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微课教学反思

微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7 11:16: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微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微课教学反思

微课教学反思1

  这个微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会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地读出准确值与估计值,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学重点是测量长度的基本步骤与读数方法。教学难点是读出准确值与估计值。

  1、设置了“认识这节课”一环节:物理与生活中有密切联系,关但键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对长度的测量与生活中对长度的.测量要求是不一样的,避免因“看似简单”而忽视这节课。

  2、讲解刻度尺的使用过程条理清楚:先了解“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总体有五步,再逐步讲解,层次分明。

  3、讲解的细节到位:如观察内容包括哪些;对刻度尺零刻度磨损的处理;出示测量实际图,具体说明准确值与估计值的读法;被测物体末端正对刻度与不正对刻度两种情况分别怎样读出估计值等。

  4、对比教学效果好:如零刻度磨损与未磨损的对比;正视与斜视的对比;估计值为0与不为0的对比。

  5,提供了“一试身手”环节练习刻度尺的使用。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践操作与自我评价能力。

  这个微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先端正认识,再“循序渐进”、“讲练结合”,既有侧重点,又注意突破难点,使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微课教学反思2

  曾几何时,我满怀梦想的投身于教师的行列,豪言壮语的说要干出一番成就,可终归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的成为一名教师才知道优秀的老师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的是点点滴滴,不管你站的多高远,做事也要从微处做起、、、、、、

  在这次的`研修中,我感受颇深,经历了两次的微课制作的过程,我都不太明白微课程是什么,微视频真的有效果吗?当看到微课专家对于微课程的讲解时,我顿然明白了真正的微课程是什么,好的微视频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1.微视频只围绕一个短小的知识重点进行讲解。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不需要花枝招展的环节,要的只是具体而微小的内容,真真切切的围绕重点进行的一系列讲解和练习。

  2.时间不必过长,10分钟之内效果最好.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的范围内最佳,超过十分钟注意力低下,教学效果远不如十分钟之内。

  3、微视频包含内容丰富。一个好的微视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一应俱全。各个环节都围绕一个知识重点展开。

  4、微视频的创作应立足发挥学生的实效性。作为教师不应该过分追求速度,一味的加快进度,只是不停的翻ppt,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掌握好适当的节奏。

  5、教师的讲解要亲切和蔼、生动。在微视频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的我想学,我要学。切忌教师语言不要过于正式,给学生压力感。

  或许可汗最初也没想到改变世界,但是正是他这微小的行为现如今却正改变着这个时代,或许我们每个人从微小的事件做起,不要抱着站得高,望得远的心态,真正从具体微小做起,那么微课的时代就离我们不远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真正投入到微时代中吧,让学习真正变得简单而有趣吧!

微课教学反思3

  洛克曾说:“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在执教《我爸爸》这本绘本,出示“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时,让学生看着图片来说说爸爸棒在哪儿?我想我应该引导好学生说好第一幅图,后面类似的图可以让学生自己看着图想说什么就什么,我作一些评价就可以了。课后我想还可以多创造情境让学生说,说完整的话。如:在讲爸爸很勇敢的图里。就可以让学生在看了爸爸飞过月亮后,让学生再进行想象“你们觉得爸爸还会做什么勇敢的事情呢?”

  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象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像、推理;不仅仅体现语言的价值,更是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认知,更是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儿童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像,做出种种猜想推测。在这里,孩子的推理也许与故事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更可以让孩子在同一绘本中,根据自身的体验解读出不同的图意,使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微课教学反思4

  本次微课程讲解的内容都是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软件,老师的详细讲解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资源的搜索,图片、文本、声音和视频的下载。

  在搜索功能上除了常用的搜索方法,老师又告诉我们如何更加快速和精确化的找到你要搜索的内容,遇到无法下载时我们可以点击文本下方的快照。

  图片文本声音下载对我们来说已是轻车熟路。但视频下载会遇到无法下载的情况出现,而老师推荐使用的硕鼠软件功能就比较强大。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免去了视频无法播放的苦恼。

