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前思考: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流程:
一、意义建构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请一位学生回答)
2.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相应的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3.还可以怎样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4.他又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另外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5.还可以怎样摆?
(请学生回答)
6.能想象出他的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最后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此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摆法。在三种摆法右侧分别出现三道乘法算式。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她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8.结合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请同座两个学生相互说一说)
9.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设计理念: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
二、方法渗透
1.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指名回答)
2.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我们能不能说16是因数,或者说16是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
3.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相互依存)
4.下面我们一块来找一找100的因数有哪些?同学们可以同座两人合作,也可以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份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5.对照你们自己找出的100的所有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引导、评价)
6.对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提问的?
7.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8.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有什么诀窍?
(通过对话、讨论,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合理性、有序性)
9.当然,如果要找出一个很大数目的所有因数,用这种方法可能会比较麻烦,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来研究。
[设计理念:如何找出100的所有因数,教学中,教师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简单地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或同座两人合作,或独立思考。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师生之间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三、巩固深化
(课件显示:下面哪些数一定是□□的因数。
1、2、3、4、5、6、7、8、9、10)
1.方框后面藏着个两位数,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10个数中,哪些是它的因数?
(单击一下,出示21)
2.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3.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4.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5.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设计理念:设计这一组变式练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渗透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综合性、连贯性。]
四、360度的优点
1.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直角等于90度,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可是你们知道吗?从前,法国人曾将一直角定为100度,这样一圆周角就是400度。但是后来却没有能行得通。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又有什么优点呢?
2.我们先来找一找360和400的因数各有多少个?
(分别出示360和400的所有因数。)
3.原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360的因数比400的因数多,多9个。一圆周角定为360度,当我们需要计算一圆周角的几分之一时,可以在23种情况下得到整度数。
课件显示:
2等分:360/2=180;3等分:360/3=120;
4等分:360/4=90;5等分:360/5=72;
90等分:360/90=4;120等分:360/120=3;
180等分:360/180=2;360等分:360/360=1)
而如果把一圆周角定为400度,那么只有在14种等分情况下才能得到整度数。相比之下,当然360度要方便多了。
[设计理念:为什么法国人将一圆周角定分400度没能行得通?一圆周角定为360度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猜想、比较,了解到这些竟然与因数的多少有关,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神奇。数学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陌生、晦涩的,而是生动有趣的,她就在你我的身边。]
五、游戏中的发现
1.请学生拿出学号卡,在纸上写下你的学号数的所有因数。
2.在这些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少的是几?(对1)虽然1是因数个数最少的一个数,但它却又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除了1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数比较特别的?
(找2或5号同学。)
4.你这个数特别在哪儿?像这样的数还有哪些?请把学号卡举起来。
(课件显示:只有两个因数的有:2、3、5、7、11)
5.除了这些数外,其余的数各有多少个因数?(对4)你有?(对6)你呢?
6.这些数,它们的因数个数多少不一,各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在它们中间因数个数最多的是那一个?你觉得?理由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个数尽快地找出来?
7.如果让同学们将这51个数按照它们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一分类,你们准备怎样分?其实不光这51个数,把所有的自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类,都可以分成这样的三类。
8.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关于因数和倍数,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
9.组织学生分批退场。
(1)请学号数不少于三个因数的同学先退场;
(2)请学号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退场;
(3)请学号数只有一个因数的同学跟我一起离场。
[设计理念:通过寻找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既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又让学生感知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不同,为后面学习质数与合数埋下伏笔;组织学生分批退场,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求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下面每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想加,求他们的和
61338126315507
二、引入新课
1、能被3整除的书的特征
过程:613------6+1+3=10
38------3+8=11
126-1+2+6=9
507-5+0+7=12
想:把3的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她们的和有什么规律。
1、观察
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从个位上找到特征
2、试一试
写出右边括号里各个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的和。
3、比一比:这些和有什么特征?
