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时间:2024-09-04 13:53:20 教案 我要投稿

《两小儿辩日》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两小儿辩日》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3、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 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 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七、 板书

  日初 日中

  一儿 日初近(大) 日中远(小) 勇于探索

  两小儿辩日 一儿 日初远(凉) 日中近(热) 学无止境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

  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次选编的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初中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激活中国,孕伏方法、整合目标,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激活中国

  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中国,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我采用成语导入,古装戏录像展示,拉近了白话与文言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用现代白话讲述课文的故事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内容的难度,在读熟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时,采用小班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实际理解,讨论,校正,因大家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相关不大,都能各抒己见,观点也易于接受,最终形成正确的见解。课后,布置学生读读说说文言文《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文言文,由于故事内容为大家所熟知,新旧互见,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二、孕伏方法

  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出 日中

  一儿 近(车盖) 远(盘盂)

  26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一儿 远(沧凉) 近(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7年11月29日,“柯城区语文中坚力量教学比武”在巨化中学举行,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四十周岁以上的老师,农村、城市的老师都有,可谓是精兵强将的聚会,听了七节课,特别是听了白云学校方建良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后,有一些感想,表述如下。

  第一、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几年课件引进语文课堂后,大家争相使用,凡是公开课都必采用,语文课堂显得很热闹,电影、动画也出现了。但是在我看来语文的的本色已经被淹没了,有一次徐为全老师在书院中学的赛后评课中也曾说,今天的课大家都使用了课件,但是如果哪节课不使用课件,反而会更新颖,更能体现这堂课的特色。但是在几年后的今天,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多媒体被教师合理的使用了,与课堂教学溶为一体。课件上的课题,生字注音,简洁明白,“我能读顺课文”、“我能读懂课文”、“我来辩一辩”、“我能读出感情”等环节条理清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却并不喧宾夺主,课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来通过几年的使用,语文课对多媒体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了。

  第二、新课标的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在课堂开始,“你们谁能说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个环节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有四、五位同学举手发言。到底什么时候太阳距地球近呢,老师并没有直接搬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探究在整堂课里得到了体现。请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了自学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在学习中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会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课文最后对孔子实事求是的充分挖掘,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体现出对学生情感上浓浓的关爱。教师对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鼓励学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始终显出饱满的学习态度。学生帮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忘提醒说谢谢,老师的对课堂的关注很全面。通过努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到最后学生甚至提醒老师要兑现唱歌的承诺,而老师也动情地唱了,学生打节拍,下课了还恋恋不舍,很动人的场面,很感人,说明学生很投入,这样的情境是教学的良好基础。

  第四、教师对文体特点、学生状况深入的了解,并在备课上课中充分体现,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是的内容又比较浅显,老师采用了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齐度、个别读、范读,形式多样,读顺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要求一步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不减,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总而言之,方建良老师的这节课环节自然,教态大方,激励充分,目标合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课堂是最能体现老师综合素质的地方。在这次教学比武中,我发现我们这个年龄的老师有良好的素养,敬业、执着,洞察入微、激情依旧,在课改的浪潮里奋力前行,是一群可敬的人,是我们真正的中坚力量。教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在课堂上他是一个引领者,一个谦虚的倾听者,一个文化历史的传播者,一个个性张扬的促进者,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他是学生的楷模,也许把这些加在语文课堂上会使我们很沉重,但是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的天职,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似乎承载着更多的责任。所幸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并且已经在承担着这样的责任。是我在这次听课中一些不成熟的体会,欢迎指正。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5

  5月5日,我们到师大礼堂观看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事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偏离了我们现在孩子的实际,孩子在学习中比较难走进文本。对于这样的文章如何让孩子激起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理解文本内容?似乎成了我们许多的老师考虑最多的问题了。而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王老师首先问大家准备好了吗?(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听写词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中不是单独的只是为了听写,而是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之后,他抓住了听写的“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这四个词语展开了教学。王老师先让一学生上来用动作演示车盖,盘盂这凉词语,在初步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王老师在黑板上的词语之间划了一条线:

  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然后问到你们猜猜这两条线有什么名堂?(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一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从文中找到了词语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引导理解之下在让学生试这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从而让学生了解两小儿辩日的语言。之后的教学设计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王老师把两组词语擦去让学生联系实际用“远和近”填进去。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中让学生进如辩的场景,以此来揭示课题中的“辩”。

  在学生自读课文找到辩的内容后,找两个学生上来辩一辩。之后教师也加入了和学生辩日的活动中。在这一来一去,一大一小三四次的辩斗过程中,学生自然的感悟了辩斗的场景。这样的设计使课文中的辩斗场面在课堂中精彩的呈现了。王老师的课堂再一次让我领略到了名师教育艺术的精彩。

  王老师的课堂是艺术的展示,是自身自信的展示。扪心自问,我在自己的课堂中真的缺少了那一份自信。我也好想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好希望自己能游刃于自己的事业。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尝试。有思考才能有灵感,有尝试才能有收获,让自己努力追求过灵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给孩子带来语文课堂学习的享受吧!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名言警句

  或: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二、师引入文章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三、解题

  (一)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 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 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 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四、解文

  (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 生勾画。

  3、 反馈。

  4、 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 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 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 找句子。

  3、 反馈。

  4、 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

  5、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6、 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三) 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

  (四) 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归纳:

  1、 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 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深入了解孔子,树立孔子形象。

  1、 师: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

  2、 生反馈: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又很多呢?

  3、 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

  4、 生: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 师.总结。学无止境。

  五、背诵这个故事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7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案11-22

《两小儿辩日》教案05-27

两小儿辩日教案04-03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11-25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09-12

【推荐】《两小儿辩日》教案07-08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07-20

《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07-21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12-05

《两小儿辩日》教案(15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