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模板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董宣执法》是一篇人物传记,文章虽然不长,却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很注意主次协调,正侧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更好地突出了董宣的人物形象。学习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中体会这一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争做知法、守法的合格的中学生。
教学目标:
1.挑战困难:借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生词。
2.挑战自我: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体会人物形象。
3.适应社会:通过本文学习,争做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中疏通文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字的含义。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的.字、词检测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包拯,懂得了我国历史上有大量“为民请命”的好官,他们为了百姓利益,不顾自己得失,得到了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洛阳县衙,结识这位小小的洛阳县令是如何为民请命、秉公执法的。
(师板书课题)
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
A:自读过程中画出自己的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加以解决。
B:学生用卡片小组中互相检查字词。
C:教师提示文中多音乐、多义字,并板书,让学生加以辩认、解决。
如:多音字:乘、数、强、石、大
多义字:被
古今异义字:妻子
2、学生朗读课文,合作学习
A:分小组讨论,学生探究、合作疏通词意、句意,正确理解文章大意。
B:教师巡回观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共同对待,个别解决。
3、学生默读课文
分小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情节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问。
三、精读课文,学生探究质疑
1、默读课文后,说说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中你看到了董宣是一个怎样的人。
2、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变化?
3、本文虽篇幅不长,但主次协调,正侧呼应,能将你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四、体验拓展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何看法,假如你是董宣,你打算如何处理?
(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讨论,课堂口头回答,教师给予评价,让学生明白现代的“法”与“执法”和古代的“法”与“执法”的不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争做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
五、学生谈本课心得体会
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1、遇到困难时你是绕道而行还是迎难而上?挑战困难的信心如何?
2、从本文的学习中你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明白了哪些道理?是否已经养成或正在养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3、你积累了哪些你认为值得积累的字词,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诵读,巩固重点字词。
2、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词。
①大言数主之失 ②强使顿之 ③强项令出
④敝车一乘 ⑤以宣尝为二千石
附:板书设计
自我评价:本节课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朗读为主线,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为目的,积累文言字、词为契机,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明显增强,同时,对于学生如何正视困难、挑战自我、争做合法公民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均收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语文教案 篇2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
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他们这样过年》是二年级上册“年的故事”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小灵通为线索,带领学生走进意大利、巴西、法国、加拿大四国,了解他们国家不同的过年习俗,并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板书“过年”这个词,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过年的情景?是的,贴春联,吃饺子,放爆竹,扭秧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过年的特有习俗,它带给我们欢乐、幸福,吉祥、安康,希望、向往。那当我们中国人用我们特有的方式过我们的中国年的时候,你知道外国人是怎样庆祝自己的节日的吗?和我们一样拥有好奇心的小灵通就在新年期间乘坐“先锋号”火箭到几个国家去探访,领略了他们过年的习俗,让我们一起学习《他们这样过年》。板书“他们这样”,与前面的板书“过年”形成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
二、欣赏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拍回来的过年的图片。
过渡:是的,他们是这样过年的,这是小灵通拍回来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1、出示部分国家过年的风俗图片。
2、一边看图一边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3、填空:过年的时候,有的国家,有的国家,有的国家,还有的国家。
这些国家这样过年,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让我们到课文中来找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思考:小灵通都到过哪些国家?
2.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感情,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
3.了解初读效果,认读生字、新词。
⑴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生字卡片:期、夕、做、钟、扫、房、还、鬼,开火车读。
⑶出示词语卡片:星期、除夕、做好事、钟声、扫地、房子、还给、妖魔鬼怪,指名读,开火车读。
同学们,课文已经读了三遍了,你知道过年时人们打开窗户,往外扔东西,深更半夜到深山老林里去寻找“金桦果”,在庭院里立风向标,观察风向,下雪时,不把路上的积雪扫掉,堆成雪墙是为什么了吧?那你最喜欢哪个国家过年的习俗呢?我们一起来分享那份过年的快乐好不好?
