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分析: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时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河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纱窗布代替筛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在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分享关于沙的用途的经验。
2.介绍沙漏。
活动延伸:
1.沙能不能种养植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2.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3.制作“沙雕”。
活动反思: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沙,因此在本次的活动里,孩子的兴趣是非常高的,但是要怎么在玩当中有目的的去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感受沙的特性,就是这本节活动的重点。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感知葵花籽宝宝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葵花籽宝宝的特征。
2、初步了解葵花籽宝宝种子的作用,知道一粒种子能长出许多果实。
3、能积极地参加探索葵花籽种子的活动,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4、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探究向日葵成长的变化过程。
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若干、课件、自制向日葵一棵、小篮子、牛奶瓶、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葵花籽种子。
1、找葵花籽师:我是种子妈妈,今天带来了许多种子宝宝。现在我就想和葵花籽宝宝做游戏,请你们找一些葵花籽宝宝放进篮子里好吗?(幼儿找葵花籽宝宝,边放音乐)
2、认识葵花籽。
(1)师:葵花籽宝宝长得什么样呀?(幼儿自由说说,回答)
(2)师:葵花籽宝宝里面还藏着小秘密呢?(请幼儿剥葵花籽探索)
(3)教师小结:葵花籽呀一头尖尖的,一头圆圆的,摸起来硬硬的,里面还有瓜仁呢。
二、了解葵花籽种子的生长过程。
1、师问:谁知道葵花籽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自由说说。
3、师:小朋友说了那么多,那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瞧,(出示图片)
(1)我们先把葵花籽种子放在泥土里,给它浇点水。
(2)过了段时间,葵花籽慢慢地发芽了。
(3)再过一段时间,就长成了一棵小小的向日葵。
(4)慢慢地,向日葵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长大了。这样一粒种子长出了许多葵花籽宝宝。(出示自制向日葵,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4、师:小结:其实呀,除了葵花籽宝宝是种子,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种子宝宝,也都是这样的
5、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葵花籽宝宝的生长过程。(幼儿有节奏地随音乐表演)
三、玩游戏——摇摇瓶。
1、师:葵花籽宝宝呀很调皮的,它还想和我们玩摇摇瓶的`游戏呢。请小朋友把葵花籽装进瓶子里,然后把瓶盖子盖紧。(幼儿操作,边放音乐)
2、师:摇摇瓶做好了吗?我们来摇一摇,会怎样的?(幼儿。。)好像什么声音啊!(幼儿)是呀,它还有一个唱歌跳舞的本领呢。
3、(出示节奏谱)xxxxx(幼儿练习二拍子节奏)
4、幼儿舞蹈出场。
课后小记: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仍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因此我从物质准备上,突出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都是让幼儿在与直观的物质材料互动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的,并概括出事物的明显特点。
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按变化排序经验,了解平时吃的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种子,并和教师一起收集葵花籽制作的食品和物品等。
物质准备:教具:向日葵生长过程的故事。学具:幼儿每人一套向日葵生长过程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向日葵动画故事,了解向日葵生长过程。
1、幼儿讨论:葵花籽是哪里来的呢?(教师出示向日葵的生长图片,但无顺序)
2、幼儿自由排图,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师:我们每位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套向日葵生长过程图,请你看一看,你认为这些图怎样排列更合适,请你把它按顺序排下来。
提问: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师请不同排列顺序的几名幼儿到前边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欣赏故事,进一步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师:到底谁排得正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向日葵的一生,你们边听边看,看一看哪种排列方法是对的。(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片,视听结合,使幼儿了解排列顺序)
(1)讨论:向日葵是怎样长大的呢?指着自己的图说一说。
二、品尝向日葵种子食品,感知向日葵与人们的关系。
师:葵花籽的食品吃起来会是什么味道的呢,我们一起尝一尝吧!
