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05 07:04: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必备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必备15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这个故事虽然不长,但却道出了“施”与“受”之间的真谛,充满了温馨,也略带一点忧伤,让我们深深地感动。爱心树就像我们的父母以及不断为我们付出的人们一样,因为对孩子的爱而不断地给予,也因为给予而感到真正地快乐。

  在本次绘本教学中我力图做到:

  1、发挥图画的张力让学生的想像插上翅膀。

  虽然绘本和传统的儿童读物有些不同,但孩子们喜爱故事的天性却是不会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讲故事也就成了绘本永恒不变的主流。不过因为可以借助图画的表现力,绘本中所讲的故事往往想像飞扬,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场景和情节可以用画面轻松直观地表达出来,还能让学生发挥无穷的想像。如:在设计《爱心树》中一幅画,有一棵大树,小男孩紧紧地拥抱大树,树上还刻着一颗心。我问:“孩子们,你看懂了什么?”有的说:“看出小男孩很爱大树。”也有的说:“大树也爱男孩。”我抓住时机问:“从哪看出来的?”这样的阅读,不正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时所追求的目标吗?同时习惯了阅读图画故事书的孩子,不但想像力能够得到培养,审美情趣也能慢慢地提升。

  2、在互动中交流情感。

  绘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小学生,这些孩子的表现及表达的欲望又是非常强烈的。看着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故事,孩子们的交流需要也变得强烈。而在课堂上,绘本也成为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整节课中,偶尔停下来与学生体会图中树与男孩的情感变化,或让孩子们猜测一下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更可以交流彼此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比如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孩子们,在生活中,有谁也像这棵爱心树一样给你快乐,给你幸福,给你爱心呢?同时通过播放《感恩的心》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让学生在理解大树的同时,也在回顾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绘本与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在流淌。绘本让孩子们和老师之间有了更亲密的交流,使孩子真正地走入阅读中,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本节课随着故事一点点的展开,孩子们会深深的被感染,让他们在淡淡的忧伤中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从而思考自己与父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种种关系。让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孩子们,会隐约地感受到自己与亲人的关系和男孩儿与大树的关系有相似之处。于是有关“索取”与“付出”、“获得”与“感恩”的.话题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升华与凝炼,让孩子们通过本次阅读懂得“爱与被爱,索取与感恩”的道理。并把这种情感渗透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之中。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让学生当堂写一写想对父母说的话,互相交流一下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读绘本中的文字,更是指导他们读懂插图,通过仔细观察插图,读懂文字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使绘本的内涵更丰富了。课堂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而是由这本《爱心树》引出一系列作者的绘本读物,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期待阅读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成为孩子们的享受。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今天上的是《画家乡》的第一课时,记得一年前我也上过这课,当时的情景依然清晰地在我的眼前闪现,虽然当时上得并不理想,但是一拿到这篇课文就感觉特别亲切,我想这样的亲切感给了勇气和力量再次尝试。经过反反复复地研读课文,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我才动手重新备课,在我备课的时候我发现以前一些想不通的问题现在一下子就想通了,也能找到应对的策略,总得来说,当时觉得自己备得还是比较合理的。经过与孩子们一起学习课文,有一些想法现总结如下:

  一、面向全体,发扬个性

  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把面向全体学生,发扬孩子个性放在第一位。在识字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在自由读,小老师带读词语过后就发挥自己的识字本领,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大声地说出来,孩子们做得很棒,有好多孩子都能发挥平时的水平,说得像模像样,如讲到了“市”是翘舌音,还说到了“宽”“奔”是前鼻音,说到了“密”与“蜜”要区分开来,“匹”和“四”、“楼”和“数”长得差不多,“捡”要用手来捡,所以是提手旁,而“脸”是身体的部分,所以是有月字旁的等。在几处语言训练中,孩子能积极动脑,说出自己的风格,说得与其它人不一样,这一点值得表扬。在用“那么……那么……”说话时,孩子们就说到“山那么远,那么高。”“花那么美,那么香。”“小草那么绿,那么密。”“学校那么大,那么漂亮。”等好句子。