四、品读课文,随文识字。
新年期间,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到几个国家去看看他们怎样过年,我们也一起过去看看吧!
第一站:意大利
1、出示课件: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在旋转的地球上飞行,飞行的火箭落在旋转的地球上,变成一红点,镜头切入在点所在的地方,那是意大利的版图,在这版图上再选一点,再扩大,变成一幅情景图,只见很多人家打开窗,往窗外扔东西。
2、用自己的话说画面的情景,学生说完后,师问:想想看,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去问一问老爷爷。
3、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老爷爷的话用红色字区别一下,指一学生读,并回答扔东西的含意。
4、你能模仿老爷爷的口吻说含意吗?
5、你听懂了什么?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6、小结:是啊,新年了,送旧迎新,迎接一个全新的未来,美好的未来。
第二站:巴西
夜晚,小灵通乘坐的“先锋号”火箭又降落了,这是哪?是什么吸引了他?
1、课件演示:巴西的夜晚,当钟声响过十一下,只见许多人家高举火把,唱着轻快的歌儿,向山林里奔去。他们干什么去了?
2、出示“小灵通悄悄地跟着他们”一段,指生读,认识“幸福”、“顺利”二词里面的字,并理解这两个词,用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3、假如你找到了“金桦果”,你就能得到幸福的话,那你想要点什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对生活的向往却是相同的,人们通过这一行动,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是的,人们企盼着,希望着,新的一年生活能幸幸福福,做事能顺顺利利。
但这一切是找到了“金桦果”就能实现的吗?
4、小结:真正的幸福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
第三站:法国
第二天,小灵通又飞往法国,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庭院里立了一个风向标,他正在认真观察风向,这一回,请你们在小组内自己去学,好吗?
1、自学提示:
(1)先自己读读课文。
(2)到课文中找一找小朋友在庭院里立了一个风向标,还认真观察风向,是为什么?
(3)在组内汇报。
2、班内汇报。
3、小结:是的,这只是人们的希望,人们希望着风调雨顺,水果丰收,鱼、畜兴旺。人们企盼着,企盼着生活的美好,步步登高!
第四站:加拿大
最后,小灵通到了加拿大,正赶上下大雪,那白雪积了足有一尺多厚,要是我们,得怎么办呢?让我们自己读读加拿大人是怎么做的。
1、自己读这一段,感知加拿大人的过年习俗。
2、在班内汇报。体会人们对“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向往,并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
3、学习多音字“还”。
不多时,我们已经从意大利到巴西,又从巴西来到了法国,最后在加拿大落脚,你能说说这四个国家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
那过年时,你能将这么多的过年习俗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们听吗?
总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同样生活在地球村上,可人们过年的方式竟五花八门,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但不管哪种方式,在送旧迎新之时,人们企盼的愿望是相同,那就是幸福、丰收、平安、快乐!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过年习俗,讲给我们听听。
附:板书设计
他们这样过年
意大利 巴西 法国 加拿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能够正确读出“司、假”等14个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通过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练习,能够正确书写“别、导”等6个生字。
2、通过教师范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等形式,能够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在课文中划出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遇到紧急情况的不同表现。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的不同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1、借助注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
3、在小组内读生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4、自学检测,我会正确读出下面的词语。
司马光 假山 水缸 别人 慌忙 吓人 使劲 砸破 救出 一块石头
二、快乐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内的.生字,用红笔标出易出错的地方,并在小组内交流。
2、自我检测,我会书写得很漂亮。
三、合作探究
1、观察文中插图,并和课文结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
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再读课文,划出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后,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现。
拓展延伸
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小朋友,你还有别的好方法能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吗?快和小伙伴说一说吧!