1、幼儿和教师一起品尝葵花籽制作的食品,边品尝边交流食品的味道,教师引导幼儿不浪费食物。
2、讨论:向日葵种子做的食品可以吃,向日葵的种子还能做什么?
三、种植向日葵的种子。
延续幼儿探究向日葵的兴趣留小任务:春天到了,咱们班有这么多向日葵的种子,我们一起来种一种,看一看到底是不是按照咱们知道的过程长大的,我们要细致的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做一个最棒的小小记录员。
课后小记:
引导幼儿在实验、参观、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充分感知、观察、操作和思考,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主动获取有益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探究,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本着这一思想,我在选择教育方法的时候,突出整合欣赏、谈话、实验等方法,突出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达到突破教育的重点与难点的效果。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名称:《采蜜》
二、活动目标: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幼儿细致地观察能力与初步的统计能力。
引导幼儿学习10的形成,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0个物体,知道9添上1是10。
三、活动准备:
花园背景图,画有9朵红花、9朵黄花。
小蜜蜂移动卡片10张,红花与黄花移动卡片各一张。
幼儿统计表。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花园背景图,请幼儿数一数红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基本部分:
教师操作花朵卡片,帮助幼儿理解9添上1是10,并认读数字10。
教师利用小蜜蜂到花园采蜜的情节,巩固幼儿对9添上1是10的理解。
请幼儿自己数一数幼儿用书上的物品,数一数哪些物品是9个?哪些物品是10个?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结果
组织幼儿交流统计的结果,并集体想办法让物品一样多。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讲评幼儿表现。
五、活动延伸: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继续观察摆放的物品哪些是10种或10个。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我们的身体”是本班幼儿正在探索的主题活动,在探索小手的活动中,罗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上的线叫什么呀?”但是,小朋友谁都说不上来。这是一个颇具价值的问题,因为它是我们在主题活动中生成的,有利于孩子们继续对自身进行探索的兴趣的培养。而且,现代的`指纹技术正越来越与高科技融为一体,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适当地在这方面丰富一些见识,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且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也会有好处。另外,作为一个新班,我们的孩子们在探索能力上还显得很单一,缺乏运用多种方式探索的意识,本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常识多种复制指纹的方法,对幼儿的多样化探索意识也是有帮助的。活动中,处于整合性原则,我还在其中,融合了识数教育,即观察时给手指纹编号,结合一切可利用因素进行自然衔接下的教育。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活动过程:
1、提问交流:
1)请罗宜家提出自己原先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2、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3、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4、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 活动目标:
1、掌握搬运叠加物体的基本方法。
2、感受并了解人们利用物体叠加所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知道叠加是一种好方法。
二. 活动准备:
大小不一带盖的塑料盒子 ppt:生活中的叠加
三. 活动过程
1. 掌握叠加物体时的基本方法
(目的:通过叠加并搬运带盖塑料盒,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叠加的便利。同时让幼儿掌握一些叠加物体的基本方法。)
(1) 叠加并搬运带盖塑料盒
(教师大小不一的塑料盒子,幼儿分成2组。)
a. 每组幼儿尝试把桌上的塑料盒叠放在一块指定的区域(区域大小为最大盒子的底部面积)
b. 把叠加好的塑料盒子一起搬运到另一张桌子上相同大小的区域内
(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在叠加并搬运盒子时如何增大稳定度)
(2) 教师
小盒子要叠放在大盒子上面。
搬运有盖子的盒子时,可以把盖子打开,再把盒子叠加起来进行。(叠套的`方法)
2. 了解生活中运用叠加解决的问题
(目的:感受并了解人们利用物体叠加所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
(播放ppt:生活中的叠加)
幼儿观看ppt,说说叠加帮助人们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5-25
中班科学活动纸教案08-28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冰01-2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精华02-01
中班科学活动沉浮教案10-28
中班科学活动《水》教案08-21
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7-30
中班科学活动《磁铁》教案01-1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蜗牛教案12-27
[集合]中班科学活动《水》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