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5 10:16: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必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在学习“分数墙”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数(同分母或同分子)大小比较的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对小学生而言,直观具体的模型对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帮助。利用“分数墙”可以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和分数的`加减计算(同分母)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形象再现相等分数,并作直观探究。

  在教学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发现课题,同时引出学习方法“观察、发现”。

  2、通过提问,学生回忆学过的分数知识,利用分数墙演示,直观形象地再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分子或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并利用分数墙验证所学的知识。

  3、通过小组合作,在“分数墙”中找相等分数,脱离分数墙,在相等分数中寻找规律。二次合作学习,展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4、通过练习的设计,体现三个知识点的整合,不仅对知识作一拓展延伸,同时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感受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教材,用活教材。首先,从“分数墙”主题图再现旧知,进行复习整理。静态的主题图学生不容易观察,利用媒体使静态变成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视觉器官,在观察中发现寻找相等分数的规律。其次,对教材程序的处理:教材先比较分数的大小,再同分母分数加减。现改为先同分母分数加减,再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最后寻找相等分数。目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2、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创设了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异分母的分数加减两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相等分数,运用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有机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整个教学设计我是按照以下三点要求来写的: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

  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

  二、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其中,交往意味着关系的平等和主动的参与,互动意味着民主的对生活与合作的建构。在本课中,学生之间合作了两次,一次是讨论平角是不是角。还有一次是合作探究平角、周角与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的讨论、研究,大家得到共同的发展。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教学中缺乏动态生成资源的处理技巧,如何合理准确利用生成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在以后教学中应加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二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角的知识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介入一种新的数学学习工具“量角器”,所以要求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给定的一个角的度数的大小,要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学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来。本单元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渗透了两个新的知识点:平角(180°)和周角(360°),借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物及图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应用自己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学会拼出特殊的角度数来,比如:90°、135°、120°、180°等。

  学情分析:

  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分类,都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折叠、演示较好的完成本单元所学内容。还有少数学困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学习工具也能基本完成这单元的学习任务,具体表现在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所画出的角的边不直,度量角的.方法不准确,造成量出角的度数有较大误差,画角的时候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和一条边不能完全重合,画出角的大小有误差。还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上的两排数字理解混淆,一排数字是的角度是有0刻度起到180°,一排数字是由180°起到0刻度线。需要教师指导强调射线在端点的哪一边,或者说角的开口在角的顶点的哪一边而定。

  组织教法:

  本单元内容是借助学具“量角器”和三角板等直观的学习工具,将数学中的角度引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上的角的特点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

  指导与实践给本单元学生学习内容带来了方便。教师在课堂上编出一些学生容易记忆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如“量角画角都一样,中心顶点要重合,边线射线是一条,角的开口方向不一定,角的度数是唯一,平角原本一条线,不过顶点在中心,周角一圈很特殊,角的两边一条又重合”。通过这些使学生易于理解的口诀引导学生对五类角的种类加强记忆,从而掌握。

  不足及改进: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的较多,个别学生浮躁,在度量角度数和画角时,由于粗心,使较容易的画图常常出现错误,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学习较粗心的学生,逐步转化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具较为单一,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这些课堂演示的内容较少,给学生的直观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弱,内化知识的能力变弱。需要教师多制作教具,制作出较为优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直观性较强的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今天我讲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感觉教学效果不太好,反思教学过程,感悟颇多。

  早就听有经验的老师说过,这堂课不太好上,学生们接受的要慢一些,今天看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来教学设计就有点生硬、过程无趣,学生迟迟找不到感觉和好的方法,只有一步一步慢慢引导。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就是试商。

  课上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孩子们能够说出要先从最高位开始除起,最高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

  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时,学生已经有了口算的'基础,在试商时,学生按老师要求先把想的内容写下来,例如:24560=? 想:604=240,240最接近245,所以商试4。再例如:18929=?想:把29看成30的话,306=180,180最接近189,那么商试6。接着还需理解两位数除法中,前两位不够除时,看前三位,商写在个位;而当前两位够除时,就要先除前两位、商写在十位,例如:31815=?就是这样。通过多次巩固商书写的位置和除的顺序的基本问题学生基本解决。之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教学时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

