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09:31: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合集)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合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有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突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墙的难点时,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结合课文和实物让学生们继续观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体中的哪个部位来往上爬的,它是怎么东西爬的。在这点我还加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还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做了两遍动作,接着又然后回顾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让学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队员来做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脚就一点牢”的道理。通过做比较,我还让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通过实物、登山队员的登山动作举例、学生们的反复观察、和对照课文比较,我再做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这样子可以轻松地把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解决了,并且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的背诵过关比较顺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预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⑴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⑵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⑶ 生读课文。

  ⑷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

  (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

  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①: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②: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③: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这种文体很浅显易懂。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学生如何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的爬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没有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就开始切入课文内容,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教好的完成。整堂课学生读的较少,而且学生存在读书拖长音的.现象。 学生参与的较少,只有少数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还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多示范,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力争每篇课文都让学生能读准,读熟,读出自己的感受。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点,即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定下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因此,我从网上找了几段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我先让学生说,当学生说不清楚时也不忙着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出示一段视频,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脚的形状,脚的颜色。然后再对照课文看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三、 注重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比较鉴别感悟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和生动。

  人教社专家孟苓荃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个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科普说明文,或者说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体会文章的整体逻辑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把 “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不行,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以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相当的准确。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我在课前也潜心钻研了教材,精心设计了教案,可是,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累。课后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哪里出问题了才造成这种局面。思前想后觉得问题还是出在老师扶得太牢和老师缺少应有的教育机智。在学课文的第三段时,在看了爬山虎脚的介绍视频后,我可以让学生自己读第三段,然后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些什么?这样学生可能会学的更主动些,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另外,当我问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在哪里时,课前设计的答案是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可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还缺少应有的概括能力,他就把课文中的原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没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全搬了出来。我当时连叫了三个学生都是一样的答案。我一急就乱了方寸,话也越来越多,学生也是越听越糊涂。课后想想,我完全不必一定要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只要引一下即可,对,那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它就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来研读第四自然段,以及进行换词练习,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课后评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爬山虎的脚》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爬山虎为观察对象,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方面: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3、学写观察记录。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把写爬墙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3、4、5自然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和叶子的特点(1、2自然段)放在上一节课进行教学。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了本课的生词,梳理了课文的结构,之后转入本节课的新知学习,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作者从位置、样子、颜色三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图片体会比喻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抓住触、巴、拉、贴这些有序的动词,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通过对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什么不能换成“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

  最后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让学生学习写观察记录的两种记录形式和方法,在课下试着选取一种事物写一写观察记录。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首尾呼应”等写作方法。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本节课基本体现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抓住了重点,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1、学生读的较少,因为老担心时间不够,所以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去读课文和进行朗读指导。

  2、对学情了解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没有充分的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

  3、课堂评价语比较单一,教学语言的组织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和教学时间的把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4、教学写观察记录时有些简略,我原本打算引导孩子们结合《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某一个自然段来改写一篇观察记录,再看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来加深孩子们对观察记录的理解,但因为时间不够,最后放弃了。

  5、最后环节中应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让孩子们谈收获,将顺序弄反了,听了平东家人们的评课,才意识到这一点。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现在的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语文教学能力的不足和语文知识的匮乏,语文教学素养的提升对我来说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能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七、板书设计

  (一)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这节课是和本班学生认识一个星期之后,向全校老师推出的见面课。作为一个刚接手的班级,学生要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老师要摸索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磨合互相适应的阶段。为了尽量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提高课堂效率,我大胆处理文本,呈现三维课堂。

  一、图片与文字相结合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叶子格外惹眼,因而我制作ppt,对应文字出示图片。让学生记住图片的像,记住文字的美,记住叶的特点。叶的特点:绿、铺得均匀、不重叠、不留一点空隙。

  二、解读与想象相结合

  借助图片的美,创设情境,拓展文本,训练说话。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好像一面--------------。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好像一块-----------。

  3、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好像---------。

  通过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感受爬山虎叶的特点。以说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我抓住课文第3、4自然段,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学习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有序的描写。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才能将事物写具体,写真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以阅读促写作,以阅读扶写作。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我发现中寻找独特的认识、感受,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我想学生在习作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就可以让文章结构紧密,内容完整,主题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学生渗透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首段与尾段的方法,意会首尾呼应微妙的联系。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只将首尾段读了一遍,还没有在读中有所感悟。此项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课后想想还是不能太贪心了,这是老师的通病。哪个都想抓,在有限的时间又怎么可能都落实。其实,运用了首尾呼应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于在一堂课完成。在总结中,前进;在反思中,成长。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1、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这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思考空间,课后反思又给我许多的启示:

  一、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句子,并和小伙伴进行交流,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图上,这些地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通过读与画,发现孩子们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点词语,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些方法都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激发求知欲,铺路搭桥,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另外,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少,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的变化。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不可少,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

  今天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在学习第二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好看的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学习第三段时,则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然后在本子上具体画一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知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再根据图画引申到课文内容的识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背诵的难度。在学习第四段时,重点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行了理解。通过刚才简笔画的理解,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指来做一做爬山虎爬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孩子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

  优点:

  在本堂课教学中,抓住几个重点内容和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孩子画一画、演一演感知事物,并简单的让孩子梳理作者思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缺点:

  1、梳理作者观察方法因为时间紧,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几个较优秀的同学可以掌握,中下游学生因打下课铃及周围环境嘈杂,心早已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2、每次上语文课,举手、动脑筋思考的同学总是固定的那几个,有三成左右孩子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扣手、做小动作、发呆或者交头接耳。无论老师怎样呵斥或者提醒,总会在几分钟之后又恢复原样。

  孩子上了高年级之后,问题难度变大,一些内容认真听课的孩子都不一定都思考透彻,更何况不认真听、不去思考。有时候,总觉得现在孩子的学习,缺少太多的自我钻研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老师已经掰开了、揉碎了放在孩子的眼前,他都懒得看一眼。孩子学习能力的缺失,来源于周围环境的浮躁。新奇的玩意太多了,孩子们就无心沉淀在学业上,执着于某一问题的解答之中。

  很多人看不懂,认为孩子们学习,学的不过是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落下的也不过是一篇文章的背诵或者是一道题的'解决方法。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小学,比的是成绩的好坏、名次的高低。其实这些都不是。一段优秀的小学教育,真正应该引起重视的并不是孩子期末的考试成绩以及在班中的名次,作为老师,尤其是家长,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比成绩和名次更能带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另外,教学本课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本节课教授的是第二课时,没有从整体入手,应该从面,再到点。让学生回忆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再到课文中作具体的分析,这样整个课堂会更加的完整。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在教学这一自然段的时,为了较好的处理重点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课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我提出要求后,学生不屑一顾,认为很简单。可当我巡视时,竟发现全班没有一个画对的。于是,我找了三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当三个同学板演完后,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我给了大家几分钟,等他们议论得差不多时,我请同学评议。大家很快找到了出错的地方:孙金诺、李晨曦没有把“叶尖一顺儿朝下”画对;吴楚怡没有“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地方”;孙金诺没有把“细丝”画到“长叶柄的反面”。这时,我出示了同学们课前采集的爬山虎让大家观察,使大家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我表扬了那些画出“叶尖一顺儿朝下”的同学能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能画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的同学读书认真仔细,提醒大家读书要仔细,理解内容要联系上下,抓住重点的词句。

  在这一环节,我比事先的安排多花费了一些时间,我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

  当看到同学们恍然大悟和连连点头的神情,我也欣慰地笑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2-12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04-15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5-1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07-0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2-11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5-26

(荐)《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07

[推荐]《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06

(精华)《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