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热门]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
本课的成功之处:
1。设计思路较清晰。表现在:一、把课本知识高度整合;二、针对主要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三、设计知识结构图对知识进行整合、提炼。
2。目标意识很强。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3。非常重视直观教学。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加强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的疆域对比、长城等图片的运用等。
4。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自主学习环节、合作探究环节等等。
5。试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如合作探究中两个假如的.提出针对学习的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回答的方面很广,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6。形式灵活。如对知识的温习、加深理解用奏折的方式;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用写颁奖词和知识构建的方式等。
7。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
几点不足:
1。学法指导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把自学内容、方法和时间都给学生提示一下,学生自主学完后,再留出几分钟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疑问提出来。再如学习方法上可以用数字归纳法、谐音归纳法等多种方法,像秦灭六国的顺序,可以谐音为含(韩)着(赵)委(魏)屈(楚)咽(燕)气(齐)。
2。评价方式要多样。除了老师的及时评价外还应让学生评价。
3。板书设计不应欠缺。板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应省略。
4。课件可以进一步精简,教材中有的图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灯片展示。如郭沫若评价焚书坑儒的那段话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即可。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2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得不够扎实,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张骞通西域这一部分的教学其实应该做得更好,我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搞活起来,比如把张骞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让学生来描述;或者以张骞为记者进行追踪报道,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关于丝绸之路的教学,如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丝绸之路,我应该用多媒体展示出地图,让几个学生按照地图来重新走一下丝绸之路。
3、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讲讲关于东突事件等。
4、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
5、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看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做一名与时俱进、知识渊博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3
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本周,我参加了本组的公开课讲课,从教学设计到评课过程中大家对我的建议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首先,由于之前没有讲过历史的公开课,在讲课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许多优质课的视频进行观看,为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知道从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的重要意义。从这一层次上说,本课的学习目标基本上已经达成,但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的欠缺。我的课程设计流程基本完善,从视频导入丝绸之路,到后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及一带一路等对中国的影响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突出的几点在于:
1.重点部分强调不到位。重点的部分强调两到三次都不为过,我对重点部分的强调很少,可能学生听过之后,瞬间就忘记了,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依然不清晰。
2.课堂衔接与过渡比较生硬,在课堂用语及衔接语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时要注意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使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3.结合目标设置活动。课堂活动最终要服务于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也设置了诸多的活动,如:想象张骞拜别汉武帝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果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路线;为张骞纪念碑写一段碑文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巩固了目标的实现,但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结合似乎没那么紧密,要更加强课程与活动之间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开课的讲解,都是对自己莫大的帮助与提升。从备课到试课再到上课,以及后续老师的评课,每一个环节都比我们平时上课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讲解背后发现的问题也比我们平时上课发现的问题多得多,之前的时候对讲公开课有一种很大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讲的差,怕自己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现在讲公开课虽然依然恐惧,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改正过来。同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对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以后我要把备课内容更精细化,重点更加突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现出一节高效而精练的课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4
通过本课教学,感受最深的是: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去实现。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的旧观念向“教学生如何学”的新观念转变;
二是由过去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
三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注入式、填鸭式向启发式、探究式等演进。
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完成课程目标,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1、教师课前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本课历史史实丰富、生动,容量大,而教材编写又比较简炼,如果学生不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单靠课堂想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是很难的。课前作业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预习新课,要求学生理解本课讲什么(大标题-昌盛的秦汉文化),是怎样来讲的(四个子标题-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王充和《论衡》、司马迁和《史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了解每个子标题的基本史实,从而使学生理清标题关系,形成粗的知识链和基本史实。
二是要求学生根据预习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识,利用百度搜索网络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识。
2、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问题的角度。例如: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许多学生只答了一点,继续深入没有了,但是经过老师指导如何思考问题的角度后,则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回答出来
3、教师备课要整合、开发资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媒体资料展示太多,设问过繁,拓展太深,表面热热闹闹。课后问学生学习效果,则一脸茫然,而真正需要解决、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掌握。本课有许多教材外的资料,如果都去讲解,事实上是不可能,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即使那样,也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和初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结构,对教材和课程进行再一次整合、开发,但要突出重点。同时设问要适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启发性引导相结合。
4、充分利用网络来辅助历史教与学。本课有很多历史知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部分,网络提供了历史教材无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网络优势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学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创新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5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贯穿了“人本”的教学原则,着重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运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这节课中“学”“思”“练”三者结合,形式多样。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加强了迁移知识的能力。
3、教师和学生是处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促进了学生主体与教师的协同成长,打破了原来沉闷的课堂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忽视了边缘学生。
3、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
历史发展有一定线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本来面目,有些时候可以教材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历史基本问题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
教学改革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我相信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2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3
原本以为《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选学课,我没有必要讲,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况且这一课比较枯燥,也比较简单。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并非我所想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历史剧表演的尝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了历史,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小了,以往枯燥的历史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在创作历史剧的过程当中,师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老师适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甚至为了设计一个时间,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公元前110年作为剧本的背景时间,这样才能将书本中导言中的材料与第一目治理黄河的材料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一活动,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促进。
第二,视频资料的恰当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在查阅视频资料中,我在无意间找到一种以FLASH形式出现的教学视频,该FLASH《汉武大帝》,比较适合学生口味,同时,这个动画开始的三个画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对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做了充分概括,对学生认识汉武帝这个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服装与场景,比如匈奴、马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人的生活及汉武帝的事迹。说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此种形式的教学视频,甚至有时还嗤之以鼻,以为纯属小儿科的,可是通过实践,此类视频倒是挺能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何乐而不为呢?