  课上,特别针对试商、调商进行了大量练习,尤其是对于除数是24、25、26等的题进行了强调,例如:19526=?把26想成 25,258=200,所以商试7。之后巩固记忆254=100、255=125、256=150、257=175,258=200等。

  课后,通过学生的作业,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又进行了针对性的练习。另外,在做完题后,让学生加上了验算,使其能够自我验证,自我检查,反而出错的几率小了很多。然后还让学生每天花上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为笔算打好基础。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乘法》 这个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同化,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乘法》在教材中是分成两部分进行学习的。其一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二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口算和笔算。在教学这两节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呈现情境——根据情境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交流评议——适当总结——巩固应用。在本单元中,除了新知学习,还安排了4节练习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体相同:简单回忆、梳理——有效练习(三个层次:口算、笔算、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反思。

  第一,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评议中提炼出算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次乘得的积没有和十位对齐;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前面的数相乘后没有把乘数末位的0添上去;当然还有竖式计算时口算错误的。当这些错误与正确一同呈现时,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丰富、生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比较辨析,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第二,练习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拓展,综合性强。苏教版国标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学时很方便。我在教学时,尊重教材、尽可能地采用教材上的习题,同时还适当补充、拓展了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中先讨论了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再学习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先通过画一画,比较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几种四边形的`之间的关系,再探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学生应经掌握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了角,长方形,正方形,对一般的图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第二,这一单元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孩子的感性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注意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运用三角板、尺的技巧比较欠缺,所以特别注重了加强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同时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通过让学生验证平行、判断平行,归纳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从而学生能够用图表表示各种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一定要掌握两种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所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联系具体实例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

  通过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使我更深地认识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在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要进一步学习用1格表示1个单位和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格表示多少个单位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等过程。例1侧重于1格表示1个单位;例2则过渡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体会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们在教

  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第一单元

  1.1认识毫升教后记:

  认识毫升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升的基础上继续要学习的比较小的容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在饮料瓶上、果汁杯上、食用油桶上接触过毫升,但是对于1毫升有多少,它与升之间的关系是多少,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丝毫感知,因此我在教学时先复习升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巩固建立升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同组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发现这两个单位用在容器上的大小不同,然后尽量多做活动,掂一掂,倒一倒让学生体验指定的毫升数,在滴一滴中体验1毫升有多少让学生开放思维体验成功建立毫升的表象。

  1.2认识容量和升教后记:本课主要认识了容量单位“升”,学生能初步的知道升是计量液体容量的多少,并且知道还可以用字母“L”表示,它和我们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有所区别,也有所类似,例如填合适的单位名称,单位换算,判断对错,解决问题里都会出现这类题目。首先让学生感知一升有多少,通过实验,让学生也能理解大约有两瓶矿泉水那么多,但很多学生对升还是不太熟悉,这要让学生学完本课后在生活中慢慢感受容量,知道一盆水大约几升,一桶水大约几升。

  1.3升与毫升练习一教后记:本课是学习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进行练习的,主要让学生练习单位之间的转换,知道1升=1000毫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0升=(10000)毫升90000毫升=90毫升,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容量单位的比较大小。课堂中我选择了一些填合适的单位名称,有些同学还是对升与毫升没有概念,这提高只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慢慢体会。

  第二单元

  2.1《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教学反思数学今天教学《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两位数除法》,可以说又前进了一步。但今天学下来,有些学生思维出现了紊乱。因为上一节课,学生试商是直接估计“几百几十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十”的,因为商是一位数,可以这样思考。但今天这节课商是两位数了,不能直接估计了。所以要试着引导学生从归纳“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入手,来突破难点。结果一节课下来,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灵活应用了,但不行的学生,就是在瞎蒙。现在还发现学生错的比较多的地方是:乘的得数不知道写多少,比如1×30,明明知道答案是30,但写道竖式里面有人写3的,还有人写300的,看来对除法计算的步骤来不是十分明确,这是受到了上学期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影响,上学期学得时候有局限性,没有为今天的学习打好伏笔。