课堂检测
1、我会正确书写下面词语。
fēn bié dào chù nà lǐ xià rén
2、选字填空。
快 块
太阳公公( )要下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 )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的( )。
语文教案 篇5
1、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3、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5、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8、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9、课时安排
1课时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呼应为点题之笔。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告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
二、语句简析
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教学目标:
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
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
4、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
弧度( )石砌( )甬道( )迤俪( )( )松柏( )
2、词语积累
① 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
② 表示心理十分依恋不舍的词语
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
① 大门, 石砌的甬道, 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 宽宽的石阶, 了宽阔的操场。
②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4、熟读全文,写出课文按地点的转换进行描写的不同地点是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升入中学,用几句话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理感受。
2、是呀,母校是你成长的摇篮。当你第一次迈进校门时,你还是个充满稚气的顽童,当你迈出校门时,你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母校》,看看作者阔别母校十年后,再次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3、出示课题, 母校 一齐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学习正是学生面临小学毕业的时刻,内心有一定真切的'感想:怕与好朋友从此分别,与熟悉的母校说再见;高兴自己将成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之前寥寥数语激发内心情感,有利学生较快投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初步填空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
到操场
出校门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主要讲清课文的顺序,其余的学生能说多少就多少)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我看到翠绿色的拱门。我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到操场
1、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2、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一篇沸腾。
3、我看到操场中间举行长绳比赛。我想到了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出校门我看着迤俪的阳光拖成的身影。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根据上述表格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小结,看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操场上看到、听到、想到的2——8节)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回顾全文交流。
出示:地点的转换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我慢慢来到拱形校门下……”
找到句子中的一系列动词。读一读,体会几个动词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阅读、交流、填表活动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8节
默读课文2—8节,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由所看所见而产生的联想。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填上合适的动词。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扶摸着幼苗,倾听着琅琅读书声。”句中将“欣赏”与“扶摸”调换,可不可以?为什么?
3.读读句子。
4.想象: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除了像“天鹅”还可以像什么?(像夏天阵阵的风 ;像百花的清香 ;像南归的大雁,排着长队 。)
5.把句子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重点部分按“触景”与“生情”两部分写的,比喻句把所见所闻与联想到自然地连接。阅读、体悟、想象说话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入透彻,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写作技能。
四、初步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离开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容和学生,按照地点的转换勾起了学生对对童年生活的一连串回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引入
1.课文是按哪两部分进行描述的?(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2——8节
过渡: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那作者看到了什么?
出示
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准备呢,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善意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开始跳起来。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想象填空
1.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心想: ,于是又重新跳起来。
2.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那是因为 。
3.小组学习,大组交流。
4.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
5.从小男孩与我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什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6节,感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7.我由此想到了什么?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大家的表现如何?(同样积极努力地为班级争光)
找到有关的句子与词,交流读。
自己自由读,将大伙的表现传达出来。
指名读,学生点评。
8.全班齐读2——8节。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9.下面两句比喻句意思一样吗?为什么文中用第一句?
①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②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涌向宽阔的操场。
10.小结:作者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随后写下了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沸腾的长绳比赛情景,由此联想到四年级时的拔河比赛。这些描写特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触景生情)
设计意图:比喻修辞手法在单元中多次出现,但在表达时句式和以前学习的有所不同,学习过程中要弄懂比喻句为了表达的需要,本体和喻体的顺序可以有变化。
三、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作者除了写操场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情景外还写了什么?
1.轻声读课文的开头,。
2.交流:看到“翠绿色的拱门”
联想到“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3.教师引读,从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兴奋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再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
望着 ,我似乎 ,似乎 ,似乎 。
再读9——11节。
教师学生交流,朗读,体会作者的留恋之情。
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结构特点是什么?(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提示概括:我回到母校触景生情。进校门,看到 ,想到 在操场,看到 ,想到 ;出校门,看到 ,想到 。
3、自由说说,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因文而异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熟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进行概括,循序渐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字,会认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树木种子的传播方式,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植物、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大树伤心高兴自豪的情感历程来朗读课文,并了解树木种子的传播方式。
2、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第1一第4自然段;学写棵、流、砍、沿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1、你们瞧,人和动物自由自在,想到哪儿就带哪儿,四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树木没有脚,没有翅膀,可它的孩子为何也能四处安家,把祖国装扮得那样美丽呢?大家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童话故事《大树的孩子》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合作,识字读文
1、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圈出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在拼音的帮助下,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就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交流。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生字?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把字音读准。
3、通过小树快快长的游戏,巩固生字认读。
同桌间互相抽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读对一个字,就将这张卡片放在桌上,代表小树长高一格。以此方式,就将第二张读对的卡片摆在第一张的上面,小树越长越高。全班比比谁的小树长得快。
4、教师采用抽读卡片和开火车等形式,练读本课生字,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5、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指导将句子读通顺。
三、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朗读,读出小鹿、鸟儿的快活,读出大树的悲伤。
3、采用各种形式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棵、流、砍、沿四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最会记哪个字?
