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

时间:2024-06-22 10:30: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1

  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对于什么是反思,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哲学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洛克认为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与反思(又译反省),前者即外部经验,后者即内部经验;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也有人把反思定义为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和情境的能力。笔者认为反思是个体在分析自我经验、监控和评价自我行为的基础上,依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所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为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倡导幼儿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课后小反思——一每周大反思——一主题总反思。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形成一条反思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得益非浅,而有的教师无所适从。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涪杂等现象,有些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学活动《沉阜,教师反思记录:幼儿对探究活动有兴趣,能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就是时间拖长了点;上了语言《桃树下的小白兔》,教师反思:小朋友对故事感兴趣,想象丰富,就是没有注意面向全体……诸如此类,反思浮于表面,也有点八股味道。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适当的引导。

  教学反思说到底是教师的一种自我意识、思维习惯、批评精神。有时,经验反思是教师个人的一种缄默知识,惯于理性思考的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省和剖析,从而进行自我调控。那幼儿教师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反思,如何引导教师写教学反思呢本人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通过孩子们的介绍、设计,一幅“美丽的家乡”的图纸呈现出来了。在建构时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各自都在忙着

  完成自己的任务,只见邵怀玉小朋友拿着雪花片积木在搭花和亭子,她先用红色的雪花片做花蕊,并且嘴巴里孩子数“一、二、三、四、五、六,一共用了六片,接着她再用黄色的雪花片来搭花瓣,并且也数好了数。我走过去问:“你为什么要数个数呢”她说:“这样,我再搭的时候就可以搭一样大的花了。”我听完夸她真会动脑筋。经过这么一来。邵怀玉小朋友到游戏结束,一工搭了八朵花,每朵花都进行了合理地颜色搭配,并每朵花都一样大,放在马路旁边看上去很匀称,非常美丽,所以在点评时,我重点掌握了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活动后反思:

  游戏法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和幼儿的学习、劳动等活动不是绝对独立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相辅相成的教育手段”。这是结构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它进一步完善的保证。在幼儿园,结构游戏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出现的,但结构游戏的开展又同时是渗透在其它各类游戏和各科教学活动中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多应通过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游戏活动之一的结构游戏也应密切配合语言、数学、美术等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幼儿建构游戏的主题,通常是以教师的语言启发,故事讲述,物体认识,情景渲染等形式烘托产生的。语言、数学教学所形成的知识。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2

  班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体差异导致了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有的能说能唱又能跳,有的只有顽皮的劲不喜欢学习,而有的从不做声,在这个小家庭里,我们老师就是家长,就是妈妈,该如何引导如何教育呢?尤其是一些比较内向,不做声的孩子,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善表现而已。

  做早操时,由于要全面观察孩子们,老师所用的小哑铃一直是由站在排头的小米负责帮忙带过来的,小米呢比较聪明伶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任务,我们也喜欢安排给她,因为她可以完成的又快又好,是老师的好帮手。有一次,小米因为感冒请假没来幼儿园,在做早操的.时候,又到的哑铃操的时间了,我依旧站在原地等待孩子们那好哑铃就位做操,不一会儿,段春夷小朋居然给我送来了小哑铃,这时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她平时一直是默默无闻,不管是上课时还是在游戏时,很少听到她的声音,今天居然是她先发现小米没来,而且给我送来了小哑铃,这让我又惊讶又欢喜,然而,这又让我深思,对于像她一类的孩子,乖巧、听话、不顽皮,平时很少会注意到他们,可以说有一些忽视。其实她们也很想表现自己,可能由于胆小,不自信,丢失了许多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么我们教师又应该如何对待呢?我想,还是应该多提供孩子们锻炼的机会,在不断的尝试中,能找到真我,做个自信开朗的小宝宝。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3

