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3-05-11 14:28:4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文言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文言文教案范文锦集7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阅读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评论

  B.每进见难问诘难

  C.饮酒不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

文言文教案 篇2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én( 江名 ) 贾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ó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 、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文言文教案 篇4

  【典例精析】

  例一(20xx辽宁卷第13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①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②崇韬所谏,未至过当

  ③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何浅狭之甚耶

  ⑥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给出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考生要对照原文,筛选主要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句子。①是说冯道刻苦读书,与“胆量”无关。②是说冯道在庄宗忿怒的情况下直言进谏,有胆量,符合要求,属有用信息。③是说冯道敢于贬斥浮躁的土大夫、官绅,胆识有嘉,属有用信息。④是说冯道对庄宗的敷衍之词,应予排除。⑤批评“中朝土子”的知识浅薄,与题目要求无关。⑥是说冯道直言进谏庄宗,是有用信息。故C项符合命题要求。

  例二(20xx北京卷第9题,原文见第三节文言句式的“典例精析”)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解析答案:B。①“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候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组。四个选项中有①或③的.均应排除。

  例三(20xx湖北卷第13题,原文见第六节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典例精析”)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④⑥D.②⑤⑥

  〖解析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①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试,出于自负心理,尼僧谦让,众人怂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艺不精,故排除①。③句,写李超自鸣得意,应予排除。④句,写李超自以为艺高,急于取胜,也在排除之列。②⑤⑥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艺术不精,故D组属于正确选项。

文言文教案 篇5

  【典例精析】

  例一(20xx湖北卷第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解析答案:C。本题不仅考查考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也考查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A项分析不正确。“为了惩罚李超”,“愤而择日告辞而去”等内容与原文不符。B项,“憨和尚德高”,“机智”,“李超敏而好学”,“尼僧争强好胜”等分析与原文不符,文中没有这些内容。D项,“变幻莫测”与原文不相符,“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以面代点,概括失当。C项的'分析概括符合原文内容,是正确选项。作品刻画人物,憨和尚二“笑”,尼增三“笑”,其武艺的高强、性情的谦和,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例二(20xx福建卷第8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解析答案:A。A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文句的翻译不正确,“非仕有力者”,不是做官有力量的人;“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不是才情有文采的人,即使游览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不是身强力壮的人,大多老死在那个地方。B、C、D三组符合文意。

  例三(20xx辽宁卷第14题,原文见第五节筛选信息“典例精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解析答案:A。本题列举出四个选项,B、C、D的分析概括与原文内容相合。A项分析概括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素知识者”理解错误。知识,相知相识的朋友;理解为“有知识”,错误。A项的错误,是不明了词语古今义的区别。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 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⑤⑥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四、技巧突破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文言文教案 篇7

  鸿门宴

  一、引导

  关于史记,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史记》作品内容、特点、价值的掌握,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

  《史记》记叙历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史记》的体例及构成:纪传体通史,以历史人物为纲记载历史。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合计130篇。

  关于《史记》的价值,鲁迅"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道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二、关于背景

  简述楚汉核相争的历史过程。要点:盟军分兵两路,相约攻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得以先入咸阳,且有欲王关中的打算,项羽进入函谷关,接到曹无伤告密,加上范增进言,定计除刘,才有鸿门宴。

  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的一次精彩政治较量,在军事上占有绝对实力的项羽阵营,却在政治上输得精光,这也暗示了刘项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结局。

  三、整体把握

  提问: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

  生动鲜明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

  结合研计与练习一,试着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并观察矛盾的起伏,事态的缓急与情节的变化。

  通过这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文章体现了两个阵营的较量,塑造了两组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列出来,试看其中的微妙关系。(引导思考)

  项羽阵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刘邦阵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

  对应关系:主帅智囊武将叛徒

  这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团队,无疑作者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无疑贯穿了一种对比关系。

  四、讲解课文

  在讲解课文中,以故事的情节变化(除刘与保刘的矛盾矛盾转化)为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定计(矛盾陡起)

  问: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得知刘邦欲王关中,项羽与范增的意见是一致的,即定下除刘之计,但是二人对刘邦的认识完全一致吗?