  对于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下载后,老师又提醒我们如何进行保存,创建文件夹使我们的文件资源更加的有条不紊。其中提醒我们文件的保存不要放置在C盘,他会容易丢失或者使我们的计算机运行缓慢。

  对于我们平时备课要用到的资源下载,老师推荐的第一课件往的内容丰富且只要注册帐号大部分资源可以免费享用。对于我们经常使用的.电子书、ppt可见等有很全面,是值得推荐和使用的课件资源网址。

  通过本次微课程的学习,我又一次巩固了自己原来掌握的信息技术。同时获取了更多的资源。一定好好运用到教学中,让孩子们更加喜欢自己的课堂!

微课教学反思5

  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微课教学反思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9节,从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理论上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量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条件有深刻的认识。

  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用已知的规律从理论上导出,也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上一节课通过传统的打点计时器在物体自由下落的过程研究机械能守恒,但传统的实验方法存在几点不足:

  1、纸带和打点计时器表面、限位孔不可避免的摩擦,影响实验的精度;

  2、提纸带时的手会有抖动,很难保证重锤在速度从零开始计时;

  3、纸带上的点存在拖痕而较粗,影响处理精度;

  4、数据获取(测量)和处理比较繁琐,学生实验时间较长。

  我们的学生理论知识薄,实验能力更弱,必须充分正视这个现状,否则实验课将变得一厢情愿,完全达不到效果,甚至浪费时间。同时实验对认识物理、学习物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提倡实验,所以我们应当在实验课前做好充分的分析和准备。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内容,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增加实验探究与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

  因此,本节选择了一个简单而有效地特例:自由落体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要求学生要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及实验误差的分析,要求学生不仅从理论上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而且通过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认识,深化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侧重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实验中根据教材和学情调节了实验进程,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开放型课程观等新课改理念。

  最后感觉微课还是代替不了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如果在教具和实验仪器不充足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采取实验微课教学。

微课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贯彻“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教育理念和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育思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我确定为:掌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而难点确定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准确表述与证明。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推理验证,思维展示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在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终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总的来说,整节课的设计有理有法有据,既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又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了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觉得本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 教学设计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

  2. 在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在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师问题引领,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互动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分解、突破了难点。

  3.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最终实现学生的“乐学”。

微课教学反思7

  本课为这一章的收尾,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实验,使得课堂难点得以呈现。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是我能以生活中的飞机为基石,设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学生过渡更容易一些,同时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使得难懂的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现象在学生亲自体验中揭示出结论。这样对于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特点。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本身,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感受了物理知识的'科学价值。

  不足之处是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正确操作指导不够,有的同学战战兢兢,害怕硬币跳不过去,所以没有充分利用实验来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检测过程中有的同学有偷懒情绪,依赖组员,不积极动脑,而其他组员只看着,也没有及时记笔记,这点需要在今后的上课过程中多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做课堂的小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力争让学生在快乐的实验体验中学到新知识。

微课教学反思8

  微课就是一节的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在被用作在线、混合或面对面教学的一部分时,这些简短的课程就成为学习活动的点缀,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课程主题的学习。此外,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无论是在课程学习中间还是课后的复习,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概念和一些难以却要求掌握的技能。这种微缩型的课程是很有效的,因为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单一的主题上,减少了学生分神的机会。因为由学生控制播放,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想查看老师呈现内容多少次都行。

  微型课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它是教师自身对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查与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的分析或探索。个人微型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这种方式主要是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就组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种普遍现象或困惑进行交流、探究。进而为提高小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和落实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这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其意义和价值。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强调教师个体认识的深入和拓展;而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强调通过互动实现各自素养的提升,强调参与课题探究以及在探究中的态度。

