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 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 ,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地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明确亚洲的范围。
分析亚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位置和范围。
展示亚洲的范围及分区
学生活动:(1)总结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线和主要分区。
总结讲述:亚洲跨三带,临三洋和二洲,与北美洲隔白令海峡相望,主要位于北温带。共分为6个分区,我们中国位于东亚。
展示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
(2)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根据其流向分析特征。
总结: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2、河流特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海洋。长江、澜沧江等流入太平洋;叶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找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总结:1、气候复杂多样。缺水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大陆性气候强。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展示季风气候示意图
学生活动:找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风向和性质。
总结列表:
项目发源地风向性质
冬季风高纬度内陆偏北寒冷干燥
夏季风低纬度海洋偏南温暖湿润
补充: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播放洪涝灾害的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资料,分析季风气候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结:1、有利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2、降水不稳定,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和数量柱状图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柱状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几个在亚洲,在亚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分析亚洲人口特征。
总结:1、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亿,东亚有中国和日本,南亚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有印度尼西亚。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增长最快的是非洲,亚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长快。
展示亚洲人口分布图
分析: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亚洲人口分布规律,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其原因。
总结: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长造成的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图片
讲解: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发展的差异
展示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
学生活动:做课本14页读图题。
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沙特依靠丰富的石油发展很快,新加坡和韩国发展成新兴的工业国。
展示新加坡示意图。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点,总结其发展经济是怎样因地制宜的。
总结: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中,地理位置优越,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航运和旅游,利用中东的石油发展炼油业,成为发展很快的国家。
七年级地理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和简要历史,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
2.通过对俄罗斯疆域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俄罗斯国家变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时事,并能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俄罗斯地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
教学提纲: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环境1.较平坦的地形2.温带大陆性气候3.主要河流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学习新教材第一节:疆域和自然环境(板书)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2.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 [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北极圈从俄罗斯北部穿过,北部属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东经160°经线从东部穿过,俄罗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从上述俄罗斯所跨经纬度及海陆位置不难看出,国土之广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千米,坐火车穿越全境要一个星期,全部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3.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板书)
[读图]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东西半球图》),说出亚欧两洲分界线。 [提问]从亚欧两洲分界线看,俄罗斯属于哪一个大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从上述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国土三分之二在亚洲,应属亚洲国家,但从教科书上看,是做为欧洲的国家介绍给大家的。
[提问]为什么说俄罗斯是欧洲的国家?(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而且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所以我们说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国家。那么它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呢?
4.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板书)
二、自然环境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各地形区的分界线,总体看俄罗斯地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为主,分别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二者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叶尼塞河以东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高地。总的看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较平坦的地形(板书)
俄罗斯的这种地形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提问]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0℃以下,气温较低,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
[教师补充]俄罗斯气候总的看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俄罗斯气候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纬50°至70°之间,北极圈从北部穿过,较高的纬度是造成俄罗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板书)
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实际各地气候并非那么整齐划一,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
[读图]读课本“俄罗斯气候图”,指出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俄罗斯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又临北冰洋,为极地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风影响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上也有很大差异。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亚欧大陆西部、中部气温、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受大西洋影响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但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气候是较为复杂的,这一点与其国土广大是分不开的。但分布最广、最突出的气候,仍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这种气候特点对俄罗斯的河流有什么影响?(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
3.主要河流(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问题:从图中分析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怎么形成的?
[教师归纳]主要河流分别于流经欧洲的伏尔加河,流经亚洲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些河流多为世界长河,是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它。受地势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罗斯气温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却很丰富,水和热量的配合有些不尽人意,伏尔加河则因流经东欧平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内河航道。
过渡俄罗斯辽阔的国土不仅使各地自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使之趋于复杂,而且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最为突出。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书)1.森林资源2.水力资源3.矿产资源
[读图]在《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铁矿产地。(教师边讲边在俄罗斯地图上贴矿产符号)。
七年级地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聚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城、乡景观的差异
难点:造成城乡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农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各位同学,你们来自哪里呢?
