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7 09:24: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在研究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并重新审视了以往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下面是我得到的体会总结,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研究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合作研究,共同提高,而不再是主导者。因此,教师需要走出“师道尊严”的架子,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以及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情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预备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计划,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还应该自我提问,以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

  三、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对话

  师生之间的充分对话交流对群体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如何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四、教师应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记录

  教师应该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记录,以便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教师可以自我提问,例如:“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我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改善?”“我从中学会了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贴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XX》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XX的特点以及XX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了解XX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并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到科普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因此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必须的难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远离我们地球的恒星,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XX的图片,并用这些图片制作了生动的课件。同时,我设计了一个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节,运用XX图片和XX活动录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XX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此外,多媒体的运用也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XX对地球的重要性。

  在备课时,我与同级教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XX的三个特点,明白XX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以及了解几种说明方法。我们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案,由浅到深,层层突破,旨在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概括XX的三个特点时表达不够简洁,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为此,我们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同级教师上完课后,我们科组的许多教师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与提议,因此我对教学设计和课件都做了修改。最终,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最终汇报时,发言进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我的课堂上,我首先引用了XXX射日的故事,以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出能够证明xx三个特点的有力证据,并简洁地概括这些特点:远、大、热。同时,我适时介绍了说明方法的运用。

  在讲解xx与人类的关系时,我采用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放手让他们根据提示自行寻找相关句子,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观点。在汇报时,我做了简单的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我还出示了一个关联词语的小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2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在课的开始我以动画的形式介绍了负数的产生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接着再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产生了学生对正数与负数的数感。

  在这节课上,虽然内容很简单,但是还涉及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比如:温度计上的摄氏度和华氏度,海拔高度、海平面。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含义:海拔高度也称绝对高度,就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海平面是海的平均高度,每个国家的海平面并不一定相等,目前我们国家海平面高度是青岛的黄海海面的`平均高度。我还了解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而吐鲁番盆地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这样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3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4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乐曲主题悠扬飘逸、低回婉转,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课的导入就从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语和中文演唱分别演唱的,配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将孩子们带入到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创设情境,将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中后,开始欣赏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的聆听,采用多种音乐实践的形式多次聆听:哼唱主旋律,用丝巾表现音乐,手画旋律线等等,特别是用丝巾表现音乐环节比较出彩。第一次用丝巾表现时,让学生自由表现,有些学生是盲目地无规则挥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现出了慢速的特点,还有些乐感好的能跟着旋律在舞动,并能表现出上下乐句的不同,可以说第一次处在探索感受的阶段。经过旋律出示演唱后,再次挥动丝巾,大多数能够做到跟着旋律分乐句进行,表现出符合牧歌的特点。用丝巾来表现音乐,是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教育理念。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小提琴这个乐器的音色特点,揉弦长弓是小提琴表现《牧歌》主要手段,通过观看小提琴家盛中国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出示实物小提琴,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请会演奏的学生演一演,相信学生会把小提琴这个乐器的特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随之拓展聆听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草原对蒙古族无限向往之情。

  本课的设计具有以情导入,以声感人的特点,课堂中学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5

  课文是关于“推敲”一词来历的典故。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地冲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问促读,自主诵读。

  在简单的复习导入课题之后,我便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贾岛( )写下了( )这首诗。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是:一、( ); 二、( )。

  这样让学生自主诵读故事,在整体感知故事的基础上,仔细研读故事内容。

  二、抓住关键语句,品读感悟

  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拜访”一词。让学生通过朗读下面的两句话,抓住“找了好久”、“才摸到”、“沉睡”等词,感悟贾岛对李凝的尊重之情以及诚意,同时感悟出两人的友谊非同一般。再请学生联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能感受到它们是相通的。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贾岛为了诗中的一个字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我让学生根据“想起、觉得、不够妥帖、或许、更恰当些”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

  三、创设情境,以演促悟,注重口语训练。

  学习贾岛专心推敲诗句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出表现贾岛认真推敲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指名一大胆的男生进行即兴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长安街百姓的角色。

  同时组织学生评议表演,指出优缺点,力求让表演入情入境。表演中,学生大笑,心情充分放松。时机成熟,我做起了采访者:“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在笑什么呀?”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说出了笑的原因。当学完下一个自然段时,再问:“各位,现在,你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还觉得贾岛可笑么?为什么?”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的交际氛围,就能使学生进入逼真的教学情境,他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表达也就灵动起来。

  四、深入浅出,渗透知识点

  文章有一个知识点是关于“反衬”手法的运用。韩愈认为用“敲”好的第二个理由是“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我问学生为什么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生心中有数,但说不出来。我便问学生:“文中还有这样的用法吗?”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思索起来,然后集体讨论出:

  1.“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而“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2.韩愈出场,“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3.韩愈见贾岛冲撞自己的仪仗队质问他,后来知道原因后,也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我见学生已经理解“反衬”的用法,时机也成熟,便相机点拨:“古人很讲究字韵,“推”(tuī)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ɑo”,当然后者读起来要响亮些。月夜的“宁静”是无声的,而“敲”字读得响亮,用有声衬托无声,这叫反衬,更显环境的安静。

  五、拓展延伸,学会推敲

  我把课后第4题的练习适时地穿插到课堂中,从推敲文中的词语入手,教给学生推敲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学完课文,我还尝试让学生推敲王安石的“绿”字之妙。让学生比较“绿”与“到”、“过”、“入”等词,从而感觉到“绿”字写出了春风吹后江南水乡那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节课中,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的开心,学的灵活,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教学反思6

  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演唱歌曲,并感受到了蒙古族歌曲的韵味和旋律特点,教师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本单元是让学生知道蒙古族,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的音乐。在本节课的内容上,我选择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银杯》两首歌曲。

  一、听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这首歌曲听了两遍,师生演唱一遍。第一遍听,让学生听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赞美草原的,学生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说一说,第二遍听,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情感,歌曲情绪悠扬、抒情,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第三遍,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带有视频画面的歌曲,让学生随着唱一唱。在几遍的听赏与学唱中,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学唱歌曲《银杯》

  在学习歌曲环节中,通过多次的聆听——感受——表现,进而学会歌曲。第一遍聆听,让生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这是需要教师在学生聆听中用手势提示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起伏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演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呼吸,尤其是一字多音处的大跳音程,这也是歌曲的难点处,教师要用手势带唱, 为了更好地体会蒙古族歌曲的特点,我再次范唱,让学生听一听,歌曲的哪些地方民族风味特别浓,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学生会说出如一音多字的运用,旋律中的大跳,及装饰音的加入等为歌曲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也是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歌曲的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演唱歌曲,并感受到了蒙古族歌曲的韵味和旋律特点,教师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首先,教师对歌曲的难点处预设不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句,但歌曲气息不容易把握,切分音及一字多音处的演唱还有部分同学唱不准。其次,教师的讲解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在教学环节中,有拽着学生学习的痕迹。相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主动性不强。教师个别问题的提出不够明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充分地备好课,做好预设。

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辨别东南西北,第二部分在教室内进行学校示意图的绘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师大胆地将上课的地点定在学校的操场,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大量的活动、游戏,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积累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有一定的方向感,并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在学生获得具体感知后,到教室里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将具体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图,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反思8

 本节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蜜蜂之家的情境,让幼儿在欣赏蜜蜂之家的同时找到身边的图形。借助幼儿已经的生活经验分辨六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幼儿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次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幼儿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幼儿的动脑、动口、观察等能力。

  二、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本环节我通过介绍介绍造房材料,引导幼儿观察“砖头”外形特征。想办法来帮助小蜜蜂盖房子来展开这个环节很创新但是对中班幼儿来说菱形和梯形最好要课前就渗透这两个图形的特征,为本环节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教师操作部分过渡句衔接的不够自然,在教学中语言应该做到简洁明了,用最简单的语句讲明操作过程,这是我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

  三幼儿操作环节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幼儿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这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幼儿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

  的活动材料。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边拼边说活动,使幼儿的手、脑、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幼儿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幼儿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实践活动。幼儿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幼儿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

  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幼儿去探索,这样就为幼儿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幼儿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幼儿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幼儿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我在及时总结,纠正孩子的错误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

教学反思9

  前几天,我上了一堂随堂公开课。课一上完,我就开始思考这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我自己觉得在上这堂课时起初有点紧张,后来能放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了,整堂课的应变能力也比以前强了一些。但我总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我暗暗告戒自己今后上公开课,首先要克服紧张这一大毛病。这堂课我还感悟到,夏主任在评课中也提到有一个亮点: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的特点和介绍这些龙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时,我能以梁龙为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介绍梁龙时是怎样运用列数据,打比方的方法形象介绍梁龙的`,并及时总结方法,让学生根据以上步骤学习其他几种恐龙的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但在交流反馈时,某些地方我引导得不够机灵,用了较长的时间,以致预设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究其原因自己对文本不够熟悉;对课堂生成问题灵活处理能力不强。我迫切地感到自己要钻研教材,要多听课,要动脑子提高自己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能力。