  在区域活动时,我发现成成小朋友将娃娃家的一只小杯子放进口袋里,再也没有拿出来。活动结束后,我问全班幼儿:“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大家都说想看,于是我就学着魔术师的样子边比划边说:“我变只杯子出来,现在这只杯子已经在成成口袋里了,请他拿出来给大家看。”听了我的`话,成成把那只杯子拿了出来,大家都拍手叫好。

  事后,我找成成小朋友谈话,告诉他不能随便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去。他轻松地点头称好。我想:这样做既让幼儿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又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新琦,动手能力非常差,据了解,在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样样都有人代替包办。就这样,在幼儿园也要靠老师。每天下午起床后自己不会穿鞋,总是等着老师给穿。刚开始,给他穿上吧,别耽误了他小便,否则更麻烦。每次都这样迁就他后来越来越觉得,这样下去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将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对他开始了另一种方法:那天,当新琦起床后,他和原来一样,提着两只鞋子在我身后等我。我整理完床铺后,接过他手中的鞋子直接放在地上,对他说:“今天自己穿一次吧?来,我教你。”我一边手动一边嘴说:“一双小鞋先放好,小脚丫子往里钻,钻呀钻呀钻到头,再用小手钩后面。”

  我和他穿上一只,另一只我让他自己穿,最后终于穿上了,我们两个都高兴的笑了。然后领他走出休息室,走到小朋友中间,让他讲讲自己是怎么穿上鞋子的,还让小朋友拍手鼓励他。新琦可高兴啦!第二天,新琦来幼儿园就自豪的告诉我,“老师,在家里我也自己穿鞋。”我摸了摸他的头说,“你真棒!”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4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想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将我们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们的需求。最近我发现孩子们在饭后擦嘴环节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我对幼儿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我发现每次吃完炸酱面后,孩子们的小嘴是最脏的。本周五又要吃炸酱面了,我决定抓住这次机会。我有意在显眼的位置挂了一面镜子,开饭了,孩子们大口大口的吃着炸酱面。饭后再看看孩子们的小嘴,嘿,不用说,就会知道今天吃了炸酱面,我把然然小朋友叫到镜子前对他说:然然,你看镜子里是谁呀?然然一看就咧嘴笑了起来,他这一笑其他小朋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好奇的跑过来。有的看着然然,有的孩子照镜子。甜甜皱着眉头说:哎呀,我的嘴没擦干净。顿时,孩子们都争着要看镜子里的自己。朋朋却扭头走了,不一会儿,他手里拿着餐巾纸又跑回来说:我再重新擦擦。听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兴奋的每人又拿起一块餐巾纸来,边擦边互相看着。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只有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切实需求,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孩子们才会把这种要求变为自觉地行动,从而巩固自己的良好的习惯。

  今天下午,在孩子们进各个区角活动的时候,几个孩子一下子涌到娃娃家,不一会就传来孩子们争吵的声音:"我当爸爸,我先来的'!""不行!我也要当爸爸,我从没当过爸爸!"原来是马志宏和张子旋为了当爸爸争得面红耳赤。只见张子旋一手抓着围裙,一手紧拿着小锅,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看着看着我萌发了看看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躲到不远处观察。不一会当妈妈的欣宜也过来了,她想了想说:"你们俩个一人当一会吧?"这时马志宏也想出了办法:"要不今天你先当爸爸,明天我再来当爸爸,好不好?"其实,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孩子之间也难免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恰恰就是这些小小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

  因此,不妨再发生问题的时候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5

  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到了,我按惯例弹起了钢琴曲,提醒孩子们马上进活动室。孩子们陆陆续续进了活动室,几个在外面玩皮球的孩子也都回来了,这时我特别留意了承承,因为他每次都是最“磨蹭”的一个。我发现他正站在放皮球的筐子前面,捡起装皮球筐的盖子,然后一个一个往装皮球的筐上盖,其中有一个盖子夹在了筐子和墙壁的缝隙里,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盖子拿了出来,然后盖在球筐上。他的举动是我意想不到的,因为在我们眼里,他是一个“调皮捣蛋”、常常挨批评的孩子。他刚才没有玩皮球,却能帮助其他小朋友收皮球。当承承回到座位时,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的行为,并奖励他一颗五角星,他既害羞又喜悦。