2、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教师范写流。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并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的512自然段,初步了解树木种子的传播方式,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植物、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动情描述,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吗?我呀,就是住在河边的那棵大树,小朋友们,你们好啊!哎,你们看,森林里的小鹿跑来跑去,鸟儿飞来飞去,它们多自由,多快活呀!就连风和河水,也是那么自由。可是我只能在一个地方呆着多枯燥,多单调呀!这真是让我太伤心了。
二、走入童话,尽情体验
1、角色体验,自主阅读第5一第8自然段。
咦,这时候,谁来帮助我了?让我们一起去听听。
教师配乐范读第5一第8自然段。你们知道谁来帮助我了?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机板贴小鹿、小鸟、风、河水的图片。
它们都来帮助我了,那你愿意做小鹿、鸟儿、风还是河水呢?愿意做谁,就找到那个自然段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第5第8自然段,教师巡视。
(1)角色表演,自主学习第4自然段。
正在我伤心的时候,小鹿来了。谁愿意做小鹿呢?(出示句子大树大树,你不要伤心。)我正伤心呢,你来安慰安慰我吧!指名读,教师点评。
那你们同座俩也互相读读,比比谁最会安慰我。
指名读句子,小组读。大家站起来吧,一起来安慰我这棵伤心的大树吧!齐读句子。
教师托起种子:你们看,这是我的种子,谁来当小鹿,把我的种子带向远方呢?
指名表演。那你们猜猜,小鹿会把我的种子带到哪去了?指名回答,教师点评。
(出示句子小鹿带着大树的种子,把它带向远方。)指名学生读。好心的小鹿可帮了我大忙了!我们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读。
(2)角色互动,自主学习第5自然段。
过了不久,一只可爱的小鸟飞来了,它也来帮我了。你们都来做做小鸟,帮帮我吧!自己读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读,教师适机评价:你没有啄我的种子,而是轻轻地叼着它。(教师贴词卡叼)
把它带走了,谢谢你啊!好心的小鸟。
过渡:小鸟给我的种子插上翅膀,把它带到更远更远,我从没去过的地方了。
教师引读:鸟儿对大树说了什么?学生接读。
小鸟是怎么做的?学生接读。
(3)个性体验,自主学习第6、第7自然段。
小鹿和小鸟是我的好朋友,在我伤心的时候,他们都帮助了我。你们听,这时候,谁又来了?
(描放几种不同类型的风声)指名读词卡飒飒飒。你们听,还有谁来了?
(描放几种不同类型的河水声)指名读词卡哗哗哗。
风和河水都赶来帮我了,那就请女生做风,男生做河水,自己试着读读。
(出示句子不要伤心.不要伤心。)
①教师引读,女生接读:
一阵轻柔的`风吹来了,好像在说这时,一阵急匆匆的风吹来了,好像在说
②教师引读,男生接读:
水缓缓地流过来了,好像在说
一阵欢快的河水流过来了,好像在说
是啊!风吹过来了,(教师板书吹),河水流过来了。(教师板书流)他们真有办法,把我的种子带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我们一起读读第7、第8自然段吧!
