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班科学教案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学具: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教具:小兔房子情景图、老鼠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小兔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小兔家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小兔家刚安好的电线被老鼠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
(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 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思路:
“磁铁的奥秘”截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会相互吸住,有时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孩子觉得很奇怪,因此安排了此类具有递进性的幼儿探索活动。希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二、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活动中,初步了解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2、乐意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实验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磁铁每人两块(其中一块的两端分别贴上红色和蓝色)
2、红色标志、蓝色标志、
3、小鸡、虫子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鸡吃虫”的情景,吸引幼儿兴趣。
1、教师演示小鸡吃虫
(揭秘磁铁)
2、设疑:小鸡为什么吃不到这条虫子?
(二)玩一玩彩色磁铁,初步了解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每人找个朋友合作玩玩磁铁,能发现什么秘密?
2、小结:相同颜色的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不同颜色的'磁铁会吸住。
(三)找一找磁铁的两极
1、幼儿利用彩色磁铁,找出另一块磁铁的两极,分别贴上红色标记、蓝色标记。
2、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磁铁的两极?
3、小结:当两个磁铁互相靠近,相同的磁极会相互排斥推开,不同的磁极会互相吸引黏住。
(四)游戏《磁铁娃娃》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云的变化,有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2、幼儿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初步了解云会变成雨、雪等落下来,感受天上云的变化与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和难点:
了解雨、雪是由云变成的。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平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各种各样的云
材料准备:
多变的云视频、各种云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回顾和交流幼儿关于多变的云的已有经验。
引导语:这段时间,我们在晴天、多云、阴雨的天气带小朋友观察过各种各样的云,云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云像什么?
提问:云会不会移动?云为什么会移动?怎样移动?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云。
讨论:云会不会变成其他的样子?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时候见到的?
3、观看云变成雨、变成雪的课件,感知云会变成雨、雪等落下来的现象。
讨论:谁知道云会变成什么?
通过课件向幼儿介绍天上下雨就是云变成的,冬天下的雪也是云变成的,进一步感知云的变化。
4、感受和发现云朵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云呢?(让幼儿充分讨论猜测后,向幼儿介绍不同的云是和天气有关系的)
引导幼儿分小组将观察记录按天气进行分类整理和比较,制作小组大记录表,并向大家介绍本组的观察发现。
5、活动延伸:
让幼儿去户外观察天上的云,分别说说天上的'云块像什么?并把它画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到了大班好奇心明显增强,他们喜欢在生活中发现,在玩中发现许多有趣的事物,针对本班幼儿的特点,我在设计《多变的云》这节活动时,注重“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自然想象,用浅显易懂的实验呈现给幼儿,虽然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对云的形成认识还是很模糊,但是只要通过活动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保护他们这份积极探索的热情,就已经达到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了。在活动中,我班也有几个小朋友明显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我的实验设计的有些单调,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成分,今后需要提前预设活动效果,避免出现幼儿被动参与的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提高细致观察的能力。
2、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知道树叶都有叶脉。
活动准备:
1、拓印树叶用的油泥、泥工板,圆柱形积木。
2、《梧桐树叶叶脉什么样》的记录单、笔、胶棒、纸片梧桐树叶若干。
3、叶脉书签、叶脉图片、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4、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拓印的内容。
教师:叶子落下来了以后,时间久了会怎样呢?我们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留个影吧。
2、用油泥拓印梧桐树叶,引出叶脉。
(1)教师介绍新材料--油泥拓印梧桐树叶
(2)幼儿操作,用油泥拓印树叶
(3)教师: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许多细线呢?这些细线是什么?(叶脉)是否每片树叶都有这样的细线呢?
3、观察梧桐树叶叶脉,探索其结构。
(1)幼儿猜测并绘画叶脉。
(2)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细致观察实物。
(4)观察梧桐树叶脉的图片(ppt或实物)。
(5)再次绘画叶脉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讨论叶脉的作用。
教师:为什么梧桐树叶脉长的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像动物有血管一样,植物的身体里也长出了许多很细的管子,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另外叶脉还能支撑叶子。)
5、拓展。
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这里还一些其他的`树叶,我们再看看,他们也有叶脉吗?观察一下他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刚才看到的梧桐树叶一样吗?
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他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我们下次再来看一看,印一印,把更多的树叶叶脉的秘密告诉你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一次谈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时,有孩子说,最佩服运动员骑着自行车在大圆筒的斜壁上走,还问这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自行车?我引导孩子去观察,在生活中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现象存在?同时设计了这个乒乓球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亲自感受到离心现象的存在和它带来的奇妙乐趣。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活动,感知乒乓球在瓶内旋转的离心现象,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和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应用概念:旋转、绕动、转动。
活动准备:
玩绳子系着沙包的做圆周运动的游戏;乒乓球、瓶口大瓶身高的无底塑料瓶等。
活动建议:
1、动手使乒乓球在瓶中旋转
●猜一猜
乒乓球能在瓶中旋转吗?
●试一试
将桌面上的乒乓球扣入一个底部开口的塑料瓶,尝试让球旋转起来
2、感知离心现象
●猜一猜
离开桌子,乒乓球还能在无底的塑料瓶里呆着吗?
