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9 17:08: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少年闰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集合15篇)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一段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写人的文章,往往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写法,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了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

  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为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抓准人物性格特点,所以我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并不满足于学生对人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外表去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我便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抓这三点来写?

  讲到闰土的动作时追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这两件事,又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在讲到闰土的语言时,我让学生谈谈闰土的几段话中,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自身体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会到了闰土朴实可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性格特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

  颜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来了无尽的思索与诸多的收获。她所上的这一堂课,是一堂实实在在却又充满智慧与激情的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我觉得,这堂课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我外貌入手,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一上课,颜老师就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通过“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明晃晃的银项圈”等词句了解少年闰土的外貌,并初步感受他的形象特点,为理解全文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品悟,有声有色。

  琅琅书声贯穿课堂始终,且形式多样。学生们一句句、一行行、一遍遍地读着,读着,仿佛一位天真、朴实、勇敢、机灵的农村少年就在我的身边,仿佛闰土那逼真生动的话语就在我耳旁……我相信学生们这样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更会沉醉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抓住中心句,体会人物特点。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句话既是文章内容的枢纽,又是“我”情感的枢纽。颜老师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探幽览胜,渐入佳境。她从“希奇”入手,引导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四件希奇事,再提出哪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你知道了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就这样,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品析词句,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我”的形象文章并未用语言文字直接说明,但“我”暗中却无时不在和闰土进行着比较。颜老师因此精心设计了一次小练笔:写一写“我”的样子。这不仅填补了学生认识上的空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做到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然而,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可能由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对“我”的思想波动以及个别重点句子的理解似乎还不够,比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总之,这堂课体现了崔峦老师所提倡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读思议练重实践”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为我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

  教学过程

  一、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

  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师课的小结。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

  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

  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 特点

  紫色的圆脸 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 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 时代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 (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 (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 (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 (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 (勇敢机智,板书。)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 (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讨论: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点? (聪明能于。板书。)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 (师生讨论后板书:见多识广、略写)

  6.抽读课后题1(2)、(3)两题,生回答。

  四、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 (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 (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 (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我有幸听了省二实验高老师的讲座,他指出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因为本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收效很好。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分析完后,我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写完后,站起来读,让同学猜测写得是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且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张旭写到:“我有一个同学,他长了一张‘甲’字形脸,脸上有些麻子,一张大嘴巴喋喋不休,两只小眼睛东瞅西望的,像个侦探,笑起来满脸的肉好象都在颤抖,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仿写确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4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以课堂为依托,以文本为突破口,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我们的教学过程也要体现这样的特点。“教案设计一”在如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由扶到放: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经过提问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描述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了解闰土的特点。悟出方法后,自我学习理解捕鸟、拾贝壳、看跳鱼儿三件事,在读、想、评、议的主动学习实践中领悟并得到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思想资料,体现“教是为了到达用不着教”的训练过程。

  2、启发想象: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

  3、体会感情:

  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读写结合:

  课文对闰土的外貌描述简洁而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上最有特征的方面去体会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这样既贴合认知规律,又贴合写人文章的写作规律。并带动思考·练习4的指导,做到读写结合。

  5、课后拓展:

  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到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点都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完成得很好;教学难点也得到很好的突破。但整堂课存在以下不足:

  1、顾及教学目标是否如愿完成,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也读得不够精彩。

  2、教学过程中略平铺直叙,精彩地方不够精彩,正如小说中得高潮部分还未能呈现出来一样。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突破的。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6

  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参考使用了下面这段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雪地捕鸟这一段请你们自己来学习,要求象老师平时那样设计好板书,并能说明理由。

  (生默读课文,静静思考,陆续完成。)

  生:我的板书是支缚拉罩。

  师: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这些是捕鸟的动词,连起来就是捕鸟的经过。

  师:抓住主要动词来板书,是个好办法。

  生:我板书的是匾缚秕谷鹁鸪。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是同学们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我板书出来,提醒大家,就不会错了。

  师:很有必要。通过板书让同学们学记易错字。

  生:我的板书是大雪竹匾远远什么都有师(很纳闷,看不懂他板书的理由):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这捕鸟必须在大雪天,用大竹匾容易罩住,人必须远远地藏起来,不然会被鸟儿发现。这些是捉鸟的条件,结果是什么鸟都有。

  师:你考虑问题很周到,确实缺一不可。接下来教师根据生的板书指导复述,根据一生的板书指导写字,根据另一生的板书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考虑全面。

  这一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开放板书,巧妙地引领全员进入文本,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了学生。在学生眼里板书是教师的专权,而现在权力下放,就积极调动了他们的情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探究时,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操练,而是充分唤醒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去饶有兴趣地朗读、发现、思辨、归纳,写出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板书,结果自然就多元化、个性化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7