一、乡村和城市:
(出示图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东方明珠、乡村……。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把人类的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现在请大家欣赏几幅聚落的图片,观察总结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为哪两大类?
学生回答略,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什么后有什么?乡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
聚落仅是人们的居所吗?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出示图片)农村、渔村、牧村、林场。
(承转)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乡村和城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样吗?
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由于人们生产方式的差异,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提问),你是住在哪里呢?你这里的景观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对抗赛,全班分为甲乙两大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乡村,各组说说自己的优点,看哪一组说得多,再让甲乙两组各说对方的缺点,看哪一组说的多。
(小结)甲乙两组选一名代表各总结一下各自的景观。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把乡村和城市景观对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类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多少学校多少医院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
乡村密集度高度
城市
(承转):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了解了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同样是农村,不同地区的景观又如何呢?
(多媒体显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
读图分析:这些图片的内容,各有哪些特点?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乡村的景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呈现的.景观是不同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难以忘怀。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有如此差异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场所)
2、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原因:生产活动生产方式不同
3、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二课时)
万州天兴学校 黄郁寒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对知识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
3、。理解聚落的价值,初步形成保护传统聚落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是人类的祖先,现在让你选择一处地方修建房屋,并定居下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呢?
新课教学:
二、聚落与环境
师:我们的祖先最早在定居时,也和同学考虑的差不多,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安家落户”,那这是为什么呢?
生: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推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师:同时这也都说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
师:多媒体显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说一说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师: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承转:既然多种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聚落的景观也是不同的。
(多媒体显示图片)观察几幅图片的景观一样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师: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异。
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设计如下:
(1)指导学生读图4.23-4.25,讨论各图所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当地的气候特点民居建筑特点
北极因纽特人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窑洞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到,早期聚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约束。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有哪些表现呢?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阅读课文,结合所见所闻,讲一讲: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生: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来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遗憾呢?
学生回答: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学生朗读82页阅读材料,从而加深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问题如下:
1、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2、 关于北京城市建设中四合院的问题,有几种观点和看法,你是怎样认识的?
师: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损失。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要懂得,传统聚落不仅是古老建筑,同
时也是一种优秀文化传统。要给予保护。
板书设计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资源
2、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聚落:因环境而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的主要表现
2。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七年级地理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七年级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教案 6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七年级地理教案 7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
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课堂:依据板书,、构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提及下一课时的。
七年级地理教案 8
【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分析四大工业的特点。
【教学用具】我国煤炭资分布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石化中心图、我国主要电力工业的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
(板书)第八 中国的工业
(活动)1.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用品中找出两种工业产品;再找出两种与工业无关的产品。
2.读本提供的工业作用示意图,说明图中的每一项工业与你的那些活动有关。
(教师)如果说农业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那么,工业则决定着人们吃、穿、用的水平,即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工业也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现代化水平。
(板书)第1节 基础工业与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基础工业的分布
(活动)读书回答:1.什么是基础工业?
2.基础工业包括那些工业部门?
3.有那些物资是这些基础工业的产品?各举一例说明。
4.假设生活中和生产中没有了这些物资,会怎样?
(、过渡)可见,基础工业无论在人们生活中,还是在国民经济生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们看看基础工业的分布状况。
(板书)1.煤炭工业
(活动)在地图册中找到“我国煤炭资分布图”,复习回答煤炭资丰富的省区。
(教师)因此,煤炭资丰富的西、内蒙古、陕西,就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板书)煤炭工业基地:西、内蒙古、陕西
(过渡)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消费中比重是的,但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却不断上升。
(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我国大型油气田。
2.找出图中的大型炼油厂。
3.观察炼油厂的分布与油气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教师)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分布多于油气资分布一致,即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吉林等;另外,也有一些是建立在消费市场的,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
(板书)2. 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油气产地
消费市场
(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主要石油化工中心。
2.观察其分布特点, 并举例说明。
(教师)石油工业也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因此,其分布也是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和消费市场(如北京燕、上海金)。
(板书)3.石油工业
(承转)电力工业是又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业,电力工业的发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活动)读图“我国主要电力工业的分布”:
1.我国电力工业的主要形式?
