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5 15:54: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反思15篇[实用]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教学反思15篇[实用]

化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由浅入深,从学生已有的日常经验和化学常识中抽象出有关概念和原理。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探究过程。

  通过对浓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催化剂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自己动手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掌握了知识,非常好。对于实验,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每个小组真正能做的'实验最多两个,所以很多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学生并不能亲眼看到,也只能相信别人的结论,而少了自主论证的过程,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这值得我们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再不断的改进,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拓展的“同一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我们这样认为,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来完成,完全可以以一道练习的形式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进行思考,有兴趣的同学应该很快找出规律,这样既让拓展了他们的知识,有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用探究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可能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效果会更好。

化学教学反思2

  教学中要精选例题、习题,优化习题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最直接的应用就是解题,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就必须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我们要做到精选例题、习题,优化习题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首先,要结合旧习题,与新教材进行整合,拓展新题型。新教材的习题更注重与生活、科技、社会的联系。为此,我们要多研究新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分析其命题目的、命题特点、题目难度等,然后整合旧教材中的有关习题,编写新教材题型的变式练习。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习题。习题的设计应从课程标准和学生两方面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其有针对性。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既不拔高,又不降低,设计不当就可能会影响学生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习题讲解要注重过程分析,注重方法的培养和规律的总结。讲解时,要讲活讲透,不要就题论题,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训练。一题多解的`灵活,是学生思维的发散源,可以训练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多层次的认识问题,多种方法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多题一解的归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有序性、综合性。

化学教学反思3

  本年度,我担任高二(5)班和高二(23)班的化学教学工作。(5)班是化学选修班,(23)班是化学必修班,针对这两种类型的班级对化学学科的不同要求,我在备课上亦有所侧重。选修班相对来说对化学教学和学科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上我投入了绝大多数的精力。而必修班只考《必修1》《必修2》《选修1》这三本书,我们现已复习完了《选修1》《必修1》,《必修2》将在下一学期进行复习。相对来说,教学要求较低,只需按照教学要求和20xx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说明进行教学,不求教学的深度。在班级里我盯了几个有实力冲刺A档的学生,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在化学上达到B档或B档以上。这是我工作的目标,也是同学们下学期学习的目标。

  回首刚刚结束的这一学年度,我觉得自己有得亦有失。有得在于自己在化学教学的业务、教学基本功、化学多媒体教学的熟练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12月份连云港市“课堂教学现场会”在我校的召开,让我们有了锻炼自己、磨练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本说让星期五上午第三节课有课务的老师多准备,到时候可能有很多的校长推门听课。说实话,当时觉得自己挺倒霉的,怎么偏偏摊上这课了呢?很是紧张,心里面也直打鼓。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得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不能给自己丢脸,更不能给学校抹黑呀!!于是便紧锣密鼓的投入到这节课的准备中了。备课,修改;再备,再改;反反复复的不知修改了多少次。从素材的准备、课件的制作、教学案的编写以及课堂达标练习的选题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天早起晚睡,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把这节课上好。磨课时我将自己编写的教学案递给嵇友路组长和管保文老师看,讲述自己对这节课的设想和构思。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就开头的引入、学生活动的`设计、中间教学环节的衔接以及过程中教师归纳性语言的描述都一一进行敲定。在临上课前两天,分别在高二(4)(7)(8)进行试上,每上一个班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最后时间还误差两分钟,又与老教师探讨、揣摩,最后进行敲定。最后上课时,无论是教学环节、课堂容量、课堂时间的把握上都恰到好处。得到了我们全体高二化学组的老师和所任班级学生的一致好评。这节课打磨的经历让我感悟了许多、亦收获了许多。在此期间我虽然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我认为值得。我告诉自己:我有能力做好学校交给我的每一件事;我有能力上好我的每一节课,只要我努力。今后我会继续脚踏实地的做好学校交给我的每一件事,上好每一节课,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和学情的指导。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也就是说,化学中的许多内容是需要记忆的,只有记住了,你做题才会联系到相关的知识点,比如说某些物质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某些特殊的反应或反应中某些特殊的现象等等都需要我们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慢慢的长期积累,积少成多,做起题目或思考起问题便简单多了,否则便无从谈起。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他们也便跟学着做。会学才能学得好,你要是不会学,就会事倍功半。与此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典型的解题方法,与学生读题、审题、破题,这样无形中便教会了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有时受时间限制,某些题目会讲得比较快,导致了部分基础较差的或反应比较慢的同学跟不上。对此,我也很是着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能看着这些学生不管,让他们掉队呀。课堂上我也经常鼓励他们如果有少数听不懂的或跟不上的内容,下课要跟我讲,我会重新再给他们讲一次。有的同学会来,而有的不懂也不来。我调查了一下,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①下课后问同学便懂了;②似是而非,不懂装懂,懒得再问;③对学习不积极,不想问;④想问,但找不到时间。我想下学期着重在这一点上下功夫,一方面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讲课或平时讲题目的时候慢一些,让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跟上我们的教学步伐。有时想想也挺无奈的:想讲的慢一些,可课时又不允许;有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可又有一少部分同学跟不上。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只有在课后的时间上想办法,有时间多找他们谈心,激励他们多问,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

