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

时间:2024-07-01 09:32:0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并释读以下字词:栖息聆听肆意咆哮翩翩起舞乐不可支、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注意查找工具书、

  ②读顺文,注意声情并茂的朗读、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2、开课导语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活动过程

  1、正因活动下列加点的字该怎样读(以多媒体显示,或小黑板显示,学生提问后随时补上)

  栖息聆听肆意咆哮翩翩起舞乐不可支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

  ①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花园

  ②你在预习时对的立意,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⑵读的要求ˉ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情(欢快与苔闷)的感染,意(天真,稚趣〉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集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⑵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⑴关于动人的故事,花园的变化、可以以下列问题带动同学、

  ①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到花园去玩

  ②巨人为什么要筑一道围墙

  ③孩子们被赶走后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巨人是怎样搞懂原先不懂得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的问题的

  ⑤巨人被感化后做了哪些事花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⑵关于的立意,可以从思考练习一入手、

  习题一: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下跳、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从章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习题二:

  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我真弄不懂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他也急切地盼望着天气发生变化、正是由于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是由于自己自私而带来了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去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这些变化更让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理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

  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最后以这篇童话告示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收束讨论、(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1、开课导语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这一课我们将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品析文章的语言、

  2集思考交流活动

  ⑴关于结构切分

  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并讲清理由、教师可从花园有几次春天上加以引导、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1—2段)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从此花园只剩下肆虐的冬天、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用神话般的惰节,形象地写出了巨人由于自私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巨人威力再大对此也无可奈何、意在告诉读者:人们会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

  第三部分(11—22段)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也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巨人看到由于孩子们的到来,花园里又出现了春天的'景象,而大受感动,幡然醒悟: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场所、作者写得起伏有致,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巨人已经变好了,见到巨人吓得都逃走了,花园立刻又回到了冬天里、富有戏剧情节的是只有一个小男孩没有跑,这是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眼泪,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人、接着写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由于他把孩子放到了树上,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方声欢唱、使巨人尤为感动的是,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其他孩子也不再害怕巨人,纷纷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写得真切感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写出了巨人的改变是那么的真诚和彻底、

  ⑵关于品析文章的语言

  ①活动形式:

  教师指定范围,明确品析的角度,让学生讨论、可设计以下问题带动学生

  第2节写巨人不再花园,措辞有何特点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很有特色

  第8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文中还有哪些运用修辞的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十分注意语言与修辞的使用!写得形象生动而富于感情色彩、写巨人不在时的花园:青草是绿茸茸的;花朵是粉扑扑的;果实是累累的;用叠音词表现出了一种欢乐喜爱之情、表现巨人的自私,则用了祖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之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悄悄地打开前门、悄悄和轻轻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准确地写出了巨人内心对孩子充满了爱、当巨人再次看到他所喜爱的小男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急切的心情

  关于第8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第八段中,写花园没有了孩子,则大量使用了拟人手法: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用以表现小鸟儿,树儿,花儿也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对孩子们充满同情,是那样的爱憎分明、写雪,霜,北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写孩子们回到花园后,树,乌,花对孩子们的欢迎,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使用了比喻修辞:鲜花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另一个比喻是写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丽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③活动的深化

  教师指定对象请学生造句,要求运用相关的辞格、话题可选择思考与练习三。

  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讲给同学听。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2

  本课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课文以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向我们展示出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fú)甘。1904年生。四川成 都人。1927年到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去巴黎留学,一路上,他随时记下了海上的见闻和风光,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海上日出》是《古诗三首》后面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无论是文章结构的安排,还是对景物变化的细腻描写,都很精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以这两部分为主,培养学生写小标题。

  教学设计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训练和内容与表达进行。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进入高年级段,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的阅读、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并扎扎实实地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字,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习得学习方法,而且使语文素养步步提高。

  学生课前已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和文中的词语,查找了巴金的资料,并进行了分享,对《海行杂记》有所了解。也提前布置了观察日出、秋雨、夕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现象,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习欲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感受晴天里和有云的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观察事物,大胆想象,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点:

  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三、教学难点:

  1、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动态过程。

  2、学习运用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四、 教学过程及学法引导。

  课文重点的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熟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精读(品读)、思考和图文对照,并利用自读、抽读、齐读等形式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之美。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第二三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动态美,感受晴天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第一环节:

  1、凭借语言文字了解作者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观察海上日出的。

  2、精读课文,感受晴天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课文难点是抓动词“负--纵—冲—跳”,帮助学生运用勾、画、批注,缩句、扩句和课件,在头脑中建立想象的基础,体会太阳在上升的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第二环节:

  1、课件出示日落、下雨、刮风等自然现象。

  2、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第三环节:习作展示、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一)目标完成过程及重点难点学习

  1. 指名读每一自然段,相机指导阅读,并引导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五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全文分为几段?每段讲什么?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1)讲“我”常常在海上看日出。

