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学反思1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引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正在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的新型教学关系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走向语文教学的前台。
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注重学生的读。
在教学第一小段时,请学生轻声读,并想一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问大家?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商人丢了骆驼。
生2:我读懂了它心里很着急。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来的。
生3:还可以从着急、赶上去问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那谁能读出商人的着急呢?(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而在教学第2——9自然段时,分角色朗读,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读等。
更有趣的是教学第十自然段时,学生学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读老人话时,学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真是让人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模仿力。
语文教学反思2
近几年,我在教学中也积累了部分经验,但却没有能积极记载,使得宝贵的教学体验随着记忆的消磨而流失了。现在,我终于鼓足勇气,坐在电脑前,飞快地击打着键盘,为的是记录下教学中的点滴,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新课程的改革如浪潮一样涌来,于是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人幸喜。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没有教师的参与,科课程改革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然而,当前最要紧的就是部分教师用老方法教新课程,方法还是那样的方法,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肢解文本,嚼碎后喂给学生,学生得到的是无味的知识残渣。一些老师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胸无丘壑,目中无人。学生被动的接受,于是语文课堂,变成了对课文的讲解,没有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学生成为老师和课本的奴隶,成为课堂的配角。像这样的课堂,今天还在继续上演着这样的悲剧。倘若这样实在是新课改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最核心的理念是“自主、探究、合作”。每一个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把握课程的基本实质。其实,我们不是要课课精彩,但必须课课精心。要始终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充分的感悟文本,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课堂上,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问的,让学生问,学生能写的,让学生写。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深刻得体悟课文。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我想如果这样,新课改就有希望了。
语文教学反思3
教学完《麋鹿》,反思的时候我忽然对教学对话又有了一些认识。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部分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并非每一个环节都是用了对话的方式,也不需要每一个环节都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对话的内容、目的、方式、进程等,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的。这些因素,教师还可以预设。
例如《麋鹿》一课(苏教版六A上),同样的内容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神奇的经历,可以教简单的内容(知识性地了解麋鹿,学会生字词,读读课文),可以教中等难度的内容(不仅了解知识性内容,还知道作者怎么写的,学习部分写作方法),还可以教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生活习性和麋鹿外形的关系,写传奇经历的作用,麋鹿命运与祖国命运的关系等)。这些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和决定的。我的选择是中间者。因为采用对话的方式,是为了学生更主体地学懂内容,而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教师预设的,因此说对话的目的是由教师主导的。对话的内容、方式、进程等,是由教师主导的,也是这个理由。
本课我教的内容是:麋鹿的外形描写,描写的顺序和层次,写传奇色彩目的是为了突出神奇。第三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麋鹿的经历复杂,学生要深究,会花费很多课堂时间,对学生语句表达能力的训练点似乎也不是很好找。但是可以让学生懂得怎么将习作写得吸引人。这在实际作文的构思中会有较大引导作用,属于开拓学生最近发展区作用的内容。而前面一些内容是直接有益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练习。
教学写作的顺序是让学生读完课文中外形描写之后通过对话实现的。以下是片断:
师:马骋远,你能介绍一下麋鹿外形上的特点吗?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马尾似驴蹄似牛。
师:不够顺畅,那是因为对麋鹿外形的介绍顺序不是很明白,请大家分析一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它的外形的?
生:是按照角、面、尾、蹄,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的。这是写作介绍动物人物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培养的语文基本素养。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要提笔的时候就忘记了。再请大家练习说一遍。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马,尾似驴,蹄似牛。
描写有层次的教学,我抓住了介绍麋鹿的生活习性这一段,在介绍繁殖能力的时候,将雄麋鹿的角生长情况介绍得很清楚。两岁长角,六岁长成。但是,角的形状,在上一个自然段写麋鹿的外形特点中就有介绍,为什么不在那时候一起介绍呢?
