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31 07:30: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荐]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荐]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识的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简单图形——角的一个应用方面的概念和性质有个根本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数学中的几何语言的描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作为教师就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等等),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活动,充分拓宽学生探究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以下是对这一节课的一些体会: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一)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力等。明确这一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余角和补角是初步学习图形基础知识后,对角这种图形的一种简单的概念和应用,对之后的几何学习是基础、铺垫的一节课,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的一个培养的机会。本节课余角和补角概念的学习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余角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之后,用类比的思想同样归纳了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同时,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

  (二)了解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有何联系。在整个教学中有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把关键的知识点转化成问题,指出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是描述生活的重要手段。

  (三)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把握。比如对例子的数量及难度要有所选择,设置备选题,依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决定是否要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及思维方式。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适时进行调控,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注意捕捉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注意调节学习活动,交换组织学习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在这一节课中采用了教师引导、启发得到结论这一主要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有效的引导有助于自主形成知识。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由自己的探索得到的答案与由老师告知结果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记忆效果。

  (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表现反思

  这节课中,能够和学生良好的配合完成教学。整节课虽然完整的上完了,可是在类比补角的时候,整个流程显得比较急躁,可以将内容讲的更详实、缓慢些,不用对练习的完成量多做要求。典型例题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但是个别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学生的鼓励措施不够。因此对于一堂真正好的课,应该时刻注意着学生显现出的丝毫变化,抓住机会,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

  (三)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对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动手活动,思考的过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有必要进行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将反思的结果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不断的进步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在于:

  1、朴实:这是一堂探讨概念性的课,本着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的原则,上这堂课我没有设计比较花炮的东西,而是比较实在地把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一点一点的教给他们,从学生的掌握情况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2、课堂设计:本堂课先介绍了余角的`概念以及互为余角的性质,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补角的概念以及互为补角的性质。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列表格的形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出互为余角与补角的区别和联系,更能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化;最后一道题目看谁最聪明的设计,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并想出了很多好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发散了他们的思维,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了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时很有用的。

  不足之处在于:

  1、板书:在书写板书上,不怎么具体,板书上应该有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我在写板书的时候,具体的重点内容不明确,也有一些没写上去。板书问题是我这个学期一直存在的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今后在教学上应该更加注意这方面的书写。

  2、学生的动手实践:本节课学生的动手实践比较少,互为余角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来得出,这样才能加深对此性质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掌握;得出互为补角的性质时也应让学生自己得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还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今后教学中,我也应该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充分的相信学生。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3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让学生画一个角的余角后,学生被误导为一个只有两个余角,而我没有做深入的解释:一个角的余角其实有无数个如果最后再强调一下哪两个叫互余,那效果会更好。

  2、缺少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判断、强化、比较、组合。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

  3、教师问题的提出不清楚,影响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教师把的太牢,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其中也表现出我的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还不够。教师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信息载体——语言的功率。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三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相关知识有了整体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线段的比较和计算,进一步研究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本小节第一课时重点研究角的概念和分类,第二课时研究角的度量与计算,学生角概念和表示相对熟练,本课时将通过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学习,明确角与角之间特殊的数量关系和对应的位置关系,在应用符号语言表示和计算余角和补角中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实现数学文字、符号、图形语言的相互转换,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形成学生推理验证的习惯,为以后学习了平行线、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家性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教材设计在计算和比较中,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补角的性质”,并类比研究余角的性质,以增强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如何利用教材的留白,如何在充分考虑初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设计探究活动把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觉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形成习惯?——这两个问题成为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入。本节课教材的引入比较直白,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集合我校学生知识面广的特点,以意大利的著名建筑比萨斜塔做背景引出两个角互余和互补的关系,吸引么注意力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

  (二)体现概念学习的特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学习,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标出定义,找出关键词,举出例子。学生能够将概念的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统一起来;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用等式表示余角和补角,得出概念的符号语言,最终实现三种语言的转换。整个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三)合理补白,落实训练,积累经验。教材对角的性质进行了推理,但层次不清,说理不规范;我在这里先安排两组计算,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得出结论(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进行推理验证,教师规范板书,学生从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几何问题解决过程性经验和推理论证的书写经验。同时为下册学习证明铺垫基础。