  教学中,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多与学生们接触,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特别对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对他们多给予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

  当然,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我的急脾气就得好好改改,不能动不动就发火,这样不好。有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对,遇事不能太急,要冷静,多想想学生的好处,即使遇到一些违反教学常规的事情,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去解决,不能一味地训斥。学生还是要多表扬,多激励一些比较好。下学期我打算在这方面好好改正自己。

化学教学反思4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化学教学反思5

  我从初中开始对化学就特别感兴趣,大概是老师启蒙的好。从那以后我几乎是用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学习化学,因此我的化学基础比较好。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下面就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不论学习什么,首先得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自学动力。

  一方面,老师的引导很重要,这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在一开始接触新学科就能对它产生兴趣;其次,我们要自己去培养兴趣。化学涉及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我们还能自己动手做厨房小实验,完全可以把实验室搬到自己的家,多做些有意思的小实验,不仅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还能引起我们学习的兴趣。如下面这个小实验:

  清风点灯

  实验用品:

  (1)药品:白磷、CS2

  (2)材料:新小蜡烛、小试管。

  实验步骤:将绿豆粒大小的'一块白磷放入小试管中,加入约1mlCS2,振荡试管使白磷溶解,用滴管吸取溶有白磷的CS2溶液滴到新的小蜡烛捻子上,拿扇子或书本对着小蜡烛扇风,可看到小蜡烛自己点燃。

  多接触一些这样的小实验,就能大大提高自己对化学的兴趣。

  二.注重基础。

  学习化学的关键在于打好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做保证是很难使自己在这门学科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基本的概念一定得深刻理解,万不可一知半解,因为化学上有不少概念判断题,如果对概念含糊不清的话,失分率就大了,而这些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如果这些分把握不住而想通过别的题来补是很难的。化学的题目一般是这几个板块:1.选择题;2.填空题;3.推断题;4.实验题;5.计算题。要想得高分,选择题最好一分不失;填空题的分值一般不会太大,只要平时基础好、积累得比较多,做题的时候仔细些是不会失分的。平时考试的推断题和实验题都离不开课本的基本实验,因此也不会太难,只要平时上课注意听老师在实验部分的讲解,自己下去多巩固就没什么问题。计算题基本上不会考察技巧,不过如果在考试中适当运用技巧就能节约考试时间,能多检查几次,减少错误。当然,这只是应付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高考就没这么简单了。不过,再难也不会脱离基础的东西。

  三.多巩固。

  因为化学的学习中的知识点多而杂,必须经常巩固,不然就会出现知识点的遗忘,尤其是在考试前的复习一定要仔细,万不可在考试中出现某个题目似曾相识却想不起来的情况,这样一来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二来还会失分。因此,平时学习过程中,把自己不会后经过问同学或老师弄懂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学习心得记录下来,复习的时候心中就有数了。不会出现不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看起的问题。

  四.多交流。

  多和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多向别人请教,别人问自己问题也应该告诉他,既是教别人的过程,也是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大家共同进步!

  今天先说这些,以后慢慢谈,呵呵,这里的学问多着呢!

