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3-12-31 06:59: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语文教学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

  从教学实践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许多优势: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一些以说明为主的文字中,仅仅用文字来描述,往往会使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感,如果适当配合一些直观可感的形象材料,则学生会对所说明的内容了解得更加深入具体,也会对课文中文字表达的准确严密有更加深入的领会和感受。同时,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很好地解决学时矛盾。应该说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最直观最有效的一个环节。一般语文课上老师的教学辅助手段使用最多的是黑板和粉笔,其费时费力使所有语文老师头疼不已。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很好地帮老师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它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与课堂息息相关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以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还有,恰当利用信息网络,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扩大教师的眼界,增加教师对授课内容的储备。现在的互

  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简直不可想象,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备课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包括知识性的、背景性的、拓展性的甚至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扩充知识要点,解决教学难点,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而且最大限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变革和推动作用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课堂正一天天地成为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必将替代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发展是不可遏止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所有语文教师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选择。这种整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信息技术在冲击旧的教学观念,淘汰旧的教学手段,跨越过去不敢想象的教学空间的时候,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维和生存方式,形成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在这个问题上,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语文的特色。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并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只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它不能代替或喧宾夺主地包办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

  其次,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语言的艺术,它既不同于数理化史地生等一般认知学科,也不同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语文的媒体是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一堂语文课,如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望,并通过学生反复练习而习得语言技巧,那么这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某些认知学科,如理化,如果有疑难解决不了,运用多媒体,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问题就迎刃而解。而语文学科则不同,因为它的媒介(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语言和作为个体的言语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用同样的词和语法构成可以创造出许多语言作品来。这不是用一个定理或一个等式就能解决了的,因此也不是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的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语文学习的课堂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东西是需要用心感悟的。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输,便于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让学生有了鲜明的认识,但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而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再次,其他艺术形式可给人以直接的艺术形象,它们或通过音符旋律、色彩构图,或通过结构、质地,将艺术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欣赏者面前,而语文中的文学形象则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来表现的,我们可以以四句诗为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寥寥四句勾勒梅花的姿态、神态以及梅花所处的环境。单读这短短的二十字确实不能直接地得到梅花完整的形象,较之其他艺术形式也缺少了几分直观性,增添了几分抽象性。但正是这种抽象性,赋予了文学形象无穷的魅力,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文字的阅读,并通过自己的文化修养、内心感受、政治立场、生活阅历,再创作出一个符合自己审美感受的新的艺术形象。这一点,是任何其他直观艺术都不可能取代的!断臂的维纳斯的形象是固定的,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形象也是固定的,但是那条断臂、那抹神秘的微笑却引起了人们无尽的遐想。同样的道理,叱咤风云的项羽和倾国倾城的西施,如果我们用直观的多媒体的图片或影视将他们的形象展示在观众的面前,恐怕他们的英雄和美丽就要逊色许多!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项羽和西施的形象!但

  是当这种通过文字的加工而形成的想象中的形象美一旦凝固成一个特定的形象,也就失去了他的广泛的美!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阿Q与王胡比赛抓虱子的一段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情节中,阿Q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如何全凭读者的二度创作完成,千百个读者可以创作出千百个阿Q的形象。中国的文化思想素来注重表意、传神。以意取胜,以神取胜,“意”为意象,“神”为神韵。文学的载体——文字语言由于其特殊的符号表达方式,使用一种抽象的符号语言来传达鲜活的艺术想象,决定了文学的的表现方式并非表象的,而是表意、表神的。文学并不能将某种美直接地体现在读者面前,而需要通过文字的表述,将意象由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语言的组织、修辞的加工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体会其美。如此,读者便可通过文字语言对其意的表述体会其神。而这些绝对不是任何现代信息技术所能够展示出来的。所以,语文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首先着眼于语文的特殊性,建立在有利于凸显语文特色的基础上,建立在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健康前行。

  这些年来,语文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对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也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足。

  一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不足,或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练习。视频、音频、图片和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还远没有在语交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开发得不够,更多的还停留在初级的投影和幻灯播放方面这些简单的技术层面。二是对课堂教学需要考虑不足,目前与语文学科有关的软件,开发得不算太少,检索功能也相当完备,要想从一套大书里把用了某个字的例句通通调出来,也并非难事。但这种具有资料室搬家性质的软件,在“整合”思想上较多考虑的是怎样方便教师占有文字材料,较少或并没有考虑怎样进入课堂,因此还很难对课程整合发挥显著作用。三是对语文教改的追求不足。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兴利除弊的现代化手段,实现教学优化。那么,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凭借信息技术能把哪些问题解决得好些?等等,这些问题我们

  研究得还比较肤浅。而从长远来看,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如果我们在课件设计时并没有让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而只一味追求花里胡哨,那就本末倒置了。四是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因此一些地方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 (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用多媒体上课已经走上了歧途,语文课件成了追求感官刺激的艺术品、动漫世界,语文课也被上成了地理课、政治课或美术音乐欣赏课等其他的课,甚至上成了综艺大观。老师把多媒体当作教学主要手段,而不是辅助手段,语文已经不是语文了。五是由于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常常听到的是悠扬缠绵的音乐,锣鼓喧天的热闹,却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学生的读书声,还是语文课吗?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视”,每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都是在学生面前开启了一扇透视世界的窗口。所以,正确认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必将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语文的“根本”,并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研究、深入探索,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一定会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最佳的“教”的效益和学生最佳的“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