  2.2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教学反思数学今天教学《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两位数除法》,可以说又前进了一步。但今天学下来,有些学生思维出现了紊乱。因为上一节课,学生试商是直接估计“几百几十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十”的,因为商是一位数,可以这样思考。但今天这节课商是两位数了,不能直接估计了。所以要试着引导学生从归纳“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入手,来突破难点。结果一节课下来,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灵活应用了,但不行的学生,就是在瞎蒙。现在还发现学生错的比较多的地方是:乘的得数不知道写多少,比如1×30,明明知道答案是30,但写道竖式里面有人写3的,还有人写300的,看来对除法计算的步骤来不是十分明确,这是受到了上学期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影响,上学期学得时候有局限性,没有为今天的学习打好伏笔。

  2.3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教后记:本节课主要是对除数是整十数的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计算进行巩固和练习,学生对判断出商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容易错,但有关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递等式计算是首次出现,所以计算的正确率低,还需多加练习。

  2.4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教后记:

  在教学中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并把整十数就写在除数的上面,帮助学生试商。结果在练习中好多学生就用商去乘整十数,还是强调的不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学生在一边列竖式用商乘除数算出结果,这样错误就减少了很多,还需多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5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练习课教后记:

  本节课进一步练习用四舍五入法来试商,第4题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把除数看作与他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学生方法掌握了,但多数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的较多。在教学第5题时多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再计算,练习内容不是很多,重点掌握计算方法,个别学生还需单独辅导。

  2.6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记:

  本节课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三年级时学过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和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进行这些复习是有必要的。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因此我在教学重点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讨论的结果有2种,方法1:先求每个书架有多少本书,再求每层有多少本书。方法2:先求2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再求每层有多少本书。我紧接着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这2种解决方法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并且这2种方法间还有一些联系,除以2再除以4也就是除以2乘4的积。在教学后面的检验时,可能学生对于检验是头一次真正接触,我又安排的太少,所以学生对这一块比较薄弱。今后再加强。

  2.7综合练习教后记

  本节课是综合练习,第15题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突出四舍五入法试商,提高学生计算技能,第16题主要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发现并简单总结除法性质的规律为17题做准备,但学生做17题还是有困难特别是最后一题,要交给学生简便方法,学生做题时还是不够灵活,对应用题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掌握较好。

  2.8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调商)教后记: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除数变小了,初商就可能偏大;初商偏大就应该将商调小后在计算。学生在刚接触调商计算,会出现不同的错误,但本节课我认为关键是强调当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时,应该把商调小计算,这样学生在做题时会慢慢理解为什么要把商调小再计算。大多数学生在计算时都要调一下商,所以做题很慢,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商,我们要求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调好商之后再写在作业本上。

  2.9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五入调商)教后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是5、6、7、8、9时,可用五入法来试商,把除数的个位“五人”后再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出现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与除数相等的情况。商小了,要把初商改大。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内容后,在z练习上比原来多做几步,要先算到最后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才能确定商是否正式访问确,在刚学到五入调商时,只能让学生多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再计算。

  2.10练习四教后记:

  练习中第9题主要是对比练习,分为2个层次:第1层次是左右两组对比:左边两题都是通过“四舍”法试商,右面2题是通过“五入”法试商,比较后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什么情况下要把除数看做比它小的整十数来试商,什么情况下要把除数看做比它大的整十数来试商。第2层次是上下2题对比:上面的题目不需要调商,而下面的题目需要调商,这里仍然要强调用乘法检测,直到余数比除数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仍不够,速度也是两极分化的厉害。

  2.11练习四(2)教后记:

  这节课让学生练习计算过程中,在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就有些学生不知该怎么计算了,要明确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不够除就看被除数前三位,商是一位数,计算过程中加强训练学生的乘法和退位减法的练习,应在刚上课时让每位学生练习几题,以提高计算正确率。解决问题我让学生自己读题,先写出算式,再找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一题思考题仍有学生不能理解思路,对一般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2.12商不变的规律教后记:

  本节课主要是

  1、先让学生从直观入手,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接着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表中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4、让学生按照这个规则找出不符合的例子,发现出0要除外。这节课的难点就是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这一规律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2.13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后记: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竖式计算,这里的一大难点就是余数部分,进行简便竖式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掉几个0,在写横式得数时,商不变,余数就填上几个0。强调多些遍仍然有一些学生看竖式照抄竖式的商和余数。

  2.14整理与练习教后记:

  教学时先提出问题: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计算?发现了什么规律?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速度太慢,试商调商不灵活。

  2.15整理与练习教后记: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提高,也使学生更加深入更透彻的领悟和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同时学生对题目的进行归类的能力也有一定提高,对连除的实际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今后继续加强有挑战性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单元

  3.1观察物体教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有接触,前面学的是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现在学的是前面右面和上面,在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改过来,从前面观察物体基本上没有错的,从上面观察物体有错的,但是不是太多,错误的情况大多是没有认真看,认真思考,如果让孩子真正到物体的上面去观察,相信正确率会大大提高,但是毕竟不能总是这样做,要不然孩子怎么发挥空间想象力呢?

  3.2观察物体教后记:本节课是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我重点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要正对着所要观察的面,必要时可以调整实身体的姿势,使目光大体集中在这个面的范围内。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形状。练习中画出看到的图形画右面图形时错误较多,要多练习多观察。

  3.3观察物体教后记: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而在前面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较多的学生容易将横着摆的图形与竖着摆的图形相混淆,因此需要让学生用正方体实际摆一摆进行实际观察思考,从右面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从而在认识的基础上真正掌握并走出误区。

  3.4观察物体第四课时练习课教后记: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大部分学生来讲,是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拓宽了视野,发展了空间观念,对事物与视图之间的转换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仍然有部分孩子不能真正领悟,一直处于茫然的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我还不能放弃在适当的时间继续对这小部分的学生尝试用其他方法或方式来开拓他们的思维,尽个人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第四单元

  4.1这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较多,是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课,所以在课堂上用ppt课件演示,整体思路是从数据的收集(调查单)——数据的整理(统计表和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分析)进行新课,统计表和统计图重点是它们各有哪些部分,要注意什么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征、作用(为了让学生感兴趣,联系实际讲故事)。

  4.2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教后记:在数据的分段整理时发现有不少学生不能做到认真细心,统计的数据错误率很高,所以根据提供的数据填写统计表,我就嘱咐学生在对应要填的统计表方格下面用铅笔画正字整理数据,然后数出笔画数填在上面的统计表中,最后把用铅笔画的正字擦去。还有一点容易错的是统计的日期老是忘记写。

  4.3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课教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在作图方面和统计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是还有少数学生忘记写日期和标注数据,还有的学生在绘图时没有条形,只涂上阴影,针对这些“小事”还需要加强训练,做到精细化,同时要培养学生自居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4.4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课教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对于统计的过程掌握较好,只有三两个学生忘记写日期和标注数据,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对于语言的完整准确表达还是有一定难度,以后还要加强对事物和解题思路的分析讲述等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培养学生自居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是在三年级学过的内容,本单元是在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列表,先整理条件,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学生应先掌握列表,再解答。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会独立列表解答,但在教学检验时,学生不太理解,通过把结果代入的方法检验,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来检验。一般用代入的方法检验。列表整理,解答,检验,提高解决问题计算的正确性。

  第五单元第2课时

  这节课主要教学归一问题,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逐步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列表分析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从表里面的变化中找出不变量,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实质,从而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正确快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期中也不乏存在个别学生滥竽充数,假装学会,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训练。

  第五单元练习课1

  本节课着力引导学生巩固列表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不管具体的情景怎样变化,列表的方法都是有必要的,从而能够自觉的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信息,整理好以后,自然比较明显看出数量关系是怎样的,进而达到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第五单元练习课2

  上节课已经对列表整理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练习,学生也已经能根据信息整理,并且认识到列表整理的价值,但是仍有个别学生认识不到,觉得多此一举,还有的学生认死理,所以需要让孩子多多的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与思路,在交流中体会有关策略的特点和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第6单元