2.这两种电力工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3.我国的核电站集中分布在那些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板书)4.电力工业: 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
核电站—东南沿海
()本节介绍的四项基础工业中,有三项是能的生产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能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能的生产是我国目前的战略重点。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等工程,不仅带动了西部的发展,同时也大大缓解了东部能紧张问题。
(反馈练习)
下列城市分别是哪项基础工业基地:大庆、大同、北京、上海、南京、兰州、锦州、广州。
【板书设计】
第八 中国的工业
第1节 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1.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基地:西、内蒙古、陕西
2.石油、天然气工业
在油气产地
消费市场
3.石油工业
4.电力工业: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
核电站—东南沿海
点评:
该教案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相关讨论中学习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相互交流的能力。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七年级地理教案 9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七年级地理教案 10
一、教材内容分析
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本单元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上册所学的海陆分布,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大洲,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提供基础知识和具体方法。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个大洲—亚洲。亚洲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地理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用过读图,人物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即从半球位置,洲际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让学生运用地图说明其他任何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第2课“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从宏观上把握展现一个大洲气候特征的样板,同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亚洲气候特点奠定基础。
第3课“人口最多的大洲”首先讲述了亚洲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人口分布,并更具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描述对亚洲人口的总体印象。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说明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居住的大洲亚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5.了解季风气候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6、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7,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体验,说明亚洲人口增长带来的对环境和发展的压力。
8,运用某些典型的数据指标,说明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运用某个国家地图和资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探究该国因地制宜,发展本国优势的成功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4、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5、运用某些典型的数据指标,说明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运用某个国家地图和资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探究该国因地制宜,发展本国优势的成功经验。
四、本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第一大洲东方日出之地
地形与河流
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复杂多样的气候
季风气候与我们的生活
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人口带来的压力
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世界第一大洲2
第二课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1
第三课人口最多的大洲2
第四课经济发展差异1
七年级地理教案 11
学习目标:
1.激发对地理的探索兴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3.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
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重点: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期盼心理”。
自主学习
(一)、结合学习目标,科代表带领小组成员独立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并记录下自己学习中的疑问:
1.你知道地球上还有哪些地理之谜?
2.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吗?
3.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建设的.关系吗?
4.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吗?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员记录。
组间:以各组科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二)、俗话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你知道美国人、英国人、巴西人、泰国人、日本人、埃及人分别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吗?
畅所欲言:
1、你喜欢学地理吗?你喜欢怎样的老师?
2、地理课你希望自己如何表现?
3、畅谈自己的未来。
考考你
①下列比赛适合在海南三亚开展的是()
A冲浪B滑雪C溜冰D赛马
②阿拉法特经常以白色的长袍和头巾出现在荧屏上,其衣着的目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A美观大方B反射阳光C遵守教规D抵挡风沙
③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④家具厂接近市区,主要考虑的是()
A市场B能源C原料D交通
⑤牛奶厂的布局首要考虑的条件应该是()
A消费的人口是否够多B交通是否便利
C草地是否茂盛D电能是否充足
⑥郁金香与风车是下面哪个国家的象征()
A中国B美国C荷兰D西班牙
⑦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巴西---足球B西班牙----斗牛C波兰---风车D阿拉伯---驼队
⑧公司派你去销售一种保暖性能极强的羊绒大衣,你可能会前往哪个城市()
A哈尔滨B昆明C广州D海口
⑨蒙牛乳业的总公司可能在哪个省区()
A黑龙江B新疆C西藏D内蒙古
七年级地理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板书设计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教案 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教案 14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3、9——图3、11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3、1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3、12——图3、13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七年级地理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中国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
【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教案 】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教案07-21
七年级地理教案:埃及04-27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2-23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23
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02-2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22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01-02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3-27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04-23
极地地区七年级地理教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