  这些简短的微课可以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搜索课程来看,并自定步调的学习,他们可以任意停止和重访一个视频以确保达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这种形式也鼓励教学者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学会简洁。一节微课主要关注一个重要的点,提供自学重难点的机会。微课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使用,由于微课解释了基本的概念问题,就可以解放课堂的一部分时间用于问题解决和应用。通过这种途径,微课为点到课堂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之外观看在线的课程,在课堂上进行回顾和课堂活动,由此老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微课为观看者提供的一对一的临场感有如老师亲临,就像是老师直接跟学生讲话————这一点是大规模班级授课、拥挤的教室以及在线课程所没有的。

  微课能够很容易的被整合于课程之中,一是它能过多种方式被使用,二是它足够小能够被用到几乎任何地方。它能够能放置于课程网站上作为预告片,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提前观看。课前,它能介绍主题,提高意识或者激发好奇心。课后,它可以提供覆盖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讲解,甚至延伸到拓展部分。活动或者后续下达的任务能够很容易的被嵌入到一节微课中以便学生能容易的理解所呈现的内容。简洁的形式能够让老师快速的作出修订、调整和根据需要更新课程内容。某些情况中,这些微课就是可重复利用的资源,特别是那些讲解基本概念的微课,可以被多个课程和多个教师使用。在那些讲解难点的微课中,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中多次重复观看,在任何有利于促进学习的交互点上。对于希望改变传统授课形式的教育机构和教员们来说,微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一般来讲,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首先要确定研究问题,这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开端,更是关键一步!借用一句俗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微型课题研究因为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体或小组,存在着容易受到个人倾向的影响。容易偏离方向等局限性。微型课题研究关注微观层面的细微的教学现象、事件,更强调在案例研究中体察教育中的特殊行为或思想现象。通过这种途径,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找到改进策略。微型课题所研究的应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现象、事件。

  它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该问题困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该问题是普遍现象或典型问题,对教师具有实际意义。确定了研究问题,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才有了界定和方向。其次是筛选研究对象,它是研究顺利开展的保证。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因而需要师生的理解、配合。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这个微型课题,超越自己的个体经验而研究。选择对象不仅与问题典型与否有关,更与师生良好的沟通、足够的热忱密切相关。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但教师要根据师生特点确定双方合作、探究的方面、额度等。没有这个前提,教师很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也就不能获得实际意义。再次是进入研究情境。

  对于微型课题研究而言:个人研究,自己就是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自然可以得到原汁原味的资料;小组研究,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方案、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获得资料。能够直接进入教学情境是微型课题研究的捷径和优势所在。最后,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微型课题研究离不开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进行反思的过程,又是教师远距离与这些教学现象、事件进行第二次甚至第N次对话的过程。教师每一次分析资料、研究资料的过程,都是他与文本新一次的对话,都会产生新的认识和体悟,进而寻求合理的意义解释和问题解决方案。

  在分析研究资料特别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闭门造车,要让资料说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搜集到的资料编排成有序的现象、事件,让结论在动态的教学与分析研究中生成。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中还要注意对第一手资料的处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要科学运用资料显示的结论,在结论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报告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的概括性归纳。它既包括对现象、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又包括对现象、事件的论述性分析、研究和展望。微型案例研究需要在案例中翔实细致地展现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解决方案等,从而指导实际教学,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

  综合来看,微型课题研究不同于宏观的理论探究,它对于我们的教学有着理论不可比拟的实际意义。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脱离了宏观教育理论的指导,微型课题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切实地发现并进行微型课题研究,让微型课题研究永葆活力。

微课教学反思9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 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在天晴了的时候》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凤蝶儿”在悠然地闲游……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陶醉、向往,让我们走进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在感受清新活泼的雨后村景时,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诗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似乎在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解放,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堂课,我的思考有以下几方面:

  一、成功之处

  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很高涨,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阅读本诗。我想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们对于新字词达到了会写的程度,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达到了会背的程度,就连很差同学也能背下来

  3.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很成功。如:诗中:“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学生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基础知道它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他们进行练说。我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的话,相信我们的作文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新的提高。

  二、不足之处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有失误的地方,那就是对朗读的指导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情,依标扣本,统筹时间,利用钉钉的技术,把微课上好,让学生真正的收益。

