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复述故事,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多种阅读方式,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3.展开多角度阅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能力。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安排:两课时
学习指导:本文是篇叙议结合的文章,宜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等方面去把握文章的故事,并结合议论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另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章提倡多角度阅读,同学们可以从父亲、“我”、“杰利”等角度去想一想他们的.做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音,并把整个词语读几遍。
迂()回啜()泣纳罕()
瘦骨嶙峋()()头晕目眩()
(2)用楷书把下列的词语工整,规范的写一遍,力求美观。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纳罕
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3)结合文下注释或查字典,弄清上述词语的意思,并至少选择其中五个来造句或写段话。
2。认真阅读课文,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叙述出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无误。同时想一想,作者想通过这次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1)默读要求:提高速度、把握要点、五分钟左右完成。(2)复述要抓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求表述连贯。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的内容。
3.朗读训练,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4.探究文章主旨。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走一走,再走一走”是什么意思?(2)当“我”畏惧、不敢下崖的时候,父亲鼓励“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作者在这次难忘的经历后,有什么深刻的感悟?这当中有什么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复述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明确:父亲。
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明确:对儿子说的。
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明确: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各抒己见,请一个同学小结几个同学的发言。)
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并板书: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六要素来复述课文。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三、精析课文。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那句话体现出来了?
明确: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3、题目的含义该如何去理解呢?
4、教师小结: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四、品读课文。
1、我之所以能脱险,是因为父亲得帮助,他的帮助使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课文18-21自然段)
教师小结,并板书:
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脱险)
2、“我”被弃悬崖,内心充满的全是害怕,但文中却无这个词,哪些词语表现了“我”的这种感受?读8-15自然段,找出这些词语。
教师小结,并板书:
(遇险)毫无信心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文中最生动、最细腻的就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得恐惧感。这种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读课文16-21自然段,思考: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如果是生活中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父亲,他深知孩子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走,不合适得“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需要的是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父亲用心良苦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4、分角色朗读16-2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指名点评。
五、小结。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坚强与坚持”的文章,摘录或背诵其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示例:这是一位父亲面对自己那陷入困境的儿子说的一番话:“你知道水是怎样流出大山的吗?”“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即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遇见困难,努力了,无法消灭它,不如像流水一样,在大山旁边寻找较低处突围,也一样能够走出困境,达到远方,实现梦想。
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无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结构特点,体会本文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写,又有哲理性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比较适合朗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1、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2、学生课前一分钟口语表达练习。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经历让你至今依然不忘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检查预习。
找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三、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找学生范读,边读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读完后,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家长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请小组讨论完成。四、质疑问难:
讨论明确以后,集体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适当指导点拔。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2、研讨与练习二。
3、研讨与练习三。以上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2、布置作业:A类: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理解词语含义。B类:根据“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故事:遇险——脱险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1、通过简述了解课文内容。
2、能运用赏析法阅读课文。
3、通过学习畅谈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赏析我的脱险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听《真心英雄》。
一、引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所欣赏的这首歌,就是著名影星成龙所唱的《真心英雄》,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这首歌中有两句歌词写得很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得经历种种的磨难。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那么该如何面对它战胜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并且战胜困难的。
二、简述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起因。
(七月的费城特别闷热,我和几位小伙伴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悬崖)
2、简述课文:
师:接下去发生什么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简述)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故事中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被困悬崖。)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悬崖?我又在悬崖的.什么地方呢?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一下。
三、直奔重点,赏析脱险
(请一位学生画简笔画,并画上我)
1、学生画简笔画,老师引导我的正确位置。三分之一处。
2、让学生了解我的特点。胆小体弱。
师:其他小朋友都爬到山顶从一条小路下去了,而他为什么上不去呢?