  这次上课,我对课文整体把握之后,接下来就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第一课时抓住了一个教学重点四件稀奇事;第二课时抓住了教学上的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人物特点的深层感悟。其次,备学生。我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研究了学生对此会有什么反应。在上课以前,对课上所会发生的问题都有所预测。学生会回答些什么?会说出些什么?课堂语言的设计,我注意到了一些引导性、过渡性、小结性的语言设计,并且努力地使这些语言简明、优美,而又起到点睛的作用。可是,我却疏忽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

  例如,我讲到了“分贝”一词,学生没有一下子能醒悟过来。“质疑讨论”的把握处理

  问题的产生:

  在上《少年闰土》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来质疑。这一步的设计是失败的.。因为预习的质疑,学生更多是停留在对词语的理解上,而并非课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仅有当学生在课堂上经过初读,对课文的资料有所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质疑,同时,质疑的过程也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在上这一课后,我又思考着一个问题:课堂上应当有谁来质疑?讨论的问题应当从何而来?问题能够来自教师,但更多的应当来自学生。学生在自读时,会有独创,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也会有一些困惑,这些创见、不一样的意见、困惑,应当是讨论的问题。另外,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也会反馈出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地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8

  教授完这一课后,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整堂课的流程设计先天不足,在第一课时中安排了教学四件稀奇事和理解重点句子,容量偏大,尤其是在课上我只是重点教学了“看瓜刺猹”一件事情,其余三件事情时间太紧,事先安排的自读根本就没有展开。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见多识广”的理解浮于表面。

  其次,教师对课堂地调控缺乏灵活性,只是生搬硬套课前的设计,从整体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到具体事例的分析,感知人物特点,最后再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对人物特点作提炼。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欠缺应变。

  一整堂下来,从速读课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到重点教学“看瓜刺猹”,自由读,个别感悟读,到分角色读。最后对重点句的整体朗读,看似不少,但整堂课还是少了点读书声。缺少了读,学生的感悟就不深刻!

  知不足才能进步,反思自己课堂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为今后的教学夯实基础!我想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起来!

  教《少年闰土》反思

  《故乡》以鲁迅1919年回绍兴的见闻为素材,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但《少年闰土》这一片断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不能清晰地找到那个时代的痕迹。就《少年闰土》而言,自然环境的描写多于社会环境的描述,任务形象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虽然有“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的不愉快的结局,虽然有“从此没有再见面”的遗憾,但总体色调不是灰暗的,而是像“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么明朗。同时课文中又有许多语句含义较深,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实际是在感叹自己生活天地狭窄,见识太少,生活能力太差,需要学生细细揣摩。而第一段素描试的文字,迅速而又轻巧地勾勒出既有人物又有深邃背景的活动画面。整个画面背景辽阔深渊,上至天下至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色彩鲜明、浓厚。任务在天地之间出现,机敏、威武,“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又渲染出一种滑稽而又欢乐的气氛。少年闰土的亮相,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鲜明又可爱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构建形象,积累语言。此外,文章抓住任务的外貌、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反映任务的特点,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9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大意,课堂上,我们首先共同交流了预习学案,然后我又引领着学生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具体作法如下:

  一、研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节课,我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2.细细品读6—16段,从四件事情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事读一读,想想你还能从中体会到闰土有哪些特点?

  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我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需要教师点拨。

  我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在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演一演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后,我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围绕文章思路的积极思维训练,才能有效地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使语言文字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辩证的统一。那么,怎样围绕文章的思路,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呢?那就是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在“引”字上发挥主导作用。下面是我在教学《少年闰土》的一个片段:

  师:鲁迅是位大文豪,他的文章幽默含蓄,耐人寻味。请你仔仔细细读一读课文,你有琢磨不透的地方吗?把它找出来。

  生:我有一个句子不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读懂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读一读这个句子,什么地方读懂了,什么地方读不懂。

  生:我知道“素不知道”就是“向来不知道”。

  生:我知道“如许”就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

  生:我知道“新鲜事”是指“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师:“我”不知道的新鲜事只有这些吗??

  生:“我”还不知道怎样捕鸟。

  生:“我”还不知道有跳鱼儿。

  生:“我”还不知道怎样捕鱼。

  师:“我”为什么素不知道这些新鲜事??

  生:因为“我”没有到过海边。

  生:因为“我”整天在家里,没有出去过。

  生:因为“我”是少爷,“我”父亲只让“我”读四书五经,不让出去玩。

  生:因为“我”很少接触大自然。

  师:这个句子读是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读一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体会到“我”整天生活在院子里。

  生:我想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整天呆在家里,见识很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体会,真会思考问题。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觉得闰土也像一只井底之蛙,他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只不过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而已。

  师:你觉得闰土也像井底之蛙,只不过他的“天空”与“我”的“天空”不同而已,对吗?你的见解真独特。你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真不简单。他们怎么做才会知道更多的知识呢?