讲农业的发展环节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有关农业发展的农具图片、耕作图片,也进行了讲解,有一张图片中的耧车立马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立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开始讨论这个耧车为何“长三只脚呢?”最终,还是“回答问题专业户们”道出了心声:三只脚的耧车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同时耧车又翻松泥土把种子全部覆盖上了。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4
通过本课教学,感受最深的是: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去实现。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的旧观念向“教学生如何学”的新观念转变;二是由过去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三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注入式、填鸭式向启发式、探究式等演进。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完成课程目标,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1、教师课前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本课历史史实丰富、生动,容量大,而教材编写又比较简炼,如果学生不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单靠课堂想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是很难的。课前作业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预习新课,要求学生理解本课讲什么(大标题-昌盛的秦汉文化),是怎样来讲的(四个子标题-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王充和《论衡》、司马迁和《史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了解每个子标题的基本史实,从而使学生理清标题关系,形成粗的知识链和基本史实。二是要求学生根据预习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识,利用百度搜索网络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识。
2、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问题的角度。例如: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许多学生只答了一点,继续深入没有了,但是经过老师指导如何思考问题的角度后,则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回答出来
3、教师备课要整合、开发资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媒体资料展示太多,设问过繁,拓展太深,表面热热闹闹。课后问学生学习效果,则一脸茫然,而真正需要解决、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掌握。本课有许多教材外的资料,如果都去讲解,事实上是不可能,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即使那样,也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和初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结构,对教材和课程进行再一次整合、开发,但要突出重点。同时设问要适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启发性引导相结合。
4、充分利用网络来辅助历史教与学。本课有很多历史知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部分,网络提供了历史教材无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网络优势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学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创新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5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习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6
今天县教研室人员来我校进行达标课验收,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并给与指导,收获颇丰,体会如下:
1、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好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延伸,加强前后知识、中国史与世界史。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广泛阅读书籍,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水平。精心研究,潜心教学,用心课堂。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7
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材料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方面:在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时,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尤其是说说他们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时,学生的反应特别积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关注历史的,我们有理由对历史教学充满信心。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8
本周我在七年级四个班上了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反思如下:本节课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收效很好。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同学们直观地感觉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这段历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记忆重点知识,充分说明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图,得出他们的体质特征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山顶洞人的.进步。
由于学生未作很好预习,对本课知识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没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以后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9
“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激起学生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迁都洛阳,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在迁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本课精心设计一个历史短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改革的措施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出来,如果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一背,难以获得具体的认知,也增加学生负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科学记忆,本课先开展一个活动:缩句游戏,让学生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在轻松气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具体内容。历史短剧表演:《一个北魏官员的一天》,颇具新意,让学生再次穿越时空隧道,再现历史场景,体验作为生活习性日久的北魏官员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这些改革措施。把学生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认识到当时改革会遇到一定阻力。最终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课又设计“你我之见”:评价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还是少数民族改革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交流。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后适时加以引导,联系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活动,猜谜语、小调查、历史短剧、缩句游戏、你我之见等活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采用剧本形式、第一次采用非学案形式、第二次在初一年级进行教学。
一节课下来,觉得几个做的成功的地方:
一、教材的处理。
将需要解决的三维目标融进剧本,让两汉经济的发展状况用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
二、问题的设置。
本节课依然采用基于问题模式的教学,将三维目标分10个问题展现出来,10个问题,分成三个层次。其中较为靓点的设置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导、以及一句话展现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即底9、10两个问题的设置。关于各行业之间的关系,是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这样的人展现形式,还是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两汉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各行业相互驱动的关系,并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劳动行为展现出来,从而感受到那个时候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采取选答问题的方式。