提示:体弱多病、瘦骨嶙峋、母亲的劝诫。
师:小伙伴抛弃了他,他上不去又不敢下来,只能孤零零地坐在那儿,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现在你就坐在这个悬崖上,孤零零一个,天越来越黑,周围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这时晚风吹过呜呜作响,冷飕飕、阴森森,这时你感觉怎么样,心理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 3、学生赏析脱险部分:
我们这么勇敢,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感到害怕,那体弱多病胆子又小的我怎么能不害怕呢?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当时害怕的心理和爬下悬崖时的情景描写出来呢?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14~22小节,我们来共同赏析这一精彩部分。如何赏析呢?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14~22,努力做到:
①自问。
②赏析。
结构:叙述顺序、详略安排等。
语言:修辞方法、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
③领悟。
⑵老师在讨论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思维:
①问题:
A、环境描写暮色苍茫昏暗的作用:衬托我当时恐惧的心理。
B、杰利回家告诉父亲的经过为什么不写? (可事先让学生读一读单元提示)
C、你的朋友是谁?他就在这里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D、父亲是如何帮他脱险的?他为什么不直接把他抱下来。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E、为什么说我有了巨大的成就感?
(战胜了自己本以为无法战胜的困难)
板书:
巨大成就感,亲历艰险,战胜自己
F、我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哭泣?两次哭有什么不同吗? G、这四个人物当中你喜欢哪一个?
让学生谈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自问他答。教师也可以参进问一两个重要问题。
②赏析:害怕心理的描写、环境的衬托、心理的变化、战胜困难的经过。
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读出我的三次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爸爸的鼓励语气。
教师在赏析战胜困难时,可以分角色朗读,体会父亲的引导之法。让另外一个学生说当时我的心理变化。
板书:
恐惧万分、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这部分的板书可以在上个步骤中进行)
③感悟:
学生畅谈。
从四个角度:我──如何面对战胜困难。
父亲──如何教育子女。
杰利──如何对待朋友。
写作──详略、描写、观察。
教师适时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困难都不需要害怕,因为任何一个困难都可以化成一个小困难,我们只要把这些小困难一个个地克服了,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了,成功了。
那么这次经历给作者哪些启示呢?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同学们,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失去信心,牢记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我们克服。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告诉你的朋友们。
四、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把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写在的日记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看导语
师:先请大家把导语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又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要求五分钟内看完。
2、默读课文
3、复述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着复述一下课文情节,先来个抢答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师:如果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冒险”,第二部分为“脱险”,该如何划分?
生:1~15段为第一部分,16~23段为第二部分。
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一部分,也就是“冒险”部分。注意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还有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生:
师:现在请另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二部分。注意父亲怎样引导“我”走下悬崖的过程。
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陷入的是什么险境?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
2、从课文看,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作者“爬悬崖”和“脱险”过程中,分别有哪些心理变化?
4、第15小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5、文中两处“啜泣”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6、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主旨探讨
师: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把具有启示意义的句子划出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写作指导:以小见大,以事寓理,详略得当
交流课后第二题。
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潜能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反复阅读,理解关键语句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
3、情感目标:
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1、重点:
反复阅读从中获得启迪和熏陶。
2、难点:
深刻理解篇末所说的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任务。
2、收集有关克服人生困难的名言警句。
3、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事例和亲身感受。
4、教学设施:录音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交流收集如何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
(教师)再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影响深远的事情,这些事情能使我们获得做人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小时侯的遭遇及他的感受,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朗读、解决课文生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声调、语速)。
3、挑选自己所喜欢的部分朗读。
4、理清课文结构及记叙的'要素:
小结:第一部分(1~13段):遭遇险情。
第二部分(13~22段):脱离险情。
第三部分(23段):生发感悟。
三、合作、探索(教师投影问题组)
1、“我”遭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解决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3、最后一段“走一步,再走一步”怎样理解?这次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抓住本文的主题思想)
⑴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⑵学习代表发言。
⑶教师小结。
四、体验、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进行评价)
1、假如你是亨特,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会怎么办? 2、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怎么办?教师小结:当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冷静。要分析所处的位置一些切实学习的办法解决,并且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要树立信心,鼓励自己,取得胜利。作为父母,应教给孩子解决困难中战胜自我,树立信心勇敢的走向“下一步”。
五、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和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那你是则样解决?请讲给同学们听。
1、学生课堂开展交流。
2、课后整理相关资料,写成一篇文章。
六、总结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把他们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遭遇险情──脱离险情──生发感悟
主题: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7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8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训诫:告诫,教导。
耸sǒng立:高高地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chǎn抖:哆嗦,发抖。
嶙lín峋xún:文中指人瘦削。
凝níng视:聚精会神地看。
啜chu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hǎn:诧异,惊奇。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xuàn:头发晕,眼睛发花。
小心翼翼yì: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
2、相关知识: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情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2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三、写作方法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四、重难点导析
⑴“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难。
⑵“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
这个题目设计旨在引导大家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困难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孱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⑶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我”不能爬上山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我”的身体原因造成的。文中多处提到了“我”体弱多病,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阅读中要善于找出这些带有铺垫作用的句子,体会写文章的周密表达。
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⑷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⑸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练习解答】
一、文中有亨特心理活动的直接描述,他是通过行动、语言描写来刻画的,要仔细体会。后一问可由学生根据对人物的认识来回答,但要把握住基本点:身体不好,一向胆小,面对困难紧张乃至恐惧,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好方法,战胜了自我。
二、“成就感”指终于下了悬崖的成功,战胜了怯懦的成功,运用父亲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验的成功。对于亨特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战胜自我的成功。
三、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壁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略。
【类文品读】
①我有个事业非常得意的朋友。每天跑进跑出,比谁都忙。有一天,我问他你都在忙什么啊,又是为谁忙啊?