生:这里是介绍麋鹿的小时候,上面是介绍成年鹿的情况。
师:这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这是重点讲生长情况,上面师介绍成年鹿角。
师:上面是介绍麋鹿角的.特点。这里是介绍麋鹿的生长发育情况。说的是两种情况,因此分开写。可见,作者的写作层次很清。
理解传奇经历的时候,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好教的,就是一个经历,一个故事。琢磨的结果是,写经历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麋鹿的神秘特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于是让学生注意时间和麋鹿数量的那些数据,懂得一个故事大概。让后探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目的。
教完之后觉得还是挺满意的。一篇文章可以教学的语言训练点是很多的,针对我班学生写作顺序、层次不够清楚,写作时对方法的运用不够自觉的特点,将这两点作为相对重要的内容来教,是目中有人的做法。时间也显得紧绷绷。
但是,当看到别的设计,看到教参上的提示:教传奇色彩中具体内容,分3000年前,1865年,1900年,1967年,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后,进行讲解,我觉得教得粗糙了。
再思考觉得那样的教法也值得分析。也许那样教,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也会省力一些,对于内容的了解也多一些。但是,教的时间可能会多花一些,课时就会更加紧张。
从以文为本的角度,那样教是更加文本的。通过讲解,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从时间角度,从学生写作理念角度教,应该取我的教法。
不管怎样,不同于我的教法又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教师觉得简单的内容,学生却未必简单。看似简单的内容,却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教师要选好练习的点。
以后教学的时候就是要看学生的需要。一个重在知晓写作目的;一个重在练习具体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4
故事篇幅较大,但内容通俗易懂,能抓住孩子的心。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在教学中,真正放手让孩子们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由扶到放,就感兴趣的内容与同伴交流,充分享阅读的乐趣。由于是第一次接触“默读”,采用分层法将“默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下面几篇默读略读课文打下结实的“基础”。
其次,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如:生说卡罗尔家的小猫会站在镜子前抓镜子里的小猫,会打破卡罗尔的像框,自己探出头去,很臭美的样子;有的小猫可能会爬上卡罗尔的桌子,打破花瓶;有的小猫会扒在门帘上荡秋千……。
由此,我想对从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同仁们说:“只要你平时的阅读技巧训练是较规范的、缜密的,那么就应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摸索着走,他们会让你惊喜万分的!”
语文教学反思5
【描述】
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
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大致了解内容。再提示学生以“多好啊”或“灯光”的描写为线索抓住课文重点探究,先独立阅读,再在小组里交流。检查阅读效果时,老师要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从“多好啊”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再次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规划】
教学时可以“灯光”为线索,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语文教学反思6
“特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材中的一个开放的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何较好地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现教学目标,教材的主体画——中国地图提示了我。于是在课前,我和学生们一起收集资料。通过上网、读书等途径,我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特产资料,设计成集图、文信息于一体,以中国地图为主体,将相关的`特产资源链接到各省名称上,通过对各地区名称或特产名称等多种超级链接,制作成幻灯片,将信息呈现多样化,使网络资源真正体现出多媒体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开放单元的学习,就应该改变过去的老路子,采用开放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当“导演”,学生是演员,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特产。我也随机参与交流,适当做以补充,适时用点击课件的形式进行解说。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绽放。学生一个比一个说得具体,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不知不觉中学生认识了我国的特产,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现代信息技术中开放的教学环境,成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为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途径。更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使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收获,这也是我这节课所至力追求的目标。
但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有不足之处。第一、形式单一。如果大胆放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资料共享,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旅游”的进程会快一些,了解到的特产也会增多。如果让学生上台边操纵鼠标边讲解,我想,效果会更好。第二,课时总结不够深刻。本节课快结束时,太慌张,总结简单,缺少“点睛”之语。
我的感受主要就是以上这些。学无止境,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我将虚心接受,不断进步。
语文教学反思7
我担任的是四年级语文课。我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老师一遍遍的引导感化孩子,孩子们一遍遍的朗朗书声及潜移默化的理解文本。可是当前的教学改革"大单元"教学。让我对自己对语文这一学科彻底失去了信心。我四处碰壁,就算头破血流也还是找不到北。毫不夸张的说,我日日忍受着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折磨。因为白天事物较多,没有安静的环境,灵感不会来找我。我常常半夜三更起床备课。
实施"大单元"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都会让我觉得不完美。
第一课时:生字过关课。
一单元的词语在一节课过关,不是不理解词意,就是不会书写……
第二课时:课文诵读过关课。
孩子们在小组朗读后老师不能有效点播,我总采取赛读的方法,这个方法虽能调动孩子积极性,但从本质上来说孩子们第一次读跟第二次读没有质的变化。
第三课时:重点段落赏析课。
重点段落赏析课是我最喜欢我一节课,因为能从文字中读出孩子们对文本的.味,对教学的道。一个有味道的课一定一节耐人寻味的好课。但有时即使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第四课时:课内课外名篇鉴赏。
从题材或表达方法等入手,对于我来说比较棘手,因为有的单元写作方法或表达方式我也是模糊不清。除了查资料外,觉得授予孩子们的东西少之又少。
至于平时的书写我是节节说,对于书写不过关的,我通常分两类:1有作业负担的,遇到该重写的作业时想想孩子还要需要欠的账,除非太脏的,其余情况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2没有作业负担的就毫不犹豫的选择让其重写。这是对写不好字的同学的一种放纵,以后必须给他们肩负,写就写精。
不知不觉中又度过了一个学期,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新学期一定要整装待发,严于律己,争取在教学上做到精益求精。
语文教学反思8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着重讲述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以人物对话来展示人物品格特征的。但在人物对话的背后,有许多空白之处,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几个值得学生探究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效果还不错。
师:(板书)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
祁黄羊、悼公、解狐、祁午
生:自由朗读。
师:你知道解狐、祁午和祁黄羊的关系吗?
