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
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
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
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6、学生活动开始。
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
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
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
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6、你们发现了什么?
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
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
【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
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
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
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
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面粉做出来的。
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
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
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
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
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
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
生:兴趣盎然做麦饼。
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
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
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生:液体。
生:是固体。
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
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元、角、分的等量代换关系。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盒人民币,内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货架及货物。
活动过程:
1、认识人民币:
(1)、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叫什么?”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人民币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幼儿一起辨认人民币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们的意思。
2、了解等量关系:
(1)、教师告诉幼儿元、角、分的等量关系。
(2)、幼儿按老师的出题,选出对应的钱币:
——“一元等于几角?”
3、超市购物:
(1)、教室布置成超市的.模样,幼儿手持面值不等的人民币,按货物上的标价购物。
(2)、幼儿集体围坐成圈状,交流各自所购的物品且同伴间相互验证。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光发射现象的兴趣,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2.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反应的灵敏性。
3.引导幼儿利用镜子的反射现象,进行追逐游戏。
活动准备
1.课件-活动卡:家养动物的'影子
2.每人一面小镜子,上面各画上简单图案。
趣味练习
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难点:追逐光的影子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演示,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有影子?
二、展开
(一)室内游戏
1.每人一面小镜子,请幼儿自由地玩。
教师启发幼儿尝试将镜子反射到墙上,并互相介绍镜子上是什么图案。
2.教师观察,及时把新的发现介绍给其他幼儿,引导幼儿互相学习。
3.游戏《大家都来玩》。
教师选择一处墙或一个大型玩具,请小朋友“让镜子上的小动物到滑梯上来玩“,幼儿尝试用镜子将图案反射到滑梯上。
(上课时根据阳光的照射情况选择地点)。
4.讨论与交流:怎样才能使图案反射到你想照的地方。
(引导幼儿反复尝试,在操作中体验和感受)
(二)室外游戏
1.游戏《追逐我》。
鼓励幼儿自由结合,做追逐光斑的游戏。
启发幼儿,如一名幼儿跑,另一名幼儿利用镜子反射的光紧紧跟随在他身后。
两人协商互换角色互换角色,提醒幼儿在追逐跑时,注意不要碰撞。 2.指导幼儿观摩有创意的玩法。
科学教案 篇5
一、 活动主题: 地球村
我们同住地球村
二、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全世界的儿童住在同一个地球村上,全世界儿童是一家。
2、让幼儿了解地球的特征。
3、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
三、活动准备:课件,儿歌,歌曲《手拉手地球村》地球仪
四、活动过程:
1、认识地球仪。
让幼儿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蓝色的是海洋,各种颜色代表着国家和地区。找到我们国家在哪里,哪里是我们河南省。
2、什么是地球村,让幼儿知道地球就是一个大村庄。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地球村吗?地球村就是把地球比喻成一个村庄。
村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现在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地球也仿佛变小了,同时,地球村也是全世界人民无论国家、种族都能友好相处的意思,地球村让世界小朋友距离更近了。小朋友你们想看地球村上美丽的风景吗?
3、出示图片,世界风光。知道地球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看到了什么?
你们知道是谁生活在这些美丽的地方吗?----人类
4、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现在为了让小朋友把地球看的`更清楚,老师把球体的地球仪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大家会发现我们可以把地球看的更清楚了,我们一起数一数有颜色的地方有几块?有七块,这七块就是地球上的陆地,也就是七大洲,我们看看七大洲的名称。蓝色的地方是海洋,被陆地分为四大洋。
我们现在知道了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小朋友知道地球有那些特征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地球上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只有三分之一是陆地。广阔的平原,适合农作物树木生长。沙漠十分干燥.长年干旱,几乎没有水不适合人类居住。地球上有很多的山脉、以及河流。这是地球上几个重要的特征,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5、游戏:给不同肤色的小朋友找家。让小朋友知道世界上有几种肤色的人种,他们都分布在那些洲。
小朋友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村庄,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住在地球村里,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上的小朋友有几种肤色吗?他们大概都住在那个洲呢?让我们来看看一起找找?
6、引导幼儿知道我们中国在地球上哪个洲?中国的地形图是什么形状的?我们喀什住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其特征你知道那些?
刚才我们了解了世界风光、地球特征和世界上其他小朋友的居住情况。现在我看看中国在地球上那个洲?什么形状的?你们知道吗,我们所居住的新疆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大部分是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所以人口居住的不是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儿歌。
7、学儿歌。
8、我们应该要怎样保护地球?作为小朋友我们能做什么呢?
刚才儿歌里说了要保护好我们的大地球,作为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去保护呢?你能作些什么呢?
9,幼儿自由发言
10、小结。
今天,我们这节社会课让小朋友们认识了地球,知道了地球村,也知道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生活在这个村庄里,是一家人,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尽我们微薄的力量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小朋友们都学的非常认真,希望小朋友们记住今天所学的内容。地球村让全世界小朋友距离更近了,近得都可以手拉手了。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的地球村吧《手拉手,地球村》。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1、 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2、 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3、 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
4、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为什么?
学生反馈并揭示课题:设计一日食谱
二、 学生设计一日食谱
(1) 讨论: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2) 出示课件: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 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三、 交流设计的“一日食谱”
(1) 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 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 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 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四、 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 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2) 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 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参考资料:
纸鹦鹉为什么会“站”起来
要一个物体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地面上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比如篮球架、台灯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稳定性好;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纸鹦鹉尾部别着的回形针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当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点)的下面,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就很强,加上金属丝和夹子的铅笔能够“站”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11-25
科学教案11-26
科学教案11-26
科学教案11-27
科学教案11-27
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11-29
科学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