②他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我也不知道为谁忙,只觉得背着一个好大好大的包袱,里头全是我公司职员家里的老老少少,要吃要喝,为了他们,我想不干都不行,我是被逼得往首冲。”
③“你怎么不说是你自己的野心,使你往首冲呢?”我不以为然地说。
④“没错啊,我自己的雄心和理想当然也逼我冲。想想,一个人不被逼,不被环境逼、理想逼,怎么可能成功?”
⑤我就是一个很全逼学生的老师。学生找我学画,我会建议他们用自己最珍爱的工具,因为我发现当他花了一笔令他心疼的钱之后,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然后,他们愈画愈好了,得到我的夸赞,盼着下次还能受赞美,于是加倍地努力。除了我遇,他们也自己遇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我班上许多作品入选美展和得奖的学生,都是在这样“内外交逼”的情况下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遇自己?为了以身作则,让学生每个礼拜都能见到老师新作品诞生,我也不得不画,因而有了更多的成绩。“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
⑥一个在家从来不入厨房的人,留学在外,居然烧得一手好莱,因为环境逼。一个登山者,跳过一条他平常绝不敢跳的深沟,因为有只野兽逼。所幸世界上有“逼”这件事,我们才能超越自已,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于是你该理解下面这段话的道理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⑦这段话说的不就是四个字吗?
——逼你成功。
1.简析第②段描写和语言上的优点。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划线处“内外交逼”的意思是: 。
3.⑥段划线引文是谁的名言,引文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请给本文拟个题目。
5.谈谈你今后如何对待“逼”?
(参考答案:
1.人物神态描写如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较具体形象;语言描写用“包袱”作比喻显得生动形象。
2.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内在理想的动力交互作用,促使走向成功。
3.孟子引用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深化题旨,总括全文。(意思对即可)
4.逼你成功(语言概括简洁,能抓住主旨即可)
5.今后我要积极乐观地对待“逼”,变压力为动力,并且自觉加压,从而“逼”自己走向成功。(此为可有不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9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较强,在不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中的经历,学生也经常会遇到。教学中应抓住复述故事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再创新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生活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复述的方法,能再创新的故事情节。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重点语句含义。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培养再创故事情节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文是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章,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充满期待。
富有好奇心,第一课又是指导学生如何战胜困难最好的教材。因此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课前准备: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语句揣摩练习。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钢琴曲《水边的阿蒂莲娜》)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走得好好的,一条恶狗突然追来;你正兴高采烈地爬山,一块石头突然落了下来﹍﹍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样的考验?你当时是怎样解决困难的?(同学发言)同学们,生活中的突发考验随时都有,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它,相信你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先生是怎样面对那突如其来的考验的。
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积累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精彩片段。
检查听读情况:
(1)本文作者,国家,选自《》
(2)注音(带下划线者):
嶙()峋()头晕目眩()啜()泣小心翼翼()
(3)解释:我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训诫: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小心翼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本文讲了什么故事,你受那些启发?