生:解狐是祁黄羊杀父仇人,而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
师:祁黄羊推荐的人一个是仇人,一个是儿子,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生:我不明白祁黄羊为什么要这样做,杀父仇人应该是不共戴天的,他怎么能选解狐呢?同时推举亲生儿子担任国家要职,他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误解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同学们用书上语言来回答。
生:因为祁黄羊荐贤是出以公心的,所以他“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指导理解“出以公心”)
生:因为没有比解狐和祁午更合适的人选了,所以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师:理解得真好。那么,祁黄羊在推荐这两个人时,有没有人出来反对呢?
生:当然有。推荐解狐,他的家人一定会反对,如果他的老母亲还在,一定会说祁黄羊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生:不止是他的母亲这样说,我想,所有祁黄羊家的'亲戚朋友都会这样说。说他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一个不肖子孙。
生:我想,当时祁黄羊推荐解狐时的压力一定很大,毕竟解狐是他的杀父仇人啊!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祁黄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好好来读读他的话,体会他的出以公心。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那么,推荐他的儿子,又会有谁出来反对呢?
生:那些和祁黄羊不对的人会出来反对,他们会说祁黄羊是在包庇自己的孩子,是想把自己的官位让归自己的儿子。
生:一些人肯定会在晋王面前说祁黄羊的坏话,说他是偏袒自己的儿子。
师:那么面对这些压力,祁黄羊又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另一段话,体会他的出以公心。
学生有感情朗读……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像助燃剂,像点火器,激活学生情感的火把。在这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做法,我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因此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语文教学反思9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不足更是不容回避的,现反思如下:
课堂上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有客观公正的评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也常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常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这个时候为了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往往对这些答案全盘肯定,统一说个好,造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反思:
(一)这些答案都是十全十美的吗?这些答案就不存在问题了吗?指出不足,就一定伤学生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笼统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所以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不足。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语文教学反思10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组内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同组的徐老师先在一班讲了这课,她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做完这些后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自己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语文教学反思11
脚印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让孩子通过朗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充分体会到小动物的惊喜,自豪的心情。要想很好的理解这篇小文,关键在于体会小动物的心理变化,并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前期的备课中,我把重点放在怎样让学生体会小狗的感情,因为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较差,不可能在你一篇长篇大论后,就能心领神会,因此,我针对一年级小孩好奇心强的特点,准备了一些图片,包括小动物在雪地中的脚印,漂亮的梅花,竹叶,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除了用这些实物图片让学生体会脚印的美,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动物,从而身临其境的切实体会发现脚印的惊喜与自豪。
因为文章两段形式相同,学生读好小狗的话,体会到小狗的感情后,小鸡的语言就不难理解,因此,在这里,我又把重点放在读好小狗的话上面。怎样引导学生读好看是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大费脑筋。自己设计的导语和评价总觉得不够火候,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在这方面,年级组的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姜老师,在回家的路上都在想怎样引导孩子理解这句话,体会小动物的心情,怎样从孩子的思维层次出发,设计引导性的语言和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我学到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方法和技巧,更让我感到她对教学的认真和执着。
当然,除了要把握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怎样使整堂课连贯,流畅的进行下来,并且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重要。通过几次的试讲,针对学生的反映,我反复修改的教案,力求精炼的同时,尽量适应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增强自己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并不时让孩子觉得有惊喜。通过这次的语文课,让我深知上好一节课,不光看老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多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在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组织一堂高效精彩的课,让学生也达到同样的理解层次。而且课堂中有的事件是突发的,怎样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处理好,要看老师的语文功底,和平时的功夫。良好的课堂效果和学生良好的习惯分不开,学生的习惯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这次课,让我更清楚班集体中孩子的优点在哪,应该怎样继续加强,孩子们的不足在哪,以后怎么训练,训练哪些。相信会在以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锻炼中,能更好,更快的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12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通过打节拍的方法,记住基本节奏,培养学生乐感。课堂注重音准与节奏,能够完成每一首歌曲。
