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14:39: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推荐]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在本月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亮点:

  一、字词学习多样化

  汪潮教授说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念好十字经,十指弹钢琴”。看来字词教学仍是我们教学中的首要和重要位置。所以在导入课文之后,采用了检查的形式,以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破口,给予多种形式的帮助。有多音字“冠”的强调,有不理解词“捣衣”的图片观察法,有“向晚”找近义词理解词意的方法,有读词语“天高地阔”“月明人静”想象画面的方法等,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多种方法。在文中还有“结出”“扎到水下”等多音字也特别指导。

  二、给学生学会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学习要求,既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注重了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青瓜绿藤”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使学生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并把这一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与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出示了孩子们搜集的有关乡村的照片,要求用上“对比”“拟人”等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的练习,渐渐地,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语言文字也变得富有灵性了。

  三、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抓住关键词“独特”、“迷人”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美中不足的是,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一直引领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没有引申到农民劳作的辛苦。若再引导学生感受农村生活的劳苦与艰辛,那么学生对乡下人家的生活了解得就更深入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成熟。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深化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可以谈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思路,广开言路,允许学生既可以就某一方面内容来谈,也可以把几方面内容综合起来谈。

  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1.利用课文导入。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篇抒写对生命感悟的文章,那用心去感受春光的盲姑娘,那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祖孙三代人,以及那些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和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同学们课下还搜集了许多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相信你们对生命也一定有着自己的解读。下面我们就来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畅所欲言。

  2.学生默读提示和资料,明确内容及要求。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资料,搞清楚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提示学生既可以参考资料中某一个内容来谈,也可以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另选角度来谈。

  3.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确定角度、选择内容、组织语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互说互评。然后再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听、说、评中进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增强口语交际的.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交流形式,如采访、辩论等,以达到活动的多重目的。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的哪些内容、观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然后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特点──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有效迁移,学以致用。

  5.在习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修改。教师要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给予指导,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欣赏评价。

  6.习作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结合习作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墙报,之后进行展评。

  我的发现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对话,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他们发现了哪几种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哪些方法。要让学生体会到揣摩句子的含义,除了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外,还有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等方法,教师可以相机扩展。之后请学生快速阅读本组课文,想一想通过再次阅读,还发现了哪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自己是怎样读懂的。此时,可让同桌或小组同学展开研讨。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发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阅读时要认真体会、细细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领会句子的真正意思。

  日积月累

  这次积累的内容是三段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三段话,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设身处地”的“处”读chǔ,“替人着想”的“着”读zhuó。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三段话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以背诵。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名言写下来,还可以做成书签,成为激励自己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座右铭。

  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讲了孙权、汉光武帝和吕蒙三个人刻苦学习的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学成语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如有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加深对“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理解。之后,引导学生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初读课文,感觉很温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结成一对忘年交。让人感动,也让人羡慕。备课前,曾注意到文章段落的划分。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特别强调段落划分,但对于一些层次性很强的文章,划分段落则更容易帮助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而分段的方式也没有强求,只要有合理的解释,都是可以的。本篇课文就比较适合学生分段。

  为节约时间,我请了四大组分别按他们相遇的次数来分段读,既是对课文朗读的检查,因为是为分段埋下伏笔。全文读完,提出问题,为何要这样读?此时再让他们默读课文,寻找段落的共通点,答案便呼之欲出了。虽然我的介入让段落划分更容易,省事,但却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如果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划分,也许会有更多的方法,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呢!

  在备课时,发现文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稍加归纳,有这么几条。

  爱因斯坦被撞,可却主动道歉;

  爱因斯坦衣衫不整,可小女孩的父亲却说他很伟大;

  父亲说爱因斯坦伟大,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都说不伟大;

  爱因斯坦身为一个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却拜小女孩为师;

  在教学中,我将这些矛盾点一一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但并有直接去解决,当所有的矛盾都出来后,抛出统领全文思想的问题: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伟大一词,太过于抽象,所以在回答问题之前让学生用自己的的'话来描述心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伟大”,由孩子的口中,伟大一词便渐渐明朗:对人类有贡献,谦虚待人,关心别人,认真做事等等,此时再拿出那几个矛盾点,当时的矛盾此时不正是对爱因斯坦伟大最好的写照吗?