  二、精心设计,促进表达

  近期我们一直都努力地在把作业揉进课堂,这篇课文作业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业,最多的`就是说话训练,所以我结合课文后面的“读读说说”设计了多处语言训练点。第一自然段有用“爱……也爱……”来说,第二自然段有用“那么……那么……”来说,最后还有一个仿照课文来说的练习“我的家乡在……。这里的…那么……那么……”。孩子们说下来以后,我思考着,其实我有时确实小看他们了,原本以为他们说不出第三个练习,还准备了许多照片想给他们提示,但其实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把提示给他们看了,他们也许倒说不出来,因为我给的是一些有名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对于他们来说特别陌生。而他们说的都是身边的事物,如“我的家乡在农村。这里的学校那么大,那么漂亮。”“我的家乡在海盐。这里的楼房那么多,那么新。”“我的家乡在平原。这里的花那么香,那么美。”从这里我深深地懂得了语文是生活的提炼,生活是语文的外延,只有引导孩子们认真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能促进他们说出生动活泼的句子。

  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低年级孩子重朗读,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能读出不同的韵味来。在这一点上,我也努力着使孩子们能更自然地更轻松地培养语感。

  这节课中,我主要引导孩子读懂读好涛涛家乡的这一段。经过自由读,孩子们能够知道涛涛家乡的海很蓝很宽,再让孩子读出很蓝很宽的感觉,他们就一个比一个读得好,当然必要的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表现的欲望。我在评价时用到了“我的眼前好象就有这么一个很蓝很宽的大海。”“你读得更蓝更宽了。”“你的大海真美呀!”等。

  在感受鱼虾和船多时他们都能找到关键词,特别是一个男孩能说出“一艘艘”和“一艘”的区别,“一艘艘有两个艘,表示船很多,而一艘只表示一只船”经过引导,孩子们也能说较多这样的词,如“一片片落叶”“一朵朵花儿”“一棵棵大树”等。孩子们理解了课文,读起来自然就更有感觉了。

  四、细数不足,努力完善

  一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细细琢磨,努力完善。在朗读感悟时,我发现孩子们个别读时大部分能有一定的感情和个性,而齐读时效果就没那么好,显然班中一些孩子的语感还需要好好培养。在体会鱼虾多的时候,一个孩子能找到装满,但是当我想让孩子们说说满到什么程度时,一些孩子就想偏了,说船上装了许多贝壳,装了许多海鲜,这主要还是引导时的语言准确度不够。在孩子说到一艘艘表示船多后,我马上再请其它小朋友来说一个表示数量多的词,站起来的孩子没说对,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我应该让刚才理解这个词的孩子先说一个,再请其它小朋友去说。遇到一些需要我思考一下再给出评价的回答时,我缺少了明确的反馈,这种模棱两可的评价会给孩子造成困惑,而我的迟疑也可能会带给学生不好的影响,让他们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掉。我觉得各个环节之间连接得比较紧凑,但在某些环节中,我的节奏稍微慢了点,所以缩短了孩子们写字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写字的时间太短,这是需要改进的。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线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还占相当大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现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谈谈几点感想。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演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其间教师不断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表达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体文体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然后,通过简单的'模仿说话,了解并掌握另一种文体——介绍体;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文体练习表达。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四、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就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手捧空花盆的小朋友》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国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子到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成为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故事悬念迭生,引人入胜。不读到故事的最后,就不能解开谜团,原来,“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以下三点收获。

  1、以读为主。

  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成年人看来,含义一目了然:老实的品质最可贵。但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由于他们理解水平相对低,且故事长,内容多,未必能轻而易举读懂。尤其是文中雄日手中的空花盆,是一个与文本内涵紧紧相连的焦点,它隐含了雄日对人生的.选择:宁可放弃做王位的继承人,也要做一个老实的人。这份老实是多么沉甸甸呀!如何使同学也能体会到这主题,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重点指导同学朗读,我尽量创设机会让同学多形式地读,使同学在读中感悟,所以我力求创设情景,让同学把自身想象成课文中的小朋友和国王,悲小朋友所悲,喜国王所喜,力求使同学忘掉自我,融入故事之中。如分角色读,全班读,小组读,自由读,师生接读,扮演读,同位读等。让同学装在读中理解课文,悟得道理。

  2、挖掘语言训练点,进行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读文基础上注意拓展同学思维空间,让同学进行合理想象,让同学想一想,说一说,既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又使同学更深层地理解了课文。如抓住“十分”进行换词练习、造句练习;又如文中“雄日把花种不发芽的经过告诉了国王。”让同学充沛发挥,用自身的话说说雄日说了些什么?