考虑到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思考,我打乱按序回答的常规,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节课中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从而极大地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
一、容量过大。
这可能是我长期初三备考养成的不良习惯,总觉得一节课就解决一两个问题是在浪费时间,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依然违背了25分钟注意力集中度的红线。
二、将问题的设置与剧本的表演没有有机的结合。
如果将剧本的表演和问题结合起来、穿插开来,这样可能对于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更有帮助,有些学生对于剧本的兴趣是很高的,但苦于没有表现的机会,也就打消了他们的后阶段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参与程度。
三、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够广阔。
我一直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虽然在第一节课没有很好地表现,但我依然觉得可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既然验证了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却没有很坚决的贯彻在这一届课中,而是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问题的产生,没有给他们以表达的时空。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1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4分钟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就用了12分钟,打乱了预计的安排,好在及时做了调整,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体表现略讲一下,从而为后面的步骤顺利实施赢回了时间。
2、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讲解徭役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寓意问题。在讲鸿门宴问题,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并进一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学以致用的作用。
3、将教材的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延伸,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从而超越了教材。
4、环节的过渡方面也是处理的比较轻灵、流畅。比如导入设计、从秦暴政过渡到大泽乡起义、从秦灭亡到楚汉之争的过渡,这些小安排还是收到不错的效果,让整节课连贯,紧促。
5、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效果较好,通过自主检测反馈的信息感受到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
(二)然而这节课操作下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引导。这个环节由于该班学生可能突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一时不能适应,弄得自主提问环节有些冷场,学生提不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提问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2、一节课的容量过大。可能长期呆在初三的缘故,这节课忽略了七年级学生不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的`“红线定理”。本节课除了8分钟的自主学习和8分钟的自主检测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时在让学生紧张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有疲劳感。
3、板书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将课堂总结进行的较为仓促,而没有落实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纵横向联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升华。
4、本节课图像信息的处理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太适应的。
5、成语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总的来说,这节课收获还是蛮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遗憾。好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课堂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2
根据学校的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这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对于复习我自己认为这几种方法很好:
1.整理题列举题。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连线题。用线把相关的'人事连接起来。
3、制作大事年表的方法,也适合于各个学习阶段。
4、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上复习课,教师不能只就题讲题,而应该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找出各部分的联系。历史内容庞杂,因此,复习时尤其注意环环相扣,形成复习链。
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是整个复习链的起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不应只局限于识记,而应引导学生寻找联系点。只有这样才能理清知识,连点成线。
历史线索则是复习链中的关键点。历史线索对学生识记知识有极大的帮助。更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历史线索。
复习时,应该注意各部分的前后联系。复习前面的知识时,及时进行必要的铺垫,为后面的复习埋下伏笔。而后面的复习,则要不断照应,反复深化,使复习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3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河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 点的突出。
2、上了两节课都感到课堂练习达标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3、学生在发言方面,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4、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第一课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4
学习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把握两点,
第一点:区域在亚洲,
第二点: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
学习日本大化改新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知识:大化改新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并对改新的内容要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来把握。结合大化改新的时间及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公元7世纪中国正是唐朝时期,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日本这次学习对象是谁了。强盛时的中国是日本学习的榜样,而近代社会落后的中国成为日本侵略打击的对象,这样的反差给学生如何的.教训与启示呢?这是我这节课内容的一次升华,在谈启示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能切中要点,能够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这些都是日本不断进步、强盛。但有些同学在语言组织、语言精简方面仍需提高,这对以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5
在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
这节课成功之处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2、在讲授陈胜吴广起义时,设置情境教学,还原大泽乡起义的场景,让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3,在导入中,用民谣引导学生探索秦暴政的表现,也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实际教学中,该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够紧凑,导致课堂前松后紧,拓展、巩固时间偏少,《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使用不够充分等。
2、对难点的突破做的不好,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区分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不同性质,而且在讲到巨鹿之战和楚汉之争时,学生混淆了这两个战争。
我认为教学案的编写要注意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善和发展教学案。努力避免一体化教学案的使用给学生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3-26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5-24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04-14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4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5篇)03-31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5篇03-28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03-22
历史教学反思05-15
历史教学反思06-27
历史的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