  到这,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经很鲜明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而文中另一人物:小女孩,则该如何去分析呢?我采取的是“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让孩子进行讨论。问题一出,争议就来了,有喜欢是因为做为爱因斯坦的朋友,手把手的教导,还有她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不喜欢则是她对爱因斯坦的不礼貌。争到这里,我再次把对爱因斯坦外貌描写的句子拿出来,反复阅读,并思考:如果是你在大街上遇到这样穿着的人,你会有什么想法?通过朗读,大家都对这样的形象不是很满意,因此也就能体会到小女孩说这样话时情有可原的。此时我又追问了一句:爱因斯坦为什么和小女孩成为好友,是什么打动了她?孩子们已经明白,真是小女孩的天真可爱,打动了爱因斯坦。

  课上完了,两个可爱又可敬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对于文章如何去刻画人物的方法,老师的指导可能还有所欠缺,这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立足争取的!

  正是:一般人总认为自己了不起,但认为自己一般的人却总是了不起的。永远带着一颗谦虚的心,这样你才有进步的余地!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感受是什么?”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另外结合课文还进行了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让学生谈体会,从而引导体会到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遗憾: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让学生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学生虽然已经理解,但回答得与我的预设有差别,在这一环处理上不够机智。这次的遗憾和失败,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第五自然段其中有两句话是这样的:

  “哼,我要把你甩掉!”台风呼呼呼地朝大海的深处奔去。不知奔了多长时间,他的眼前忽然出现一座美丽的城市。

  学生提出:“台风朝大海的深处奔去,怎么会忽然出现一座美丽的城市呢?”

  其实我自己在备课时读到这里也觉得有点怪,刚开始还以为是海底世界呢,读到后面才知道不是。这里的“大海的深处”到底怎么该怎么理解呢?

  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他们有的说:“那座美丽的城市可能就是个海底世界,因为这本身就是个科学童话故事嘛,海底有个美丽的城市也不奇怪呀。”可是遭到反驳的意见:“不对,第六自然段讲到‘堤坝筑高了,树木撑牢了”,如果是海底世界,到处都是水,干嘛还要筑高堤坝呢?”

  有的同学说:“大海的深处可能不是指大海的底部,是指大海的.远处,那座美丽的城市是海边的沿海城市。”大多数同学对这个看法比较认可,但是对把“大海的深处”说成是“大海的远处”还是感到有些不大理解。

  请问各位老师,你们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大海的深处到底在哪儿?

  还有一个问题,最后一段写道“台风一听泄气了,只好懒洋洋地朝海洋的另一个方向奔去。”有个同学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这里用‘奔’不好,台风懒洋洋的,怎么奔呀?应该用‘走’更符合台风懒洋洋的样子。”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你们觉得呢?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此单元课文围绕“生命”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而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重在让学生理解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有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针对我本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点进行总结反思:

  首先,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语句时,应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是由于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重多,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而这恰恰是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过程忽视了朗读的指导,换言之,引导学生朗读的太少。这篇课文应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应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反复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最后还有一些小的问题与失误,比如让学生读得太少,齐读的地方过多;在理解和感受含义深刻句子的这一环节,教师的分析太多,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太少;读课文时出现口误,有几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后深化主题环节还出现了一个小的失误,最后一个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视频,由于电脑出现了故障没能放出来,这成为我本堂课最大的遗憾。不过,在正堂教学中我也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适当加入音乐,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做动作,身临其境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直观而映象深刻;在对句子进行深入分析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后两个句子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样由教师引导过渡到由学生自悟,无形中就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总之,从最初的选课、备课、设计教案到一遍遍反复的摹课试讲,最终的课堂教学,真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要上好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让我领悟到了自己离一名优秀教师的距离还有多远。因此,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课文思路比较清晰,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词, “一晃十天过去了,又过了些时候,不知过了多少天”这几个词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段,也代表了孔子学琴所经历的过程。上课时,我抓住这几个时间词,先让学生理清思路,划分好阶段,列出表格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填重点词句,再从时间上感受孔子好学、不知疲倦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以孔子学琴经历的阶段和孔子在每阶段的真实想法为切入点逐步的深入课程。 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通过学生画出孔子学琴的句子来感受孔子身上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毕恭毕敬”体会孔子的耐心和态度认真、专注。 “又、丝毫不会厌倦”体会孔子的好学、不知疲倦。在通过孔子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来感受孔子不知满足的品质,引出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三自然段是略讲的部分,直接通过孔子学琴经历了哪个阶段,这个阶段孔子有什么想法而过了。第四自然段是重点,通过抓重点词谈感受,如“激情洋溢、如醉如痴、醒悟”等词语体会孔子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却仍不满足。体现出孔子精益求精的品质。在体会的过程中,加以朗读的指导。第五自然段,感受当师襄的'情感正随着抑扬的琴声起伏不定的时候,琴声戛然而止,这原因是什么?体会孔子终于知道作曲者是谁了,他非常激动。当你历尽艰辛终于达成某个目标或愿望时,你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他惊异孔子知道作曲的是谁了,佩服的是孔子在学琴过程中的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个别的有所提高。

  不足之处有:课堂参与度不够,好多同学都没有回答问题、与老师交流的经历,整个课堂气氛凝重,回答问题不积极。 课堂时间掌控不准,练习朗读的时间过程,以至于后来的扩展部分没有讲上,在通过一个故事两者做出对比,来进一步感受孔子的优秀学习品质但这部分没用上,也使课堂结构不完整。 教师引导不恰当,孔子的琴艺已经很高了,但还是不满足,依旧学习新的内容,好了还要求更好,这个词语可以用什么表示,精益求精学生不知道,最后还是老师说出来了,足以看出学生平时成语积累也很少。在讲课伊始,对于除了这个句子还有那句你感受深刻,画了什么词是描写孔子学琴的。这个问题问了好久都没问出结果,有的不在第二自然段找,有的说的不到位,觉得这部分的处理很不好。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课文中的人物,无论是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普通人、残疾人,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正因如此,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感受人物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才能既要避免枯燥的说教,又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呢。在课堂中,我将大量时间给予了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展开交流。

  如“对于伽利略的这些做法,你是怎么看的呢?”;“青年画家看鱼画鱼问什么让‘我’产生那么大的兴趣呢?”……同时,对学生的'交流加以引导,要让他们所感受到的不脱离课本,领悟到作者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表达方法,又具有自己的创造性。

  但是,将说,将读迁移到写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单元的教学就是如此。学生在习作中并不能主动的运用文本中的一些表达方法,习作较之以往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看来,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工作,使整组教材形成有机整体,仍然是我今后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为我们安排主题是“小小新闻发布会”,一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是训练搜集材料能力的继续;二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一直以来都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广泛地收集新闻资料,所以学生准备充分。而在小组交流的环节,学生面对林林总总的新闻报道,懂得了筛选,学会了比较,提选了有意义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和学生始终围绕“说清楚、说明白。发布的形式新颖以及听的认真、评的细致”这几个方面去学习。

  在这节课中,学生真正互动起来。在老师设计的.情景中,学生扮演了主持人、新闻发布者、新闻评论员、记者等角色。这种角色驱动,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记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在拓展的环节,学生现场采访听课老师和同学。据反馈,学生有敏锐的触觉,以身边的新人新事作为切入点,抓重点,有目标,有创意地提出了采访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收集、储存、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更重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关心学校,关心社会的人。

