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26 18:42: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荐)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2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游览路上的见闻,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个重点句子,考试中出现频率也是最多。

  它难懂的地方在于体会“宽窄缓急”“变换调子”。我先从“变换调子”入手,让学生说说音乐中的调子有哪些,试着唱出来。再读这句话,想象溪流的调子会有哪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模拟流水声。接着问“为什么会流水声会出现不同的调子”,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前面的课文,学生就会联想到山势的变化,使溪流出现不同的声音。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部分课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我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这篇课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这个地方都是个难点,今天这个处理方法让我感觉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它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

  可根据课前的了解,学生对双龙洞比较陌生,都没有去过。我就从石钟乳、石笋图片入手,引入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朗读,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游览线路,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各个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概括出各部分的特点。如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暗、大、奇等特点。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我又出示了几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见过的溶洞景象,并展开联想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想象像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兴趣,学习情绪立即高涨。

  不足的是,一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二是学生很容易找出第一条游览路线,但较难发现溪流这条游览暗线,后又经过老师的及时点拨学生找到了这条游览暗线。进一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教这篇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不怎么好教,两条行文线索,课后练习四还要学生划出作者游览路线图。我自认为自己不是画图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对这篇文章内容不感兴趣。

  怎么办?只能转变思想,和学生先来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找出关键词,概括段意;找出具体景物 ,并说出其特点;找出过渡句,说出其作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

  就这样,根据作者的游踪,板书如下:

  游双龙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内洞(6、7)—出洞(8)

  学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知道了每个具体事物的具体特点,这节课其实就好学多了。因为学生的空间感和方向感总是很差。

  接下来画图,由下而上地画(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学生随声附和着我的路线图,他们渐渐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曲线代表溪流,再画溪流行进图(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当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严肃的神情好像舒展开来。

  学习真实一件苦差事,不学还不行。所以,在枯燥之余,我讲起了“环保”。当学生正瞪大眼睛欣赏着一幅幅双龙洞美轮美奂的图片时,我说起了霓虹灯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体的温度以及汽油灯的油烟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钟乳石的.生长速度以及钟乳石成长需要的条件。学生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说的话,他们很吃惊。

  这就是我关注的角度,和课文告诉学生的“美丽”不同。这就是课文的延伸吧。我也真得想亲眼看一看,时隔60年,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如今是什么模样。我只清楚地记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游巩义浮戏山雪花洞时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洞内有石笋和石钟乳,还有罕见的石花,只是当时刚开发不久的雪花洞人头攒动,再去是20xx年,20年间,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钟乳几乎没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溪水断流,钟乳石已经停止生长,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坏。

  我祈祷,金华的双龙洞美丽依旧。拐回来再说点线面,点是“双龙洞”,线是“两条线索”,面是整篇文章和课外延伸。

  一节课四十分钟,却是我语文世界的一项大工程,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紧张,哪怕上了这多遍,我也是没有自信,课前至少一个小时的备课给了我不少信心,但这紧张却不曾减掉一分。或许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冒牌的语文老师,底气不足的缘故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读进去,读出来”。

  课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关于孔隙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得十分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读中有思考,又能“读出来”——读中有感悟。

  2、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关键词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或同学们听等。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变得爱读,想读,并能做到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活跃思维,调动气氛。

  在体验内洞之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内洞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课堂气氛很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提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老师提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课文的第五段写游内洞的.情况。进入内洞的第一感觉是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汽油灯在这里也能力有限,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但是汽油灯照到的景物很有观赏性。从石钟乳、石笋使我们了解到这个内洞使一个石灰岩的山洞。对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黄一青的描述,点出了洞名的由来。从有点像大都依据形状想像成写出了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多,给了人们很多的想像的空间。四十多景点,写出了内洞景点的丰富。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全文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

  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⑴ 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⑵ 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⑶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

  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

  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

  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课,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如:在让学生汇报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景点和顺序时,通过设计填写“游览入门券”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而不是单调地指名回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在最后的作业超市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设计了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题目,争取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字串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写的一篇游记。叶老以朴实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展示了金华双龙洞的美景。

