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4-10-23 00:53:57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15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二)新授环节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类: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3)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3、影:

  (l)点光源的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

  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

  4、关于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很多,例如日食月食现象: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5、光速:光的传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均为:

  C=3.0×105km/s=3.0×108m/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km/s=3.0×108m/s。

  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决定)

  6、光年:

  1)、定义: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m/s×365×24×3600s=9.46×1015m。

八年级物理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能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能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掌握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4、能熟练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三、复习巩固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学习

  (一)压力

  问题学法指导

  1、已知物体A的重力GA=10N,物体B的重力GB=20N,F=20N,F1=15N,试试判断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甲乙丙丁戊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相互检查)

  2、请你分别画出长方体受到的重力(左图)和对斜面压力(右图)的示意图

  小组内讨论

  3、通过上面1和2你认为:压力是不是始终等于重力,______。压力的方向是否和重力的方向始终相同,___________。压力是不是就是重力,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

  (二)压强(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学法指导

  1、由图可知,两人对雪的__________大小差不多,但一个人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有,从而可以看出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阅读、讨论

  2、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此时口器对皮肤有压力;重重的骆驼站在沙中,它的脚对沙地有压力,这两个压力一样大吗?如果不一样大,哪个产生的压力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认为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讨论

  3、如图所示,同时对一端削尖,另一端未削的铅笔施力,手指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施力,同一手指的感觉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内做实验探究

  4、通过上述事例和实验,你猜想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说你猜想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完成。

  5、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甲图和乙图中,让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乙图和丙图中,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由甲图和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由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综合可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阅读、实验、小组分析讨论

  6、①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②用F1=20xxN的力压在2m2的面积上和用F2=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③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3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你是怎样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内讨论完成

  7、压强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压强,____表示压力,_____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计算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学法指导

  1、推土机具有宽大的履带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填“增大”或“减小”下同),而它锋利的土铲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压强的;篆刻刀的刃很锋利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铁轨铺在一根根枕木上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_压强的。阅读、讨论

  2、总结得出: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

  五、自主小结

  1、请同学们在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结构。

  2、在本课学习中运用什么学习方法?

  六、随堂检测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2、某人对地面的压强是1.5×104Pa,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比较乙、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4、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书包带很宽B、铁轨铺在枕木上C、刀磨得很薄D、推土机安装履带

  5、你购买纸包饮料时,一般配有一根塑料吸管,吸管一端是斜面的,一头是平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A、将任意一头插入饮料管孔均可

  B、将平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C、将斜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D、不用塑料管也可以

  6、我们在用螺丝固定物体时,往往在螺丝下面垫上一个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摩擦B、美观C、增加硬度D、减小压强

  7、一个人在公园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小心压破冰面掉进了冰窟窿,工作人员需要接近冰窟窿去救他,旁边有长、宽都差不多的梯子和木板,为了救人,应该()

  A、立即跑向冰窟窿

  B、将木板铺子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C、将梯子铺在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D、从冰面上爬过去救落水者

  8、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30N,物体B的重力为40N,已知A的底面积为1×10-2m2,B的底面积为2×10-2m2,则物体B对A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_Pa,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Pa。

  随堂检测答案:

  1、压力受力面积

  2、地面每平方米受到人1.5×104N的压力

  3、压力受力面积

  4、A

  5、C

  6、D

  7、B

  8、4×1037×103

八年级物理教案3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

  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

  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4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重点:密度

  难点:密度

  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 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三)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的测量

  难点:密度的测量

  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一)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怎样使用量筒?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 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三)探究

  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

  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5

  第二课时

  (二)、实像与虚像

  通过刚才做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有的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些成像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我们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实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实像,什么时候成虚像?回忆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可以得出: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书: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想想议议

  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八年级物理教案6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备

  11.2-1复习:

  课件展示: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们怎样比较做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课教学:

  阅读课本65-66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他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

  w-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换算: 1kw=103w 1mw=106w

  课件展示:介绍瓦特单位的由来。

  (出示问题)举例说明功率的物理意义。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哪个做功快?为什么?