  第一课时。

  可能性在二三年级已经学过,对于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已经能做到,但是利用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利用他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与否,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

  第6单元练习教后记:学会了可能性的大小,学生能判断出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大,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小,什么情况下可能性相等,能熟练的掌握可能性的知识点,但在做题时,还会有些学生不理解题意,出现这样的错或那样的错,只能让学生在做题中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

  第7单元

  第1课时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部混合计算,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即可所学的内容,很自然的就迁移过来,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三步计算的方法,但是也有少数学生该照抄的数与符号老是抄错,或者计算时需要在演草之上列竖式计算的只用眼睛看,觉得心算的快,其实不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错误率很高。

  第7单元第2课时

  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体验。

  第7单元第3课时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在掌握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基础上练习解决问题的,在做这样的题时,应先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再分步解答,最后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很多学生把第二步省略掉了,在列式时有少括号的现象,也有出现不加括号,而先算了那样的,多让学生理解,在分步熟练的基础上,最后列综合。

  第7单元第4课时

  这节课只是在原来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括号,我在教学前先画了两个圈,中间画了一个人,问:怎样出去,回答,先出小圈,再出大圈。然后直接出示例题3,有学生认出来中间有一个前面我们没有学的符号“中括号”,并且说出了这节课我需要告诉大家的有关计算顺序的规则。整节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第7单元第5课时

  带小括号的带中括号的都学过了,学生计算时错误率很高,有的该照抄的看不清,有的括号里的得数还没有求出来就把括号去掉了,有的计算很简单的题算错,还有的是运算顺序明显不对。这节课练习非常必要,通过练习,情况有所缓解。

  第8单元

  第1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辨析时,有的学生受有限长度的影响,认为,觉得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那么直线比射线长,还有的学生认为两条射线相比的时候,不一样长,有的长有的短,他觉得这两条射线都同时把无限长的那一端同时去掉,有多出来的一段的那条射线就长。这两种错误的认知,都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无限长的概念。

  第8单元第2课时

  这节课量角的时候学生能做到第一点:”两重合“但是读数时老是出错,原因就是终边对的刻度线有2个数值的刻度,在读数时没有看准内圈还是外圈,我就让学生从起始边的0刻度开始,手指着刻度动起来,逐步指到终边的刻度,再读数,错误率明显降低,效果较好。

  第8单元第3课时

  本节课在导入环节中,主要采取让学生闭目想象,老师的描述画面的形式,然后用笔把想象中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画在纸上,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对学生感知图形位置丰富了表象,同时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然后把出现的位置关系归纳起来,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了正确的轨道上。接着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类的方法(即按什么特点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进一步感知“相交”“不相交”,既渗透数学思想,又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第8单元第4课时

  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直角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在教学画角时再三强调画角的方法仍旧有人不按照“套路”走,老是在“差不多”的情况下随意画角,总是差个I度或2度,对于“差不多”这种习惯实在要不得。

  ——

  第8单元第5课时

  学生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用量角器要注意的四点,特别是要看清内外圈。

  第8单元第6课时

  在教学时,认识”互相垂直“花费的时间较多,到后面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明显时间不够,力度不够,并且这节课太拘谨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去主动探索新知,如果我制定好自学目标,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今后再吸取教训,在一定的基础上放手给孩子,相信孩子,雏鹰一定会展翅飞翔,翱翔高空。

  第8单元第7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画垂线,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不同的工具画垂线如在方格纸上、用量角器用三角板等方法,让学生明白画垂线的关键是画出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再教学画垂线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上垂直符号。

  第8单元第8课时

  整堂课学生都在画图操作中进行,有的学生没有作图工具,有的不知道如何摆尺子和三角板,有的根本没有听懂怎样画平行线,反正是什么样的情况都出现了,在作图过程中,甚至出现了随手就画的现象,学生的习惯相当差。

  第8单元第9课时

  本节课是垂直和平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画垂线掌握情况不错,但是对画平行线掌握情况就不太好了,甚至出现学生对题目要求审题不清的现象,把要求画的平行线画成了垂线,或者,把要求画的垂线画成了平行线。错误较多。

