备:磁铁 缝衣针(或大头针) 支架 细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引目标

  1、出示缝衣针与曲别针,师问:同学们,你们能用针吸起曲别针吗?(试试看、不能)

  2、师:老师能,你们相信吗?

  (演示,用磁铁摩擦针,吸起曲别针)怎么样,老师能让小针吸住曲别针吧。

  3、师:其实老师是有秘密的,现在老师就把秘密告诉你们,你们按照老师要求自己动手,就能制作“魔力”小针,你们想试试吗?

  4、板书课题:神奇的小针

  二、活动1制作“魔力”小针

  (1)实验用具准备: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

  (2)温馨提示: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摩擦,同时还要小心别扎手。

  (4)同学们开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自己制作的“魔力”小针能吸引曲别针。)

  三、研究“魔力”小针

  1、活动2

  师:用细线把摩擦过的小针水平悬起,使它轻轻转动。待其静止后:

  同学们再看看小针,记住它所指的方向。几次转动小针,待其静止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2、活动3

  把你们做好的“魔力”小针放在泡沫塑料板上,然后放在水面上,轻轻转动泡沫塑料板。

  (静止后)小针所指的方向是什么?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3活动 4

  拿你的“魔力”小针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一玩,看看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猜想与交流

  1、我们发现“小魔针”具有哪些“魔力”? 能对“魔力”产生的原因做出猜想或解释吗?

  生 :猜想(根据记录下来的情况)

  2、各小组汇报。

  我敢于猜想,对 原因的猜想是:

  五、拓展:看书28面的“指南针的家史”

  六、作业:先看视频,自己再动手做一个指南针。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2、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知识目标:

  1、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复杂的系统;

  2、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二、教学准备

  材料:铜片、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片、木材、纸片、棉花、泡沫板等。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小电路、中性笔、水槽等。

  三、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交流:上节课我们评选了积极动脑,努于探究的同学为第一批的科学小勇士,今天谁想向他们发出挑战,成为第二批科学小勇士?

  准备好了吗?挑战正式开始![上课]

  1、活动过程

  首先让我们进入挑战第一关。请看关键词:材料 [板书]

  A、提到“材料”,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木头、布、塑料、纸、铁、棉花、纤维)[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衣服是用什么制作的?谁能帮帮他。]

  B、大家谈到这么多的材料,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挑战要求:丰富、全面

  如果你不确定,可以走到跟前去仔细观察。把你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1号信封中的表格中。开始!

  [各小队寻找教室里的物品使用的材料,教师巡视指导能不能更全面地观察到一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

  比比看,哪个组的观察既丰富又全面。哪个组先来?

  [各小组代表轮流将填写的.记录放放于实物投影仪上,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共同感受我们的周围有如此多的材料,物品是由材料组成的。]

  看来各组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都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说不出来引导:对材料你有没有一些新认识?]

  [材料构成了物品,物品丰富了世界]

  [随机采访一下,有助于拉近主持人和参赛选手的距离,而且还是选手抒发所获的好机会,可能会说出教室里到处都有材料,也可能会说出许多物品是用好几种不同材料制成的等等,无疑中让参赛选手用自己的话对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进行小结,引导他们说说材料—物品—世界]

  2、在第一关中我们了解到了身边的物品是由许多材料构成的,它们会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下面让我们继续进入挑战第二关!准备好了吗?

  [对本轮合作能力的考验给予提示,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关键词:特征[板书]

  请打开2号信封,说说我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学生代表对十种不同的材料进行辨认]

  要求:找找看,这些材料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作答,例:纸比较软,放在水里容易湿。木头比较结实。铁片可以弯曲。][板书学生谈到的特征,为下一环节指明研究方向。]

  [板书:抗弯曲力、抗摩擦力、软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字迹保留度、导电性……]

  小结:在第二关里,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材料的不同特征,那么对于这些不同特征,你有没有想说的?

  2、看来,大家又发现了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真是太棒了。祝贺大家,在共同的努力下,闯过了第二关,要继续吗?准备好了吗?

  进入挑战第三关关键词:研究[板书]

  看到“研究”你想到了什么?

  [可能会想到要确定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

  你认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给学生暗示。]?

  确定的研究主题?[指黑板……]

  那么,请打开3号信封,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各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写清主题,并根据需要在选择研究工具上划“勾”,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手中的工具。想想看,你们打算如何利用选择的工具呢?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分组巡视,对于研究过集中的问题进行复选。简单地描述研究计划。]

  提示:能说说那你想利用工具怎么做?

  [初步指导如何做?]

  研究主题、工具、方法都有了,那么让我们开始观察吧。别忘记谈谈重要发现和感受!