  第二段(2、3)讲作者在晴朗天气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段(4、5)讲作者在有云时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6)总起来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上述要求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由于课文层次清晰、内容明了,尽量让学生自己概括段意。)

  3、学习有云的海上日出。

  有时候太阳躲进了云里,阳光通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课件出示: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热眼睛  发痛。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亮光”指黑暗中的一点或一道光。“光亮”指明亮,亮的

  程度较强烈。“光彩”指很亮很有光泽。“光芒”指向四面八

  方发射的强烈光线。)

  这样的美景,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概括?(奇观)课件出示:

  奇观:观,景象,奇特而罕见的景象。)

  (二) 课堂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组词。

  2.写出各段大意。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与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作者在晴天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二、 精读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笔勾画表示日出前天空景色变化的词语,并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地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有从天边升起来,便目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一片浅蓝、转眼间、一道红霞、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2、理解“目不转睛”“知道”的含义以及在文中说明了什么?

  (说明作者通过多次、细致地观察、了解了日出前天空、云霞的变化规律。)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插图,学生观察并作详细描述。

  投影图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

  投影图2:(覆盖片)天空出现红霞

  投影图3:(覆盖、抽拉片)在天水相接处出现太阳的小半边

  脸,红红的。然后,太阳一跳一跳地往上升。最后,定格为本课图1的景象。

  4、默读第三自然段,讨论:太阳升起时的颜色、亮光有何变?

  课件出示句子1: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思考:日出时太阳的形状、颜色和亮光各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小半边脸—圆东西)课件演示

  (红——深红)

  (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1)读句子,缩句。

  (2)再扩句 ,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所填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太阳在上升的过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今天,我们即将阅读的名家名篇《海上日出》选自作家巴金爷爷的《海行杂记》,它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会把你带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3、默读思考: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生字词

  出示一

  刹那间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唤起积累: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出示二

  分辨、辨认、辨别

  争辩、辩论、狡辩

  说一说“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三

  镶

  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结合语句,给“镶”选择着恰当的解释,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1)把东西嵌进去;

  (2)在外围加边。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不同景象。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段文字,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开头总起)

  最后一段

  齐读这一段,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联系上文思考,“这”是指什么?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早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从课文内容来看,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日出时海面及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从说明方法上看:有比喻、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等等,可谓多种多样。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自读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范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课上我还设计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以作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在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后画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并图上颜色,将各个小组推荐的绘画作品在同学中展示出来,最后利用课件将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写上一句给你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摘抄,可以创作,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种语言的积累,再创作。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比如由于经验不足课前准备的一些图片没有展示给学生欣赏,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有学生自由读,有学生尝试读,有学生合作读,读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感受。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全文采用了大量比喻、对比、拟人、反问等说明方法,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它,感受到日出的伟大、壮观,体会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去自读,接着创设情境,有时候学生想像兴趣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情境。如:我播放了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去感受海上日出的雄伟、壮阔,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过程。最后让学生体验想像,想像后让学生积极地描述着自己的想像。这样做,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走进作者的心里,能感受到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可见,想像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心里因素,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但本课教学,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让学生发言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影响了教学的时效。对个别重点词语的解释不够透彻等。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

  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何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拓展、作业

  1、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 “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 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的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5

  【教学目标】

  1. 认识“钝、凌”等7个生字,会写“恐、凶”等13个生字,通过字形构造特点理解“茹毛饮血、五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复述理解说明文的严谨性、条理性,试着分析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3. 感受科学古生物的神奇,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述理解说明文的严谨性、条理性,试着分析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教学过程】

  壹发现矛盾,锁定字词

  1. 朗读课题“飞上蓝天的恐龙”,看着这个题目,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矛盾的地方?飞向蓝天其实在课文中指的是(鸟),如果采用对对子的形式来的话,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一个走(一个飞),一个大(一个小)……

  2. 如果让你从书中找出更多的词语来形容恐龙和鸟,你能找出多少?

  这么多的词语都可以来形容恐龙和鸟儿,在这些词语当中,你有没有不理解的?

  (1)茹毛饮血:让学生猜测词语意思,饮血,喝血;毛,指动物身上的毛;从而引导学生推测“茹”(吃)。并通过查字典求证。其实“茹”和“饮”都是动词,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已经熟悉的字词来看一看词语的对应关系来猜出词意。

  (2)五彩斑斓:“斑斓”中两个字都有“文”,古代指纹理、纹路,外表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

  3. 其实大家找的词语大部分集中在第一自然段,一起来读一读。

  比较两段文字(一段完整,一段缺少“一支、漫长的”两个词语),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什么?发现漏掉的两个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的准确性。

  贰

  整体感知,感受严谨

  1.在课文中有三处直接描写恐龙变成鸟类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2. 读着这三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恐龙是怎样变成鸟类的?谁发现了恐龙变成鸟类?恐龙变成鸟类有什么证据?……)

  3. 大家提了很多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其中一个问题:恐龙变成鸟类的证据,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有序地来写这个段落的?

