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时间:2023-05-17 15:24:06 教案 我要投稿

《压强》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压强》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压强》教案15篇

《压强》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4、能在日常生活上灵活运用压强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教学资源

  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50克的砝码各一个,细砂,海绵、玻璃杯、铅笔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将一气球置于讲台上让班上个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个头最小的女生(偷偷给她一根针)。她只要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必大笑。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图,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大脑去思考。(2)教师记录下几条有关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

  a当人们在松软的雪地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有了滑雪板人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

  b为什么蚊子可以轻易的扎破皮肤,而骆驼却可以在沙漠中行动自如?c同一个物体压在海绵上,为什么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呢?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教师: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学生:不一样,笔尖扎的比较疼。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

  进行课本实验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3、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③单位:牛顿/米2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④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04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04牛顿。

  4、怎样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减少或增大压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呢?

  学生:增大压强的时候减少受力面积或增大压力。学生:减小压强的时候增大受力面积或减小压力。教师: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几个例子?

  学生:铁轨下的枕木、书包的宽背带、坦克的步履带……

《压强》教案2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h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gh

  意识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

  (1)液体内h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

  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实践活动】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压强》教案3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教案十四压强教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教案《教案十四压强教案》。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海绵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压强》教案4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并能用其说明某些生活现象;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和试验,学会运用归纳、逆向思维等探讨方法.培育学生的视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实力。分析推理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四周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培育学生沟通探讨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说明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 对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设计试验相识“升力〞。

  教学方法: 整节课运用小组合作试验,班级师生沟通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进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探讨中运用了归纳总结的方法。

  老师用具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电吹风机一个、乒乓球一个。

  学生用具

  乒乓球两个、筷子一双、吸管一支、小纸船、水、纸、硬币、水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吹风试验。电吹风放到讲桌下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向上吹风,在气流的上方置一乒乓球,乒乓球悬在空中,手向左微推,松手球回。手向右微推,松手球回。

  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道了。

  二、新课教学

  要想知道为什么下面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师:液体和气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具有流淌性,统称为流体。两个试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我们揣测流体流淌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生:〔学生提出的三种猜测〕

  1、流体流淌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2、流体的流淌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3、流体的流淌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学生自主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师:今日,我们来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

  学生的试验器材: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小船、注射器一只、两张纸等器材。

  师: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试验,供应几个参考试验装置,同学们也可以自己设计别的试验。

  学生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师:探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家在小组内探讨,探讨试验方案,用眼睛去视察,用大脑去思索,将觉察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沟通,看看在试验中能觉察些什么?集体的力气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进行试验,老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沟通

  师: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沟通。学生展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回答:

  ⑴图1: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结论:流淌气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小。

  ⑵图2: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向中间靠近。结论:流淌气体的压强,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压强》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动手的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教案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合,知道压强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⑤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

  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够,对受力面积的理解不到位。为了不分散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现象,通过对比,提出问题。(2)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实验:学生捏鸡蛋(1)用两指捏;(2)把鸡蛋放入掌手用力捏。

  问:第2次为什么费了很大劲都很难捏破鸡蛋?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压力的教学

  利用教材观察与思考栏目内容,通过学生阅读,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借助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压力作用呢?通过学生举例后,通过多媒体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再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头、针尖分别扎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肥皂、针子、图钉、钩码。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一、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的关系。

  二、实验方案:应控制__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三、选择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写实验表格

  五、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钩码作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也很多。如选择的器材第一种用海棉、肥皂;第二种用肥皂、图针、钉子。第三种用手压钉子两端。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小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讨论总结探究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3、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4、压强知识的简单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5、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压强》教案7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三、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3.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ρ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2.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压强》教案8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教案十四压强教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教案《教案十四压强教案》。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海绵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压强》教案9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复习目标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压强》教案10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通过参与从生活走向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观察物理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探索问题时的喜悦,领略它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

  【教学用具】

  1. 教师用具

  教师自制的如图(1)所示的演示器、漏斗、乒乓球、自制的CAI

  2. 学生用具

  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大号注射器一支、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两张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学习方法:从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尝试根据经验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图1

  师: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1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

  学生回答。

  师: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师: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gh ,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2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

  图2

  学生回答。

  师: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那么你们认为与气体的流动有关,是吧?

  学生回答。

  师: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师:我们猜想这种关系无非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小;另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科学探究要素: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习方法:明确探究目的,给定一些器材,由学生选择并设计实验方案,经历实验的过程,来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流体的流动速度与压强的关系。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两张纸等器材。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

  这里提示你们,我们可以用嘴吹气产生气流,用注射器喷射水产生水流,通过一些物体的运动状况来分析判断压强大小的变化。

  这里提供几个参考实验装置,请看大屏幕,如图3所示。同学也可以自己设计别的实验方案。

  图3

  科学探究要素: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有关实验现象。

  师:现在我们的研究活动以小组进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科学探究要素:分析与论证

  学习方法:分析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推断,归纳出科学的规律。

  师:你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就按顺序来进行,好不好?声音要大些,那么,第一组开始吧。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

  师:好,非常好!还有没有不按照大屏幕上的实验方案,而设计其他实验方案呢?