  这节课,也留下了不少遗憾。课堂上时间安排不恰当,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学生在评论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学生评价的语言肤浅。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紧扣这一主题,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述了爱的哲理。我所执教的是《搭石》的第一课时。重点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文章中的角色,真正感受到家乡人走搭石的美,家乡人的淳朴善良,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把词语放到句子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比较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不是十分清楚,因而不能兼顾优等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忽视的现象。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反问句的意思。

  2、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特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3、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特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反问句的意思。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东郭先生和狼》(齐读课题),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曾经学过寓言故事,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类课文的`呢?

  2、指名交流,小黑板出示学习寓言的方法:先了解和读懂故事内容,再理解道理,领悟寓意。

  二、初读课文

  1、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好,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来学习这类课文。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角色?

  学生交流,师板书:老农东郭先生狼

  2、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全文,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板书:救吃教育

  3、你能根据板书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东郭先生好心救了一条被猎人追赶的狼,狼得救后反而要吃东郭先生。在这危急的时刻,老农及时赶到,打死了狼,并教育了东郭先生。)

  三、细读课文

  1、师过渡:老农是怎样教育东郭先生的?轻声朗读第九节,用——划出有关句子。

  2、指名交流,出示这个句子“对狼讲仁慈,你真是太糊涂了,应该记住这个教训。”

  3、齐读句子,问: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吗?

  4、指名交流,教师归纳问题:

  (1)“仁慈”什么意思?东郭先生怎样对狼讲仁慈了?

  (2)狼在得救前后是怎么表现的?为什么不能对他讲仁慈?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6、集体交流,领悟寓意。

  (1)“犹豫”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了东郭先生犹豫?想一想,他两次犹豫分别说明了什么?(第一次犹豫是在狼的苦苦哀求下,说明东郭先生被狼的可怜相迷惑而忘了狼的本性,所以心肠软了。第二次是在猎人找不着狼向东郭先生打听时,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然后编了谎话,在猎人手下救了狼。这些都说明了东郭先生太糊涂、太愚蠢了。)

  教师板书:糊涂愚蠢

  指导朗读,读出东郭先生犹豫、糊涂的那种样子。

  (2)狼在得救前后是怎么表现的?边交流边出示句子:

  ①猎人快追上我了,……,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狼对东郭先生苦苦哀求,还许诺报恩)

  ②我现在饿得很,……,让我吃了你吧!

  ③他躲到毛驴左边,狼就扑到左边;躲到毛驴右边,狼又扑到右边。(板书:凶残)

  ④狼不等老农回答,……。这样的坏人,不该吃吗?(板书:狡猾)

  指导朗读,指导读出狼凶狠、狡猾的语气。

  7、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品析,以及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了狼的凶残狡猾,东郭先生的愚蠢糊涂。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九节,想一想老农用计打死了狼,从中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板书:机智、果断

  8、当老农把狼打死后,东郭先生醒悟了吗?他会怎么想?会对老农说些什么?(交流)

  四、领悟寓意

  1、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板书:我们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2、你还知道哪些告戒人们不能怜悯恶人的寓言?(《农夫和蛇》《聪明的猴子》……)

  板书设计:

  15、东郭先生和狼

  老农(机智、果断)

  教育打死

  吃

  (糊涂、愚蠢)东郭先生狼狼(凶残、狡猾)

  救

  我们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是阅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本文的三个角色形象鲜明,要抓住表现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的词语、句子进行讲读、分析,同时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去体会、领悟寓意。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以读代讲,感受真情

  课文的1-3自然段,描述了事故发生的经过,文字浅显,似乎一读就懂,但从字里行间可体会到作者的诚实

  严于责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教者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促进理解,具体分三步走:

  (1)自由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事情经过。

  (2)细读,边读边思:在整体事情发生的过程中,你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并圈划有关语句。