  本以为设计已经全面,但仍然出现了纰漏。在教学第二课时交流空隙的`特点时,有一个学生认为“空隙很大”。我当时一楞,因为教学这课已经很多节课,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我稳下心思,问他“从哪里体会出空隙很大?”学生回答:“‘虽说是空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能容下一条小船,说明空隙很大。”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这个学生不理解孔隙的意思,课前预习也没考虑。想到此,我把窗户拉开一个小缝,问学生:这是不是孔隙?学生回答是。为什么说它是孔隙?学生说,因为窗户很大,看上去它很小,所以是孔隙。由此,我回到课文,文中的孔隙如果放到我们这个教室里来,就不能算孔隙,而在双龙洞中就是。这是因为洞很大,相对而言,这就是孔隙了。学生这才明白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解决方法也是不合适的。“孔隙”这个词由两部分构成。“孔”一般指圆的洞;“隙”指的是缝隙。孔隙指非常小的洞。而我的举例是缝隙,仓促之下考虑问题很不得当。

  由此可见,每一个小问题都不能忽视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没有游过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还有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因此,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有一个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更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像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不太妥当,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之外,但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还有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我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一节课上完之后,总会有得有失,但关键是我们要及时反思,不断校正,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读进去,读出来”。

  课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关于孔隙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得十分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读中有思考,又能“读出来”——读中有感悟。

  2、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关键词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或同学们听等。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变得爱读,想读,并能做到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通过设计趣多多双龙洞知多少?这一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因为浙江双龙洞孩子们都没有去过,利用孩子们熟知的毛泽东和郭沫若亲临双龙洞的'故事,再次领略双龙洞的矮、窄、险。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词句中去体会孔隙的窄小,发现作者写船小是为了衬托孔隙的小,写自己的感受也是为了表现孔隙的小。在此基础上,还适时安排了练笔的课下作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此,课堂十分轻松自然地做到了“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通过三个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可以说,这三个课时,我和学生读得开心、交流得尽兴、欣赏得舒服。

  学生能领悟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叙述的写作方法,也了解了双龙洞每个景点的特点,并能有简练的词语去概括景点特点。这就是进步,学生会从课文里找词句来概括了。尤其在学习描写“沿途中作者见到的溪流,听到的溪流”的语句时,学生能找出句中的'反义词,体会出语言的准确性,使其身临其境。

  当然,交流课文时也遇到了一点问题。例如:学生一开始认为孔隙的特点是比较大。(文中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他们读到这里,想到小船都能进去,那还叫小。他们理解,孔隙应该像针插进去那么小,或者是个小窟窿。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没见过双龙洞。后来我引导他们从语段中找句子,再欣赏双龙洞的图片,最终他们了解了孔隙的窄小。另外,学生对这段中“要是……准……”这个假设句不了解,我较详细的讲解了一下。

  总之,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收获颇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我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我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打开班班通,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多么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6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洞口、外洞;再写孔隙、内洞;最后出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基于学生课前做了预习工作和相关的生字词练习所以在处理生字词教学时,我重点以检查预习情况和重点纠正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标错音、写错形的生字词,逐渐放手学生独立识字。但是对于“蜿蜒”“突兀森郁”词义理解的方法没有做强调,仅仅根据学生课前查阅字典的方法解决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随文解决。

  二、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另外,王老师建议此时讲解了写作顺序后,顺理成章地解决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受益匪浅,这个方法很巧妙。

  三、在导入时,我的步骤比较多,目的是让学生在开课初就明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在两次读文过程中做到了带着学习目的读书,比较有效。

  本课时教学中,我有很多遗憾,但也很有收获。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胡杨》教学反思)尝试多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多启发学生思维。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7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8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9

  紧跟笑颜朵朵的步伐,今天,我也带着咱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快乐的双龙洞之旅。

  一直担心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这篇文章的语言较之前面两篇,意境没那么美,语言没那么生动。)没想到的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奋度远远超过了前面几篇课文。我想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我借鉴了笑颜朵朵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成竹在胸,上起来自然也更得心应手了,另一方面是这篇课文的.语言平白如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吧。

  值得一提的是,带领学生过孔隙时的历程。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随着我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模拟起作者的动作来,表情也随之紧张起来。随后,学生争相畅谈过洞时的感受,有的说:“里面太黑,太恐怖了!”有的说:“孔隙太窄了,我差点被卡住了,不过还好有惊无险!”有的说:“我一动也不敢动,不然就破相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太刺激了!就像参加冒险闯关一样。”……通过想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获得了最为真实的体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0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结构严谨,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不仅课前读通、读懂文本,而且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1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6-09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2-0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2-06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04-2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精选3篇)03-2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02-2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02-0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02-28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反思范文07-0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