微课教学反思10

  一、“微课”的组成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四)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三、 微课的分类

  (一)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如表1 所示): 表1 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微格课

  微格课,顾名思义,就是在时间、内容上都给予了高度压缩的新形式的课堂教学。近年来,教育行业流行一种课堂教学技能交流展示的新形式——微格课。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人去查阅有关资料,给“微格课”赋予一个科学而准确的定义语,只是想当然的作了上述解释。其理由如次:一是在所参与的微格课教学交流中,时间总限制在15——20分钟,比普通讲课时间节省了一大半;二是听课没有学生参与,完全由老师自编、自导、自演,在台上唱独角戏。

  一、评判标准

  一看教学基本功;

  二看教学理念及对学段目标的把握;

  三看对教材的理解与驾驭;

  四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包括课时任务切分是否恰当,对典型课堂教学细节的预设与处理是否可行);

  五看可预见的教学效果。

  二、上课技巧

  一般来说,微格课教学都不会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却要用20——25分钟的时间打动听众,征服评委,为此上微格课就得有所讲究,得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一)尽可能通过课堂教学凸显自己亮点

  尽可能通过课堂教学的某个或某些设计凸显自己在教学语言、教态、板书、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优势,让其成为自身课堂教学的一两个亮点。

  (二)通过典型课堂教学细节的预设与生成

  通过典型课堂教学细节的预设与生成,来具体体现自身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段目标的落实,对语文教学基本理念的践行,让听众触摸到可预见的教学效果。

  1.基本理念的践行与学段目标的落实,不可能临时抱佛脚的,得靠平时的教学惯性。

  2.教材把握,要点:①根据单元导语、文中小泡泡、课后练习题和文本特色语言快速确定课时训练点及其相对应的语言材料。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确定执教课时,并恰当切分教学任务,注意课时之间的衔接。③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用教材教”的重要标志不是看

  教学内容是否重构,教学设计是否创新,而是看是否根据选文的类型和功能,使重构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了选文“本源”(编写意图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功能,看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学”的行为和方式。“用课文学”具体说来:一学读,保证读的时间、质量,注意读的指导;二学说,既要注意交流的结果,更要注意交流的表述是否合乎语言规范;三学思,引导学生学习质疑的途径和方法——针对题目、语言材料、小泡泡等;四学法,即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五学知,包括语修逻文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六学评,评价自己,也评价他人,还评价文章人物、表达策略等;七学赏,通过对课文人物、感人故事、开头结尾、甚至课文中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的欣赏,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八学气,包括志气、意气、骨气、才气、气度等等。④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根据文本及学生实际,合理开发和利用相关教学资源。

  3.自我预测一下教学效果,主要看看预设亮点、教学操作、教学设计与三维目标的契合程度。

  (三)简单语文备课的基本策略

  ①读出一个课文主题,既要注意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又要注意学生自己的深刻理解;②找准一个结构总纲,作深入研究的起点,也作重要教学环节的起承与转合;③营造一个教学高潮;④安排一次课堂练笔(书写或是片段写作);⑤进行一些拓展延伸。

  (四)从课堂教学看教师身心的投入程度

  从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和师生的角色感,看教师身心的投入程度。

  所谓微格教学,最初本应是师范生学习教学或者检查师范生教学的一种方式。由于指导老师不可能用一个上午检查4位同学各一节45分钟的课,于是就借迷你的方式,搞所谓微格,即用20——25分钟上一节微格课,检查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一般20——25分钟也应该算是结构基本完善的一节小课——正常的课,按自然流程实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程序以及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等,包括充分的学生活动。微格课教学常在教学研究中使用。老师们就某一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块儿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操作方案,研究备课,然后由一位教师具体进行一定时间长度的教学,教学后再讨论小结,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既解决方案,再进行教学,直到问题的解决。而今,选聘教师或者进行教学竞赛初赛也常常使用这种微格课教学,省时高效。