教学反思10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习“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教学反思11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教师,我认为,我很幸福。因为我特别喜欢每天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生字,学习我们中国人那最引以为豪的汉字。每次上识字课,看到他们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学得那样快乐,那样热闹,我特别有自豪感。我是他们升入小学后的第一位教师,我有责任将他们的基础“砸实”,上好属于他们的每一节课,尽量将我所知道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

  今天,我又上了一节识字课——《祝寿》,我认为这次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多种方法讲授生字

  因为讲的是第一课时中的后二十分钟课,所以采取了直接导入的方式进行新课讲授。通过提出“文中的小朋友打算用什幺方式为爷爷庆贺生日”和“这副对联是谁想写给爷爷的”这两个简单的问题,便将孩子们从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到本课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中。

  (一)字理识字

  长春版教材在编排上,字理识字是最为显着的特点。“字理”,即汉字的构字理据,是汉字的本质。目的是以此为载体,渗透汉字的构字规律,有效地联系字义,区别字形,防止错别字的产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汉字内涵的博大,知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汉字的发展中蕴涵中华民族的智慧,增进民族自豪感,并且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识字也已从一年级以字音、字形为重点转至为以字义为重点。因此,利用字理识字,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很适用。

  本课我对“庆”字的讲解,我先查找了“庆”的字义:拿着鹿皮,带着诚挚的心,向人家表示祝贺。可是如果直接向孩子这样解释,孩子会很糊涂,且教材中也没有出现“庆”字的字理图,所以我又查看了该字的繁体字,因为现在的许多汉字都是简化而来的,通过查找繁体字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教学线索。“庆”字的繁体字是“■”,繁体字中“有鹿、有心”,这便给我对“庆”的字义的讲解带来了最直接的帮助,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最直观的体现,课堂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但在识字过程中,我觉得字理教学的度还应该把握好,在教学时不应该过份强调字理。选择字理教学的字,一定是与儿童生活有关联、字形容易接受的字。千万不要把字形变化较大、儿童学起来吃力的字作为字理来教。字理识字不是在专门研究汉字学,只是让儿童了解一些粗浅的汉字文化,帮助儿童认识汉字并对汉字产生兴趣,使儿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图字结合识字

  低年段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还是很短暂,加之如果教学时仅单纯的让孩子扩词来识记、理解生字,势必会让教学形式显得单调,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的图片,对“庆”字的下一步教学采取了“图字结合识字”的.方式,分别出示了“国庆”“庆功”“庆祝”“校庆”时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但让孩子们了解了“庆”字的其他用处,还知道了这个词具体使用的环境。

  (三)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的优势在于,通过分析比较,从中找出规律,提高识字效率。由于本学期在第一单元《汉字家园(一)》中刚接触到“一字多义”,即“同字、不同词、不同义”,故使我在以后的生字教学中,便侧重注意了这一点。当我在教本课“孙子”一词时,马上便想到了军事家“孙子”,这两个词的出现,很快让我发现了它们的规律:“同字、同词、不同音、不同义”,所以我又出示了“兄弟”、“东西”这两组词,请孩子们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并说出这三组词中的特点。他们的解释很到位,回答得也很精彩,我很高兴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也巩固了我们对“同字、同词、不同音、不同义”此类字、词的学习,再次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我们国家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四)情境识字

  为孩子们创设具体的识字氛围,目的是让其更好地理解字词。在教“贺”字时,我没有直接问孩子们,“贺”字能用在哪些地方,或让孩子们给“贺”字扩词,而是为孩子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即在重要的节日或别人过生日时,你会怎样向他人表示祝贺。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他送一件礼物”,“我想给他打个电话祝贺”,“我想对他说几句祝福的话”。这时,我便将他们的回答相机提炼为“贺礼”、“贺电”、“贺词”等,这样的环节,不但给了孩子们自主的学习空间,也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为他人庆贺。

  其次,在指导书写“贺”字时,我也是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氛围中完成

  书写的。我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了一张带有虚宫格的贺卡,让孩子们再次重温“贺”字出现的环境,贺卡上还写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也为后面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学会为老人祝寿,做下铺垫。

  (五)游戏巩固生字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尊重儿童的“自动”,给儿童的“自动”留下空间和时间。通过游戏来发展儿童的天性,使其在游戏中得到教育,用游戏体验去取代“说教”与“静听”。游戏是孩子们最爱玩的,所以,最后在巩固复习生字阶段,我把生字贯穿在适合本课教学主题的游戏——读准词语,装饰蛋糕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装饰着,在游戏中进行了生字的温习与巩固。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让孩子们在充分理解“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句意基础上,运用此句,在老人们的生日宴会上给老人们送去祝福。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孩子们课后在我发下去的贺卡上面,写上对老人们祝福的话,在老人们过生日时,将贺卡送给他们作为礼物,从而达到学会为老人们祝寿的情感目标。