  (1)时间顺序:早在19世纪、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20世纪末期。

  (2)逻辑顺序:注意现象——提出假说——发现证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 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流程图,你能不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关键词把这段话用你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5. 齐读句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描绘的画卷”指的是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点睛之笔”指的是“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讲解画龙点睛典故理解字义,再结合文本理解。)

  叁

  方法回顾,体会语言

  1. 刚刚同学们还提到一个问题,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这也就是恐龙的演化过程,我们一起来看看。自由朗读第四段。

  2. 小组讨论交流:这个段落很长,一口气读下来你会发现作者在写的时候很有条理。如果把这段话分成四个部分,你打算怎么分?(第一部分——第一种恐龙的出现;第二部分——后代繁衍出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第三部分——一些猎食性恐龙发生变化变成鸟类;第四部分——学习飞行,科学家推测恐龙飞翔的原因。)

  3. 回顾所学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找出这个段落中哪些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这一段中除了用到了很多说明方法,语言也十分形象生动,请你找一找。(关注修辞)学生找到并朗读。

  (1)排比: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看到这一句排比句,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关注分号,两两对比。根据恐龙的习性、形体、性情来进行描述。)

  (2)比喻: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把恐龙比作天之骄子)

  5. 刚刚我们把这一段分成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前两个部分是用时间串联起来的,第二与第三、四部分之间是包含关系,你能不能根据黑板上面的这幅图有条理地说说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跟同桌说一说(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

  总结:通过科学家的实践考察和合理推想,发现了鸟类其实是由一种带羽毛的恐龙演化而来,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6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__________

  本文作者巴金,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7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1.了解老舍先生及其作品;课件。

  2.学生观察猫。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认识猫。(家猫、波斯猫等)

  ⒉学生介绍猫。

  3.师归纳。(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猫老实、贪玩,但尽职。

  第二自然段:写猫高兴与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猫小时候十分淘气可爱。

  2.检查字词  性格 任凭 贪玩 尽职 屏息凝视 稿纸  梅花 变化多端 跌倒 开辟 枝折花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全文,看看老舍先生着重写了对猫的'哪些方面的感受?(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板书:古怪、可爱)

  2.浏览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写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划分段落  第一段(1-3):写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猫满月时十分淘气可爱。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8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2、 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能说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猫有什么特点吗?

  提示:古怪、可爱

  2.猫既古怪,又可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母鸡

  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

  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 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在家里已经认真的预习了这篇课文,读课文以前,先读读这几个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他们。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毒手 聋子 鸡雏 啼叫 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三、初识母鸡特点

  1.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 今天,我们同样采取个人读加齐读的方式,请几个同学读1~6自然段,全班齐读7~10自然段,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简单评价)

  2.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

  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⑵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⑶ 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3.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提名学生回答。

  四、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

  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这是一只(    )的母鸡。

  学生读课文,概括母鸡让人讨厌的几方面:

  提示: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炫耀自己。

  2.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提示:第9自然段

  齐读第9自然段。

  3.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

  板书:这是一只(    )的母鸡。

  预设:

  ⑴ 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 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 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 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提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4.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读9自然段。

  5.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

  6.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习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提示: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注:以上特点,由学生比较、归纳,顺学而导,不必强求答完整。

  六、拓展延伸1.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反馈交流。

  3.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说出来,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板书

  母鸡 讨厌敬佩

  无病呻吟 勇敢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辛苦

  拼命炫耀 伟大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教后记: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游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10

  设计理念

  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 认识本课6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显示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启发谈话,相机点拨,充满激情的描述、诵读。

  学生学法:自渎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认识他崇高的品质。

  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范读录音带、录音机、“诺曼底”号挂图、哈尔威船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分钟)

  (同学们:在这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心情好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心情来努力学习吧!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教室里和往常有什么不同?)

  1、出示帆船图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揭题,板书课题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会给你答案的。

  3、引导学生认识阅读课文符号﹡

  (﹡同学们认识吗?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进行比赛学习,老师先宣布比赛规则:把全班分成“鹏程”组、“万里”组,哪一组同学表现好,就获取一颗星,最后,哪一组荣获的五角星最多,哪组就获胜,领取我们最后的大奖——五星红旗。同学们,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起飞,鹏程万里吧!)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知故事内容。

  相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惊恐万状汹涌湍急不可开交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镇定自如你推我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你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谁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三、深入探究(15分钟)

  1、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用小黑板出示讨论题目:

  (1)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引导学生分三步进行:

  A. 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援工作的?

  B. 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C. 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2)船长给你流下了什么印象?