  第8单元第10课时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学起来比较有兴趣,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比如在例3的教中,计算140÷26,学生多数采用了把26看作30的试商办法,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把26看作25来试商,学生在计算中也发现这样可以减少试商的次数,使计算速度加快,但是这种算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也较高,所以教学中不应强加给学生,而应顺其自然,随着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增加,学生会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学生试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在这种情况下,四舍五入法就显得不适应了,因为所取的近似数与原除数误差较大。尽管教学时已给学生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练习课中,在学生应用“四舍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试商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试商的方法,如:4512÷47 136÷26首先让学生确定商是几位数,初商在哪位,然后让学生讨论: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试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①同头试商法:如4512÷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这道题,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般,所以直接商5,比较简便。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试商的速度。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在读大数的教学中,数中间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读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因为读的时候,有时0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些0读一个,有些0不读;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对于这部分内容课前我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多方查阅资料,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了许多解决的办法。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读法技巧的指导,先分级,再按先读亿(万)级,后读万(个)级;亿(万)级的数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读完以后加上一个“亿”或“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上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学生对于这么长的语言很难一下子记下来,在总结时我和孩子一起编了通俗的儿歌:读大数,先分级,亿级、万级到个级,亿级读完要加亿,万级读完要加万,每级末尾0不读,中间有0读一个。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在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很好的`掌握的本课的知识。

  学中仍出现的几种现象:

  1、读完亿(万)级后,部分学生还是忘记写上“亿”或“万”字;

  2、个别学生的读数里大小写混在了一起。

  针对以上的现象,在以后的练习中仍需要反复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7月3号,我给市级骨干上了一节数学课。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第七单第一节课的内容《温度》。下面,我就这节课,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想。这节课我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温度。

  让学生感受到温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上,我创设了“两瓶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冷和热——感知温度,从而导入本题。

  二、了解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找温度。

  这个环节,我也是从生活中的温度出发,以“冰箱窗口上的温度数据”引入,让学生会读温度,知道零上、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写法。进而介绍温度计、0度的教学。在这环节上,我第一次上课时,并不是这样设计的。经过教研员们的指导,让我体会到,温度来自于生活,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去寻找温度。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温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处处存在。

  三、比较温度,感受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这个环节,是最让我头疼的。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是特别的好。由于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要过高。必竞还差半年多呢?所以,我就先出示两组温度,一组零上,一组零下,通过标温度,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比较零下和零下的温度。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们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会了怎样比较温度。能够掌握了比较温度的一些规律。其实,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还给了我一些建议。出示:两个零上的温度,两个零下的温度,0度,大胆放开,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发现温度之间存在的规律。但是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大胆的去尝试。最后我选择了放弃。有机会真想尝试一下。

  四、观察地图,总结南北、东西的温度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上,让学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了解我国的天气情况,渗透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位置”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确切地描述某一建筑相对于参照物的具体位置需要涉及到方向、角度和距离的问题,这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因此,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学生能用“正北、正南、东北、西南”等方位词进行描述,然后我又改变自己的位置,让刚才的几个同学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学生发现我的位置变化了,他们相对于我的.位置也在变化,于是我就指出本节课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因此,我们在分析物体所处的位置时一定要弄清以何为参照物。

  接着,我让学生画出方位坐标,指出: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那么,东南和西南方向呢?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是否有西偏南等方向呢?于是就指出,在平面图中,是以南北为主要方向,因此,其余的方向都是以北偏×,南偏×而命名,西偏南等方向就无此说法了,其实,对于这一点,个别学生的观念无法转变,因此在“练习十二第2题”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以林峰塔为观测点,玉龙潭其实是在林峰塔南偏西60°方向,但是一些同学就偏偏量了玉龙潭与正东方向的夹角度数,我抓住这一典型错例,就进一步强调建筑物如在参照物的北偏×,南偏×方向,那么我们所要量取的角度就是建筑物与正南或正北方向的夹角度数,学生欣然接受此法,从后来的作业来看,没有出现夹角度数错误的情况。

