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时间:2024-09-26 19:21:12 教案 我要投稿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3篇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

  二.设计思路:

  1.把握教材特点。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处都不耻下问。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

  这篇课文讲了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也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点,感受深刻道理,增长阅读兴趣。

  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桢意味深长的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课文语言清新流畅,生动鲜明。

  2.灵活处理教材。

  文中人物对话虽然比较多,但浅显、简洁,所以并不想按照课后练习中安排的,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而是重点用来指导写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语言,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写一些记叙文,又不太会引用人物语言。

  而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课文最后一节引用竺可桢的一段话总结全文,升华中心,无论是从语言工具的价值,还是从思想教育的价值,都有其记忆的必要,所以我决定让学生背诵这一节。

  3.凸显设计理念。

  ①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②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

  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主动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认识的深化,兴趣的拓展。

  ④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行进在语言的基石上。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六.教学准备:

  1.发放《竺可桢的自然日记》阅读资料。

  2.发放《詹天佑》阅读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学习内容。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

  图片、生平、成就。

  四.引导练读课文。

  1.引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2.学生自由练读。

  让学生自己说说练读方法与目标。

  4.抽样检查练读情况。

  让学生自己确定抽样方案。

  5.学生再次回报阅读收获。

  6.引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五.梳理课文板块。

  教师不作分段提示,让学生自己琢磨出课文板块。

  一般把课文分成三段。

  六.品读最后一节。

  1.挑战读。

  2.以采访挑战成功者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采访,并感悟读书方法。

  3.教师引领,提升学习方法:品词析句,读懂课文最后一节。

  哪些词语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4.小结:竺可桢的话鲜明地反应了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人;竺可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一个道理。

  5.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节。

  七.积累文中词语。

  八.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观察分析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宽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六.深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

  2.交流: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么样?

  七.教学反思:

  1.让理性之光穿透课堂。

  语文课堂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创造性的时空。所以,语文课堂需要探索,需要有理想追求的教师。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这堂课就融入了我对语文课堂的理解:凸显学生主体,摒弃散漫对话;凸显心灵交融,摒弃外在肤浅;凸显语言味道,摒弃游离形式。步步踩实在语言的基石上,行进在文字之间,基本上做到了。

  2.努力构建课堂文化平台。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是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她所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如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她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

  这堂课的主题词是严谨科学家。在构建的这样一个主题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体现。

  3.用链接穿越课堂时空。

  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中转站,链接过去的学习与将来的学习,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再局限在这篇文章里,不应再局限在教材里,要注意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教材与我们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间的联系,要为学生打开通向语文世界的通道,让他们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之星,并吸引学生在课外大胆地去探索。这堂课在突破传统的封闭课堂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4.精心琢磨引领的艺术。

  把引领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来探究,努力使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本堂课学生的个性堂飞扬,生命在课堂上得到成长。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篇2

  一、围绕关键问题,讨论探究。

  1.抛出问题: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品味以下语句,理解竺爷爷是知道的,他是在借机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3)“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4)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练习朗读,升华情感。

  三、品位语言,练习仿写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你还发现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我们去咀嚼与品位?

  2.交流: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泛”字用得好,正因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红”。)

  (3)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

  ③ “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

  ④“鼓”也用得巧妙。如果说成“春风吹大了杏树的花苞”,就无法让人体会杏树那勃勃的生机。)

  ⑤指导仿写(课例附后)。

  (4)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捧”字用得好,好像说杏树要把杏花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捧”字还写出了杏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捧”字让人感觉到因为是第一朵,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3.小结:因为我们都有一双慧眼,所以对文本的咀嚼越来越有味道了!

  四、激发思考兴趣。

  1.让你来给文章拟题,你会拟怎样的题目?

  2.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

  (“第一朵杏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象征了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标志着小孩子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

  五、总结下课

  课文讲述了竺可桢爷爷指导小孩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小故事,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附:练笔课例(陈永山)

  一、引: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梢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来。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绿”“吹皱”“吹鼓”四个动词。(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你们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照样子仿说一段话?

  二、扶:

  师:秋天同别的季节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飞走了。

  生:树叶落了,枫叶红了……

  师:根据秋天景物的特点,该使用哪些贴切的动词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这样说:秋风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所以也可以说:秋风吹黄了稻子。

  三、放:

  师:同学们,秋天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季节的景物,下面就请你们各自选择四种景物,用上几个贴切形象的动词仿说一段话,再把它写下来。除了写秋天的景物,也可以写夏天或冬天的景物。写完后先在学习小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见。

  学生写话举例: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红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了芦花,吹开了芳香扑鼻的腊梅。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练习通过讨论关键问题,阅读、品位文章中的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片段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

  板书课题,简介竺可桢。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听了介绍,你觉得竺可桢爷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什么是“精确观察”?用竺爷爷的话说就是?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三、再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

  (1)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画出它们的理由。

  (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学生学习字词的情况:

  着重指导:仰(yǎng),不要多出一撇来;皱(zhòu),翘舌音,读准后再组成词语;曾(céng),平舌音。

  (2)交流所画句子,说说画出它们的理由来。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数了数、 四朵花”可见竺爷爷观察认真,“不同程度地绽开”说明竺爷爷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观察细致。)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习惯地问”说明竺爷爷不管观察什么,都需要精确的时间。)

  3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郑重地记下”表明了他对于科学观察严谨而又一丝不苟。)

  四、三读课文,探究问题

  1.“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 那你们说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学生三读课文后,布置学生课后讨论。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第一朵杏花》教案10-22

《第一朵杏花》教案03-01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3篇04-26

关于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3篇05-08

第一朵杏花教案14篇03-17

《第一朵杏花》教案14篇03-02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优秀)12-22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11-12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