  师:好,因气流具有不可见性,并且流体不容易任意控制,我们结合同学分析的现象,采用CAI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操作CAI)

  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科学探究要素:评估、交流

  师:我们一起对上述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和交流。

  第一、看看实验方法是否存在缺陷,是否需要改进;

  第二、是否还有其他实验方案也可以实现实验目的;

  第三、利用其他比较简单的实验器材是否也能说明问题等。

  并作为同学们的家庭作业。

《压强》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压强》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4.能在日常生活上灵活运用压强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三、器材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自制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50克的砝码各一个,细砂,海绵、玻璃杯、铅笔等

  教师演示器材:汽球,图钉,鸡蛋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将一气球置于讲台上让班上个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个头最小的女生(偷偷给她一根针)。她只要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必大笑。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二)观察与作图————什么是压力

  1、用两摞书作桥墩,一张偏厚纸板做桥面,再放上一重物,此时桥面压弯了,设问为什么?分析原因是受一向下压的做用力。

  2、举例老师站在讲台上受什么力(重力和支持力),讲解地面支持了老师(要不老师不掉地下去了),老师也压了地面。

  3、①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书本图9—1例子的三副图并在练习本上画出三副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讨论思考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得出: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得出压力的定义、特点及与重力的区别。

  (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图,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些图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记录下几条有关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

  (1)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有了滑雪板人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

  (2)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3)同一个物体压在海绵上,为什么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呢?

  2、亲自体验一下。做书本图9—3的实验。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设计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在这里的实验方案很多,可采用复式教学法———各组学生先分别做自己设计的实验,然后分别上讲台汇报。

  从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叫两个体重悬殊的学生站在讲台,请学生比较他们对地面的压强。(学生由于他们对地面的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所以很难比较)

  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牛顿/米2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104牛顿。

  (4)课堂练习

  例: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解题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做完后。讲评练习的同时指出同学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的问题。

  (四)压强知识的应用

  为了使同学了解压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如何运用压强的知识为我们服务,设问:压强是越大越好,还越小越好呢?然后解释生活中我们需要压强大时要想办法增大压强,需要压强小时想办法减小压强?同时说明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6帕,混凝土是(5—50)×106帕等等。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

  设问:如何去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由P=F/S分析出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办法,并引导鼓励同学分类举出生活中我们应用的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例子,如:书包带平而宽;吸管一头尖一头钝;椅子用宽而平的板平不用一细杆等等。同时让同学们参与做对比小实验,这样不仅说明问题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又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情况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和表达能力,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学习信心有很好的作用。

  (五)作业

  1、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

  2、课外小实验:测出你站立在地上的压强。

  3、一人空手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如果他要营救一个掉进冰窟窿里的孩子,是站着跑过去还是爬着过去?

《压强》教案13

  【设计理念】

  1、本节课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先把液体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关键词,搜寻生活中的实例,把液体类比成“大米、苹果”等。针对一袋子大米,进行拟人类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讨论,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再利用象征类比,把“大米”的感受“无奈”,关联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对学习状况的研究得出:学习的感受与给学生的压力有关,与自己的“名次”有关,与所在的集体有关。根据这些类比,可以建立液体压强规律的假说。然后,用实验验证假说,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

  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

  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3、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压强》教案14

  学习目标

  1、了解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学习重点

  初步了解流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

  学习难点

  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学具:

  乒乓球、漏斗、硬币、直尺、塑料吸管、烧杯、两张纸、机翼模型、电扇。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1.想一想猜一猜做一做

  把乒乓球放置于漏斗中间,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往漏斗里吹气,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

  2.学生做一做,比一比:

  看谁能使硬币跳得最高,是什么力使硬币跳起来?讨论交流并回答:这时硬币上下方的空气产生的压强大小关系,怎样才能使硬币跳起来?流动空气的压强跟流速有什么关系?

  3.课本第91页探究

  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1)请同学们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

  (2)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

  4.精讲点拨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讨论总结:

分析总结上述三个实验,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三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流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速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想一想。

  结论:当飞机高速行使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迎面而来的气流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曲线路程较长,机翼下方气流通过的直线路程较短,这就造成机翼上部气流的速度比机翼下部气流的速度大,由于流速高的地方压强小,流速低的地方压强大,因此,机翼上部的压强要小于机翼下部的压强,巨大的机翼就是靠上下气流的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来负担机身的重力升空飞翔的。

  针对训练: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三题

  二、解释现象

  (1)为什么火车站台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

  (2)当一辆车从地上快速驶过,地上的落叶纷纷在车后向上飞舞。

  (3)两船平行行驶发生的海难。

  (4)喷雾器喷水。

  (5)窗户被外面的大风刮开。

  (6)当大风吹过屋顶时,往往会把屋顶掀开,这是为什么呢?在龙卷风到来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关紧门窗呢?

  三、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平,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四、当堂训练: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流体的压强与有关,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反而越小。

  2.如图是机翼的模型,当飞机飞行时,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_____,因而速度_____,它对机翼的压强_____;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_____,因而速度_____,它对机翼的压强_____。

  3.在火车站和地铁站台上,都画有一条安全线,当火车快速开过时,人越过这条线就会有危险。这是因为,火车开动时,靠近火车的地方气体_____,压强_____,离站台远的地方气体_____,压强_____,强大的气流会_____。

  4.如图2所示,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发生的现象是( )

  图2

  A.纸向两边分开 B.纸向中间靠拢 C.保持原来位置不动 D.都有可能

  五、我的反思

《压强》教案15

  课题

  第三节密度

  执教

  教学

  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 3);克/厘米3(g/cm 3)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教学过程设计

  1g/cm 3 =1000kg/m 3 =10 3 kg/m 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 3 kg;V=0.25m 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 3 kg/m 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 3 kg/m 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 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

  5.小结

  计算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

  P107:1

  四板书

  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 3)

  克/厘米3(g/cm 3)

  1g/cm 3 =1000kg/m 3 =10 3 kg/m 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 3 kg/m 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 3千克。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五说明

【《压强》教案】相关文章:

《压强》教案03-02

大气的压强教案02-07

《液体压强》教案01-30

关于压强教案11-02

教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07-27

《大气压强》教案08-26

大气压强的教案03-01

《压强》说课稿06-15

压强说课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