化学教学反思6

  高一新生常感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差别很大,总会有一段时间茫然不知所措,从而失去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障碍,甚至厌学。这就造成高一上学期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呢?下面谈谈我在这学期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做好实验,认识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二、温故知新,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子曰:温故而知新。我先安排两个课时,指导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类型,打好基础后,再进行反应及能量的教学。在教学中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学生熟知的化学方程式入手随着学生知识的拓宽,适时讲授新知,并在联系中加强应用,从而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如在将“离子反应”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书写常见的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再从常见的中和反应,氯离子、硫酸根的鉴别等典型的反应入手反复演练,既巩固旧知识,又理解了新概念。

  三、更新观念,加强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讨论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其积极思维,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敢于与同学们争论,在争论中自我判断、反思、矫正。但是许多同学习惯于被动记忆,专等教师讲授,不会主动探究。长期以来,教与学的双方习以为常。为了改变现状,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加强探究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我认为运用好教材中的“讨论”,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问题的有效、便捷的途径。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后教材中及时插入“讨论”:这两种的分类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以往教材中这个结论是直接给出的,而新教材用这个讨论替代了原来的结论,让学生直接通过讨论得出,达到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运用好教材中的讨论来启迪学生,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慢慢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科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高一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我们去事件,去研究。

化学教学反思7

  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大题目。如何操作实施,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首先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可以拓展的空间,激励学生在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才是有较高教学效益的课堂。在&“双层次教学&”教学实际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出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从操作层面上

  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教学设计要密切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密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让学生有话好说,浮想联翩,有感好发,产生共鸣。

  (一)激发情趣,点拨话题

  如:在《爱护水资源》一课的引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你们假期有没有和父母出去旅游呀,都到过我国的哪些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呀,那里的山水还依然清澈见底吗,有没有被污染,如果有污染,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理?

  (二)联系生活,点拨实践

  如:在《水的净化》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从你家的自来水的水龙头中流出的水是浑浊的,你会怎么净化它?

  (三)指导探究,点拨思维

  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过程可以体现分子是可以不断运动的?

  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贴近生活。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实践服务的,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用生活理念构建知识,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作业生活化,真正实现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二、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干劲,使学生全身心地到学习中。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抑制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交流信息、互相启发的机会,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1.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每堂课都要紧扣重点,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学案。通过学案,学生就可以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实实在在地感悟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真谛。

  2.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间互助、交流,建立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小组合作中来,可将班级所有成员进行分组,形成合作小组,还可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并且对每个成员分配合作学习中的任务。为了确保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和同学们可制定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新授课课上合作学习实施程序和任务:

  ⑴、课前独立预习学案:教师下发新课预习学案,课前完成。

  ⑵、课上接受教师合作学习任务后:

  ①依据学案内容独立思考,确立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

  ②由组长组织自然过渡到小组内互助,针对学案上简单问题进行简单梳理,针对复杂问题要重点对待,共同讨论、研究,确立共同答案,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③学案问题小组间交流,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形成共识;

  ④针对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拓展知识,应用知识,总结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点拨、小结。

  ⑶、课后整理和完善学案,最后完成学案,以备教师检查。

化学教学反思8

  教学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过程,教师通过反思能够不断的提高设计的能力、应付课堂上突发事件的`技巧,从而将教学机智发挥到最高,减少教学当中的遗憾,学生通过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最近发展区的知识与新的知识单位进行结合,提炼学习技巧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本节课力求营造一个互动的氛围,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实验的手段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合作当中使学生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当然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更要为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协同学生完成研究方案。学生也要通过反思明确知识内核。完善学习技巧形成创造能力。

化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难点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联系、判断方法。本节课由两张纸引入,一张纸撕碎,另一张纸用火点燃,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再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苹果切开后变色等,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然后通过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石灰石与稀盐酸的混合四个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教学中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问题,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课堂上提问发现还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化学变化,大米制成米醋是物理变化,还需要进行辅导、复习,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才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化学教学反思10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2-3分钟)

  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作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社会中的化学问题、为学生熟悉或愿意关注的科学史实以及高新科技等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可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教师以讲故事创设情境,奇怪的“死狗洞”与二氧化碳情境: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绘声绘色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二、出示路线,引导自学;(12分钟)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解答,要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研究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出示学习本课路线图,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交流,点拨释疑;(10分钟)

  可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通过讨论、实验去解决问题。还可以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师生归纳,拓展延伸;(10分钟)

