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
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本节课不仅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以及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搭建了平台,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借位的目的,从而引出退位减法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理优化
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36-8的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思考36-8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居然有这么多方法:
生1:先把36分成20和16,用16-8=8,再用8+20=28。
生2:先把36分成26和10,用10-8=2,再用26+2=28。
生3:我把36分成30和6,用30-8=22,再用22+6=28。
生4:我用8减6等于2,30减2等于28。
生5:我把8分成6和2,6-6=0,30-2=28.
这几种方法在备课时都已考虑到,我估计学生会喜欢用第1种和第2种,但很多学生都喜欢用第四和第五种方法,这真出乎我意料。以后真的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用多种方法计算,有时采用他们的思维模式来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但是方法多了会让一些还不能理解这些算法的孩子们晕了头,所以在这时,我对这些算法不只是单纯罗列,而是引导对比,让孩子理解并掌握算理。在对比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解释自己的算理,并突出地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来减,十位本身要退1。在孩子们的解释后,班上的孩子们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当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上借1来减。班上虽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样做的同时可以使班上不同层的孩子都能兼顾到。
总之,在计算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算理,能表述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计算技能和速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是一节期末总复习的教学,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情景创设。
因为复习很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什么兴趣,如果学生没什么学习的兴趣,那课堂教学很可能就会成为无效的教学,更别提什么优效的教学了,所以我觉得复习课更应该关注学习情景的创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告诉他们我给他们带来了精美的“数学智慧大门”的图片,可要看到它就要获取5把金钥匙。这样学生一下子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来。
2、落实双基,关注发展。
落实双基,就是在课堂中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复习有“深度”即:复习横向要全面,纵向要透彻。教学中复习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教学中也采用不同练习题类型如填空题、口算题、笔算题、分析改错题、加减法应用题、提问题并解答问题、文字题等。教学中采用了“算一算”,“猜一猜”、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
3、习题设计具有灵活性、整体性和开放性。
如“猜数”一题的设计就使学生思维灵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到了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形结合”一题的设计是在基本练习题基础上稍作变化的习题,是具有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认识、区分几种图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辨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碰撞的过程,引领学会学生数学思索,渗透了数学思想,达到“一题多用”的效果,使习题的设计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
总之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做到了融会贯通。
课后也发现了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辨析改正错题时,学生自我归纳总结错点后老师应该归纳,要用既简练又符合学生记忆的数学语言如:进位不加,退位没减,数位不对齐,加减不分等来进行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记忆。
思索探讨的问题是:
1、复习课中如何处理知识回顾和课堂归纳总结?
2、怎样使知识回顾具有实效性?
3、怎样的知识回顾才能利于构建学生自我知识系统中的“知识链”,而不是短期的知识“独立体”?
4、有时可不可以不进行知识回顾,就如这节课“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如果让学生回顾,能回顾什么呢?假如回顾出口算和笔算的几种情况,是不是不如让学生能灵活进行口算和笔算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变成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读数与写数》这节课,内容比较多,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引导学生画计数器,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用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画好的计数器上画珠表示24,边画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画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画4颗珠。
教师再摆出42根“簦猛姆椒ㄍ瓿梢陨瞎蹋醚员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例5的。教学中,通过开展整十数写法的练习,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在例6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一个一个拨到10,再十个十个的拨到100,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读数写数》已经讲完了,我感觉挺满意的。用心上好一节课学生不但受益,自己也是快乐的`。无论从教学的设计,还是从学生的认识状况来看自我感觉比较成功。在整节课中,要求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条理清楚地回答,对有错误的学生面对面给予指出及时更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好。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和表扬一些学生,学生学习情绪一定会高涨。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反思一: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反思二: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反思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提问:你能用几个同样的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吗?通过让学生拼一拼、比一比、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图案的神奇和美丽。
反思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五: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
反思六: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反思七: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生活。学知识是为了长本领。在《位置》中,教学完前后、上下、左右时,我出现了"去火车站"一题,请学生们试着用方位名词告诉叔叔去火车站的路,当一当小小导行员。许多孩子跃跃欲试,不仅说得很详细,还给了建议走哪条路比较近?可见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展现自我的。
反思八: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反思“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一下几点:
1、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巩固练习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虽结束兴趣还存在。
2、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在教30+4=?时,我是让学生先自己摸索解题方法,感悟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的异同——数的组成,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小猴爱吃桃的情景,力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提供探索与交流时间和空间。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4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总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注重将数学与学生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的生活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课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但这部分内容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一个单元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
(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
(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
低年级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考虑到学生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通过学生的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而且在这一单元后,设计了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让学生上下楼梯、猜一猜我在哪里、看看他跑了第几名……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等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们,但在课堂上
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个体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体验左与右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2)数一数。
(3)说一说。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3、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2)想一想。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摆圆片发现规律,所以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通过自己摆、同桌合作摆等多种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习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让学生从“玩”中学。
1、本节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位表,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出个位、十位。
2、给出一个圆片,让学生自己试试,师引导完成。再给两个,让生自己完成。
3、让学生猜想4个、5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猜想的`理由时,然后去摆摆试试
4、当学生汇报用5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说说又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自然引出了找规律的环节。
5、在找用9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利用规律。我觉得这样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
人民币的认识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成人看似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却成了孩子学习的难点。
对于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这三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不少学生根本搞不清楚。
于是我从实际生活出发,例如一分钱根本买不到东西,一角钱可以买一颗糖,一元钱可以买10颗糖。从这个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感知人民币单位的大小。
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我用口诀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8元=()角
“元”和“角”哪个单位大?