  2、汇报学习结果。

  3、教师小结:“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四、诵读课文(10分钟)

  (同学们读得真精彩,想不想把这些“精彩”送给我们可敬可爱的哈尔威船长,那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表达对船长的崇敬之情吧!)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连线,明白各部分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介绍“诺曼底”号油船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

  撞船部分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

  最后一段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

  开头部分轻快平和及赞美的语气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五、总结拓展(5分钟)

  1、假如哈尔威船长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开“新闻发布会”。

  2、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仔细研读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我把它整理成了一首小诗:

  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

  谁也不能预想:前方的风景怎样?

  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

  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不必惊讶,不必胆怯;不必畏缩,不必退却。

  你要冷静,临危不惧,你要沉着,机智勇敢。

  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舵手。

  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行驶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3、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学后所获。

  板书设计

  9﹡《“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  临危不惧 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11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巴金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不同角度抓住了海上日出的特点展开描写。写出了晴朗时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壮美景观。学生在读课文时能抓住生点词句能体会出太阳仿佛是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才给人以光亮,给人以庄重、艰辛而壮观的景象,感受到了太阳它那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威力。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授课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一、导入课题:《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明白了。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2)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

  ①范。扩词: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刹那。近义词有: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③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

  (3)交流思考情况。

  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节)

  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

  四、再读课文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解决的办法:

  问题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自求解答。

  问题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蒸腾,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显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人们只看到红色,看不到别的颜色.可为什么没有“亮光”呢?因为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光亮不大,透过浓密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太阳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问题3: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上升。太阳光透过水蒸气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气不断向上涌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这种不断波动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象,从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体会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品读词句,体会日出时景象的伟大奇观。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巧妙用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情况。

  板书:天气晴朗

  多云

  2.分男女生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蓝天、红霞慢慢升起的太阳太阳射在黑云背后的景象……)

  3.再现海上日出的景象。

  4.说一说,要是你亲眼看到海上日出的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太神奇了、海上日出不愧是伟大的奇观……)

  5.过渡: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2、3小节,想想作者在观察或用词造句方面那些独到之处

  二、品读词句

  1.学生自读,思考以上的问题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自读情况。(归纳如下)。

  a观察方面:不仅观察了太阳的形状,还观察了太阳的色彩亮光及其动态(太阳慢慢升起的情景),即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b写作方面:有序,能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用词造句方面更妙,具体表现如下:

  (1)作者所用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点。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非常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太阳上升时的艰难程度及样子的壮观,精神的顽强。

  (3)反映了观日出的真实感受。

  4.指导朗读。

  (1)个人尝试读,找找感觉,看看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和语速。

  (2)在小组里读一读、评一评。

  (3)展示读。

  (4)回忆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观察海上日出这一部分内容的。

  (5)板书:品读词句体会语感

  5.过渡: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特殊情况下(多云)海上日出这部分内容。

  6.学生自读。

  7.检查自读情况。

  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重点交流“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的理解。(这句话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齐读2至5节。

  小结:这段主要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整个过程,抓住了景物变化的特点,写出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三、学习最后一节

  1.这句话与全文是什么关系?(总结全文)

  2.自读体会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赞叹)

  四、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海上日出》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3.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12

  学生视角

  文章题目使人想起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那雄伟壮观的场景,凄美动人的音乐,惊惶失措的人群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那么“诺曼底”号又是怎样遇难的?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阅读。

  难点

  大部分学生未经历过海上航行,对文中所述知之甚少,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以极具震撼力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以准确、简短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硬汉形象。教学时,可从学生情感视角出发,以他们初读后对哈尔威船长壮烈的死所怀有的惊叹、敬佩之情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重点

  1.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2.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渗透。

  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讨论明理。

  信息资料

  师生搜集体现舍己为人精神的故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中心人新课

  师交待课题并读雨果原著的最后一段。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想法,再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雨果原文的最后一段正是文章中心所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前延伸课文内容,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以中心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二、在合作学习中质疑、解疑、明理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1)以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

  (2)想想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成员轮流读文,正音。

  (2)谈谈哈尔威船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3.全班合作学习。

  (1)指名读文,全班正音。

  (2)把在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3)再谈对哈尔威船长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不同范围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接纳、理解,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以多种形式诠释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

  1.绘制电影《“诺曼底”号》的宣传画(含文字)。

  2.设计哈尔威船长的碑文。

  3.写哈尔威船长葬礼上的悼词。

  4.以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口吻写一篇纪念哈尔威船长的文章。

  5.说一说哈尔威船长的表现使你想起了谁,并以《哈尔威船长与X X X》为题写写对比后的感受。

  (不同形式的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情感、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天空;并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 .