  在教师精心策划下,引导学生按照所列出的提纲共同归纳所学的知识脉络、重点及难点。教师点拨学生在自学、讨论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给学生留出2—5分钟时间,回忆、整理一下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使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并自觉提炼学习方法与技能。

  五、自主练习,当堂达标。(10分钟)

  针对重难点,精选试题,习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当堂检测的习题要少而精,必须紧扣当堂检测的知识点,这样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检测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并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学习效果,对今后学习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出现问题原因而改进教学方式等等。

化学教学反思11

  初中学生是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为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固体的溶解度,是定量研究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一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抽象。做关于计算物质溶解度的习题时,学生经常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溶解度的涵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后,我提出问题: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你是怎样理解它的涵义的?学生很快提出:20℃时,氯化钠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36克。我说:“对,这是根据概念最直接的理解,还能怎么理解?”学生们稍加思索,纷纷举手,有的说:“ 20℃时,36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有的说:“ 20℃时,100克水里至少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还有的说:“36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为20℃”。至此学生的思维还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表面理解,这时给学生鼓励和充分的时间思考是很重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功”。我鼓励说:“很好,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后,有学生答道: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还有学生答道:20℃时,3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最少需要100克水。当学生能答到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升华。为便于学生思考,我把前面的`说法归纳后板书下来。这时,教室里异常安静,看着学生们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的神态,我进一步引导:“再想想看,还能怎么说?”有的学生又想举手,又怕说错,我鼓励说:“错了没关系,说说看”。不少学生说了几种,但与前面的说法大同小异。虽然是这样,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他经历了一个对知识加工的过程,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收获。

  这时大多数学生很难突破,我进一步启发:“20℃时,50克水最多溶解多少呢?”话音刚落有学生举手: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很快有学生接着说: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36:136。过了一会儿,又有学生说:20℃时,用36克氯化钠最多可以配制136克它的饱和溶液。我说:“很好!再想想看。”至此,学生的思维不断升华,学生们聚精会神,我也十分激动。教室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又过了好一会儿,有个学生兴奋地举起手:“老师,20℃时,我们不能配制出3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所有学生把疑问的目光投向这个同学,“为什么呢?”他算了算,“因为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最大浓度为26.4%”。有的学生恍然大悟,还有不少学生没有纳过闷儿来,教室里悄悄“乱”起来,片刻后,孩子们“啊”

  这一节课,我和孩子们都很激动,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了新知,尤其想到 “20℃时,我们不能配制出3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更是闪烁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独创精神。经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固体溶解度”的认识,对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也水到渠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深受启发,初中化学作为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至关重要。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不是只有化学实验才引人入胜,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思维训练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化学教学反思12

  在上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实验操作方面的经验。

  在教学开始,我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回顾前面的实验,提出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在学生回忆做过的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时,通过归纳产生的现象,寻找证据来证实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一部分活动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整节课安排了这两个实验:

  1、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2、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说它是难点,是考虑到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寻找足够证据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课前我认真地准备材料,用瓶子配置好硫酸铜溶液,准备好铁钉,并且用砂皮打过,使铁透出本来的银白色(也有说灰白色的,纯铁本身的颜色应该是银白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了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特征。当我提出把两种物质接触,铁钉和溶液会有什么变化呢?教学后发现学生除了有一些比较科学的猜想如:铁的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溶液可能会变浅等等(这些猜想一方面直接来自与书本,一方面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给予合理的猜测,还有一些猜想的误区:如认为铁钉颜色发生改变是生成了铁锈。

  我让学生将铁钉放置在溶液中2分钟,再取出铁钉,观察铁钉和溶液的变化。多数学生看到了铁钉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并且这种暗红色会随着时间逐渐变的更暗,几乎看不出红色。接着,学生观察溶液的变化,而只有一两个小组认为溶液上有一些沉淀物或表面有一些漂浮物,并且有一个小组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淡了。我肯定了这些发现,表扬了这些学生细致的观察,并且向全班提出了问题: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

  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暗红色的物质是什么的问题,首先我引导学生排除了是铁的可能性,而后我把生锈的铁放置在水中后给学生观察,也排除了这些是铁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这个时候已经被我吊起来了,他们有些急切想知道,当然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已经隐约猜测出这是铜,这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相当厉害了。我拿出一根粗的导线,把绝缘皮拨开,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和导线的颜色做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是铜。这部分铜从何而来,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迅速地知道铜是从硫酸铜中跑出来的,补充说明叫做解析。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覆盖在表面上的是铜,自然对于残留在溶液底部的物质也能很快得出。至于溶液颜色为什么会变淡,我从硫酸铜原来的颜色比较,如果溶质中铜的成分少,自然溶液的颜色也就淡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增强探究的有效性,才能让探究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才能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教师一定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要高估学生的潜能,更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思维相互撞击,加深理解。