微课教学反思11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微课即其中之一。如今,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已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运用,但其取得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很多一线教师纷纷加入微课有效运用的研究当中。作为一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近年来我亦展开了有关微课的相关研究,对于微课在中职市场营销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亦有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

  1.微课的概念界定

  何谓微课呢?胡铁生(20xx)在《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中提出:微课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张一川及钱扬义等(20xx)在其发表的《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一文中认为:微课是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通过简短的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记载并结合一定学习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资源。依据上述相关概念界定,我认为所谓的微课即指:以视频或音频为重要载体,根据特定教学任务,为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制作的简短而有效的教学资源。

  2.微课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那么,究竟如何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有效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2.1微课在教学重难点处的有效运用

  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存在很多重难点教学内容,进行重难点内容教学的时候往往会让教师感到头痛不已。我认为,对于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运用微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重难点内容。

  例如,执教约见客户这一重难点教学内容的时候,我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个视频片段:部门销售经理给小李一张王主任的名片,并告诉小李王主任是公司的一名大客户,需要他打电话下午2点约见王主任洽谈公司最新的采购计划。视频播放到这里我点击了暂停,并要求同学们讨论如何约见王主任才更加巧妙。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积极讨论,并给出了很多种方案。在学生积极表现之后,我点击视频,呈现了小李约见王主任的完美过程。与此同时,我又通过视频几个关键处的回放让学生总结了约见客户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通过直观展示,学生对于要点的理解明显更深刻了。

  微课在教学重难点处的有效运用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我经常运用微课进行重难点剖析。像在上述课堂教学中,微课为教学创设了真实情境,当中既有任务的抛出,又有任务的解答,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直观生动又有效的方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2微课在概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市场营销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要,深刻理解相关概念是学习市场营销学的`重要基础。为了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可以运用微课进行概念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授欲望、需要、需求这一组概念时,多数学生都是一头雾水,搞不清这三个概念的本质区别。书本中给出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起来确实很困难,但是运用精心设计的微课辅助教学,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尝试利用动画人物表达一个人在饥饿、寒冷、炎热等状态下产生的需要、欲望和需求,加上生动幽默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学生立即领会三者之间的区别,并能举一反三,一下子举出好多例子。

  因此,对于市场营销学中那些抽象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可以适时采用微课辅助教学,从而有效提升概念教学效率。

  2.3微课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我们对中职生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教学,最终目的即希望它们可以在今后中职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得以有效运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相当重视实践教学,理论结合实践方为有效教学之道。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其起到的教学成效可见一斑。

  例如,为了提高中职生的营销实践能力,我曾进行了这样一次微课教学:在促销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因为对产品认识不全面导致面对顾客时哑口无言,在自己做产品演示时不得要领,因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微视频,内容是某品牌柠檬杯的产品介绍,视频中展现了柠檬杯的生产企业、品牌文化、产品材料、竞争亮点及使用方法。声音与图像的结合及强烈的画面感,迅速吸引了学生眼球,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看完了整段视频。在之后促销演练中,学生对产品的介绍更全面也更生动,对于今后调查各种类型的产品情况时方向感更强了。在这种实践教学中,如果教师依靠传统讲解方法,学生掌握的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通过微课、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对知识点的诠释确实更全面而精准了。而且,当学生无法当堂掌握某一知识点时,课后还可以点播微课的形式进行自学,使教师的重复劳动减少,教学负担减轻。

  微课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师笔耕舌耘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它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任一恰当时间选用,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因此,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微课进行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成效。

  3.微课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运用的若干反思

  具体教学实践表明:微课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我认为,在微课运用过程中还需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

  3.1微课的选题要恰当典型

  微课的选题非常关键,教师千万不要为了微课而微课,不管什么知识点都想运用微课解决。市场营销专业中简单的知识点没必要制作微课,典型问题、疑难问题才是选题对象,如复杂的案例分析、重难点的透析、实践操作步骤等都适合作为微课的选题。有效的微课应当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情,选取恰当的知识点。