  写出表示恐惧的五个词语。

  五、实践活动

  找雨果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在读书汇报会上交流。

  板书

  “诺曼底”号遇难记

  人们 哈尔威船长

  惊恐万状 忘我救援

  你推我搡 果断命令 坚强的意志

  惊惶失措 镇定自若 伟大的灵魂

  默默凝视 徐徐下沉

  “诺曼底”号遇难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相关文章:

《海上日出》教案10-04

教案海上日出07-14

教案:海上日出07-09

《海上日出》教案(经典)08-02

《海上日出》教案04-18

海上日出教案07-23

《海上日出》教案(精华)07-26

《海上日出》教案优秀08-02

《海上日出》优秀教案09-0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并释读以下字词:栖息聆听肆意咆哮翩翩起舞乐不可支、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注意查找工具书、

  ②读顺文,注意声情并茂的朗读、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2、开课导语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活动过程

  1、正因活动下列加点的字该怎样读(以多媒体显示,或小黑板显示,学生提问后随时补上)

  栖息聆听肆意咆哮翩翩起舞乐不可支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

  ①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花园

  ②你在预习时对的立意,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⑵读的要求ˉ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情(欢快与苔闷)的感染,意(天真,稚趣〉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集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⑵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⑴关于动人的故事,花园的变化、可以以下列问题带动同学、

  ①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到花园去玩

  ②巨人为什么要筑一道围墙

  ③孩子们被赶走后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巨人是怎样搞懂原先不懂得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的问题的

  ⑤巨人被感化后做了哪些事花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⑵关于的立意,可以从思考练习一入手、

  习题一: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下跳、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从章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习题二:

  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我真弄不懂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他也急切地盼望着天气发生变化、正是由于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是由于自己自私而带来了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去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这些变化更让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理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

  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最后以这篇童话告示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收束讨论、(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1、开课导语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这一课我们将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品析文章的语言、

  2集思考交流活动

  ⑴关于结构切分

  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并讲清理由、教师可从花园有几次春天上加以引导、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1—2段)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从此花园只剩下肆虐的冬天、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用神话般的惰节,形象地写出了巨人由于自私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巨人威力再大对此也无可奈何、意在告诉读者:人们会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

  第三部分(11—22段)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也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巨人看到由于孩子们的到来,花园里又出现了春天的'景象,而大受感动,幡然醒悟: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场所、作者写得起伏有致,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巨人已经变好了,见到巨人吓得都逃走了,花园立刻又回到了冬天里、富有戏剧情节的是只有一个小男孩没有跑,这是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眼泪,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人、接着写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由于他把孩子放到了树上,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方声欢唱、使巨人尤为感动的是,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其他孩子也不再害怕巨人,纷纷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写得真切感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写出了巨人的改变是那么的真诚和彻底、

  ⑵关于品析文章的语言

  ①活动形式:

  教师指定范围,明确品析的角度,让学生讨论、可设计以下问题带动学生

  第2节写巨人不再花园,措辞有何特点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很有特色

  第8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文中还有哪些运用修辞的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十分注意语言与修辞的使用!写得形象生动而富于感情色彩、写巨人不在时的花园:青草是绿茸茸的;花朵是粉扑扑的;果实是累累的;用叠音词表现出了一种欢乐喜爱之情、表现巨人的自私,则用了祖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之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悄悄地打开前门、悄悄和轻轻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准确地写出了巨人内心对孩子充满了爱、当巨人再次看到他所喜爱的小男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急切的心情

  关于第8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第八段中,写花园没有了孩子,则大量使用了拟人手法: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用以表现小鸟儿,树儿,花儿也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对孩子们充满同情,是那样的爱憎分明、写雪,霜,北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写孩子们回到花园后,树,乌,花对孩子们的欢迎,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使用了比喻修辞:鲜花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另一个比喻是写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丽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③活动的深化

  教师指定对象请学生造句,要求运用相关的辞格、话题可选择思考与练习三。

  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讲给同学听。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2

  本课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课文以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向我们展示出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fú)甘。1904年生。四川成 都人。1927年到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去巴黎留学,一路上,他随时记下了海上的见闻和风光,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海上日出》是《古诗三首》后面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无论是文章结构的安排,还是对景物变化的细腻描写,都很精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以这两部分为主,培养学生写小标题。

  教学设计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训练和内容与表达进行。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进入高年级段,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的阅读、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并扎扎实实地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字,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习得学习方法,而且使语文素养步步提高。

  学生课前已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和文中的词语,查找了巴金的资料,并进行了分享,对《海行杂记》有所了解。也提前布置了观察日出、秋雨、夕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现象,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习欲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感受晴天里和有云的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观察事物,大胆想象,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点:

  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三、教学难点:

  1、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动态过程。

  2、学习运用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四、 教学过程及学法引导。

  课文重点的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熟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精读(品读)、思考和图文对照,并利用自读、抽读、齐读等形式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之美。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第二三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动态美,感受晴天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第一环节:

  1、凭借语言文字了解作者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观察海上日出的。

  2、精读课文,感受晴天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课文难点是抓动词“负--纵—冲—跳”,帮助学生运用勾、画、批注,缩句、扩句和课件,在头脑中建立想象的基础,体会太阳在上升的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第二环节:

  1、课件出示日落、下雨、刮风等自然现象。

  2、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第三环节:习作展示、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一)目标完成过程及重点难点学习