(4)指名四个小组分角色读第5第8自然段。
2、活动体验,自主阅读第9一第12自然段。(出示动画大树变老图)
师描述:很多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变得很老很老。一天,一个人砍下了我,把我做成了一条船,然后我们一起去旅行。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自由了。看!我沿着河尽情地漂游!(出示句子现在,大树,不,用大树做成的船.沿着河尽情地漂游。)你们也一定替我高兴吧,自己读读。指名读,邀伴读。
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我的自由吧!全班齐读句子。
那我就邀请你们一起去旅行。(出示拖动的风景图)
师描述性引读:我顺流而下,不停地看着。哎呀!我看到了,看到了,还看到了
那你们猜猜,我还会看到什么没见过的景色呢?指名说。
原来世界不仅仅是一片小小的树林,它真大呀!
(出示句子啊,世界是多么大呀!)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不对呀,我的孩子可是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呀,怎么会是这些大树呢?你能告诉我吗?指名答。情境互动。
师:我的孩子,你是被谁带来的?
(出示句子河两岸,是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大树看到了,那就是很久很久以前,被风,被河水,被小动物们带到远方去的它的孩子们。)这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林都是我的孩子呀,我看到了。教师范读句子。让人又惊又喜啊!你们自己也读读。
师生示范轮读、同座轮读、指名两个组对读、男女生对读。
感谢风、河水、小动物们,它们让我的孩子们走向了大地的每个角落。
我们一起读读,配乐读第12自然段。
三、教师小结
1、是啊!我曾是那么的伤心!但大家真诚的帮助,使我的孩子们在大地的每个角落都茁壮成长。现在,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自豪,这一切多神奇啊!
请你们和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读这个神奇的故事吧1
2、配乐读全文。
四、自主学写生字
1.出示4个生字想、那、由、能,学生齐读。
2、怎样才能记住这4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呢?你们和同座说一说,记一记吧!
3、你会记哪个字就说哪个字吧!学生反馈。
4.教师范写那、能,并讲解书写要点。
5.请你们拿出小铅笔,认真地写一写。
6.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延伸,拓展知识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的周围,还有许多植物妈妈正用各种办法把它们的孩子送到四面八方去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播放配乐录音(植物妈妈有办法))
2、我相信,只要留心观察,你们一定能发现许多植物妈妈的好办法。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的书写8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诗。
3、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该生生活感受,在画风写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习惯。
教学准备:
能感知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课件
一、复习:《诗经》有关内容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不是歌总集,回忆《诗经》有关的内容?
答案:略。
2、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源头。
3、上一节课,我们学过《氓》,我们一起背诵1、2节,要求背诵。
1)、七倍。
2)、每位派代表背。
4、通过学习《氓》我们大家知道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的?
一位美丽、善良、可爱、大方、痴情的女子自由恋爱――婚变――决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表达这一内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
答案:略。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邶风?静女》,看看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运用生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
1、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齐读
4、思考
1)、读了三边凭直觉这首诗歌谢什么内容的?
答: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幽会的情景。
2)、是以男子口吻写的还是以女子口吻写的?
