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时间:2024-11-03 04:26:13 教案 我要投稿

美术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美术教案 篇1

  一、图形拼摆教学目标

  1、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图形拼摆使学生初步理解基本形图形拼摆的概念、构成,以及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意义。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设计出新颖的图形拼摆图案。

  2、学习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获得基本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巧妙组合、色彩搭配,图形拼摆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锻炼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动手拼摆、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分解构成的原理,增强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构成已发展成为现代造型设计教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印染、时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等领域中被广泛运用。本课的编写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浅显的平面构成的知识,并作简单的练习。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造型行为,是将两个以上的基本形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单元,赋予视觉化的形态美感。扩大传统抽象图案和几何图案的表现领域,大大丰富了装饰图案的图像和表现手段。 教材将“基本形的变化与排列”,“基本形的重复构成”,“平面形态的分解构成”等三项内容作为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以“图形拼摆”的游戏形式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并与生活相联系。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较早地对现代设计有所接触,并通过构成方法的练习, 初步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建立学生对形态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观念,并且通过研究构成的形态及构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基本形的变化与排列” 和“基本形的重复构成”让学生了解基本形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图形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基本形用相加合成或相减分割的方法获得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又可以构成更大的基本形。基本形的变化是极其丰富的,教材运用并列、对称、平移、重叠等方式组合成不同的新形象,图片充分体现了视觉上理性、明朗的美感。“基本形的分解构成”这一课时中,“分解”是对原始关系的解脱和破坏;“构成”则是对新关系的建立与创造。可加深学生对视觉元素、空间的整体关系与构成方法的认识,培养对形态的基本感受和创造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自由、大胆、巧妙地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接触、覆盖、透叠、分离、等变化方法构成各个不同的基本形。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创新;“正形”与“负形”的相互转化这一平面构成形态的创造与表现的基本手段。●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水彩笔,画纸,尺子,各种基本图形的硬纸片学具(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 教师:课件,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学生边说,老师边画出来,或用课件展示。 让学生在彩色纸上画出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提示: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来剪,可以一下子得到很多相同的图形。) 圆形、方形、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它们能组成许多不同的形状。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把剪下的图形随意组合成一幅画。 学生上台演示。揭示课题:《图形拼摆》。

  2。引导欣赏,拼摆游戏。

  (1)欣赏作品及生活中有基本形排列的画面图片。(如:花布、拼花地板、地砖等。)

  (2)基本形通过排列可以构成各种图形,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提示:各国的国旗、商标、奥运会五环标志等。)

  (3)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把剪好的图形进行随意的拼摆游戏。 在拼摆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基本形组成的许多奇妙的图形。

  3、联系生活,激发创意。 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请大家想一想,找一找,都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回答时最好能具体说出物体的.哪个部分像哪种图形。(提示:如房子的房顶像三角形,房门像方形;乒乓球拍像圆形和方形组成。)

  4、传授方法,创作表现。

  (1)引导学生拼摆出两个基本形所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中基本形与基本形相遇时出现的接触、覆盖、透叠、分离、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等情况。)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构成中的“形”与“地”的关系,提供创作的建议。

  (3)鼓励学生还可以用彩色笔随意画出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画面,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4)提出作业要求: ①用基本原形进行有趣的变化,将获得的基本形画在作业纸上,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要求:形象新颖、绘制工整。 ②用彩纸剪贴的方法,把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成生活中的物体,(或者将多个相同的基本形通过组合成不同的图形,)创作出一幅漂亮的画面。 ③利用形与地的关系构成新颖图形。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让大家猜猜看表现的是什么主题。互评作业。

  (2)选出优秀作业,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学生课外的研究拓展活动:寻找并收集生活中有关基本形组合构成的商标或图形实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彩纸,七巧板学具(玩具) (教师)七巧板教具,范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玩过七巧板吗?谁能用七巧板拼摆一个图形?教师出示七巧板的课件并演示。学生拼摆,讨论。 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 (简单地介绍七巧板的来历,激发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探究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小结:将一个基本形剪切(分解)成几个形状后,可以重新拼成多种图形。七巧板就是利用了分解构成的这个原理。

  2。欣赏激趣,启发思维。

  (1)展示一张平面构成图形,提问此图是怎样制作的?