  1. 指名读每一自然段,相机指导阅读,并引导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五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全文分为几段?每段讲什么?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1)讲“我”常常在海上看日出。

  第二段(2、3)讲作者在晴朗天气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段(4、5)讲作者在有云时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6)总起来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上述要求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由于课文层次清晰、内容明了,尽量让学生自己概括段意。)

  3、学习有云的海上日出。

  有时候太阳躲进了云里,阳光通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课件出示: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热眼睛  发痛。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亮光”指黑暗中的一点或一道光。“光亮”指明亮,亮的

  程度较强烈。“光彩”指很亮很有光泽。“光芒”指向四面八

  方发射的强烈光线。)

  这样的美景,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概括?(奇观)课件出示:

  奇观:观,景象,奇特而罕见的景象。)

  (二) 课堂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组词。

  2.写出各段大意。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与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作者在晴天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二、 精读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笔勾画表示日出前天空景色变化的词语,并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地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有从天边升起来,便目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一片浅蓝、转眼间、一道红霞、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2、理解“目不转睛”“知道”的含义以及在文中说明了什么?

  (说明作者通过多次、细致地观察、了解了日出前天空、云霞的变化规律。)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插图,学生观察并作详细描述。

  投影图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

  投影图2:(覆盖片)天空出现红霞

  投影图3:(覆盖、抽拉片)在天水相接处出现太阳的小半边

  脸,红红的。然后,太阳一跳一跳地往上升。最后,定格为本课图1的景象。

  4、默读第三自然段,讨论:太阳升起时的颜色、亮光有何变?

  课件出示句子1: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思考:日出时太阳的形状、颜色和亮光各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小半边脸—圆东西)课件演示

  (红——深红)

  (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1)读句子,缩句。

  (2)再扩句 ,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所填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太阳在上升的过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今天,我们即将阅读的名家名篇《海上日出》选自作家巴金爷爷的《海行杂记》,它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会把你带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3、默读思考: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生字词

  出示一

  刹那间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唤起积累: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出示二

  分辨、辨认、辨别

  争辩、辩论、狡辩

  说一说“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三

  镶

  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结合语句,给“镶”选择着恰当的解释,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1)把东西嵌进去;

  (2)在外围加边。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不同景象。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段文字,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开头总起)

  最后一段

  齐读这一段,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联系上文思考,“这”是指什么?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早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从课文内容来看,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日出时海面及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从说明方法上看:有比喻、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等等,可谓多种多样。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自读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范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课上我还设计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以作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在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后画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并图上颜色,将各个小组推荐的绘画作品在同学中展示出来,最后利用课件将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写上一句给你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摘抄,可以创作,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种语言的积累,再创作。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比如由于经验不足课前准备的一些图片没有展示给学生欣赏,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有学生自由读,有学生尝试读,有学生合作读,读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感受。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全文采用了大量比喻、对比、拟人、反问等说明方法,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它,感受到日出的伟大、壮观,体会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去自读,接着创设情境,有时候学生想像兴趣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情境。如:我播放了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去感受海上日出的雄伟、壮阔,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过程。最后让学生体验想像,想像后让学生积极地描述着自己的想像。这样做,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走进作者的心里,能感受到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可见,想像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心里因素,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但本课教学,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让学生发言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影响了教学的时效。对个别重点词语的解释不够透彻等。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

  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何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拓展、作业

  1、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 “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 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的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5

  【教学目标】

  1. 认识“钝、凌”等7个生字,会写“恐、凶”等13个生字,通过字形构造特点理解“茹毛饮血、五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复述理解说明文的严谨性、条理性,试着分析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3. 感受科学古生物的神奇,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述理解说明文的严谨性、条理性,试着分析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教学过程】

  壹发现矛盾,锁定字词

  1. 朗读课题“飞上蓝天的恐龙”,看着这个题目,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矛盾的地方?飞向蓝天其实在课文中指的是(鸟),如果采用对对子的形式来的话,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一个走(一个飞),一个大(一个小)……

  2. 如果让你从书中找出更多的词语来形容恐龙和鸟,你能找出多少?

  这么多的词语都可以来形容恐龙和鸟儿,在这些词语当中,你有没有不理解的?

  (1)茹毛饮血:让学生猜测词语意思,饮血,喝血;毛,指动物身上的毛;从而引导学生推测“茹”(吃)。并通过查字典求证。其实“茹”和“饮”都是动词,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已经熟悉的字词来看一看词语的对应关系来猜出词意。

  (2)五彩斑斓:“斑斓”中两个字都有“文”,古代指纹理、纹路,外表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

  3. 其实大家找的词语大部分集中在第一自然段,一起来读一读。

  比较两段文字(一段完整,一段缺少“一支、漫长的”两个词语),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什么?发现漏掉的两个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的准确性。

  贰

  整体感知,感受严谨

  1.在课文中有三处直接描写恐龙变成鸟类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2. 读着这三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恐龙是怎样变成鸟类的?谁发现了恐龙变成鸟类?恐龙变成鸟类有什么证据?……)

  3. 大家提了很多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其中一个问题:恐龙变成鸟类的证据,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有序地来写这个段落的?