  各组派代表将你们选择的研究工具领回,研究过程中注意及时地记录下对材料特征的发现。

  请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向大家交流你们组刚才的研究成果。

  [小组代表把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展台上,向大家介绍,主持人对观察发现予以及时点评。鼓励有特别发现和感悟的小组。]

  小结:看来第三关都难不倒大家,现在我们要提升挑战的难度了,展开最后的较量,究竟哪一组的综合实力最强,让我们试目以待。准备好了吗?[参赛队给自己鼓劲。]

  4、回归生活

  请听题:在一关中,我们谈到了教室里的物品,它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呢?[出示第一关的记录表]

  [学生口述材料选择的原因。例如:窗户选择塑钢是因为它坚固、耐用而且防水,美观。玻璃是透明的。]

  在今天的挑战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中,勇敢的闯过了最后一关,可是我没有准备那么多的勇士标志,大家的出色表现可让我犯了难,这样吧,把标志授予各勇士小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仍旧能像今天一样,个个成为科学小勇士!

  5、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还在许多的物品,它们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需要大家继续去研究,相信只要大家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

  注:实验记录表(略)

科学教案 篇4

  (一)内容简介

  有一块奇怪的肥皂,小猪拿去洗澡。嗨,先吹泡泡,泡泡越吹越大了。而且泡泡不会破掉,大家都来洗澡了。洗完澡,小猪变干净了;洗完澡,小熊变干净了;洗完澡,小兔变干净了。哈,奇怪的肥皂。

  (二)主题分析 《肥皂泡泡》以小动物们洗澡为线索讲述故事。“洗澡”这一活动深受幼儿的喜欢,幼儿听着简单的故事,进一步理解了肥皂的用处。同时,故事激发了幼儿喜欢洗澡的愿望,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情节分析 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简单、重复,非常适合小班孩子阅读。在小猪洗澡的过程中,孩子竟然欣喜地发现:原来洗澡也有如此多的乐趣,不禁也萌发了洗澡的愿望。没想到,小

  兔子和小熊也有这样的愿望,正好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在和同伴一起洗澡的过程中,它们体验、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

  (四)图画分析 画面中色彩鲜艳的各色泡泡,大大小小地飘浮在空中。美丽的画面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区分大小,帮助孩子了解物体有大小之分;感知色彩的奇妙,了解两种色彩混合在一起会发生的变化;感知光和作用,帮助孩子思考,水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多姿多彩的颜色,从而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五)角色分析 封面上围着浴巾的胖小猪一下子映入了孩子的眼帘,“哦,原来小猪洗完澡了。”这只小猪可爱、爱干净又有些调皮,在洗澡的时候和泡泡做起了游戏,这正是每个孩子所喜爱和向往的。所以,小猪的角色与孩子的距离是如此接近。

  小猪、小熊和小兔一起洗澡,大家都来吹泡泡。这些小动物俨然是孩子们的化身,孩子们和故事角色一起玩耍在“吹泡泡”的游戏中,泡泡越吹越大,快乐也越来越多!

  (六)语言分析 语言简单,重复的语句“洗完澡,小猪变干净”、“洗完澡,小熊变干净”,便于幼儿记忆。

  后缀词的运用,能加深幼儿对关键词的掌握。如“有一块奇怪的肥皂,肥皂。小猪拿去洗澡,洗澡……”读完故事,幼儿在无意记忆中加深了对“肥皂、洗澡、泡泡、大小、破

  掉、干净”等词汇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后缀词的运用也增强了故事的韵律节奏,使故事中的语言具有一定的韵律美。

  故事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交替出现(肥皂、洗澡、泡泡、干净……),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书中简单重复的句型“洗完澡,××变干净,干净”能激发幼儿的想象。还有谁洗完澡也会变干净呢?由此打开了他们想象的闸门:小狗、小猪……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洗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阅读图画书《肥皂泡泡》,看看、说说小动物们洗澡的事情,知道洗澡会让人觉得舒服。幼儿通过交流生活中自己洗澡的经验,在律动的过程

  中进一步掌握洗澡的方法、体验洗澡的快乐。鼓励幼儿喜欢洗澡、尝试自己洗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活动目标 (1)阅读图画书,愿意讲述小动物洗澡的趣事。

  (2)知道洗澡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干净,体验洗澡带来的乐趣

  3、活动准备 故事《肥皂泡泡》、PPT课件

  音乐《我爱洗澡》

  粗细不同的吸管若干、盛有肥皂水的容器若干

  4、活动过程 (1)观察封面,引出故事

  一小猪在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小猪会用什么洗澡呢?

  一你们会自己洗澡吗?洗澡要洗哪些地方?

  一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模仿小猪洗澡。

  (2)观察画面,理解故事

  ①观察第1页:

  一小猪会用肥皂干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小猪身上的浴巾。)

  一你家的肥皂是什么样的?你经常用肥皂做什么?