  朗读是重点,但低年级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我设计了复习巩固环节,以活泼的小游戏来激趣,进行复习检查,收效较好。

  3、尝试问题从同学中来,让同学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低年级问题从同学中来,让同学自身提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理解会更深刻一些。因此我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同学提出问题,再让他们解决问题。如: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看了国王的两种表情图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习“继承人”一词,我让同学自身提有什么不明白的词语,同学一下就找到了“继承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能自身积极考虑,并通过小组讨论把问题解决了。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的下,三只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到柳树上,柳枝也绿了。”“春雨的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春雨是黄色的,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沉浸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两点值得肯定: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聆听《小雨沙沙》的歌曲,咦,下雨了!听——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并配上春雨声。你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展开想像畅所欲言,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2、激发学生“我会读”的愿望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然后轮读第一遍课文,调动班上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我会读”,激励学生“我会读”,把阅读的'实践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读书。

  3、用多种方法识字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比如,从这些生字宝宝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例:“淋、洒、滴、油”都有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

  不足之处:

  由于过于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始终在读中思考,延误了教学时间,使后面的指导书写没有完成,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全局思想,既要注重课堂中学生的需要,也要心中有数,善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一,颜色

  春天和冬天的区别之一,就是颜色。所以,如果你想要好好地描述春天的句子的话,那就从颜色上入手。颜色,如何说,颜色的改变,就是从素白无生机,变成了绿色盎然,一片生机活泼。从淡白无色,转变成鹅黄嫩绿,这就是一种状态。

  例如:近处的柳树依然枯枝干叶,死气沉沉,可远远望去,鹅黄色的却铺满一片,那便是告诉我们,春姑娘来了。

  二,状态

  对于状态来说,也是一样的。状态是什么,就是指一种事物所面临的感觉。冬天的时候,所有的事物,都是寂静的,安静的,毫无气息的,可是春天的事物却变得有了复苏,有了生气。一个是静态的,一个动态的,这样,两者一对比,就能把春天的气息写出来。

  例如:昨天还是冰封千里,两岸森白的小溪,今天却在明媚的阳光下闪光着波光,两侧的冰雪也化了,正一滴一滴地融入到溪水中。几只水鸟快乐地游在水里,享受着活水带来的欢愉。

  三,气候

  气候就更不用说了,这点大家自然是感受多多,冬天的天气是紧裹衣领,春天穿得稍厚一点就冒热汗。所以,这点,就要写出来,还要包括风。冬天的风是冷刀子,刮在脸上生疼,春天的风是妈妈温暖的手,抚过我们的脸颊。

  例如:走在春风里,感受着春天妈妈温暖的'抚摸,我仿佛感受到春姑娘在召唤,快来吧,看我鲜花做成的衣裳多么漂亮。冬姑娘却裹着一身银色厚衣,黯然地望向我们,伤心地离去。

  四,心态

  对于春天来讲,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因为春天来了,人对于春天的喜爱是表现出来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春天,自然也有人喜欢冬天,但是,记得,我们对于春要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美好的事物的开端。

  例如:春天来了,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播种的快乐。我仿佛可以看得见,秋天那金灿灿的果实在向我们招手。春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日不播种,来日收虚无。

  五,变化

  对春天的感受,你有,家里人也有,身边的人也有,朋友们就更不用说,可能会与你去春游或者是踏青。自然,这些活动对于你们来讲,就是一个大的变化。在写春天的句子的时候,可以纯抒情,但是,如果有故事穿插在里面的话,会更有效果。

  例如:在班长的带领下,我们踏着青青的小草,闻着小道两旁花的清香,向活动地点进发。当听到流动的水声,我们知道,目的地到了,大家都很开心等。

  总结,对于描写春天的句子来讲,大家也在书本上看到过好多,千万要记得,不要去过多地背诵或者是在自己的作文里写那些句子,因为那些句子,老师也知道,所以,过多地写在自己的作文里,即使只出现了这一句是摘抄的,也会让你的作文大打折扣,所以,不如所有的文字全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写,是再实在不过的了。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四个太阳》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把她看成是我思维训练的过程,一种教师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思维训练过程。教学设计的几易其稿,课堂上对目标的“执行力”不足,教课后反思的不知如何切入……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如何上好一节具体的语文课,如何直面复杂的课堂现实这个大问题。

  该课教学后,我没能按照学校研讨课的要求立刻写出我的反思来,我的思考是缓慢的,我期待自己做的不仅是对该课某个环节设计得怎样或者课堂某一点效果如何的反省,更是希望能在自己的实践感受中提炼出一点些观点或者把其中的困惑归纳引向深入,日后也好让自己的实践得以明晰。

  王荣生教授这样认为: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这是一个教师面对复杂的课堂现实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一、我到底想教什么呢?