化学教学反思13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经过了一年的新课程高一化学教学,我对高一化学教学有一定的思考,得到了一些收获: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1、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后,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发现新问题就不难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各种经思索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少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肯定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质疑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如:我在讲授《必修Ⅱ》“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是化学变化吗?如果是化学变化,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听到这个问题,我先是一愣,看着学生渴望知道的眼神,我马上回答:“这位同学问得很好,你的思考很全面,下课后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课后,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老师间的激烈讨论。

  4.在巩固练习中不忘发现问题

  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这时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的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学习《必修Ⅱ》“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时,课堂上我们认识到Zn/H2SO4/Cu原电池是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学生容易形成这类简单的原电池都是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但在练习中我们接触到这样的题目: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谁作负极?经思考得到是以铜作负极。从中学生可以发现在原电池中并不完全是以活泼金属作负极。有些学生还可以举出其它一些例子。如: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组成的原电池中是以铝作负极的。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巩固练习时注重发现问题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

  1.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独立的解决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发展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的。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2.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处处代办,甚至包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水平,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

  (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

  (2)运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情境。

  (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

  (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

  (5)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能优化化学教学。

  3.实验探究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常采用小组实验的方式。有效的小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且真正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合作动机和竞争意识,真正起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实验过程提醒学生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要观察什么现像;要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往往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我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并根据演示水平,授予他们“小教授”、“小学者”、“小老师”等称号,学生兴趣高、劲头足,都争先恐后提前预习实验,都想一展身手。学生实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促进了化学学习。当然,应当选择一些较安全、难度适中、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做,否则效果不好。

  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问题解决—对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先让学生交流他们得出的结果,对其中不正确的给予正确引导,得出正确知识。在引出知识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四、概括整合,迁移应用

  在形成正确知识后,还要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通过概括整合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课改的潮流中,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于的所在。

化学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并了解了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会发生变色,利用酸碱指示剂的这一性质,可判断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也可以根据某种物质的.酸碱性,推测指示剂的变*况。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的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知真相,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化学教学反思15

  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化学课教学反思。通过对本部分的复习,我认识到了对身边的物质、身边的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当和自己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时,学生就会兴趣高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积极善于挖掘知识的外延——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所学知识出发加以调查、分析身边的化学现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1、教法设计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习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2、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探究气体制法的设计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考一些问题,经分析、探索、总结形成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

  3、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本节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教材处理上,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节目标,本人对教材作如下处理,先通过思考:二氧化碳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了解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和密度,为后面手记二氧化碳气体打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要成功制取二氧化碳必须解决哪几个问题?使学明确本节课的目的,教学反思《化学课教学反思》。接着又通过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药品的选择的几个原则。当学生明确以上问题后,就可以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我们学过的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学生共同讨论,收集资料,说出了未学过的反应(一氧化碳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同等)。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经观察、分析、讨论,确定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又通过对比氧气的实验装置,确定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拓展到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即顺利突破难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探究之旅。紧接着让学生利用给定的仪器,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比较优缺点。这样设计的理由。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体会创作发明的成功感,也培养学生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美的美育教育。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具体实验步骤、检验和验满,因学生已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就可轻松完成。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手边仪器组装装置分组制取二氧化碳。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验的能力和描述实验的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是我认识到:

  1.学生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课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二者是互动的,通过上面的教学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力量,他们在无形中促使我进步。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在这堂课中,我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学生想要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对这种做法我也仅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做的,还有一种隐忧:会不会找不到答案?会不会这节课的任务完不成?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种尝试让我更加相信学生中潜藏的巨大潜能。我会把这种做法继续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你能行的!

  2.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兴趣的调动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适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

【化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反思02-23

化学教学反思[经典]07-20

化学教学反思05-20

元素的化学教学反思04-22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03-05

化学电源教学反思03-28

化学教学反思案例09-21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1-11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04-01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