4、结论: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下面那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2、第二题,在下面每个数中的方块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3、第四题,综合性练习
四、,布置作业
反思:这节课导入不够自然,没有让学生引入到课的内容上来。对于知识的也知识通过部分学生的的出,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做练习的时候好多同学没有真正的领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版)第16页的例题,
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几和第几实际上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凡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例题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务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想想做做让学生在涂色、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识几和第几的区别,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个数或顺序并现同伴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过渡: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你们看。
出示课件。
2、谈话。
(1)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
(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明排在第几?小刚排在第几?
(3)排在第1的是谁?原来老爷爷排第几?老爷爷怎么又排到第一了呢?
(进行礼貌教育。)
(4)黄头发的小姑娘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小明、小丽要进动物园要做对点灯笼的游戏才行?你想试一试吗?
(1) 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
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 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3) 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几和第几)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帮助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
3.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来到动物园,小红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捞月亮的表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问:猴子能捞起月亮来吗?为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
4.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评:每个画面都引导、组织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爱的连续的动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显得生动活泼。]
5.想想做做第4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
(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评:这一段采用学生交流合作的形式教学,使学生既学会了肯定自己,又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从中补充、完善了自己的认识。另外,这里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互帮互助,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是几室。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A:出示小动物的位置说住在几楼几室。
B:告诉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学生在电脑上点位置。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评:把数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生活中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总评]
本堂课分三步走:从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动画情境的感悟,最后是游戏的深化巩固,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次很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魅力。练习中采用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提高了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________?
24-20=4(个)
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________?
64=24(个)
答:一共有24个皮球。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问: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问:读懂题意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
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64=24(个)
(2)还剩多少个?
24-20=4(个)
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送给同学5张,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1)先读题。
(2)划出已知、求。
(3)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说解题思路:根据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根据送给同学5张,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张。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检查。注意要把相同加数写在前面。
2.改一改
问:能不能将第3个已知条件改一改,变成另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
3.两步计算
84-19+676-(28+20)
52-4681-366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说说下面的应用题先算什么
(1)工厂先盖了5排房,每排9
间。又盖了15间,一共盖了多少间房?
(2)同学们栽了4行果树,每行6棵。有15棵是杏树,剩下的是桃树。栽了多少棵桃树?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多少棵?
(4)商店里有9袋乒乓球,每袋5个。卖了2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乒乓球?
5.判断哪个列式正确
学校有5盒乒乓球,每盒9个,又买来1盒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
(1)95+1(2)95+9
(3)5+19(4)59+91
如果学生判断不出,可用红笔圈出1盒,如果有同学判断正确,要大力表扬,告诉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6.比赛
看谁算得又正确,又迅速。
(1)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2)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3)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
道,还有几道没算?
(5)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6)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思考下题。
(1)同学们去看电影。一年级去了6组,每组7人。二年级去了45人。一年级去了多少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去多少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重点和难点仍然是理解数量关系,会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了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所以在复习准备过程中安排了两道补充问题,再解答的应用题基本练习,通过两道练习,学生理解了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将两道题合并,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引出例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注重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按照
(1)读懂题意;
(2)找准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即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解答这四步来学习。在巩固反馈过程中,先做一道练一练,完全仿照例2来解答,再让学生把练一练改一改,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接着通过两步计算式题,找中间问题、判断、比赛等大量练习,巩固新知,最后给做题快的同学出一道虽然是3个已知条件,但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用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
(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
(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46~49页例1~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观察、比较、概括、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通过看录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2.对人民币你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处理。
二、探究新知
1.独立识别人民币。
2.说说识别方法。
3.分类。
(1)纸币、硬币各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2)元币、角币、分币的币种?介绍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
4.和电脑娃娃比赛,看谁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
5.例2:购物游戏。
6.独立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7.例3。
9.实践应用
1元钱能买什么?
10元钱能买什么?
三、拓展创新
1.每个书包35元。
(1)我的钱正好买一个,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面值十元的?
(2)如果付的钱全是面值十元的,你猜猜我付了多少张?
2.谈话升华。
四、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数学教案小学08-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