  (2)教师演示“分解”与“构成”的方法。 ①出示圆形,将它沿直径分割成两个半圆,再将分割成的两个半圆在演示板上作各种不同的组合,并把每次组合成的新图形画在黑板上。 (也可以选择长方形作为“母体”进行分解三次,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态。) 分解法:对称分解,十字分解,整形分解。 ②请学生练习变换构成的方法:分离、翻转、错位、连接 组合法:分离式,左右置换式,同向式,相接式,万字式,口字式,十字式,嵌入式等。 小结:将基本形加以分割并重新组合,可获得众多的图形。

  3。巩固新知,启发创造。

  (1)象形物品的分解构成: 展示两幅范画(熊猫和热带鱼),让学生分辨原始“母体”的形态,以及分解的次数。

  (2)抽象几何的分解构成: 展示两幅范画(方和圆),让学生分辨原始“母体”的形态,以及分解的次数。 (示范作品详见相关资料)

  4。作业练习,拼摆创作。

  (1)作业要求。 ①分解次数不宜过多; ②构成时不得重叠或舍弃; ③作品可随心所欲地创造,但必须创新。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强调学生在切割纸张时注意安全!)

  5、作业欣赏,评价深化。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选出代表性的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谈构想。

  (3)小结本节课内容。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或水彩笔,纸张,剪刀,胶水,尺子等常用作画工具 (教师)演示教具:基本原形图例,各种不同的基本形挂图,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

  1、游戏与揭题。

  (1)出示一些基本形,(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请几个学生组合拼摆出有趣的图形。 (提示:可将几个图形的背后贴上小磁铁,在磁性黑板上拼摆。或用象棋和围棋子进行拼摆。)

  (2)揭题。设计师们把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称为基本形。基本形通过排列和组合后可以构成各种图形和有趣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几个基本形拼摆成平面构成的知识。

  (3)板书课题:《图形拼摆》。

  (4)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2、 欣赏与评述。

  (1)出示一组图形

  (2)找一找它们的共同点:由基本形变化而来。

  (3)请学生谈谈第一印象:美观、醒目、简洁、色彩、形状…… 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类似的图形吗? (提示:教师可以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商标图案,作为学具。)

  3、启发与尝试。

  (1)选几个同类的基本形进行拼摆,看一看能构成怎样的图形。鼓励学生尽量多地进行拼摆尝试。

  (2)选两种不同的基本形若干个进行拼摆尝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并说一说设计的方法、思路。展开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含义,可以装饰在哪里?

  4、谈话和分析。

  (1)分析、探究:教师进行示范,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得出一些基本形构成的方法:接触、重叠、分离……(详见相关资料)

  (2)巩固提高再欣赏:欣赏优秀的基本形平面构成作品。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著名标志、精美图形,就是巧妙地运用这些构成方法设计的。

  (3)还有其他构成的规律和方法吗?(发散、分割、综合……)

  5、创作与指导。

  (1)你能用基本形拼贴出美丽、新颖的图形吗? (制作3个,根据具体掌握情况可多练习。可以用绘画和剪贴的形式,视学生准备的学具而定。)

  (2)鼓励积极思考、操作细致、大胆创新的同学。

  (3)在创作过程中学习利用形与地的关系。

  6、展示反馈,评价小结。

  展示优秀作品,评选最佳设计、最佳图形构成作品。

  (1)学生相互交流设计的感受。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7、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1)教师课堂小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美感来。

  (2)收集各种基本形组合或拼摆的图案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七巧板玩具,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排列与组合,我们通过对许多基本形的组合创造了具有美感的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基本形进行分解与再构成的创作练习。

  (1)展示范画(熊猫)——圆的分解构成,观察后说说这张画是由怎样的一个基本形分解而成的?