  ②观察第2页:

  一小猪在用肥皂干什么?几个泡泡?一样吗?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的泡泡,练习数数,并比较泡泡的大小、颜色。)

  ⑧游戏:吹泡泡。

  一这样的泡泡你喜欢吗?看看你能吹出怎样的泡泡。

  (提供粗细不同的吸管、瓶装的'肥皂水,幼儿找空处玩“吹泡泡”。)

  ④观察第5页:

  一洗完澡,小猪变得怎样了?

  一小猪还会请谁来洗澡呢?

  ⑤观察动物的局部特征,猜猜小猪的朋友是谁。

  (观察小熊的鼻子、小兔的耳朵。)

  ⑥观察第6页、第7页:

  一洗完澡,小熊变得怎样了?

  一洗完澡,小兔变得怎样了?

  小结:洗澡会让自己和朋友的身体变得干净又舒服,洗澡真快乐。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感受了洗澡的乐趣,并交流了自己洗澡的经验。但生活中,能产生“肥皂泡泡”的趣事还有许多。此次活动依然从孩子们喜爱的“肥皂泡泡”入手,引发他们对这些事物的关注,提升相关的生活经验。并且引导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色彩,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肥皂泡泡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

  (2)交流关于各种洗涤用品的生活经验,知道它们的作用。

  3、活动准备

  图画书《肥皂泡泡》、PPT课件

  各种各样的洗涤用品(香皂、洗衣皂、肥皂纸、洗衣粉、沐浴露、洗发水、洗洁精、

  洗手液……)

  若干盆水

  纸、油画棒、瓶盖、棉签、颜料等

  4、活动过程(1)集体阅读,回忆故事情节

  ①出示图画书,回忆故事的名字。

  一还记得故事里有哪些动物朋友在洗澡吗?

  ②集体阅读图画书,幼儿模仿简单的故事语言。

  一洗完澡,小猪变干净了。洗完澡,小兔变干净了。洗完澡,小熊变干净了。

  (2)交流经验,了解洗涤用品的作用

  一除了肥皂,还有哪些东西用了也会有泡泡呢?

  ~(出示各种洗涤用品,交流相关经验。)这里有哪样东西也会洗出泡泡呢?

  一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一它们都可以让东西变干净,但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一小朋友可以用这些洗涤用品洗些什么?你用过哪些东西?

  小结:有这么多宝贝也可以洗出泡泡,泡泡把脏东西都带走了,所有的东西都变干

  净了。

  (3)观察泡泡,说说泡泡的样子

  一(提供洗手液、沐浴露、香皂、纸皂等不会伤害皮肤的洗涤用品。)找样东西,

  搓出泡泡,看看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大小、形状、颜色……)

  一你用什么东西搓出泡泡的?

  一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如:很多泡泡挤在一起,像葡萄;圆圆的;透明

  的……)

  一找找泡泡上有哪些颜色?看一看,洗完的东西变得怎样了?

  一想办法让你的泡泡变大。

  小结:香香的肥皂、香香的洗手液又好玩、又有用。

  (4)选择喜欢的工具画泡泡

  一把你刚才看到的美丽的泡泡画在纸上。

  一要有大泡泡也要有小泡泡,它们是一家人紧紧地挤在一起。

  一交流:泡泡的颜色可漂亮啦,你的泡泡有哪些颜色?

  (三)活动拓展 1.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幼儿养成每天洗澡的习惯,能尝试自己洗澡。

  2.盥洗室中提供各种不同的洗手用品,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幼儿是否有独立洗澡、洗小衣物等良好习惯。

  (四)阅读区的活动 1.提供图画书《肥皂泡泡》和指偶(各种小动物),供幼儿表演故事。

  2.美丽的泡泡:

  (1)材料:大小不同的圆形瓶盖、棉签、自制圆形印章、油画棒、颜料,小动物吹泡泡的背景图。

  (2)玩法建议:

  ①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画泡泡,并说说自己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泡泡。

  ②用油画棒先画一个小泡泡,再用不同颜色的油画棒画在泡泡的外圈,让泡泡越“吹”越大。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寻找同种植物的果实、动物的一家、人的一家中的相似和差异,能从中归纳出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

  2.调查自己家族并观察身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一步提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3.能设计调查记录表,调查自己家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能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1.感受到探究生命奥秘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2.乐于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寻找更多的证据。

  难点:找相同或相似点,在从相同中找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同一品种植物的果实(向日葵、大米、黄豆等),宠物一家的图片或音像资料,遗传特征调查表。

  学生准备: 自己一家人的照片(尺寸较大的全家福,每人1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在座各位同学都是农民的孩子,老师也不例外,现在正是播种的季节,知道爸爸妈妈都打算种些什么吗?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现象?(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动物也是这样,狗妈妈生小狗,猪妈妈生小猪。可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话“一母生九子,连娘一起十个样”,知道什么意思吗?在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蕴藏着什么神奇的、科学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从种瓜得瓜说起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寻找相似与差异

  1、观察同一品种植物的种子的异同。

  谈话: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黄豆、玉米、葵花籽)这分别是同一品种的植物果实,也是种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一下。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之处呢?(科学不是纸上谈兵,给学生提供实物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除了观察种子外部的.情况,还可以观察内部的情况。)

  讨论交流:你观察的是什么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和差异的地方呢?