  1.认识“挂、街、熟、伙、伴、尝、甜、温、冻、脸、该、因、季”13个生字。会写“园、因、为、脸、阳、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以上三点是我几次教学设计中能够清晰把握的,困惑的倒是教师如何在备课时与文本产生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互动,从而挖掘出文本中蕴藏的合理的语言训练点?在我的备课中,我“贪婪”地寻找每一自然段都可能加入的训练点,不知不觉中把这所有的发现都堆砌到教学设计中,对于这些语言训练点的不断筛选也是我几次重写教案的一大原因。同样的文本,读者不同,读的状态不同,对学生学习训练的目的不同,解读也会不同,教学大纲中对于《四个太阳》的教学目标是简练的,是基于认字写字,读文,理解课文内容这些而设的。

  那么需不需要挖掘教学大纲之外的语言训练点,尤其是低年级又该怎样筛选出合理的科学的语言训练点呢?

  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教学论基础》,有这样一句话:“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

  可是在教师尚未形成游刃有余的教学机智以及对学生准确的诊断能力的时候,我们有应该如何驾驭文本,与文本合理互动?继续读王教授的书:王教授对语文教材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他认为不同类型的语文教材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语文教学任务。换句话说,不同的教材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选文都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里的“学件””,在定篇里,学习经典的丰厚蕴含,在例文里,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在样本里,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那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 一篇文章,如果是“定篇”处理,那么教师参与课程主要是对该定篇的阐释把握以及多种课程资源的配置,引导学生透彻、明了地理解。

  如果作“例文”处置,那么教师参与课程主要是准确、具体选择语文知识,并能对自己所生产的语文知识加以学术的审议。

  如果作“样本”,那么重心应该放在对学生听说读写实际情形的了解,并在教学后检验依学生的情况所生成的课程内容,对解决学生现场问题和现实困难的有效性。

  如果当“用件”,关键问题是规划听说读写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活动的同时,进行相关的、有意识的语文学习。”

  这些极富创造性的见解为解决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思路。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类型来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我实际教了什么?

  《四个太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主题来编排,《四个太阳》这篇教材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明显,我在备课的时候是把《四个太阳》当作了“样本”来处理的,这样的定位应该让我的教学实践有效才对啊?实际上,我在当时的课堂实践中未能很好地围绕自己的目标而开展师生活动,以至于课后我无法回答“我实际教了什么”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反复看自己的教案,逐渐地把焦点聚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熟、伙、伴、尝、甜、温、冻、脸、该、因、季”13个生字。会写“园、因、为、脸、阳、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一则教学设计的目标不仅是写给听课者看,更是写给执教者看,怎样表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执教者应对一节具体的真实的语文课时在原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技巧层面上的重视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求遵循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我在《四个太阳》的设计中明显是轻视了“过程和方法”,我对于达成“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策略没能明晰。我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没有看到我在“过程与方法”上的思考。

  如果我尝试这样表述我的教学目标会否更好地为我的课堂实践找到纲领式地指导?

  知识和能力:认识“挂、街、熟、伙、伴、尝、甜、温、冻、脸、该、因、季”13个生字。会写“园、因、为、脸、阳、光”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模仿句式说话。

  过程和方法:通过集中识字,读文识字,检测巩固的方法掌握本课生字词;通过创设情境,感悟情境促成感情朗读,适时采用多种读书形式,达成熟读成诵,进而迁移运用课文句式说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并由此懂得用一颗善良的心去传递生活中的美好。

  三、学生实际学了什么?

  执教《四个太阳》,最关注的是学生到底学了什么。回想当时的课堂,诸多枝节引发了许多“弦外之音”。

  学会了质疑?