  (2)师生互动,拼摆图形。

  2、拼摆七巧板。

  (1)大家玩过七巧板吗?谁能用七巧板拼摆一个图形?教师出示七巧板的课件及图形,进行拼摆演示。 七巧板是中国著名的拼图游戏玩具之一。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通过拼摆能启发我们少年儿童的智慧,所以深受欢迎…… (简单地介绍七巧板,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制作七巧板:将一个正方形切割分解成7块。(如教材所示)

  (3)拼摆七巧板:出示一幅七巧板构成的图形,请学生用自己做的七巧板拼摆出来,比一比谁拼得快。 小结:将一个基本形剪切(分解)成几个形状后,可以重新拼成多种图形。七巧板就是利用了分解构成的这个原理。

  3、互动演练,激发创意

  (1)出示一张方形图纸。(基本形)

  (2)分解基本形。(3次)

  (3)组合成新形态。

  (4)变换构成方法。 展示后,启发学生了解构成的几种方法:分离、错位、连接等,让学生观察后找出以上在组合中相应的部分。相同的剪法可以拼出不同的图形。 小结:任何一个基本形,我们都可以视作为“母体”,进行分解组合,创造新的形态。从母体中被切挖出的部分,我们叫它“正形”,切挖后的空白部分,我们叫它“负形”,正形和负形之间就构成了“形”与“地”的关系。

  4、欣赏作品,创作练习。

  (1)欣赏平面构成作品,引发讨论。

  (2)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展评。

  (1)学生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并作讲解。

  (2)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指导。

  6、小结拓展。

  (1)小结本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收集应用在商品广告中的平面构成作品。

  平面构成相关知识。 基本形与基本形在组合构成时,会出现以下8种情况: 分离:两个形象分离,形象与形象相邻近,但不接触,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接触:两个形象相遇即形象与形象的边缘恰好接触,产生两形相连的结合形。 复叠:一个形象覆盖在另一个形象上,覆盖与被覆盖的形象,在视觉上就有一近一远、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空间效果。 透叠:一个形象叠在另一个形象上,两个形象同时显影出来的交叠部分产生透明的感觉。 联合:形象与形象重叠在一起,不分前后上下的联合,形成新的较大的形象。 减缺:一个形象被另一个形象局部遮挡,前面的形象不画出来隐而不见,未被遮挡的产生新的形象。 差叠:两个形象重叠时,重叠部分产生一个新的形象,其他部分则消失不见。 套叠:如果两个形象大小不一重叠在一起时,也可以产生新的空间和新的形象。 常用的分解和构成的方法: 对称分解、十字分解 、整形分解 、分离式、左右置换式、同向式、相接式、万字式 、口字式、十字式、 嵌入式等2。七巧板的故事。

  (1)七巧板游戏也称“七巧图”,是中国著名的拼图游戏玩具。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通过拼摆可以启发儿童智慧,所以深受欢迎。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2500年的历史演变过来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7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在庆贺节日和娱乐时,经常用它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用于儿童智力开发的七巧板的雏形,就在这兼备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的图形拼合中产生了。

  (2)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在欧洲,大约1805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中有24幅七巧图并附有一份木制的七巧板。随后,1810年在法国,1818年在德国和美国都纷纷出版了关于七巧板的书,在意大利出版的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七巧板在欧洲至今经久不衰。

  (3)魅力无尽的七巧板游戏直到现在仍是儿童喜爱的智力性娱乐项目,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公认,甚至国家教委都明确规定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必须使用七巧板游戏作为儿童智力开发工具。

美术教案 篇2

  1、 引导幼儿认识水墨画是国画的含义。

  2、 认识宣纸、颜料等特殊用品并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绘画。

  3、 培养幼儿大胆作画的能力

  一、欣赏水墨画,认识画画工具

  1、 出示国画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幅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