语文教学反思13
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是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那就是告诉我们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主性学习,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将它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样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用于习题课,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我们传统课堂习题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这个的主体,习题上课学生做,教师讲,纯粹的是以教师对答案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只是一味的听,判断自己做的对与错,上课只是死的知识灌输,无休止的 填鸭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是的是 死 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培养出没有主动学习精神的人,培养出不会学习的人。那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我认为,在习题课上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我校的 1236 的教学模式运用于习题课,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题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坚持六个 凡是 :凡是学生都知道的不讲解,凡是学生能说回答的就不解释,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只是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在九年级教学中,原来辅导学生训练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的时候,我采取的仍旧是传统的模式,学生先做,然后我就逐题逐题的分析讲解。但我发现课堂上学生变成了死记答案的 机器 ,变成了被填的 鸭子 ,而实际收获甚微。本周我在引导班上的学生复习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知识时,就采用了学校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做了尝试,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要优化习题,能突出教学重点,并能以此拓展延伸。然后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完成习题。这是一个 独学 的过程,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期间老师可来回巡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做题动态,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在学生们做题的过程中,我穿梭于各学生中间,发现习题中基础部分掌握的很好,像实词理解、句子翻译及文体常识都能熟练运用,但是内容理解、拓展延伸就有些力不从心。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合作学习
在发现问题之后,我采用了 1236 环节中的第3环节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学生们能熟练掌握的习题便让小组内的学困生在组内交流,这样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巩固,更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找到学习的乐趣。而难度较大的习题则由小组长主持在组内交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会鼓励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比一比,哪一个组交流得更认真,学得更有效率,分析得更依据。只要放手让他们组内去解决,他们对答案的理解往往会更 有理有据 ,会常常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一环节是对知识进行性的检测,突出了 弱势群体 ,也体现了 兵教兵 兵练兵 兵强兵 的特点,这就是 对学 与 群学 。当我把任务说明白后,沉闷的气氛被打破了,我看到了孩子们变得活跃了,表情也轻松了许多,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三、分享学习
这一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习题中的问题与困难,小组内能解决的就在全班展示提升,使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如果其他组在分享中有所启发,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也可以在全班分享。这样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就得到呈现,这种教学不仅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效率高,而学生的理解、掌握、体会也变得更深更透更快。一节课下来,原定的两节课的内容一节课就解决了。在综合复习了八年级上册的文言知识后,我对知识进行了汇总,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触类旁通。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得出来他们学得很轻松也很快乐。
无论是哪种课型,作为教师我们更多是要给学生创造这样自主机会,更要善于去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多方面地去探究问题,支持学生的那些与众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而不是要求学生的思维和精神随着自己的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没有拼时间的焦虑,没有拼习题的兼备,有的是课堂上运用智慧的愉悦。总之,在课改路上,我们只有迎着课堂改革的强势东风,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课堂上最美丽的风景。
语文教学反思14
近年来,恰乘我市教育阔步向前、我校课改如火如荼的春风,我也一如既往地对“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进行着学习探索,大胆地进行着统合、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是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出发点,围绕一个单元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学一篇带一串,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的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