  (1)时间顺序:早在19世纪、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20世纪末期。

  (2)逻辑顺序:注意现象——提出假说——发现证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 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流程图,你能不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关键词把这段话用你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5. 齐读句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描绘的画卷”指的是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点睛之笔”指的是“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讲解画龙点睛典故理解字义,再结合文本理解。)

  叁

  方法回顾,体会语言

  1. 刚刚同学们还提到一个问题,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这也就是恐龙的演化过程,我们一起来看看。自由朗读第四段。

  2. 小组讨论交流:这个段落很长,一口气读下来你会发现作者在写的时候很有条理。如果把这段话分成四个部分,你打算怎么分?(第一部分——第一种恐龙的出现;第二部分——后代繁衍出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第三部分——一些猎食性恐龙发生变化变成鸟类;第四部分——学习飞行,科学家推测恐龙飞翔的原因。)

  3. 回顾所学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找出这个段落中哪些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这一段中除了用到了很多说明方法,语言也十分形象生动,请你找一找。(关注修辞)学生找到并朗读。

  (1)排比: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看到这一句排比句,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关注分号,两两对比。根据恐龙的习性、形体、性情来进行描述。)

  (2)比喻: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把恐龙比作天之骄子)

  5. 刚刚我们把这一段分成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前两个部分是用时间串联起来的,第二与第三、四部分之间是包含关系,你能不能根据黑板上面的这幅图有条理地说说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跟同桌说一说(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

  总结:通过科学家的实践考察和合理推想,发现了鸟类其实是由一种带羽毛的恐龙演化而来,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6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__________

  本文作者巴金,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7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1.了解老舍先生及其作品;课件。

  2.学生观察猫。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认识猫。(家猫、波斯猫等)

  ⒉学生介绍猫。

  3.师归纳。(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猫老实、贪玩,但尽职。

  第二自然段:写猫高兴与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猫小时候十分淘气可爱。

  2.检查字词  性格 任凭 贪玩 尽职 屏息凝视 稿纸  梅花 变化多端 跌倒 开辟 枝折花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全文,看看老舍先生着重写了对猫的'哪些方面的感受?(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板书:古怪、可爱)

  2.浏览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写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划分段落  第一段(1-3):写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猫满月时十分淘气可爱。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8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2、 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能说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猫有什么特点吗?

  提示:古怪、可爱

  2.猫既古怪,又可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母鸡

  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

  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 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在家里已经认真的预习了这篇课文,读课文以前,先读读这几个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他们。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毒手 聋子 鸡雏 啼叫 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三、初识母鸡特点

  1.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 今天,我们同样采取个人读加齐读的方式,请几个同学读1~6自然段,全班齐读7~10自然段,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简单评价)

  2.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

  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⑵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⑶ 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3.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提名学生回答。

  四、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

  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这是一只(    )的母鸡。

  学生读课文,概括母鸡让人讨厌的几方面:

  提示: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炫耀自己。

  2.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提示:第9自然段

  齐读第9自然段。

  3.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

  板书:这是一只(    )的母鸡。

  预设:

  ⑴ 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 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 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 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提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4.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读9自然段。

  5.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

  6.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习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提示: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注:以上特点,由学生比较、归纳,顺学而导,不必强求答完整。

  六、拓展延伸1.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反馈交流。

  3.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说出来,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板书

  母鸡 讨厌敬佩

  无病呻吟 勇敢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辛苦

  拼命炫耀 伟大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教后记: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游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10

  设计理念

  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 认识本课6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显示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启发谈话,相机点拨,充满激情的描述、诵读。

  学生学法:自渎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认识他崇高的品质。

  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范读录音带、录音机、“诺曼底”号挂图、哈尔威船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分钟)

  (同学们:在这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心情好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心情来努力学习吧!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教室里和往常有什么不同?)

  1、出示帆船图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揭题,板书课题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会给你答案的。

  3、引导学生认识阅读课文符号﹡

  (﹡同学们认识吗?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进行比赛学习,老师先宣布比赛规则:把全班分成“鹏程”组、“万里”组,哪一组同学表现好,就获取一颗星,最后,哪一组荣获的五角星最多,哪组就获胜,领取我们最后的大奖——五星红旗。同学们,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起飞,鹏程万里吧!)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知故事内容。

  相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惊恐万状汹涌湍急不可开交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镇定自如你推我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你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谁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三、深入探究(15分钟)

  1、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用小黑板出示讨论题目:

  (1)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引导学生分三步进行:

  A. 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援工作的?

  B. 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C. 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2)船长给你流下了什么印象?