  总结下来,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主要的错误就是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时,计算和单位名称方面有所疏漏,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安排这一方面的练习,学生缺少对旧知的复习,以后应在新课之前全面考虑。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首先,非常感黄主任能够给我和大家提供学习的机会,通过本节课,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师生互动;同时,看出黄老师良好的基本功,字迹清秀、语言简练、赋予激情,总之,这是一节师生有共同收获的课。谈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

  1、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老师在课堂中呈现了丰富的课件、大量的学具和教具,这就为学生的参与创造了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眼、脑、口、手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了学生的双眼,让学生会看,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让学生会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会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会做。

  2、根据教学的内容,恰当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脚本的设计、课件的制作,科学合理,为完成教学目标,分散教学难点,突出重点等问题的解决真正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课堂上,通过课件的不断的演示变化,学生时而聚精凝视,时而豁然开朗,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体现了良好师生的互动。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课堂中的激情投入,生动的语言深深的感染着学生,学生自然会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听讲专注,发言热烈,对不同的学生回答,教师给出不同的评价,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给学生以鼓励、赞赏。师生良好的情感共震,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出愉悦的心境,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正是我们常规课所希望的。

  4、体现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是新课标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自主的学习意识。

  5、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

  心理学表明,人的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是情绪低落时的2倍。教师课堂启动的设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情,通过生活中的实物线(铁轨线、斑马线、激光线)来提取数学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使枯燥的图形自然就会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又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进入愉快的学习状态,这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正负数”被《标准》列入第二学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作为小学数学的一个全新的内容编入了新教材中。“小学生学负数,行吗?”“负数成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该怎样认识,怎样教?”这对于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认真领会新教材的意图,明白了《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教学是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体会到负数与原来学的数的意思不一样,逐步体会量的相反意义。

  有了对新教材的上述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在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

  本片段设计了几道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回答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记录得分与扣分的情况,通过创设这个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学的正负数。

  二、借助信息,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我根据负数的特征及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以大量的生活信息为载体,让学生体会到正负数和生活的联系以及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数、0、负数的知识结构。

  三、深化对正、负数的认识。

  该练习的设计具有思考性、灵活性、开放性和趣味性: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活动过程中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正负数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变通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正负数的意义,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希望:希望每位同学每天的学习收获都是正数,而没有负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一个略小于整十、整百的数的简便算法,能够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

  2.在将生活中常见"事理"提炼为简算"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让学生在这一提炼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简算的算理。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为"算理"配个生活原型,将抽象的"算理"外化、物化,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顺利地理解、掌握简便算法。

  教学用具:

  面额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币若干张、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下面的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数或数百数?

  6919710488299406

  2.填空。

  78=80-( ) 99=100-( )

  201=200+( ) 87=( )-( )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人民币收进、付出的计算。小红的妈妈开了一个小商店,星期天她去进货,留下小红在商店里卖东西,大家来看小红碰到了什么情况。

  二、实践探究

  (一)教学例1、例2,加法的简算。

  1.实践

  (1)投影显示"一区":这位顾客应该怎样将钱搭配起来付给小红?哪种搭配方法最简单?

  一区

  一位顾客要买一桶油,价钱59元。

  二区 原有= 100元 10元 1元 1元 1元

  172元 收入= 50元 5元

  2元 2元

  三区 原有= 100元 10元 1元 1元 1元 收入= 50元 10元 付↓出

  师出示面额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币若干张,学生讨论得出最简单的搭配方法:1张 、1张 、2张 。

  (2)投影显示"二区""原有"行:小红原有多少元?

  投影显示"二区""收入"行:卖掉这桶油后,小红共有多少元?学生列式(师板书:113+59)并用竖式计算结果(投影显示:现有172元)。

  (3)小红和顾客之间有没有更简便的收付方法?