  (引发幼儿对新的绘画方式的兴趣)

  2、 出示绘画工具,引导幼儿了解

  理解宣纸与白纸的不同(质地)请幼儿进行比较

  指导国画需要特殊的颜料-----墨汁,并了解墨汁的深浅变化(水稀释)

  正确的是用毛笔,知道细的地方用笔尖画,粗的地方用笔身画

  3、 欣赏图片,引导幼儿感知国画的魅力

  二、教师示范,引导幼儿绘画葡萄

  引导幼儿看清教师是怎样运用毛笔和墨汁的?(注意水与颜料的搭配)

  画叶子用笔的什么部位画?最后画叶梗的.时候,应用笔的什么部位画?

  三、幼儿作画,教师知道,知道幼儿拿笔和用墨的方式。注意画面的布局,及绘画时的先后顺序。

  四、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五、延伸:活动区中进行练习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代表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从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分析青铜器的艺术特色,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青铜器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发展变换及时代特征,理解青铜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从青铜器所处历史阶段、造型、纹饰等方面欣赏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本课欣赏

  考考你:

  1、你知道人类历史进程的三个重要时代吗?

  2、你了解青铜发展的历史吗?

  考古学家将人类历史的进程概括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古代青铜器铸造萌芽于原始社会后期,商晚、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为铁器所代替。

  一起来鉴宝

  我们怎么来一件青铜器具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呢?我们可以凭借什么依据来呢?

  在青铜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由于时代背景下大的审美观念的变化、铸造工艺的.不断革新,使青铜器的纹饰、器形等在各时期展现了独特的风格。

  商周时期青铜器为王室所垄断,青铜器主要是祭祀和礼器的功能,其中青铜鼎是权力的标志,造型威严而厚重,繁密的纹饰神秘而诡异。显示出雄伟和力量的美。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文化艺术日趋繁荣,南北各地青铜器艺术风格多样,造型优美,青铜器逐渐失去祭祀和礼器的功能,更多的向生活实用方面发展。

  司母戊方鼎(商代)

  司母戊方鼎是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是我国已发现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造形朴实而又厚重,方正的鼎腹,圆柱形的鼎足和谐的结合在一起,沉稳而又庄严。鼎体饰以饕餮纹,耳上铸有两虎相向食人头的形象。气魄沉雄,器形凝重,纹饰华美,是商代青铜器风格的典范。

  人虎相抱卣商代

  造型奇特的青铜酒器,是综合各种真实和幻想的兽类形象。是早期人类将虎作为神来崇拜的一种表现。

  面具(商代)

  它的造型似人又似兽,向外突出的双眼神秘而恐怖。

  牛虎案(春秋晚期)

  牛虎铜案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奇特造型,新颖构思。

  青铜方壶(春秋)

  器束颈,垂腹,圈足。方杯形盖,盖上部立盤形捉手。颈部两侧附龙首形环耳,并各吊一圆环。盖顶面饰夔体龙纹,盖下四边饰连体双鸟纹。器颈部饰波带纹,腹部饰勾连龙纹和隼鸟纹,底座饰环带纹。纹饰相互蟠连,寓动于静。

  骑士贮贝器(汉代)

  贝壳在古代是作为钱来使用的珍贵货币,这个贮贝器就是古代人用来存放钱的器具。你看出来了吗?

  铜灯(汉代)

  汉代时期的灯具不仅散发出独特而精湛的造型艺术魅力,而且当时的工匠已经充分考虑了灯光亮度控制、防风、防尘、防污染等实用功能。

  你知道这个铜灯是怎么来防止烟尘的吗?

