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时间:2023-04-23 17:20:39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4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

  乐学善思办法

  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全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和体味欧·亨利短小说意外的结局的特点。本课重视生命教育,围绕叶子这一问题,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提升内心感悟,逐步将学生推向生命本质的'认识高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而那些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最伟大的赞美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小说。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

  2.小组内读文,交流,汇报。

  (1)在别的叶子都飘落的情况下,他仍然长在那;

  (2)对于琼珊来说,那片叶子是她同人世间的唯一联系;

  (3)对贝尔曼来说,那片叶子是他的绝笔,是他的临终杰作。

  3.指名读出琼珊关于最后一片叶子的语句,谈感受。这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读出了琼珊对生命失去了信心。这一切被前来探望的贝尔曼知道了,出示句子:“听了琼山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的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贝尔曼做了什么?指名读出语句。老师板书。

  4.分角色读最后一段,(旁白、苏艾)出示句子“后来,他们在……颜料”过渡:作者并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叶子,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想象:老贝尔曼是如何画的叶子?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情景描写。

  5.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支柱。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修鞋姑娘》一课也采用了这样的描写方法。小组内学习:

  画出对修鞋姑娘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修鞋姑娘具有什么品质。

  四、板书设计: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生病---病危进医院---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补写贝尔曼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体会结尾的高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投学习目标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中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否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不同的学生复述补充后投影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情节都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学生用文字描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要求从语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评),从而掀起一个高潮。

  教师总结:

  教师包含深情地概括,尽量在语言上、情绪上感染学生:

  五、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3

  一、温故知新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掌握了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

  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国籍、称号

  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二、分析人物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

  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

  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出示“时间、病情”表。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简析琼珊 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

  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

  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却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

  详析贝尔曼

  全文对贝尔曼有3次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A、正面描写(实写)

  外貌描写:外表丑陋、生活窘迫、性格暴躁、失意、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 )……

  B、正面描写(实写)

  语言描写: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C、侧面描写(虚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人格的升华、形象逆转)

  归纳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执着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写作指导 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生动形象,侧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间(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3)认为苏艾是主人公

  基本上应该没有,若有加以引导

  苏艾的特点:友善(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3、三个人物的共同点

  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爱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4、分析主人公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三、写作特色

  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没有直接描写,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2、这种结局就是——(欧·亨利式结尾法),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这一片叶子是假的,前文有没有伏笔?怎样体现它的情理之中的?

  (1)常青藤依附在砖墙上,为日后贝尔曼作画提供可能。

  (2)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以假乱真提供可能。

  (3)贝尔曼一直关心两位女孩,为他的行为提供依据。

  (4)还有书中的5处

  4、欧亨利的语言艺术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宽慰的,是“带泪的微笑”。课后自己去品读,感受其语言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侯银匠》分析小说的主人公

  2、《麦琪的礼物》 感受“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附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读一读理情节

  1、请生复述情节。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议一议析主题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叶子在全文中的作用,可从它对琼珊和贝尔曼两方面的作用或意义来分析。(2)必须结合文章语句回答,

  2、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题

  引导:(1)确定本文的主人公。(2)从刻画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中见性格,性格中体现主题。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语句。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我认为,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生齐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生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生读课文第52节

  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从结构安排入手谈谈对主题理解。

  引导(1)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省略了什么情节,为什么?

  四、学一学谈启示

  1、贝尔曼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渺小而伟大,平凡却崇高,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颠。——白芳礼

  1987年,白老先生在家乡吃惊地发现,村里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这一晚,他一夜没合眼。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今年9月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享年93岁

  他是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却始终怀有这样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过着极其清贫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孩子,将大家捐助给他的医疗费拿出部分给孩子们交学费。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愿:“如果我死了,将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给有需要的病人,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让我为社会再做最后一次奉献。”他就是享有“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美誉的丛飞。

  五、作业

  1、划下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谈谈作者语言的风格。

  2、试学习作者语言风格来想象贝儿曼画常春藤叶的经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2-27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8-26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0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3-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5篇03-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3-07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2-23

《最后的常春藤叶》语文教案02-2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9-15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