学生会说是“元”大,用口诀:大化小,就变多。(大大)
例如500分=()角
学生会说分小,用口诀:小化大,就变少。(小小)
人民币的加减法更是难点
很多学生虽然会认,但是并不会算。
这一知识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很难。
例1:5元5分+3元5角5分=()元()角()分
看到那么长的一个算式,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心理恐惧。
我让他们先把这个想成很简单的算式,从“分”开始加,分加完后到“角”,最后到“元”。
编成口诀就是:看到加,从“分”开始加。
例2:8元4角—3元5角=()元()角
减法的运算遇到退位和不同的单位就显得难了,
于是我又编了一句口诀:看到减,单位化成一个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
第六单元的标题“购物”点明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即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熟悉的`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人民币,能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通过“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通过“小小商店”学习正确使用人民币等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放在购物活动中体会人民币的功能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方法,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进行等值兑换方法的多样性。但是一年级小学生比较缺乏购物的实际经验,学起来非常抽象,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算钱。4张20元+6张1元=()元,3张5元+5张2角=()元。这部分内容学生出错,看到5张2角马上会算成10元,看到4张2元会算成6元,从而导致最终结果出错。
2、付钱。刚开始有的学生会写1张30元、1张80元等等,闹了不少笑话。3、找钱。5角-2元7角=()元()角,20元-4元5角=()元()角,50元-31元9角=()元()角,这部分内容也较难,运用已学的减法知识,学生慢慢地在接受,但还是容易算错。
我的想法:
1、学生实在是没这方面的经验,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别说用钱了,就连最常用的人民币都没摸过,现在会认人民币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兑换和算钱实在是太拔高要求了。长大后连傻瓜都会用钱,为何非这么“拔苗助长”不可?
2、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如果低段非安排不可的话,可以分梯度进行,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让孩子有个初步的接触;二年级“兑换”人民币,因为二年级孩子已经学了乘除法,兑换、互换相对好算;三年级再学习“付钱、找钱”,学生有了用钱的直接经验,“付钱、找钱”就不在话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括号》教学反思小括号以前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现在新教材改编在一年级下册,在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且笑苦熬好的出现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教材编排是用连续减去两次星星,我觉得可能用在购物的场景会比较好。贴近生活实际,且也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明妈妈做饭时发现没酱油了,给小明10元钱,买一瓶5元的酱油,剩下的钱可以给小明3元买冰激凌,最后剩下的钱是多少元?学生很兴奋地去买东西,算钱。
大部分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0-5-3=2(元),我就引导,去商店买东西一般是怎么付钱的`呢?冰激凌和酱油是在同一个店里面买的。售货员是怎样找钱的呢?很快就有学生说,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售货员才好找钱给我们。于是大家都说一共是要8元呢,这个8元是怎么来的呢?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是用3+5合起来的。那能不能用一个算是表示呢?于是就有矛盾10-5+3,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而题目是要先算3+5,怎么办好?顺势就引出小括号,从而学生明白小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所以我又适当增加了买其他东西的场景,练习的时候就用书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吃东西场景。在练习的时候,强调为什么要用小括号,要先算什么,加以巩固。这当中学生也知道了小括号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有着自己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我还把括号比作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让老奶奶先走,学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记忆住了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
《数的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写百数表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去独立填写,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2、通过对百数表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比较活跃,效果较好,但是时间上把握的不太好,在观察这一环节花费时间太多,后面有2道习题没有完成,以后教学时要注意适当控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3-29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2-06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0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4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17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的顺序》教学反思04-18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3-18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