●试一试
怎么做才能使离开桌子的乒乓球还能留在塑料瓶里,不掉下来。
●谈一谈
实验的体会
瓶子离开桌子的同时,还要继续转动瓶子,才能使离开桌子的.乒乓球不掉下来,(产生离心现象)
绕得越快,球升得越高,
如果不转动,球就会掉下来。
3、运乒乓球比赛
●练一练
幼儿分成两组,练习手拿瓶子同时转着球,从一张桌子向另一张桌子运球,使球不掉下来。
●比一比
哪组幼儿运到的乒乓球多。
● 想一想,
是什么让乒乓球在旋转的时候,不会从瓶子里掉出来
活动延伸:
了解生活中的“离心现象”
观察在水面上,汽车快速通过时,带起的弧形水线。
在盛有水的盆里玩齿轮玩具,当快速转动齿轮时,会带出弧形水线。
快速转动沾水的雨伞,观察飞出的水珠产生的弧形水线。
设计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在让乒乓球在瓶中旋转的过程中,发现离心现象,
以对现象进行描述的方式,与同伴互相交流。
感知现象后,进行练习和比赛,发现在一定力量的作用下,才能使球在瓶壁上不下来。
在延伸活动中,了解更多在生活中的离心现象,并能看到有形的离心作用线,对实验有进一步的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因为离心现象而产生的有趣的事情。但在物理学领域,并不确定有“离心力”这个概念存在,在理论上“离心力”只是一种与向心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所以在本活动中,我们只让孩子感受离心现象,而非离心力。
●向心力是物体作圆周运动受到的合力,一般来讲以地面为参考系。它的方向指向圆心。
如果向心力不足(绳子断了),物体就会越转越离开旋转中心甚至直接被直线甩出去,也就是离心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教具准备:
1、一张大记录表(如下),每个小朋友有一张一模一样的小得记录表。女(一张小女孩的图画)男(一张小男孩的图画)一个瓶子的图画(小洞在上方) 一个瓶子的图画(小洞在中部)一个瓶子的图画(小洞在下方)
2、每个小朋友拥有一个有三个小洞(小洞位于上中下,与记录表相同)的塑料瓶。
3、老师有两个用于示范的大塑料瓶,同样有三个位置不同的小洞。
4、三个装有水的水盆。
教学过程:
1、教师引发话题,聊喷泉的相关问题,引出科学活动的内容
师:小朋友有没有见过喷泉啊
幼:有,(各种和喷泉有关的体验)
师:那小朋友们有没有观察过喷泉的水是怎么喷的吗
幼:有,是这样的(做喷泉动作)
师:那我们今天就要来观察一下,水喷的时候谁近谁远
2、教师出示大塑料瓶,向小朋友讲解瓶子的相关事项,交代活动的内容如小洞的位置,将要观察的是什么,需要做记录的是什么。
3、教师出示记录表,解释记录表相关内容,并请小朋友们想一种自己用于记录的方式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要怎么记录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呢,怎样表示水是喷的远的或是近的呢。
幼:用线的长短(画线)、山的大小(画小山)、爱心的大小(画爱心)
师:小朋友的方法都很好,那么请自己确定一种记录的方法,等一下,每一个小朋友都要把自己得到的结果写在这张记录表上。
4、请小朋友们猜测哪个小洞的`水喷的是最远的
5、请小朋友们去尝试
师:那再小朋友们去试验之前,老师要强调几点。首先,现在的天气已经有点凉了,那小朋友们玩水的时候,请先把袖子挽起来,小心不要把衣服弄湿,要不然可能会感冒生病。得到自己的结论后就到前面来把结果记录在自己的记录表上。
6、请小朋友展示自己的记录表。(请了2个)
先讲小朋友得出的结论,再讲他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解释他的方法。
7、老师演示实验内容,得出结论:小洞的位置在瓶子的越下面,瓶子里的水喷的越远。并用画线的长短的方式记录在大的记录表上。请小朋友们思考为什么。
8、请小朋友再次试验。
9、教师稍微解释这个科学原理。教师展示瓶子横着就没有水会流出来,引发小朋友的深入思考,请小朋友们回家后,感兴趣的可以可以继续这个试验,将瓶子的摆放方式换一下,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
2、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总结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
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
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
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结: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些东西溶于水。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物品。
说一说:碗内的面糖、砂糖、方糖各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丰富词汇:粉末状、颗粒状、固体状)
2、指导幼儿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糖中各取少许,分别放在三个小碗中,观察哪种糖化得快。
(2)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温水一个加开水,引导幼儿观察,哪个碗里的糖化得快。
(3)让幼儿就以上问题交流、得出结论: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在开水中溶化的比
温水快。懂得物体的溶解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有关。
3、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请幼儿说一说其他可以用开水冲泡后引用的物品的`特点(如果珍、泡腾片)
(2)组织幼儿用各种开水冲泡的饮品配制好喝的饮料,并交换品尝。
活动延伸: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是什么样子的?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0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8-2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03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3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