  生:“我”应该去大自然中,这样才会懂得更多的知识,懂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生:闰土如果也像“我”一样读读书,就会知道书本上的许多知识。

  师: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做才不为一只“井底之蛙”?

  生:我们要多读课外书。

  生:我们可以看电视。

  生:我们可以去旅游。

  生:我们可以上网。

  生:我们不但要读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学习知识。

  【反思】

  有句教学名言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里“跳”即是思维运动的形象比喻。但“思”得有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疑”。明代陈献平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翻觉悟一翻长进。”古人提出的治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这种以科学批判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教学的点拨堪称关键:“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与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1、“我”不知道的新鲜事只有这些吗?

  2、“我”为什么素不知道这些新鲜事?

  3、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做才不为一只“井底之蛙”?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同时认识到了该怎么做才不为“井底之蛙”,领悟到了做个完美人的真谛:要像“我”那样多读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像闰土一样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1

  这堂课我试讲过三次!虽然教研开放日是以随堂课的方式呈现,也不要求一定要上出高层次的水平,但我在开放日后,两易其稿,又进行两次试讲,只因为觉得教学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特别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时候。

  第一次:因为是教研开放日上的课,事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名家名设计查阅了不少,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教案,自我感觉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上课后,却发现自己的预设实在太不充分,对文本的.理解太肤浅。课堂上,学生读悟分离,离开了悟的读只是走过场,缺乏情感的依托;离开了读的悟,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所得。课堂上虽书生琅琅,但离开了对文本字词句的品读与实践,读过无痕,这只是一节读书课。最离谱的是,时间居然多出了5分钟!

  第二次:读悟结合,只有充分激起学生对四件趣事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闰土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产生向往与羡慕,理解“我”的生活空间就是那“四角的天空”,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尝试着以“哪件事最吸引你?哪儿吸引你?”为主线,引导学生读课文,虽然学生的积极性有所调动,但文本语文实在过于简略,亦不生动有趣,我也未做具体方法的指导,课堂有些沉闷。增加的《故乡》片段学习,倒是个亮点,既拓展延伸了课堂,又激起学生对阅读原文的渴望。只可惜,学生在图书室里找不到这篇小说。

  第三次:教学预设与第二次试讲差不多,只是预设更加充分,采用了化话为画、据名想象、运用文字、展开想象等具体措施,适时点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较好!

  本次教研开放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

  1、备课要充分,除了备自己,更要备教材、备学生。

  2、一堂语文课,除了书声琅琅,更要有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离开了悟的读,只是走过场。

  3、平时要多多积累阅读指导的方法。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2

  《少年闰土》一文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教学时我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训练十分有效。

  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他是一个住在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他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壮、可爱的农村孩子。学生认识到: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此时我抛砖引玉:“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顿时高涨。“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请学生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并写下来。

  读写结合起来,既使学生动口动手,又养成了读写的习惯,一举两得,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3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小结说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描绘出我的外貌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我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同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让没有见到我班同学的人,也能通过同学的描写认识他!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结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4

  本课是一课经典老课文,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自己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教材特点和语言目标的“积累运用”的指向。突现课文第一自然段在重要作用。以第一节导入,教学过程中,再次呈现第一节的情景,再后迁移运用第一节写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美好设想,在面对五年级的学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跳跃性太高,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有点唐突。

  2、整堂课的容量安排显得有点大,因为容量过大,导致教学气候不到位。

  3、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不够到位,导致以后的教学出现不必须的分歧。

  专家徐晓鸣老师听了课以后,发表许多精辟的教学观点,很值得包括和在内的许多教师借鉴。

  1、要牢牢记住语文的本体,那就是语言,不能“得意忘言”。组织阅读教学一定要紧扣文本。

  2、目前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状况是大目标有了,就是实现目标方法不多,很多时候是运用的不太合理。

  3、好课必定的明确的年段目标。脱离年级目标的课肯定要出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思考?

  1、面对上课时候有学生发言很长,不着边际怎么办?

  2、老师已经讲了,但学生不一定能够体会得到?

  3、识字教学不能脱离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文中给“我”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等一件件有趣的事情中,跳动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表现出少年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特点。几件事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由于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必然要使学生在读文过程中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课的印象,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简洁而精彩。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要求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变“话”为“画”,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让这幅画面在学生脑海里“活”起来。在经过品读和形象感受之后,学生感受到了“看瓜刺猹”的有趣以及闰土的勇敢。

  “雪地捕鸟”这一事我主要抓住“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罩”这几个动词,在学生读来好像看到捕鸟的现场,又仿佛自己亲自在动手操作。

  在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联系文中“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一句让学生说说是指的'哪些事,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对比了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

  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色之一:通过肖像、装束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项戴一个银项圈” 可以看出他的父亲非常爱他。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的教学反思04-17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2-06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2-12

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3-28

《少年闰土》语文教学反思03-21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30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03-04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03-02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4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