  2、观察动物的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谈话:植物的果实有相似和差异的地方,那动物呢?是猫妈妈生小猫,狗妈妈生小狗吗?而且很还不止生一个孩子,有时候是多个,(老师课件展示宠物猫的一家)那猫妈妈、猫爸爸和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哪些相同和差异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回答,一是小猫和猫爸爸妈妈的异同,二是小猫之间的异同。)

  3、观察人类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刚才我们讨论了动植物,那我们人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家庭的合影,说说你这个家庭父母、兄弟姊妹中之间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最好是全家福了,直系亲属基本都在的那种照片。)

  讨论交流:你发现你这个家庭的成员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4、小结:黄豆繁殖后代还是黄豆,猫妈妈生孩子还是猫,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猫妈妈的几个孩子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长相都有差异,这一现象就是变异。

  5、播放课件。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的(加深理解,巩固认识)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及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课前尽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地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蓝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较暗的环境中涂好七种颜色的字片手电筒各种各样的陀螺.

  学生准备:卡纸水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首先我想调查一下,谁玩过陀螺?陀螺好玩吗?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种抽的陀螺。有谁还玩过其它种类的陀螺?呵,没有,是自己做的呢?还是卖的呢?

  3.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做个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简单,一张圆纸片,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几个已经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讲解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时的安全问题。

  四、实施探究:

  1.给陀螺涂色①要求每个小组按教科书提出的颜色比例涂一个陀螺。

  ②然后再让学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两种,三种或更多种。

  2.玩陀螺关键,让陀螺稳稳地转起来。

  ①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

  ②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什么颜色?

  ③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回报交流。

  3.教师小节:如果你还想研究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资料,有没有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眼睛为什么变不出快速旋转的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图案?这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师: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钟快速旋转,看起来就是环形的,那么这种视觉暂留现象,你能想起来有什么应用吗?

  (生:我们平常看的动画片就是设计师把它画成一张一张的,然后快速地放出来的。)

  师:动画片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现象,那么这种色光混合该怎么解释呢?我这儿有一个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转起来是什么颜色的,(灰白色,颜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试着做一个,具有彩虹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到底是什么颜色?牛顿曾经给大家做过这个实验,他能给大家解释一个科学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师:大约在1666年,24岁的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彩虹。当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大家的时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对,牛顿为了验证把七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这个实验,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学发现。

  五、展示交流:

  1、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相叠加的情况。

  2、我的观察记录表(先让学生自己填,教师小结)

  组合方式组合效果(可以绘图)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紫光

  绿光+蓝光淡蓝光

  红光+蓝光+绿光白光

  3、读一读,说一说,课本资料卡,不仅要对故事中的知识加深认识,更要对其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深入体会。

  六、拓展创新:

  1.制作一个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关信息:

  西瓜虫:别名鼠妇;俗称 潮虫。分布中国各地。寄主在田间主要为害瓜类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浆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黄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苋菜、空心菜、莴苣等叶片及食用菌等。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不同的工具玩沙,感知沙子的特征。

  2、尝试用沙子进行简单的造型,体验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整洁无杂物的沙地或沙池。

  2、玩沙工具:小铲子、小桶、筛子、模子、水、树枝、漏斗、木棍等。

  活动流程:

  一 、 幼儿自由玩沙,边玩边讨论沙子的`特点。

  1、沙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

  2、用手摸沙子是什么感觉?

  3、赤脚蹲在沙子上感觉怎么样?

  二 、 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玩沙,并自由探索,用沙子简单造型。

  1、筛沙子,摸一摸筛过的沙子和没筛过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样?

  2、沙子里放点水,挖“隧道”“战壕”垒“燕子窝”建“城堡”等。

  3、用木棍,树枝,手指等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比一比谁画的好。

  4、用模子扣一扣,看一看沙子会变成什么样?

  三、互相欣赏评价,体验创造的乐趣。

  鼓励孩子用简短的语句评价同伴的作品,并能用高兴、开心、有趣等词汇表达玩沙的愉快心情。 我的创新:

  小结及反思 这节课通过让幼儿在自由玩中感知和老师的引导使孩子们了解了沙子的特性。并用沙子摆出了很多造型,想象力比较丰富。对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小班孩子分享意识比较差,再用玩沙工具时出现了争抢现象,这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10-04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11-30

科学教案11-30

科学教案11-30

科学教案11-30

科学教案11-30

科学教案12-01

科学教案12-01

科学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