  二、拓展延伸

  在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基础上,我还注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倡导“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而长春版整套教材具有充分的开发性,给教师留有开发创造的余地。因此,我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拓展延伸。如由“庆”字拓展到对“吉庆有余”词语的积累;由“孙”字拓展到对“孙子”和《孙子兵法》的了解;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一句,让孩子明确“寿联”的形式、内容、读法,并从此副对联中提炼出了两个成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并带孩子们了解了“不老松”这种植物。

  但是这节课,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在讲解“贺”字时,孩子们说出了“贝”字旁的字和钱财有关系,此时,我应该让孩子们拓展一些带有“贝”字旁的字,实现归类识字。

  二、在讲解让孩子们为老人祝寿这个环节时,我让孩子们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副对联,为老人们祝寿,可是孩子们一下子不知如何表达,甚至说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我想,我的引导出现了错误,给孩子们的空间也太狭小了,不应仅限于让孩子们利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副对联来祝寿,而应提倡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此处的设计,我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孩子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作为一名孩子刚满周岁的妈妈,在每晚的备课中,着实疲惫;但在每天的教课中,却忘我陶醉;尤其看到每个孩子那满意的笑脸时,我十分欣慰。总之,在教学方面,我还会继续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吸取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12

  本课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为依据,以发展学生的投准能力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同伴交往、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利用我们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这一简易器材,开展了打保龄球——投篮——打靶——射门等学生喜爱的.滚、抛、投、掷的游戏活动。通过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在本课教学中,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练习中,未能对投掷的挥臂动作做具体要求,导致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一味追求投准而忽略了肩上屈肘和用力挥臂的动作技术的现象,但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以及适时恰当的点评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也能逐步掌握了正确的投掷技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把矿泉水瓶引进课堂,学生们竟然会爱不释手,在课堂上个个生龙活虎,尽情玩耍,学生们如此的兴奋出乎我的意料。在课后我深受启发,要是在体育课中,我们能多采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易的器材,自己创编些新游戏,我相信:课堂定会更精彩!

教学反思13

  《推敲》这篇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是诗人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也是“推敲”,启示人们在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

  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所以我在教学时,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多渠道引导学生感悟“推敲”的好处。

  首先,在揭示课题后,我尝试着做了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虽然是很简单的两个动作,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也学着我的样子,伸出手比划着,思索着……然后我问:你们觉得“推”和“敲”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在学习课文时,我充分地运用了文中 “贾岛敲门”的插图,让他们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同时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边读边想像,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来体会月夜的宁静,使学生对贾岛能即兴写诗的背景有了深入的理解。再看看图上贾岛的动作、表情,想像他此时的心情怎样,心里会想写什么,以此来体会他的斯文、礼貌,从而感悟出和环境、人物、事实相符的是“敲”字。然后,在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韩愈说的话,在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韩愈的话讲了几层意思,说明了用“敲”字的几点理由。引领学生走进现场,置身其中,想人物所想,说人物所说。并与前文联系,呼应开头,让学生深切感悟“敲”字的妙用。

  这样,从不同的途径感悟“推敲”,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就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人物的品格就容易充分地显露出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

教学反思14

  无意中,材料的结构敞开了,游戏的变化显露了出来,孩子们在“我就跟你(老师)这样飞” 的操作游戏中有了自由的发现,尝试变化的探索。他们主动挑战,完成了老师的操作要求后,将手中的'文件袋方向一转——请你(老师)跟我这样飞!如此,孩子又反过来观察和纠正老师以及其他同伴对变化后的位置群的确定。整个操作过程因为一个无意的发现,变得生动起来。

  孩子们的表达恰恰显示了他们在数学探索中摸索到的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数学,从来都不是板着面孔的知识。只要用心,与游戏牵手,放手让孩子操作体验,孩子自会发现数学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那一面!

教学反思15

  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有差异才有交流,由交流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接近“最近发展区”。本课中,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富有情趣的句子,再小组交流。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发现时,老师因势利导,适时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及交流欲望。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原来高高在上的指点型变成平等参与的合作型,老师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逐步深入文本,探究蕴含在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韵味。教师的平等交流换来了学生的积极的动脑动口,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教学反思12-31

教学的反思02-04

精选教学反思04-21

经典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5-17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03-01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03-08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

教学倍数教学反思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