  宴乐、渔猎、攻战纹壶(战国)

  青铜器上的纹饰往往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这种宴乐狩猎战斗纹饰的出现,是与春秋战国之际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变革相联系的。

  这幅兽面纹,选自商代殷墟出土的父辛尊。它是正面描绘头部的兽面纹,巨睛直视,显示一种威力,在商周青铜纹饰中最为普遍,是一种被神化的、幻想出来的、具有某种威严的神秘意义的形象。

  二、操作技巧

  1、将黏土揉熟,制作一些备用的泥板、泥团、泥条。

  2、将制作好的泥板或泥团做成需要的形状。

  3、将做好的形状进行组合。

  4、用准备好的泥条粘贴在组合好的形体上,用浮雕的手法进行装饰。

  5、也可以用刻画的方法进行装饰。

  三、作品展示

  四、作业设计要求:

  1、用黏土仿制或改做青铜器,并能在创作过程中敢于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体现在作品中。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2、可以在做好器具表面刻出花纹或其他图形,也可用泥条粘出各种形象。

  五、课后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鉴宝》、国际频道的《国宝档案》以及科学教育频道的《探索?发现》等节目,了解更多的关于我们祖先创造的悠久灿烂的文明。

  教后感:

  本课主要是以欣赏为主,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分类、纹饰、铭文等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通过眼、耳、手多方面的运用与协调,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的教育。再者就是选取古代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加以介绍和赏析,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美术教案 篇4

  一、引导阶段: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画图工具的使用。

  2、学习如何利用模板添色:

  打开菜单栏里的“编辑——粘贴——我的文档——动物”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粘贴到画面上。

  运用涂色工具为动物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二、发展阶段:

  1、教师演示并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幅电脑绘画作品。

  2、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电脑画笔工具和颜色,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制作出一幅有趣的电脑绘画作品。

  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和绘制。

  3、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电脑前互相评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三、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安全的关闭电脑,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的卫生和整洁。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后积极的寻找上机的机会,探索电脑绘画的魅力。还可以接触其它绘图软件,如“金山画王”。

  课题:过年啦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材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二节“综合*探索”课,以“办年货”为主线,融合了绘画、制作、表演娱乐等多种形式。第一节主要通过想一想、讲一讲、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新年的来历、过新年的特点及民俗、各地过年的风情及过年时各处的变化等,进行一次采办年货的集体活动。第二节通过做一做、演一演、乐一乐等形式,以“社区共同庆新年”的形式体验大家一起庆新年时浓浓的亲情、友情、融洽的邻里之情与欢快气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动脑筋想办法,制作小商品。

  2、指导学生布置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拟过新年的`情景。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并培养他们在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说、画、做、演、乐,再现过新年时的热闹情景。

  教学难点: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年货时技术上的难题。

  课前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关于过年的民间传说、故事、民俗风情等。

  收集身边的各种材料和准备工具,如:报纸、纸盘、瓶子、橡皮泥、彩色纸、绸带等。

  教学活动过程:

  第3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说一说:你搜集到的关于过年的来历、有关过年的民间传说及民俗风情等。也可以用表演等形式表现。

  2、想一想:过新年时我们的家里、街上、市场上、商店里都有什么变化?如何将这种热闹的气氛再现到我们的课堂上?

  二、发展阶段:

  1、给各小组分配任务:

  有以下几个场景可供各组选择:

  超市集市服装店

  2、选好场景后各组利用带来的材料对自己选的地方进行节日的喜庆装饰。

  做之前先讨论:这个场景有哪些商品?在过年时有什么变化?如何进行装饰?怎样选择、改变自己所带材料的形状来表现?

  教师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对学生提示:除了这样做之外,还可以怎样做。并帮学生解决具体的技术上的难题。

  3、演一演:

  表演过年前到市场上办年货的情景。以讨价还价的形式互相评价所做的作品。

  课题:美丽的植物和动物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欣赏*表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的颜色与纹样。

  2、引导学生感受动、植物的颜色与纹样的美。

  3、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如何感受美好的事物并正确的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漂亮的动、植物的图片,制成电子幻灯片。准备基辅艺术家表现动、植物的写实的、色彩鲜艳的作品。

  2、学生收集有着漂亮颜色或纹样的动、植物图片资料、事物或标本。

  教学活动过程:

  第32课时

  一、引导阶段:

  教师放幻灯片展示多姿多彩的动植物世界。

  在大自然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它们的颜色和纹样真漂亮,你看出来了吗?