(师:《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次经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要求学生划出记叙的六要素。
(师板书并讲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生交流六要素:
(师明确:时间:七月的一天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结合六要素再看课文,复述故事(生复述)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讨论:文章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用原文回答)
(师明确: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齐读中心句。
五、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七、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利(美国作家)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走一步,再走一步――――抵达目标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1)本文作者,国家,选自《》2、给加点的字注音。头晕目眩()啜()泣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②告诫教导()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生发言)2.找生朗读第一段,讨论:
(1)记叙的顺序?
(师强调并板书:顺叙倒叙插叙讲解辨认区分的方法。)(明确:倒叙)
(2)开头一段的作用。
(明确:强调这次经历的不同寻常,自然的引出下文。)(3)为什么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明确:并非真的感觉到了,而是为了说明那次经历的不同寻常,使我终生难忘。)
3.速读第二部分,讨论:
(1)为什么“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这表现了“我”哪方面的性格?
(明确:八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训诫我不要冒险。胆小怯懦。)
(2)找出描写“我”心理、动作、语言的语句,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明确:心惊肉跳,“我”会滑倒摔死。(心理);全身颤抖,几乎晕倒。(动作);“慢着”“我没法”。(语言)
(3)文中景物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例:“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上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突出悬崖的危险和高不可攀)
再如:“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烘托我害怕的心理,突出战胜困难的难度。)
(4)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从哪些方面看出?
(明确:和蔼沉稳教育方法得当)
2、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拓展延伸。
齐读第三部分,讨论:文章主旨句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对待,一定会战而胜之。)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课堂总结。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朴实,我们要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深入体会文章揭示的深刻道理,学会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五、布置作业。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写出来,在班里出一期专栏。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我”胆小怯懦――――――勇敢战胜困难
“父亲”和蔼沉稳教育方法得当
七、课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
学习目标
1.使用工具书,解释新词;
2.朗读并复述故事,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故事蕴含的哲理,得到人生启示。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啜泣( ) ②嶙峋( ) ③眩目( )
④纳罕( ) ⑤训诫( ) ⑥凝视( )
2.解词:
①纳罕:
②小心翼翼:
③训诫:
④头晕目眩:
⑤瘦骨嶙峋:
⑥灰心丧气:
⑦心惊肉跳:
⑧高不可攀:
3.作家作品介绍
莫顿·亨特(1927~1998)(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20xx新编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七课。
4.预习质疑
二、课堂探究
三、课后反馈
阅读理解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已。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两句话概括。
2.别的孩子都“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而“我”却不能,这是为什么?有关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4.父亲为什么不采用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与本文父亲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更好些?
5.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些什么启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投影出示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按拼音填空。
3、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三、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2、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四、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1、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2、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3、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五、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七、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⑴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⑵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⑶“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⑷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提示: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提示: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提示: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
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
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
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目的】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谈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用提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八岁时经历的一件事,看看他是怎样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二.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小悬崖壁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从这件事上学到了什么经验?
(先读最后一段,进一步设疑激趣,让学生抓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来领略全文)
三.速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学生简要复述故事。
2.将叙事部分分成两个层次。
(这一环节要培养学生静心研读文本的习惯,训练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请一生读课文第一层次,其他学生听读思考:
1.为什么小朋友的提议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2.什么促使我又跟着他们跑呢?