  (3)交流品读重点句。这样,层层深入,既为学生创设了放手自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引导在重点句上反复品味,为更好地体会这份真情打下了基础。

  引入角色,理解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可亲。假如你就是小红车的主人,当你看到作者留下的这张字条时,会想些什么?此外,教者很巧妙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小红车主人进行角色体验,从而缩小了学生与事中人物之间的距离,在真实的境界里,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所以从学生的笔端流淌的,口中倾吐的就不仅是小红车主人情感的'真实表露,更是学生自我情感的流露。体会人物品格,可谓入木三分。

  巧妙点拔,引发共鸣

  作者撞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小红车的主人为什么还要感谢他?学贵有疑,小疑到小进,大疑则大进。

  的确,使小红车主人深受触动的,是我的诚实与严于律己(留下字条),而正是这让小红车主人乃至后来作者所感悟到的,恐怕就连作者本人也没有想到

  自己的一次失误和认真,能换来一次深刻的人生感悟。

  课文至此,高潮凸显。教者很准地把握住这个关键点,予以点拔引读,层层深入探寻,再辅以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自然地引发了作者、学生、小红车主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就足以证明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已牢牢扎根于学生们的心间。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本堂课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领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快乐又改变着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是叙事类文章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男子汉”的.内涵。

  从课堂情况看,师生互动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得好,组间竞争意识强。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评论者。

  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网上查阅,图书查阅,访问查阅,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1、猜疑激趣,提出探究专题。

  探究专题不能只是对课文语言疑难问题的解决,更应是直入中心,围绕文章中心提炼出探究专题。学习《鸟的天堂》就是要让学生领悟“动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课伊始,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抓住“天堂”一词,提出一个什么专题供大家探究?学生顿时兴趣倍增,纷纷猜测,有的`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有的说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还有的说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问题提得好的基础上,抛出探究性专题——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真是一举两得。

  2、品读体味课文,勾勒生态和谐图。

  为完成这个探究性专题,学生就不能只局限于领悟树的“大”,还需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提及这点就表明对课文学习的层次是停留在肤浅层次的。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通过学文,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生态和谐的图景,从而感受生态的美,达到以课文为载体渗透“绿色教育”的理念,这样的渗透才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色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让生知道这儿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有生机。抓住“卧”“垂”这些重点词的品析,让生感悟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当学生都说这儿水分充足,可以为鸟儿提供必要的水分,这时一位学生立即举手说:“我认为‘水分’、‘榕树’和‘鸟’这三者是因果关系。因为水分充足,这棵榕树才长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树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适合鸟儿在这里生活。”又如当学生都认为农民保护了鸟,鸟儿们才能在这儿栖息繁衍快乐的生活时,教师适时点拨:大家想,由于人们的保护,这里的鸟儿会越来越多,旅游业随之发展,这地方经济也会随之得以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怎样?学生纷纷说: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快乐……教师随即板书:“鸟因人乐,人依鸟和”。然后告诉学生:写完后,我又觉得不完整,不深刻,谁能根据所学来帮老师添一添?于是,学生脱口而出:“树因人乐,人依树和;动物因人乐,人依动物和;植物因人乐,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丽,人因自然而幸福。”这里,没有教师生硬地灌输环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书引路,让学生兴味盎然添、改,思维火花喷涌而出。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和谐,可谓一举两得。

  3、今昔对比,升华绿色教育的情感。

  品读全文后,我找出收集的图片,让生欣赏“鸟的天堂”的美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从我搜集的各种资料来看,现在的‘鸟的天堂’并没有巴金爷爷所描绘得那么美了!”此言如一石击起了千层浪,同学们不禁交头接耳起来了。见此情景,我让那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对“鸟的天堂”今昔情景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三、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3-21

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3-29

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02-06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教学反思06-14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04-1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语文《狼》教学反思04-14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2-06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