  二、发展阶段:

  1、植物主题的欣赏:

  先展示不同的花的幻灯片,这些美丽的花朵都有什么形状的?具有哪些漂亮的色彩?针对你最喜欢的一种说一说。

  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尽量的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完全。

  2、动物专题的欣赏:

  教师展示动物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花纹、颜色等特征,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并根据自己对这种动物的看法与喜爱程度进行谈论。

  3、表现动、植物的绘画作品的欣赏:

  电脑展示卢梭的表现热带雨林动、植物的绘画作品,请学生欣赏。用学生能接受的话语简介卢梭及其代表作及作品风格。

  画家卢梭在他的画中画了什么?你喜欢他的画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欣赏后的感受。(参考书上小朋友的表述)

  4、写一写:

  用拼音将自己这节课欣赏的感受写下来,回家请家长写上意见。

  布置回家收集有着漂亮花纹或纹样的动、植物的图片资料或实物、标本。

美术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小画框》是浙美版第四册的一堂设计·应用为主的学习领域。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欣赏画框对绘画及其他平面作品的装饰美感。

  是一堂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美术应用能力及立体造型能力的手工课。而教材内容的选择就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画框,生活联系紧密,趣味性、应用性强。

  因此我在课开始便运用当下流行的变魔术---“变脸来吸引学生对学习小画框的兴趣。

  本节课应该抓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内外框制作,第二课给小画框添加装饰。

  (探究设计的方法)

  为什么设计(明确设计的目的---生活中的应用)拿什么来设计(探究设计材料——引向环保)来开展。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这节课应该解决的重点。

  对于2年级的学生来说,设计一件小画框的作品应该不难,当学生将作品制作出来以后,怎么应用?我认为比制作一件有创意的小画框还要难,或者说创意制作的本身就包含着对应用的思考。因此,在设计制作小画框时就让学生针对性地欣赏--画框与画面的关系、与墙壁等周边环境的关系。

  对材料的认识

  本级课所采用的材料是环保材料。比如,废旧的铁丝、毛线、废旧挂历、彩色笔加以利用,这样会丰富学生作品的形式美感,同时又是学生认识材料,感受材料的一次尝试。以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去审视材料,发现材料的特质美感。对综合媒材的一次应用演练,更是对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对本课的一种外延性的拓展。

  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能欣赏美、能应用美术知识去美化生活、能创造性地应用材料的学生才是我们追求的。

  教学目标:

  1、感受画框对绘画作品及其他平面艺术作品的装饰美感。

  2、学习综合应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画框。

  3、通过对小画框的设计制作,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情感与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 感受画框对绘画作品及其他平面艺术作品的装饰美感。

  2、学习综合应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画框。

  3、通过对小画框的设计制作,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情感与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画框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能设计、制作富有创意的小画框。

  教具准备:学生:剪刀、胶水(双面胶)、废旧挂历纸、64K大的自己作品或照片、绘画材料、各种装饰材料(旧纽扣,废弃的毛线、布条,图钉等)。

  教师:自制教具(将多个纸制画框藏在铅画纸后,用“变脸”的形式展现)、剪刀、胶水、课件、小画作。

  新授:

  变脸魔术:

  师:“小朋友,老师要在你们当中邀请一位模特儿来拍照片,谁愿意上来?” 大家看,(边说边掀开铅画纸)这张“真人照片”全宇宙只有我们班有,好看吧!要是给他配上画框会怎样呢?将画框撕去贴在黑板上,同时出现新的画框。(变出内外框形状不同的各一个)设计意图直观教学法。 使学生非常鲜明地看出画框的作用---美化画作(初步感受画框的美化作用)。

  “请问前后两只画框什么地方变了?”