3.爬悬崖时其他孩子的动作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找出动词,进行对比。
4.找出我爬悬崖时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五.表演朗读父亲和亨特的对话。思考:
1.“我”最初是怎样的心理,随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想一想:下来之后,我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会对杰利说什么? 4.我究竟在“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时学到了哪些经验? (这一环节通过品读父亲和“我”的对话,让学生融入故事,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无形之中解决难点)六.再次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这一段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1.“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一句中“岩石”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2.“那最初的一小步”一句中“一小步”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3.“自己所走的路多么遥远”一句中“路”的象征含义是什么?七.写作训练
将自己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一事写成小文章。注意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卜卜乱跳(bo bo)连攀带扒(bā)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3、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理念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导入新课】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读活动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学生活动)
【落实】闷热 凸出 凝视 吸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法练习、体会。
〖指点读这一课,要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1)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
(2)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
(3)注意读出 我 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
【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活动】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二)认识课文
1、我们学习课文,阅读文章,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地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依据记叙的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把故事分成三个阶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来。
(3)这篇课文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个有什么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4)通过阅读,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
〖指点(1)、讲故事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记叙要素,先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起因;第二步讲述脱险的经历。
〖指点(2)、根据文字内容或指点(1)来概括。
〖指点(3)、可以从故事内容、从人物、从文章结构、从文章技法、从文章给人启迪等角度来认识课文。
【先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合作交流,自由表达对课文的认识;最后老师小结,与同学们对话交流,重点落实(3)(4)】
【落实(2)】冒险---遇险---脱险
【落实(3)】只要学生抓住语言材料来概括,言之成理就行。
【落实(4)】这是一篇:
※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此点“哲理”应结合末段及标题中的“再”来感悟,并把这种“感悟”延伸到整个生命的长河之中。)
三、读品结合,领悟语言。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用“变”的手法进行比较品味,方能理解其深意。下面请大家运用“变”的手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言。
【此过程分三步:自主阅读,提出问题----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明确相关结论,获得知识。】
【落实】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删掉,将“感觉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至今”强调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虽己年过花甲仍然记忆犹新,而且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得到”那种闷热,“感觉得到”是从生理器官的感觉角度突出了记忆的清晰与真实,如在眼前,而“回想起来”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如前者有表现力。)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将句中的“只有”“但”删掉,比较一下效果。(“只有”强调了悬崖并不算是险峰,用“但”字将语意一转,突出了它对“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侧面表现了“ 我”身体的柔弱和内心的自卑。)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可以吗?(原句言简意丰,将多个信息组织进一个句子,让“瘦骨嶙峋”作“胸腔”的定语,比改后的句子更有表现力,更让读者为之担心、揪心。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删去“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终于”突出了整个过程对于“我”的艰难程度以及“我”紧张得丝毫不敢放松的心情。“尽量”比“努力”更能表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不停地一点一点地往里靠,直到再也没有一点空间可以挪移,更能表现出“我”的极度恐慌。)
※“我听见有人吸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为“我忍不住吸泣起来”,这不是表达更直接、更简洁吗?(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现了“我”当时己因极度的恐惧和绝望失去了判断力,六神无主,意志崩溃了。改后的句子,语言虽简洁明了,却无法表现这种恐惧到了极点以至产生幻觉的心理状态。)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改后无法表达“我”当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是父亲见到孩子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似乎没有一点紧张和关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爸给担心死了!你怎么样?受伤没有?别害怕,爸爸抱你下来!”效果如何?(文中的父亲懂得怎样锻炼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他虽然担心,也不会表露出来,而是用最为日常化的话语尽量淡化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放松心情,学习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改句中,父亲自己就已经先慌乱了,又如何帮助孩子学习镇定呢?而抱孩子下来的决定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老是让父母抱着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删去这句中的“似乎”“而且”效果如何?(“似乎”表明“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有了一点勇气和信心,删去后语气变得十分肯定,不符合此时“我”才刚刚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形。“而且”表现了“我”在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时的欣喜,信心也有所增加。删去后,无法表达“我”在这过程当中的心理。)
※“最后,我一脚踩在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吸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后矛盾的,删去加点部分,效果如何?(“吸泣”真实地再现了劫后余生的“我”心有余悸,同时也有一种获得安全感之后的舒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战胜困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删去后,会显得过于单薄,而且情感没有了发展和过度,也显得不够真实。)
四、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 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 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3)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4)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5)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6)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7﹚“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8﹚“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9﹚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要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⑴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⑶尽量用自己的话。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件感人的事: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们的激将,“我”和他们一起去爬一座二十来米高的悬崖。但爬到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体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个小男孩爬上崖顶后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却困在石架上没法下来。
直到天黑,父亲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父亲用手电光照着“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经过自己的努力,原本胆小的“我”终于爬下了悬崖。【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我在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要旨: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拥有自信,向着预定的目标走下去,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字词,解释词语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全班朗读脱险部分】
二、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4、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探究主旨,回味标题,研究“为什么这样写”
1、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宝贵启示: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感受父亲博大精深的爱,感受父亲睿智的教育方式:一开始父亲没有责备儿子不听话,而是用拉家常的方式对孩子说晚饭做好了,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让孩子紧张恐惧的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父亲真是一位高明的心理辅导师),然后安慰“我”,“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还不断鼓励“我”,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好”,“很好”。就因为“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小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总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8-0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4-1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6-0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8-09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01-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0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1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优秀]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