  2、汇报学习结果。

  3、教师小结:“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四、诵读课文(10分钟)

  (同学们读得真精彩,想不想把这些“精彩”送给我们可敬可爱的哈尔威船长,那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表达对船长的崇敬之情吧!)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连线,明白各部分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介绍“诺曼底”号油船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

  撞船部分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

  最后一段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

  开头部分轻快平和及赞美的语气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五、总结拓展(5分钟)

  1、假如哈尔威船长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开“新闻发布会”。

  2、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仔细研读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我把它整理成了一首小诗:

  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

  谁也不能预想:前方的风景怎样?

  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

  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不必惊讶,不必胆怯;不必畏缩,不必退却。

  你要冷静,临危不惧,你要沉着,机智勇敢。

  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舵手。

  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行驶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3、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学后所获。

  板书设计

  9﹡《“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  临危不惧 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11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巴金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不同角度抓住了海上日出的特点展开描写。写出了晴朗时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壮美景观。学生在读课文时能抓住生点词句能体会出太阳仿佛是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才给人以光亮,给人以庄重、艰辛而壮观的景象,感受到了太阳它那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威力。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授课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一、导入课题:《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明白了。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2)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

  ①范。扩词: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刹那。近义词有: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③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

  (3)交流思考情况。

  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节)

  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

  四、再读课文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解决的办法:

  问题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自求解答。

  问题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蒸腾,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显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人们只看到红色,看不到别的颜色.可为什么没有“亮光”呢?因为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光亮不大,透过浓密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太阳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问题3: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上升。太阳光透过水蒸气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气不断向上涌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这种不断波动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象,从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体会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品读词句,体会日出时景象的伟大奇观。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巧妙用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情况。

  板书:天气晴朗

  多云

  2.分男女生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蓝天、红霞慢慢升起的太阳太阳射在黑云背后的景象……)

  3.再现海上日出的景象。

  4.说一说,要是你亲眼看到海上日出的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太神奇了、海上日出不愧是伟大的奇观……)

  5.过渡: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2、3小节,想想作者在观察或用词造句方面那些独到之处

  二、品读词句

  1.学生自读,思考以上的问题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自读情况。(归纳如下)。

  a观察方面:不仅观察了太阳的形状,还观察了太阳的色彩亮光及其动态(太阳慢慢升起的情景),即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b写作方面:有序,能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用词造句方面更妙,具体表现如下:

  (1)作者所用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点。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非常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太阳上升时的艰难程度及样子的壮观,精神的顽强。

  (3)反映了观日出的真实感受。

  4.指导朗读。

  (1)个人尝试读,找找感觉,看看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和语速。

  (2)在小组里读一读、评一评。

  (3)展示读。

  (4)回忆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观察海上日出这一部分内容的。

  (5)板书:品读词句体会语感

  5.过渡: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特殊情况下(多云)海上日出这部分内容。

  6.学生自读。

  7.检查自读情况。

  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重点交流“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的理解。(这句话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齐读2至5节。

  小结:这段主要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整个过程,抓住了景物变化的特点,写出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三、学习最后一节

  1.这句话与全文是什么关系?(总结全文)

  2.自读体会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赞叹)

  四、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海上日出》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3.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12

  学生视角

  文章题目使人想起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那雄伟壮观的场景,凄美动人的音乐,惊惶失措的人群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那么“诺曼底”号又是怎样遇难的?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阅读。

  难点

  大部分学生未经历过海上航行,对文中所述知之甚少,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以极具震撼力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以准确、简短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硬汉形象。教学时,可从学生情感视角出发,以他们初读后对哈尔威船长壮烈的死所怀有的惊叹、敬佩之情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重点

  1.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2.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渗透。

  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讨论明理。

  信息资料

  师生搜集体现舍己为人精神的故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中心人新课

  师交待课题并读雨果原著的最后一段。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想法,再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雨果原文的最后一段正是文章中心所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前延伸课文内容,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以中心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二、在合作学习中质疑、解疑、明理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1)以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

  (2)想想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成员轮流读文,正音。

  (2)谈谈哈尔威船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3.全班合作学习。

  (1)指名读文,全班正音。

  (2)把在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3)再谈对哈尔威船长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不同范围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接纳、理解,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以多种形式诠释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

  1.绘制电影《“诺曼底”号》的宣传画(含文字)。

  2.设计哈尔威船长的碑文。

  3.写哈尔威船长葬礼上的悼词。

  4.以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口吻写一篇纪念哈尔威船长的文章。

  5.说一说哈尔威船长的表现使你想起了谁,并以《哈尔威船长与X X X》为题写写对比后的感受。

  (不同形式的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情感、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天空;并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 .

  写出表示恐惧的五个词语。

  五、实践活动

  找雨果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在读书汇报会上交流。

  板书

  “诺曼底”号遇难记

  人们 哈尔威船长

  惊恐万状 忘我救援

  你推我搡 果断命令 坚强的意志

  惊惶失措 镇定自若 伟大的灵魂

  默默凝视 徐徐下沉

  “诺曼底”号遇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