  3.2微课的制作要基于学情

  中职学生对于长篇大论的知识讲解毫无兴趣,注意力较难集中,因此微课对知识点的透彻分析必须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一堂微课时间不宜过长,5到8分钟左右最佳,短小精悍是微课的主要特点,越是简洁明了,学生掌握的效果越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的视觉冲击要强,最好动静结合;讲解要通俗易懂,声音响亮;文字使用量尽量少,少用枯燥的书面语,幽默生动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3.3微课的运用要选对时机

  我认为,微课只有在恰当时机运用方能真正体现出其有效性。例如,有些微课可以在新授课之前课下观看,用于做好相应的新课准备;有些则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导入视频、重难点点拨、典型案例分析等;更有些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如一些拓展练习、票据填写等。因此,微课运用虽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观看,但要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要注意选择在恰当时间用,前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起到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作用。

  4.结语

  微课在形式上要求微,内容上要求精,以微见大、以微见效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它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典型问题,以精巧的设计,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幽默的演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微课教学反思12

  在学期初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第一单元写景习作教学时,本人发现不少学生对写景的作文不感兴趣,也许是三年级的学生才开始接触写景的习作,因此不知该如何去写,所写的习作语言空洞,条理不清晰,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去写,致使习作的重点不突出。而写景作文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决定制作一个关于写景教学的微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颐和园》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篇写景文章,更是一篇很好的习作。在微课制作中,以《颐和园》一课的第二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在写这一段时,是怎样抓住特点写景的,最后以清晰的板书总结了写景的方法。并以学生对学校最熟悉的长廊做了小练笔的拓展。从这节微课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要想制作出一节质量高的微课需要细心、用心、精心地去挖掘教材,还要做到语言精练,授课内容通俗易懂。

微课教学反思13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预习工作,可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起来时,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下面是我上完课后所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学生对于实验的心理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目标。在进行实验探究一:什么是浮力?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两个小组顺利完成了实验,其他的小组只是机械的模仿,却没有真正的去贯彻实验精神。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学生面对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材,却不知道怎么进行实验。如果我提前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的话,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可是在实验之前如果都告诉他们了,还有自主探究的必要么?这也是很难两全其美的。

  第二,在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对于怎么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么去处理实验数据上也是感到很茫然。我本以为学生在经历了第一个试验后会把“称重法”测浮力的计算方法学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实验数据处理上,可是仅有极个别学生想到了。在我的一再引导下,学生才慢慢的明白了。还有在处理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时又被卡了一下。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杯、水总重减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结果。

  第三,课堂引导方式要更具体化。

  我发现笼统的提问引导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无所是从,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比如刚开始,“你怎么去验证一下你所做出的猜想呢?”问完这问题后,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了,不知道自己学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设计实验计划。之后我换了一种方式“如何去收集溢杯排开的液体并测出它所受的重力呢”。这样一来,学生会有目标,有目的去做了。

  其实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并不觉得这一节课是失败的,因为从中我有所收体会和收获,更多的是教训,这对于我以后教学能力的提高会极有帮助的。

微课教学反思14

  微课教学反思在“教育新常态”下,我校大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校对我们进行的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备受关注,微课已经成为日常教学中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微制作课”被提上日程而且予以高度重视。

  为了实现翻转课堂,跟上先进学校的步伐,我校进行了微课培训工作也举行了微课大赛,通过这些活动让我知道了微课到底是什么该怎么用,从思想上给了我们一次启示与引领。包括后期的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让我校教师大开眼界。为了实现翻转课堂,我校打造了智慧校园即微课云平台。此平台的运用,主要要求教师上传制作的微课,平台功能很强大,教师、学生、家长都有各自的空间。

  教师可以上传微课,供学生观看,学生有疑问时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且可以利用题库布置作业从而实现翻转课堂。目前,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让全部的班级实现翻转课堂,但已建立了翻转课堂实验班,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逐渐熟悉、理解和认可这种教学方式,我们一起努力尝试着改变,每踏出一小步,就意味着进步了一大步。