  学生没有按照我预想的那样,用上课文中的内容来持续学习,而是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耿耿于怀,频频质疑“老师,冬天里有了红红的太阳,为什么小朋友还可以堆雪人?雪为什么不会融化呢?”“老师,秋天是金黄色的,为什么果园里的苹果是红通通的呢?”……我很清楚孩子们喜欢质疑源于我在预习中开始强化的一个习惯“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反复读文解决问题。但对于孩子们判断所提问题的价值这一点上我指引仍旧模糊,我平时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读好课文的,能够通过一遍又一遍读课文找到答案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在这节课上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其弊端,孩子提的这些问题虽然源于课文,但是与课文内容和情感无关,而是自己生发出去的一些“离题”问题,可是这样的问题不解决,他的兴趣点就无法回到我们学习的正轨,如果要解决,又该怎样回答孩子呢?因此,我不禁要问自己: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吗?质疑式教学适合这篇课文吗?

  感情朗读做到了吗?

  学生在朗读课文之时,有强烈的挑战读的兴趣,纷纷提出“我想跟……比一比””我想自己读一读,不想齐读”“我觉得我能读得比他更好”“我想听……读一读”“我要有感情地自信地读书”的自主要求,我很高兴在课堂上孩子们能有这样的自主要求,我想学生之间的互动倒是可以这样开展吧?可是有了形式,却没有激发出读书的进步来,孩子们一次次的读书,似乎总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以至于有一个学生要跳出来说“老师,他读得并不是很多感情,只有一点点感情!”是的,这个孩子的评价是到位的!孩子的这句话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经常回响在耳边,连学生自己都觉得没有进步,那这种形式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仅是创设一种孩子间的竞争氛围吗?

  会认字了吗?会在情境中想象说话了吗?会背诵了吗?会模仿句式说话了吗?……

  这节课,我抱着期待太大,总希望孩子们能得到了训练更多一点,但是反观事实,过多环节,任务太重,导致课堂节奏太快,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尴尬境地了。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是空虚了。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老树的故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四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是利用丰富多采的课外生活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活水源泉。在讲课之前,我利用休息日,带领班级部分学生来到了罗台子小学,参观那里的古树。通过与老树合影、在老树下嬉戏,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亲身体验到了老树的茂盛与粗大。在上课时,用这些照片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及兴趣。

  二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节课学生需要认识的字有10个,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对学生已经认识了的`一些字,我先带领学生把都会的字,利用很短的时间复习了一下;然后再去学习部分学生不会的字;在剩下的字里面,“礼、谈、诉、所”是比较难记的,又做了重点学习。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已知经验的新课改精神。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这样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选择读书小组的:有的齐读;有的每人读一小节,形式不一。选择表演小组的,由组长分工,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感受到了与人相处、共同成长的快乐。

  四是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价变得开放,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现了师生平等对话。评价的目的不再只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展现自己,欣赏他人。

  教学完这一课后,觉得在设计上除了以上可取之处以外,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让学生读课文的次数太少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由低到高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应该再多安排一些读书的环节。其次是“小老师”的环节不太可取,一是耽误时间,二是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受益,大多数学生不能参与到其中。

  世上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人,也不可能有一节完美的课。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们能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反思,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我相信,我们在教学上一定会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教学《看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挥想象空间的内容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错过了机会,以后再弥补会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这篇课文中,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我通过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在阅读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特地在课前安排了两则脑筋急转弯。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怎样做?”为了证明的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犯罪。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这课时我做的不够好的是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 )假山,一( )缸,一( )( ),我只要求口头填,其实后来才想到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从引入开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学习情境。教学中教师把音乐引进课堂,制作精美的课件,创设语文园地等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月亮的心愿》是新课程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有趣的课文,课文讲述了月亮看到一个小女孩准备第二天去郊游,于是想让明天是好天气。后来又看到另一个小女孩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妈妈,而宁可不去郊游,她决定还是让明天下雨。第三天,孩子们一个也不少地走在郊游的路上。我觉得,课文有很多悬疑吸引着我的注意,同时也吸引着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却采取了各自不同的上法。我是这样设计环节的: 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体会月亮的两个不同的心愿:一个是明天晴天,一个是明天下雨,产生这样的矛盾现象,让学生带着新奇,带着疑问,去学习整篇课文。课文没有明讲第二天是晴天还是雨天,只是说“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也不少地走在郊游的路上”。在学到最后一小节时,我问学生,月亮的哪个心愿实现了?虽然学生中发生很多争执,但仔细阅读课文的同学还是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我接下来的设计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我这样问:同学们,其实月亮的.心愿也可以说只有一个,你能读读最后一小节,想想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吗?这个问题直到下课,也没能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那就是月亮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去郊游。