  引导总结:项羽听到曹无伤的报告,立刻"大怒",并没有深思熟虑,是一时意气用事,觉得刘邦"可气"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触碰了他"自大"底线。

  范增则是将刘邦入关前后的表现做了对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结论,除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觉得刘邦"可怕",教案《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不除会养虎为患。

  问:通过对比,能看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吗?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远见。

  泄密(尖锐的矛盾出现转机)

  问:你怎么认识项伯这个人?

  引导回答:大敌当前,私见张良,为私交而泄机密,组织纪律性差;与刘邦结为亲家,因公废私,无原则和立场,做了掣肘之举,也反应了项羽团队的不团结。

  问:在大难临头之时,足见刘邦本色。刘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种个性?

  引导总结:

  虚心纳谏,配合默契。(对张良两句"为之奈何",积极配合张良讨好项伯)

  世故圆滑,善于逢迎。(如道出"鲰生之说""吾得兄事之""结为婚姻""不敢背德")

  问:项羽听了项伯为亲家说的一番美言,项王许诺,从这一"诺"中,你能看出什么?

  引导总结:呼就前文,足见项羽的"除刘"之计只是一时之气,并无成熟远见。

  伏笔下文,项羽已冰释前嫌,范增仍老谋深算,暗示认识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败。

  看出项羽头脑简单,自大浅薄,耳根软,无主见。

  宴饮(矛盾激化)

  问:从刘项鸿门一见的对话中,即见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么端倪?

  刘邦:回忆旧情,居下讨好,转移矛盾。足见其圆滑世故。

  项羽:一言泄密,送上曹无伤,足见其胸无城府,简单幼稚。

  问:留饮之时的座位安排,能看出点什么政治表情?

  指导:按照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相对时,长者东向(面向东),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时,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见,刘邦居于项羽、范增之下,显示了力量上的悬殊对比,以及项羽的自大心理。

  问:举玦,舞剑,是范增的两次努力,但除刘计划均告失败,分析,根本原因在哪里?

  闯帐(故事的高潮)

  引导分析:这一段当中,主角是樊哙,樊哙是刘邦的武将,也是刘邦的连襟兄弟。司马迁不吝笔墨,从不同角度(描写角度)刻划了樊哙的形象,试着分析,挖掘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

  分析总结:

  语言:"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动作:"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拨剑切而啖之",尽显威猛英武。

  神态:"瞋目项王,发尽上指,目眦尽裂。"威不可犯。

  间接描写:项王的欣赏,项王被怒斥后的"未有以应",都说明樊哙的勇猛可爱,有胆有识。

  问:樊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衬托了刘邦,给刘邦这个团队的团结合作,及个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谢(合并处理)

  问:这是故事的结局,刘邦的脱身,是机智而从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实现的?

  总结:张良留谢,樊哙护送,独骑间行,合理安排时间。足见其团队的团结合作,衬托出刘邦的善于用人。

  问:面对张良的献礼,范增与项羽的表现大不一样,这又说明什么?

  项羽麻木不仁,因为他迷信武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患;而范增则是气极败坏,认为放虎归山,贻害无穷,也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懊恼。五、处理课后研讨与练习及导学案内容。

  历史上的今天:

  锋芝恋锋芝恋,咱能不这样吗?20xx-06-17北京赶集网租房保定市赶集网文章正文保定市赶集网20xx-06-17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12-18

《文言文》教案02-12

文言文教案02-25

文言文教案03-25

狼文言文教案04-13

文言文阅读教案02-16

文言文口技教案09-15

文言文学弈的教案02-26

文言文教案15篇03-23

文言文周处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