  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许多老教师感到力不从心,这也成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一种阻力,在这个问题上我校充分发挥了年轻教师的优势,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小组,以点带面,让信息技术方面较强的年轻老师去帮扶、培训那些在信息技术方面较薄弱的教师们。很荣幸,我也成为了信息化小组的成员,这是领导对自己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所以自己要不断地在信息技术方面给自己充电,然后将这种能量传递给其他教师,为我校信息化建设出把力。为了能跟上学校改革的步伐,我还要继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新,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微课教学反思15

  一、复习引新,揭示概念。

  1. 我们调查了20xx 年至20xx年的每月天数。回想一下:这些年份的每月天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除了2月以外,其余各月的天数都是相同的。

  有的年份2月是28天,有的年份2月是29天。

  2. 引新:

  根据二月份的天数,这些年份可以分成几类?怎么分?

  生: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分一类,这些年份二月都有28天;20xx年、20xx年分一类,它们的二月都是29天。

  3. 揭示平年和闰年概念:像上述年份中,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4. 说一说:我们调查的这些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教学反思:自然地引出了“平年”“闰年”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次分类思考的活动过程;积累了思维活动经验。】 二、自主判断,探寻规律。

  1. 出示1997年至20xx年的2月份月历卡。

  根据每年二月的天数,找一找: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并用“平”或“闰”字样在旁边标出来。

  2. 指名汇报。板书如下:

  平 平 平 闰 平 平 平 闰 平 平 平 闰 平 平 平 闰

  3. 找规律。

  从1997年开始,大家读一读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有没有规律?能否读出来?

  生(读):平平平闰 平平平闰 平平平闰 平平平闰。

  谁能说一说,从1997年开始观察,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平平平闰”一组一组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教师同时圈出:平平平闰)

  像这样每4年为一组,从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组的第1年是什么年?(平年) 那如果从1997年向前数第100组的最后一年呢?【教学反思:要求学生以“读”助“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不断试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探索规律的过程。当学生能够按照“平平平闰 平平平闰……”每四字一停顿、有节奏地读出来时,就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平年和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适当地向前、向后联想延伸:“像这样每4年为一组,从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组的第1年是什么年?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如果向前数第100组的最后一年呢?”这样,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平年和闰年“排列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判断闰年的一般方法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三、应用规律,构建算法。

  经过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平年和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那就是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应用规律,就能判断某一年份是不是闰年。比如,要判断20xx年是不是闰年,怎么想呢?

  方法1:从20xx 年开始依次向后写,平平平闰。

  方法2: 20xx年按照每4年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列式计算:20xx÷4=504(组)。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20xx年按照每4年分成一组,可以分成504组。但第504组里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方法是看不到的,怎么办呢? 因为第504组里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方法跟黑板上的“第一组”排列方法是一样的。“第一组”里最后一年是闰年,所以20xx年也应该是闰年。

  你认为以上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接下来,判断:20xx 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观察这些竖式,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余数的都是平年,而结果没有余数的都是闰年。)

  (出示“你知道吗?”材料)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为了方便,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四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来,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通常,每四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

  指出:通常公历年份是4 的倍数的是闰年。并说明,如果是整百年份,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教学反思:以判断20xx年是不是闰年为例,鼓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或“写”、或“算”,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无论学生选择“写一写”“数一数”,还是“算一算”,都是基于对平年和闰年排列一般规律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自主建构。 对比优化“ 计算法”作为判断闰年的一般性方法。接下来,学生在继续判断“20xx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或闰年”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思考和体验,进而发现“结果有余数的都是平年,而结果没有余数的都是闰年”。最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材料,整合经历探索发现的深切感受和丰富体验,不仅理解了平年与闰年“规定”的合理性,而且实现了判断“方法”的有效建构。】

【微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微课教学反思02-02

微课教学反思14篇02-04

微课教学反思15篇02-19

微课教学反思(15篇)03-31

云课教学反思02-28

《复习课》教学反思04-14

讲评课教学反思02-13

复习课教学反思02-09

识字课的教学反思04-10

练习课教学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