  同年级的另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她没有像我似的提炼出月亮的两个心愿,而是在整体感知的情况下,让学生说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分析课文以前,已经能知道月亮的心愿是“让孩子们一年级语文下册语语文,月亮的心愿教学反思

  都去郊游”了,学生的回答没有遇到我教学时的那种困难。但这样的设计在教学时则缺少些悬念,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也有其他的老师没有把教材挖得这么深,教得倒也顺畅,目标也能较好地达成。所以教完这篇课文后,引发我几方面的疑问:

  1、月亮的心愿到底应定位在两个矛盾的“晴天、下雨”上,还是“让孩子们都去郊游”。 2、如果月亮的心愿是“让孩子们都去郊游”,那应该采用怎么样的教法让学生保持学习时的强烈好奇心。

  3、把月亮的心愿定位在“晴天、雨天”上,是不是也可以?而揭示“让孩子们都去郊游”目标的达成,是否可老师适当点拔? 4、一年级的课文到底应该是较粗浅地分析,还是带领孩子深入地体验课文的意思?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以上的疑问,希望各位有见识的同仁能给我有用的建议,这也是我的“心愿”。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今天上了《古诗两首》中的《绝句》,这是一堂考核课。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教学的难点。我跟曹校说起此事,曹校说:“那你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备一下,尝试一下,说不定会得到进步。”于是我便决定试一试。

  不足之处: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变诗这个环节,我自己在上的时候,觉得有些生硬,过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讲着讲着就有些生硬了。

  2、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在上着上着课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没有的'东西—,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分析有两个

  (1)、自己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周全。

  (2)、我还没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这也变成我好几次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类。

  3、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有明显拖延时间的嫌疑。

  然后,谈谈张老师的意见

  1、张老师认为我在范读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次我没起到范读的作用。没有提醒学生应该注重的停顿。

  2、在学生寻找完景物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在写字中可加入学生的修改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写字进步的乐趣。

  曹校同样给了我很多意见

  1、基本功方面

  (1)、要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

  (2)语言要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2、识字应是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分类,最后测读,教学一定要遵循先会再测的规律。

  3、在描绘寻找景物时要学会渲染,不要太干瘪。

  不过,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进步,我还是非常开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进步!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下面是《小池》这首古诗的教学反思: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

  “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

  “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

  “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

  “不一定没开呀。”

  “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

  这个问题是我在写《小池》的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才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教学反思一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

  学生已初步具备认读生字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我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观察字形,初步认读生字。然后让学生连词认读,展开想象,还可以结合看情境图,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字义。由于一年级学生辨认字形不够精细,有些字比较难学,我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如“凉”是后鼻音,“凉”和“量”声调的差别,“情”和“晴”字形和语义的区别等,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反思二指导写字,笔笔到位:

  人教版教材字词手册每课都安排了笔顺表,可见非常重视汉字的书写过程。因此,我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笔画顺序来书写,同时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他们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在教学生字“量、最”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上下结构,都是日字头)归纳出来后让学生看字词手册上的笔顺表,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然后对关键笔画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描红、临写。写前先唱写字歌,摆好写字姿势。我在巡视过程中适当指点,并给学生写得好的字画个小红星,这对学生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 18.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这节课开始我用看图引出课题,借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究竟课文写了什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运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识字,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在认字这一环节上设计"小天使"的游戏,巩固了学生认字。基于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去记忆字形掌握识字的方法,养成识字的能力。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运用"生字树"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五个较难识记的字拿出来,设计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获得信息,找到方法、规律,体现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教学反思二

  一、由于全文这四段结构基本相同,我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

  二、三自然段,通过检查朗读来检查自学的效果。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自己操作课件,欣赏四季图。最后一段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给春天画太阳,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春天的类。

  二、以读带说,深思善感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问题的形式用文中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我向学生提出:“你有什么疑问要问小哥哥吗?”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

  1、小哥哥为什么要画个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

  2、小哥哥为什么要画个红红的太阳送给冬天?

  3、小哥哥为什么要画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

  4、小哥哥为什么要画个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发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19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9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3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03-29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4-20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及反思02-14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3-29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13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9-19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