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百分数应用题是在学生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进行学习的。型跟分数应用题的类型一样,有三种: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月我当家的教学内容恰好是重点学习第三种类型然后是三种类型的巩固练习。
教学中,我认为学生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应该很容易。所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做法是给他们一个月的支出统计表,表内的数据不完整,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表内的`有关数据进行尝试解决问题。结果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乘除法算式乱用,根本不知如何去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这也暴露出学生的分数应用题学得不扎实。
由此我产生一个困惑:传统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注重向学生分析单位“1”告诉学生已知单位“1”用什么法,未知单位“1”用什么法,这样学生头脑很清楚。而北师大版教材注重学生用方程解题,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喜欢用算术方法解题,嫌方程麻烦,这样一来,我在课堂中是不是应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通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明确要求。
2、让学生自己确定分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改写。
3、集体交流。
4、介绍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通分,公分母的概念。
5、明确通分的方法,寻找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是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争论辩解的氛围中明确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所以,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困惑与不足:
尽管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引导他们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几。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他们智慧的闸门。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努力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几种类型。但最后由于时间紧张,练习做得不够扎实。其实作业完不成,完全可以放在课下,而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总之,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悟到: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探索数学规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除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外,还应着重在教材和学生身上多花些时间进行钻研。力求每节课,都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这是第二次上课,相比较上次的美术课,这次出现了相似的问题,对学生知识的不了解,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了解。今天的.上的是五年级下册的数学课——《通分》,整体流程就是先复习导入,主要是复习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是新授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结束后有个小练习;接下来是今天的重点,通分的学习。在这个地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重点部分的板书没有完整,通分后的结果没有板书出来,导致最后的时候学生不明白。其实我以为最后一步应该学生能明白,因为那是以前学过的知识。没有想到,小学生的教学不仅要精细到每个步骤,而且还要板书出重点的每一个步骤,完完整整,每一步都得有分析。
希望下次在教案的准备更加精细些。讲解更加细致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在学生气氛超兴奋时,要稍微的压一下学生,掌握好学生情绪的度,既不能太过兴奋,也不能太过无力低沉;在表扬学生时,可以普及到全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体积单位换算》这节课我是按照平时上课的要求来上的,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上课的效果看来比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来得实在一些,就此也对这节课的设计以及上课后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备课阶段的反思
本节课的最初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体积单位,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但是考虑到1000这个数字太大了,如果说要让学生感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就用1000个学具小正方体装在1个1立方分米的学具盒内,但是一千个这样的小学具不好找,再说找到了也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实践操作。基于以下原因:1.考虑到自己的课件操作水平较好。2.观察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虽然不常用,但也在一定的领域产生相应的作用!3.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易于并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显示的、探索的数学活动。所以本节课期望通过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来理解这个进率关系。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纯粹依靠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讲解。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的观察学习法和教师的讲解法为主。所以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要求非常关键,重点在于10个小正方体排过去长10cm也就是1dm,宽数过去共有10个小正方体共10cm也就是1dm,高数上去共有10个小正方体共10个10cm也就是1dm。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加强了板书的设计,力求以合理醒目的板书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1.由于制作的课件能够很好的给学生以直观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又有个计数器来记录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一边观看演示,一边跟着计数器来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很好的理解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如果说直观演示从感性的角度来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通过第二环节的推导给学生从理性推理的角度来认识这个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的上课参与反应和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可以感觉到这节课的上课效益还是挺好的。
我想这次课上得比较成功的原因是课件的制作能够比较直观的给学生1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可以装1000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从而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样课件的动态演示消除了以往静态的模型教学。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又担心没有符合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
回头我又想了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不也是让学生在体验吗?经历并不一定局限在所谓的动手操作吧?想想现在的课堂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动手操作而出现有动手没有实质的空虚课堂!我这节课虽然没有通过学生的动手,但却让学生动眼动脑,经历了这个知识的形成啊!回想起学生一边观察课件的演示一遍随着课件小正方体的增1,2,3,……,10,20,30,……,100,200,300……的数,不是印证了他们也在体验这个过程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师生互动,尝试导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课前的有效预习,课堂教学中,再通过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适时点拨、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从预习时的初步认识到进一步理解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一、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主题,为数学学习活动搭建平台。
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年级已经了初步感知,并能够从一些形体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物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面的个数不同;而且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使用的形体,比如衣柜、冰箱、魔方等,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储备和生活原型的积累。