答:女子。
3)、给以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叙述一下这对青年男女由幽会的过程?(男生说)
一个美丽女孩子,和我相约于城角。那女孩子非常的可爱,看见那我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我非常的着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那个调皮的姑娘,看见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终于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给了男子面前。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的出奇。姑娘又将那从牧场带来的小草送给我,我更加如痴如醉。
5、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三、总结
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写了一个千百年来无数青年男女神往的、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仅仅50左右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两个男女主人公德形象,而且栩栩如生、跃然之上。反映我国古代一种原始的爱情方式,充满了浓郁的山野味道和淳美的情韵。
语文教案 篇9
一、课型设计:
意在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
二、预习要求
1、理解注释,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课文内容。
2、就课文内容,每人用“……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
三、教学内容
1、落实字词。
2、朗读课文。
3、品读文章。
四、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
五、教学环节
(一)教学铺垫。
1、导入。
2、抢答:检查预习。
(二)一读:读准字词,读懂词义,翻译文章。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缀、窘、苫蔽、弛、眈、瞑、隧、黠。
3、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4、学生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5、教师强调以下字词。
①指出用法:止()犬()洞()隧()
②理解字意:去()股()盖()耳()
③理解词意:少时()顷刻()变诈()几何()
④辨析字意:目似瞑,意暇甚。恐前后受其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三)二读:读顺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们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
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理解故事的情节与朗读停顿的关系。演读全篇课文。
(四)三读:读美文句,品读课文。
1、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的情景。
2、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朗读课文,表现课文情景。
①读出轻重。
②读出快慢。
③读出抑扬。也就是读出情景,读出语气。
3、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表现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4、请同学们自找内容,展开想象,就课文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添枝加叶”的描叙。教师作适当点拨。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千万不要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要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说。
语文教案 篇10
一、 情境导入:解说(配《生命》主课件图片)
导语: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语文教案-我与地坛。而有这样一位青年却在“21岁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在这古老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古园里,他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栖的家园,聆听心灵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完成了生命中最为壮丽的一次突围,而这次突围的过程,竟长达十五年。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这位作家就是现任北京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史铁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相关的常识:地坛的简介(课件)
二、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主课件(框架图)
自传体散文,共七节,选入课本的是其中的前两节,同学们在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全文,请大家结合此文,通过对文中关键信息层次性语句的整合,概述本文的大意。(课件)
过渡:作为一篇散文,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线索才能领会形散下的神聚。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有着一个变化轨迹,请大家用文中的话表述一下,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与地坛》。(筛选感情性语句)
{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他人的成功往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史铁生由一个失魂落魄的残疾青年成长为一个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文章虽长。但突显的只有三个因素:我、地坛、母亲。透视这三个因素是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为了更真切的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来进行一次
仿真模拟,角色互换的采访:共同去感受成功背后那个顽强的生命。
采访的基本要求:
1、分成两组(东半球,西半球)采访史铁生。东半球同学为史铁生、西半球同学为记者。
2、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搜集整理本小组的采访信息。集中小组成员的共同智慧。
3、采访时角色定位,仿真模拟,尽量从文中提取问题。用文中话作答。可适当加入个性化语言。交流时要声音洪亮。准备一下。
附:采访史铁生:
1、 记者:您好,史铁生,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现在您做为一个知名作家,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着艰辛的历程。请问您在21岁失去双腿后的感受是什么?
史铁生:失魂落魄,想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2、 记者:据说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地坛。自从那以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您最初去地坛的动机是什么?
史铁生:双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几乎什么都找不到,到地坛,当仅为着那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而且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见自己的身影。
3、 记者:看来,地坛对您吸引并非偶然,地坛给你带来了哪些生命的启示?
史铁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了,它剥蚀了浮夸与炫耀,留下的只有那份超然,它就是我命运的写照;尤其是文中景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史铁生都能感受到那种生命的气息。每一位史铁生发言:我喜欢
个性解读
(结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
4、 记者:在地坛中您曾连续几个小时思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你想明白了吗?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地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这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5、 记者:你用十五年时间思索生与死的问题,是不是太长了,人生有多少个十五年啊。(只有在沧桑的岁月中才能参透哀与乐;生与死。)
小结:同学的采访很精彩。关于生命的深沉思考,应该是古今哲人成就大器的起点。史铁生起点在地坛,是地坛在不动声色地感染甚至拯救着作者,使作者对生死有了达观的理解。看一幅图片。虽然史铁生永远无法穿上那双跑鞋,可实际上,他已经带着那双跑鞋,带着他的梦想,在人生之路尽享自由和奔放。(课件)04年的残奥会上,中国的奖牌跃居世界首位。残疾人身残志坚,顽强地同命运抗击。成功就是要脚踏实地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成功就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回到我们的文章中,地坛是作者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作者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位以地坛为背景的伟大的形象母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猫》教案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