  ①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顾客付给小红1张 ,1张 ,小红找还。

  ②验证:一生扮演小红,身边有钞票:1张 、l张 、3张 (共113元)。一生扮演顾客,付给小红1张 ,,1张 共60元),小红找还。这时小红身边有 172元,与笔算结果相同。

  2.提炼。

  投影显示"三区"。

  (1)请同学们把小红收、付款的情况按"原有、收入、付出"的'顺序口述一遍。(原有113元,收入60元,付出1元。)

  (2)小红收入60元,付出1元,实际收人多少元?为什么要付出1元?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重点小结第二问:小红应收入59元,先收入60元,多收入了1元,所以要再付出1元。

  (3)将口述的小红收付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板书:113+60-1)。这个算式与113+59的结果相等吗?能否直接口算出它的结果?(板书:113+59=113+60-1=172)

(4)联系收、付款情况,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实际意义。

  学生口述后师小结,突出"付整找零"的思想。

  3.反思。

  (1)观察算式"113+59=113+60-1"思考:①为什么原来加59现在改为先加60,而不是先加50、70或其它的数?②为什么加上60后还要再减而且是减去1而不是其它的数?

  (2)学生思考、讨论得出:①60是最接近59的整十数。②原来加59,现在先加60,多加了1,所以要再减去1。

  4.演绎、概括。

  (1)出示:276+98=276+( )○( )=( )

  ①怎样填?②为什么这样算?

  (2)观察、思考:①这两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共同点?②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13 + 59 = 113 + 60 - 1 = 172

  276 + 98 = 276 + 100 - 2 = 374

  略小于 整十

  一个数 + 整十整 = 这个数 + 整百 - 多加的数

  百的数 的数

  5.应用。

  完成例1、例2后的"做一做"。

  (二)教学例3,减法的简算。

  1.实践、提炼。

  明天是妈妈的生日,爸爸去商店想为妈妈买一件生日礼物。根据他带的钱和商品的价钱,同学们看看,买什么合适?

  投影显示:

  爸爸带的钱 100 50 10 5 商品价格 套装 戒指 项链 皮鞋 ↓ ↓ ↓ ↓ 280 97 1160

  58

  (l)(买戒指)爸爸带了多少元?买戒指后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

  生观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165-97=68

  (2)想一想,爸爸应怎样付钱?营业员找回多少元?你能用算式表示出爸爸"原有、付出、找回"这一付钱的过程吗?口算这个算式结果。

  生口述爸爸付钱的过程并用算式表示:165-100+3=68

  (3)营业员为什么要找回3元?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结:应付97元,现在先付出100元,多付出3元,所以找回3元。

  (4)上面两种算法结果二样吗?哪种方法好?

  板书:165-97=165-100+3=68

  (5)联系爸爸付钱的情况,说一说上面这个算式的实际意义。

  学生口述后师小结,突出"付整找零"的思想。

  2.反思、概括。

  (1)讨论:①为什么原来减去97,现在改为先减去l00而不是减去200或其它的数?②为什么减去100后再加3,而且加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

  (2)想一想,如果买皮鞋,应怎样付钱?找回多少元?还剩多少元?你能列式并很快说出结果吗?

  生答师板书:165-58=165-60+2=107

  (3)观察、思考:

  ①下面两个算式中的减数有什么共同点?

  ②算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165 - 97 = 165 - 100 + 3 = 68

  165 - 58 = 165 - 60 + 2 = 107

  一个数 - 略小于整十数目的数= 这个数 - 整十数目的数+ 多减的数

  百的数 的数

  3.应用。

  完成例3后的"做一做"。

  三、练习巩固

  1."算理"专项训练:练习十第1题。

  2.简便算法基本练:练习十第2、4题。

  3.变式练习:练习十第3、5题。

  4.引申综合练:判断对错。

  124+ 98=124+100-2=222…………()

  167+201=167+200-1=366…………()

  275-199=275-200+1=76 …………()

  432-202=432-200+2=234…………()

  四、课终总结

  1.一个数加上(或减去)一个略小于整十、整百的数,怎样算简便?为什么这样算?

  2.本节课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的简算的算法上有什么共同规律?引导学生比较、总结:都是先将略小于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数计算,然后再调整: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即先算整、再找零。这样可算得又对又快。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6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4-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1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23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23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2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1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