陶渊明曾经说过“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读得多了,慢慢感受得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所以语文主题教学让我们必须反三归一,必须把讲、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阅读,划分给主题学习,必须要摆脱繁琐的讲解,学会放弃,正如一位教师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我们教师要学会放弃,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学时间,多读多背,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变得简单些。
我认为,在学习内容上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大量阅读、在学习形式上以黑板为阵地、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课堂就可以称之为语文统合高效课堂。
本学期,我尝试了“一缕书香”、“情归故乡”、“生活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单元主题统合教学,曾经上过“走进神话”、“可爱的动物”、“人间真情”等单元统合展示示范课。
学习课时为:预习课3课时,展示课3课时,检测课2课时,拓展课2课时。具体来讲:
预习课:
1、读通本单元4篇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批注词语意思、近反义词、多音字,画出中心句、好词好句,写出课后题答案、问题泡泡、自己的疑问。
2、小组内进行展示、讨论、交流、补充。
展示课:基本环节是预习展示——课文展示——课外欣赏——个性展示。预习展示是关于本主题的佳词、妙句、古诗、古语、名言警句的搜集诵读;课文展示是对本组四篇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收获、疑问、发现、诵读;课外拓展是对与本组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美文进行赏读,朗读方式可以是全班齐读,可以是默读,可以是小组合作朗读,亦可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个性展示是针对本组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点进行模仿创作,或写、或诵、或画、或唱等等。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
检测课:适当布置巩固性作业,比如《语文学习与巩固》、提写园地里的“词语盘点”。
拓展课:为学生推荐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让学生到更多鲜活的语文材料中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体验,进而将情感内化为行动的力量,学会关注现实生活。
我和我的学生在统合高效课堂里一起诵读着,争辩着,思考着,真是收获多多,喜悦多多。
主要收获如下:一、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学生的充分自信被点燃。学生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后,有一个汇报学习的环节。学生的汇报形式多样,有的小组以朗读课文的形式汇报,有的小组以诗歌的.形式汇报,还有的小组排成了小话剧的形式……课堂上,学生侃侃而谈,旁征博引,热烈讨论,信心十足,就连不爱说话的学生也随之交流起来。
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尤其是小组评价促使着我们班的孩子人人都想着如何为小组争光,人人都尽量不给小组抹黑,人人都在尽其所能地帮助本组的后进生,人人都从课堂纪律、展示对抗、作业、卫生、好人好事等方面严于律己,力争为自己和小组的积分贡献微薄的力量。小组评价已经远远胜过教师千万次苦口婆心的说教。
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今预习课上,学生已经基本学会了预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式,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圈点批注、听说读写等方法。现在,我偶尔去开会学习,无法在班里继续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已经能够在班长郭艺茹、杨培媛的带领下自主学习语文了,这一点使我倍感欣慰,顿觉以往的辛苦付出终究没有白费,五(1)班孩子们的突出表现就是对我教学工作的最大肯定。
四、自身素养被动提升。孩子们堂堂在进步,疑难问题步步在加深,于是我在学生们一个个问题、一次次冲动的引诱下不得不给自己“充电”,不得不阅读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增进师生感情。
收获的同时我也疑惑重重,眼前总有一团迷雾无法有序散开,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朗读能力如何有效提高?小组展示朗读时,有了气势就失去了感情,有了感情又失去了气势,于是我凡是学到感情色彩浓烈的文章时就要求学生个人展示朗读,学到说明性的文章时就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展示齐读,但是收效甚微,为此我辗转反侧不得其解。
二、学生小组展示课文内容时究竟应该展示些什么?虽然学生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或收获了,但是这些展示的内容太肤浅,诸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段话意思的总结等,大都是泛泛而读,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死搬教条,没有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展示,更少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见解。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点拨或指导,才能挖掘出学生们对课文深层次的感悟呢?
三、单元主题学习的课堂教学如何精细化?从课型的确定到课时的安排再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以及各教学环节的用时,对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
四、语文主题阅读丛书如何快速选择、整合?我们往往对《小学生学习报》进行统一阅读,统一交流展示,但是这跟课文里的单元主题并不相符,因此在海量阅读这方面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阅读资源还很欠缺,至今没有想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措施。
语文教学反思15
本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移步换景。课文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3-21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04-21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3-05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03-08
语文《老王》教学反思03-18
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19
语文试卷教学反思03-06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3-19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