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诫子书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诫子书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留意词语的积存和文句的准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清楚、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始终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信任大家也肯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留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留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解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学问),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准时赐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争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赐予点拨。留意结合详细问题,对学生进展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到达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美丽。(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间消逝,意志随岁月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只能悲伤地守着穷房子,那时懊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安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阅历,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比照鲜亮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展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绽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抱负的人才必需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志、学、才。他主见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行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根底,但志向的培育又必需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需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头。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由于节省方可清心寡欲,避开铺张。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安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根底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存。
学生背诵课文。提示学生:留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留意句间停顿,开头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爱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需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鼓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3、研读课文,积存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存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熟悉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题解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淡泊(dànbó) 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解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以下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安静无以致远(到达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能)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兴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急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快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省来努力培育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担心定清静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真知必需在安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存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能,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兴奋精神,轻薄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华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静”字(由于节省方可清心寡欲,避开铺张。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安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根底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抱负的人才必需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志、学、才。他主见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行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根底,但志向的培育又必需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需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头。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假如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吩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你谈我谈,共享家书
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读我读,积存名句
积存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
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盼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安静,不忘初心,笃志前行。
诫子书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育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存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悟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悟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小组合作学习法。设计问题,分组争论。
2、置换法。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尝咀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清楚、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始终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信任大家也肯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依据教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留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学/无以广才
2、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留意停顿。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解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学问),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准时赐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争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赐予点拨。留意结合详细问题,对学生进展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小黑板出示)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到达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美丽。(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间消逝,意志随岁月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只能悲伤地守着穷房子,那时懊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下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发言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展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实行小组争论的方式进展。在此根底上,教师进展点拨,帮忙学生弄清本文的规律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抱负的人才必需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见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缺一不行的。要想成才,就必需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需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根底。那么如何培育志向呢?必需“安静”,即清心寡欲、用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需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这一问题实行小组争论的方式进展。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亲密。由于节省方可清心寡欲,避开铺张。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安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存。
学生背诵课文。提示学生:留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留意句间停顿,开头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爱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诵课文。
诫子书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识记并积存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存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积存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存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闻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日我们学习诸葛亮闻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说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阅历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盼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留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留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仔细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 淫(yín)慢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争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思索探究以下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险躁“
3、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展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对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安静。淡泊安静是学习的最正确境地,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认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长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日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需从小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领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盼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作业
1、背诵全文,积存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存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倾听先哲教育,吸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存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局部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胜利成才呢?今日教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才智化身诸葛亮.信任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肯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许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留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订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留意体会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根底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解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预备公布.师巡回指导,参加争论。
(1)稳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示学生留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存(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沟通,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示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存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认)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间疾驰,意志随着岁月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寻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鼓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盼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需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争论沟通,指定代表答复;齐读原句,体会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认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认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布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四周实例及社会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沟通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存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爱的句子,思索完成以下任务:
(1)你最喜爱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举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爱的话。
(自己思索,小组沟通,个人答复)
警句推举: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原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铺张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将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久静止。(席勒)
(2)积存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全都的志向。祝福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存警句。
【诫子书教案】相关文章:
诫子书教案02-22
《诫子书》教案03-19
诫子书教案14篇02-22
精选诫子书教案4篇04-14
诫子书教案六篇04-18
诫子书教案6篇04-09
诫子书教案3篇04-09
诫子书教案5篇04-15
诫子书教案9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