  (四)精选变式,渗透思想。在基础练习中设计找同一个的余角和补角,再通过对比,学生自主发现“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一个任意角X不一定有余角和补角,对于任意角的余角和补角要分类讨论”。在拓展练习中根据一个角余角与补角的大小关系,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方程的思想。

  (五)注重识图,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在提高应用中通过具体图形,让学生猜想角度的大小关系,并借助“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说理,对于初步接触几何的学生来讲,识图与有序的说理能逐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几何直观。

  二、对教学流程中教学调控的反思

  这节课中,能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学后引导学生展示,发动学生评议、纠错、完善,形成统一认识后再重点强调,对核心知识和核心推理过程予以板书示范。变式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纠错,对存在问题依靠学生解决,发挥“兵教兵、生强生”的作用。但在应用余角补角性质说理练习中,时间未把握好,对问题的处理显得粗糙。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作图能力有待加强:如根据余角和比较的定义,借助三角尺做同一个锐角的余角和补角,体会同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2、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借助学生的学具引导学生体会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3、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而出现中断或偏题主题的现象。

  4、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平生体现,即时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把一个角铁弯成120°角架,需要剪去的缺口的度数是多少?这样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探知欲望。然后给出一组角,让学生猜想和度量验证,发现∠1+∠2=90°,∠4+∠5=90°,从而引出了余角的概念,然后类比引出补角的概念。为了巩固这两个概念,我让学生完成了一组练习题。在巩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利用这些性质去解决问题。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除了布置必做题,还有选做题,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做。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到位。但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由于一下子就用高度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对此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把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先分别用两句话来表达,而且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6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故本节课重新设计了教材的呈现形式。本节设计重点突破互余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互余的性质,然后类比迁移互补的概念及性质,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类比既是建构性的思维,又是反思性的问题,教学中经常由此及彼地进行类比的联想,然后进行大胆猜测,实现认知上的突破,是学生养成类比质疑的习惯,在学习、讨论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办法之一。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一点比较满意,就是作已知角的'余角。学生有的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有的以角的一边构造直角得出余角的不同方案。在用三角板拼图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不同方法很多差异较大。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别。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这种差异的存在。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7

  今天我上了一节余角与补角的新课。我以为这个知识点很简单,所以就忽略很多细节问题。虽然我准备的很充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我利用实物三角板得出三角板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我就直接过渡到互余的定义。其实我指导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得出两个角和为90°后,例如∠1+∠2=90°,我就应该跟学生说:“∠1是∠2的余角,∠2是∠1的余角”这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说出这个之后,我才正确的叙述一次互余的定义。

  我是利用通过教授互余的定义,然后让学生自学得出互补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够通过书本得出互补的定义出来。我把互余跟互补的定义教授完之后。我就出一组已知一个锐角,求它的余角跟补角的题目。我发现一开始只有小部分的同学会做,我就意识我之前都是在叫文字类的东西,都没有把文字转换为数学语言。我就马上补救,我通过讲两个角和等于90°得到她们互余,就知道已知角∠α求它的补角就应该是90°—∠α,求它的补角就应该是180°—∠α。例如求角为5°的余角就是90°—5°=85°,它的补角就是180°—5°175°。我发现通过讲授如果做题之后,她们基本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通过求已知锐角的余角、补角,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要大90°的结论。

  我通过两个题目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的这个结论我就出了下面两道题:

  1、一个角的余角是∠,它的补角是∠ 求∠ —∠=______°

  2、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求这个角的余角=_________°

  学生一下就得出了答案,我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以后我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案,争取得到最好的效果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04-22

余角和补角教案03-11

初中数学余角补角知识点,04-03

教学反思和总结02-23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02-24

《时间和位移》教学反思04-30

《学问和智慧》教学反思04-09

蚊子和狮子的教学反思04-11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04-07

油和水的教学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