  生:“里面形状变了,外面形状也变化了”

  师:“ 对,其实画框就是由内外框组成的。可以通过内外框的变化使画框变得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小画框”

  出示课题:小画框

  师:你还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内框形状?

  生:爱心、五角星···

  师:“以爱心形为例大家有没有好方法快速剪出来?请一位同学上来跟老师比比赛”

  生:···

  (学生先画爱心,在剪,教师先对折,再剪)

  师:大家发现老师剪的时候多了一个什么步骤?

  生:对折设计意图:引出对称图形都可以先对折,不对称图形可先画

  师:对折后从哪里开始剪?

  生:“合起来的地方··“

  师:“我们的内框能变化,那么外框是不也是同样的可以千变万化,老师将纸对折后,外框要变从哪里开始剪?”

  生:开口的地方···

  师:同学们很棒!,现在大家拿出你喜欢颜色的`卡纸。剪剪看,仔细听好规则:比一比谁剪出来的相框形状最好看,谁的形状最独特。

  (教师将剪的较好的外框形贴在黑板上,叫两到三名学生评价,哪个最好看,为什么)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师:同学们很能干,剪出了这么多漂亮相框,但是老师觉得光有一个颜色简单了(搭配两个颜色不同的相框:第一个对比明显,第二个对比弱)看!这么叠一下,你们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第一个?看的清楚···颜色更好看··

  师:第一个是不是对比更明显,我们相框搭配时要注意颜色深浅对比。

  师:老师还想做个特别的,看这个立体的(拿出变魔术的相框与平面的叠加)。或者给简单的相框描绘一下,让它变得更丰富(出示装饰范画)。大家想想还有什么方法?

  生:用贴的方法···

  作业布置:

  现在请同学们设计制作一个独特的小相框:注意造型独特。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么制作小画框,请同学们想想怎么样装饰你的小画框可以让它更好看?”

  生:“画画,粘贴···”

  师:“这些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方法,今天老师要教你们一种新方法来装饰。老师带来了一件宝贝想不想看看它是什么?”

  生:“想···”

  师:“看!”(拿出花生壳)这个宝贝是老师中午收集来的,可不要小瞧它,它有大作用呢!(拿出一张画将花生壳拼摆成画框)现在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很特别,很好看··”

  师:老师用花生壳就能拼出一个特色画框,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美。你们能想到什么可以用来装饰?

  生:花、树叶、布···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创意达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装饰的

  (欣赏用纽扣、柠檬片、报纸、一次性筷子等材料装饰的相框,稍微讲解一下步骤)。老师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宝贝,现在请同学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宝贝和它的作用。设计意图: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讲解性质特点,并分析其装饰作用、老师多问几个还可以怎么样,怎么装饰。

  布置作业: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材料,装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画框,比一比谁的最有创意。

  教学反思:导入是课的开始部分,是学生、教师、教材的切入点,是课成功的关键。要根据学生教师的特点及教材内容进行操作,使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应该使导入的内容更加深入而有价值。魔术相框利用率应该更高,比如提醒学生除了卷、还能用折的方法(演示不同折、卷法的不同效果)。课堂组织较弱,可以设置多重情景吸引学生。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

  “艺术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现为艺术的东西,就是人的创作技能,艺术家就是对周围事件作出反应并把这种反应放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的人;或者是能把自己的内心实在与自我想象(理想)现于形体中的人”。就是说艺术作品让我们重新观察自己,重新观察世界,每一位愿意进行艺术创作的孩子都是艺术家。美术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艺术的氛围,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而引起一种反应,学生将这种反应转化到自己的创作中(刺激→反应→内化→创作)学校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环保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自然会将环保意识通过内化在美术作品中体现。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精选)08-07

美术教案(经典)10-22

美术教案(经典)07-23

【精选】美术教案09-29

美术的教案11-21

美术教案01-01

美术教案01-01

美术教案01-02

美术教案01-02

美术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