  (图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机械的功率。

  随堂练习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决定。2、试判断(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 )d做功快,则功率大 ( )

八年级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领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过程

  难点: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教学用具:

  教师方面:电流表、电压表、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开关、导线。

  学生方面:电流表、电压表、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开关、导线。以上器材为一组,每三人准备一组器材。(若学校条件好,可将干电池换成学生电源,实验效果更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的知识。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

  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这些例子同时还揭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

  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值,你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值呢?(或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二、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或假设。

  应根据以下两个事实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猜想或假设。

  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可能是I=U/R;

  可能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大几倍。

八年级物理教案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①会调节天平平衡;②会使用游码;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一、质量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3、测量:

  (1)工具: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天平平台放,游码零刻线;

  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

  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②注意事项:称量、镊子、干燥、清洁

八年级物理教案9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

  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四、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五、学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具: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把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标在物态变化三角形上,问:物质能否从固态变成气态?能否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xx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功》是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功和功率。物理概念的教学几乎遍及每一节初中物理课。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的编排符合,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程序:包括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在引入和形成概念后,进而加以巩固和深化。教材中对两个物理量的引入都源自生活实例,建立的过程又是通过学生观察或是新旧知识的类比,最终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致在15岁左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物理学中功与能量紧密结合,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三维目标:

  1.通过分组观察、比较、讨论,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会判断力是否做功。理

  解功大小的计算公式、单位,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自读、思考、讨论、实践,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

  的.计算。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

  协作,善于观察和探索的习惯;树立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功的含义及计算,是学习功率和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功率概念及计算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生活中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利用W=FS、P=W/t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机械功的概念非常抽象,在生活中也很少涉及,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利用生活实例和图片,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要描述这个过程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通过汶川地震、新疆雪灾、青海玉树地震的实例,加入到课程过渡或练习中。让学生感到时时处处留意,都会发现有物理,更感觉到大灾面前有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母爱的伟大,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中应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不丢弃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提问相关知识

  师:(1)什么是力?单位是什么?(用激励的目光环视四周,找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回答)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师:(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3)重力的方向?

  生:向下。(别的同学提醒)不,竖直向下。

  2、新课的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搬运东西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怎样描述这个过程?(学生们边观察边议论)

  生:都在用力移动物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效果一样使物体改变了位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物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

  板书:一、力做功

  3、功的概念:

  力学中的功与力联系紧密,功吸取了“成效”的意思。(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教师巡视,

  询问对成效的理解情况)

  师:小聪拉箱子发生了什么效果或者成效?

  生:移动了一段距离,有了成效。(个别学生小声议论)

  师:小明呢?生:虽然费了力,但箱子没有动,没有成效。

  师:重力也作用在物体上,有没有成效呢?

  生: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没有成效。

  师:物理学中规定,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教师板书:F)(彩笔混合书写用彩笔混合书写是为了醒目)(s)

  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此时学生对功理解并不透彻。这时让学生多媒体中的生活劳动场景。(学生兴趣很高,不时传出讨论声)

  师:对物体施力有什么不同的成效?

  生:(1)小孩推石头、搬石头。都有力没有移动距离,无成效不做功。

  (2)汽车刹车因惯性,有距离无力,成效不时来自力,不做功。

  (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有成效与该力无关系,该力

  不做功。(教师欣喜,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做简单的演示)

  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演示并分析。(如粉笔盒,学生文具、水桶等,可以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同时进行图片展示。学生们释然)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⑴不动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静止不动

  ⑵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有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⑶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边观察边分析,轻轻松松突破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和。

  2、下述情况哪些力做功:

  A.用水桶从井中打上水来

  B.手提水桶原地不动

  C.手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D.汶川地震后一男孩推水泥板救同学但未推动

  E.新疆雪灾发生后,我工程兵利用大型工程车推雪开辟生命之路

  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G.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在巨人头上(各小组的代表主动站出来回答,积极性非常高。这样做能趁热打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5、功的计算:

  师:同学们已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现请你们猜猜:做功的大小可

  能与什么有关?

  生:(发言)大小、方向、作用点、距离??

  师:你们的猜想应怎样得到证实?(引导复习探究的步骤)

  生:(讨论后)

  师:能证实猜想是否正确,除了用实验外,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下面请

  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猜猜,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

  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讨论后)师: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说明:计算式、决定式,但不是定义式)

  2、单位:牛·米N·m焦J

  (每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都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大小的概念。)

  师:1N是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1J应该是多少呢?

  生:1J就是把一个鸡蛋举高2m所做的功。(或把两个鸡蛋举高1m)

  自读例题后练习。

  [实战演练]:灰太狼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100N的喜羊羊拖回了1000m外的家;红

  太狼把喜羊羊背上了10m高的狼堡;喜羊羊趁两狼烧水的功夫,逃脱了

  并从3m高的窗户跳了出去。

  试求:灰太狼、红太狼、喜羊羊各做了多少功?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练习题中编入热播动画片的主角,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多媒体中展示三位主角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觉,

  课堂气氛活跃。)

  6、功率:

  展示玉树灾区画面。(学生们的表情顿时变了)

  师:20xx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特大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教案11-14

八年级物理教案03-22

八年级物理教案10-17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优秀10-23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13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11-16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案11-06

[精选]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06-24

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10-23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反射》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