本节课,由课件引进长方体,让学生从一些实物图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说“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最后一句“那你对长方体有了哪些了解?”唤了学生的记忆,有的学生说出了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学生说出了它有12条边,有的学生说出了它的8个角……这些都是零散的',有的还缺乏科学性,但是它是学生心目中的一些感性认识,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的目标就是把这些认识更科学化、条理化和深入化。
二、激发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空间观念发展。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本节课上,我让学生感受到形到体的变化在于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正方体的引入上,由长方体到长方体渐变成正方体,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再到不断变换长方体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它的长、宽、高,沟通了几何形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探索之前给学生一个友情提醒,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研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都能深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有的在量,有的在数、有的在比;有的在观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事情,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每位学生的激情都很高。学生在看、摸、量、数、比中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展示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较好的促进了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本单元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基本思维能力。
1.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
(1)注意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质数、合数与因数的关系
(3)2的倍数与偶数、奇数的关系
(4)与大数的读写相关联
如:一个七位数,最高位是最小的奇数,万位是最小的质数,千位是最小的合数,
最低位是最大的一位合数,其余各位都是最小的偶数。
这个数作( ),读作( )。
(5)2、3、5的倍数与乘法口诀紧密联系。
2.要用“活”教材
(1)教学中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学实践证明,从单数与双数入手探究奇数与偶数;从乘法口诀入手,探究2的倍数,探究5的倍数,探究3的倍数,比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单元知识特点的抽象性)
要用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
(1)偶数、奇数
(2)5的倍数:5、10、15、20、25、30——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2、4、6、8、10、12、14、16、18、20……
3的倍数:
(3)质数、合数: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进行归纳推理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列举法:
如:18因数6的倍数:
又如:P16一个数既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4.教给学生养成“有序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5.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用字母表示数的结合。如:
数A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数B最小的倍数是(),()最大的倍数
6.注意概念的判断
(1)所有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4)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7.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
31□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75□0是3的倍数,这个有( )种情况,它们是( )
2□6□是25的倍数,也有因数3,这个有( )种情况,它们是( )
8.在学习方法上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课前探究,课中探究,从探究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质数与合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教学落实不到位。
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引出了质因数的定义后,学生对质因数的理解还是可以的,但对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就处理得不够好,我只是通过60=2×2×3×5这个例子指出60这个合数可以通过2、3、5这几个60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像这样的表示方法就叫做分解质因数,接着课件显示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指出分解质因数的书写格式要注意的地方后就直接进入几个式子是否是分解质因数的判断练习。其实在练习之前,我还可以抓住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这两个意义的重点词提出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指出质因数是一个质数,这个质数是对应合数的因数,而分解质因数是一个合数的表示形式,是用几个质因数想乘的形式表示一个合数。经过这一强调后再来做相关练习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二,要明白什么时候该老师讲,什么时候该学生讲。在教学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我本来的.设想是想让学生去说,想经过他们的思考去认识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一般规律,这样印象会更深刻。想不到这种方法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即使后来老师的点评中也强调了各步骤中的细节问题,但在学生练习时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像短除法这样操作性步骤性强的基础性的知识,刚开始还是由老师来讲解比较好,因为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最初灌输的知识它们很快就会定型,所以繁琐性的问题还是由老师讲比较好。但如果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的知识点,还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作引导便可。
第三,清楚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给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有几次在发现学生迟疑了一点,我就会忍不住提示他。整节课下来,个人感觉也是我讲得多,学生讲得少。用拍电影做个比喻,老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更身担策划,舞台设计等多重身份,但即使这样,主角永远都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时刻记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一、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
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
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
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
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
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
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
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
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
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二、长方体(一)教学反思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会更加直观,利用长方体框架,逐次拆掉部分棱,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
三、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本小节的教学:第一节课,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纸盒),然后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最后总结求长方体表积的方法。第一课时的练习全是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第二节课,先是复习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课上得不怎么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反思如下:
一、 继续抓好计算。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出错,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这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长方体各面的认识没有理解透彻。
三、 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两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四、分数除法(一)的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 = 0.9÷3 = 0.3(米) (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 =(×)÷(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法3:÷3 = ×=(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 = = (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 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 ÷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在“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深:
1、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惊醒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3、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感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家庭,任何不成熟的想法在共同的交流中是可以成熟的,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
4、活动环节较多,一节课完成显得有些紧张,因此,有些内容还不能作深入的交流。
5、虽然我的这节课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罗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估计费用》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一个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购物这一具体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现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进行反思。
一、学案设计要注意细节。
1、我的学案正反两面满满两张,的确,这是我根据这节的内容精心设计出来的,但学生看到后,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太难了吧,密密麻麻。怎么办?这里面的一些内容可以在教案里设计,学案里可以不设计。(学习要求,温馨提示,这些可以在课上由老师简单提出。)
2、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内展示五种估算方法后,应让学生比较几种估算方法的特点,这对后续的做题更有帮助。
3、学习目标表述不是很恰当,原为: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估算。应在此前加“能”。
二、课堂发言要积极、大声
我班的谷刘强、豆恭、王一豪三人,在课堂中总是不举手、不发言,即使发言,声音也小的可怜。尤其是在有人听课时,上述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思维停滞,对待一切无从下手的现象。怎么办?
这在以前不是没想办法,例如:将他们三个人作为课堂的焦点,提出问题后,只要他们三人中有举手的',那我挑的肯定是他们;还有,在每堂课的展示环节,都由他们几个先展示,即使他们对问题不能透彻理解,也由他们读题,由其他同学帮他们回答。
这次听课,教委领导又提出了几点宝贵建议,听后,我决定这样做:
1、改口号,根据我们班级中现在较为严重的问题,14人,有占1/4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很大声。我决定改口号为:我敢说,我会说,我大声说。(敢说:首先,我不怕错,我敢举手,我敢站起来说;会说:不是会说才说,而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道多少说多少;大声说:这是最终目标,从大声说中可以找到自信,可以越说越想说,越说越会说。)
2、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敢于发言:针对问题,可以让他们先说给组长听,组长要多给予肯定,鼓励他们举手说;若不会说,可以让组长教他们说,组长教后,让他们在组内展示,最终在班内自信展示。
3、多鼓励,多评价,这也是促进学生敢说,会说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要在他们几人中树立榜样,一方面,他们不会感觉目标太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加油。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大声发言都要给予评价,鼓励。(老师评,学生评,他们几人互相评)
我的课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课堂能真正变成:师生的乐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学习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知识,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采取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学习,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认识起点进行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习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习形式,既使学习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平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巩固新知的练习,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习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
学习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实验、书写等),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在平等中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充分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 ,还要有精当的练习(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习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平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 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习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习题,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常见的数学游戏往往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游戏还应溶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数学与购物”中的“估计费用”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材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教学时,在呈现问题情境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进行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算策略,并在小组内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第一种策略是将最高位加起来,称为“去尾法”;第二种策略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称为“进一法”;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做出结果的范围。第三种策略是“四舍五入法”;第四种是“凑十法”第五种部分加数分别相加凑十法。教学时,要对这几种主法进行分析比较,体会这几种策略的特点。生活中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我们都应给予肯定。但要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教学时,我们既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估算策略,也要把握好度,不宜为了追求策略多样化而人为造出许多策略,需要使学生明确应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策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抓住要点讲到点子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3、.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2-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19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4-24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22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4-07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2-1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20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4-1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