  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当时我没有留心观察承承的举动,那面对最迟进来的他,我可能又会数落他来晚了或置之不理。我进而又联想到,以前承承有那么多次“迟到”,会不会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呢?我突然觉得脸红,作为教师,我们自认为很了解班上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但其实在内心已经给一些孩子贴上了“乖孩子”“调皮蛋”等标签,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他们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多少次孩子因为我们的偏见而受了委屈。我们真的要好好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只有去除“有色眼镜”,去除主观判断,客观地了解、评价每一个孩子,永远对每个孩子充满信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效,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6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是否具有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是否与儿童持续一种对话的关系状态,都能够在教师与儿童的共同活动中,在教师对儿童的态度中表现出来,在教师对儿童的有意和无意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儿童面前,教师是会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儿童处于弱势地位。从对话的角度看,我往往会构成不利于对话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纲要》颁布以来,有些教师理解的不够深度,停留在皮毛上,如:我们一再强调要“蹲下来”看幼儿,实际上就是指尊重幼儿,真诚的对待幼儿的精神情感世界。而有些教师的做法是:从动作上真的蹲下来了,但却做着训斥孩子的事,类似这样,即使老师的高度降的再低,幼儿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平等,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实施。

  二、家长的言行,对幼儿是暗示

  如今社会,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掌上明珠,大多数父母忙于事业,部分是老人带,还有的是请保姆带,这对幼儿的教育也有必须影响,如我们经常听到爷爷奶奶这样说:“你闹,我就给你送幼儿园,让老师好好管管你”。有的会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师,您的话就是圣旨,您好好说说他,他就听您的”等等。孩子在这种语言的暗示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恐惧心理,这也是不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从而影响到教育。

  三、教师缺乏对话意识

  过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把幼儿看作是知识的理解者,而幼儿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虽然其中存在着必须的人际交往,但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不存在,师生关系因而失去了“教育好处”。例如: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儿童“跟随”教师提出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随声附和――“是!”、“对!”、“好”这样一来,儿童的回答成了他们不假思索的“齐声合唱”儿童成了教师的“应声虫”,这说明教师所期望的只是儿童能够跟随自己的思路;并透过回答问题“是”、“好”、“对”来决定他们是不在跟随自己的思路,教育活动成了“告知性”的活动,长此下去,儿童很可能构成一种惰性或对教师的依靠性,这种损害是任何此刻知识都无法弥补的。

  此刻,多种形式、自由式的教育观盛行,多种教育模式共存,如今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对话过程,它表现于教师与儿童在活动中的对话关系,而师幼间的对话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和幼儿者说接触的每一句话入手,提高自身素质,把与幼儿交往的一句一字都看成是教育。

  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在实际工作中有几点体会:

  一、师与儿童的对话关系,是对“以教师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的一种批判

  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应是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彼此投入,就像一家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一样,从而把所有的教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师幼间的对话不仅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对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

  二、真诚的应对幼儿,是师幼实现对话的基础

  真诚就是认真、诚恳、关切、不欺骗、不虚假――真诚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真诚地对待孩子的“告状”,真诚的对待孩子的表达,甚至是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每一点变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毫不吝啬的给予每个幼儿肯定的态度,关注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卢梭认为儿童具有不一样于成人的精神生活“儿童具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三、重视一日生活中每一次与幼儿对话的机会

  从早上的第一缕曙光到晚上的最后一抹夕阳,这之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为师幼带给了对话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目光,有对话的意识。

  (一)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在幼儿园这个特殊阶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洗手常规时,我并没有专门的去说教洗手的好处,应怎样洗手等。而是该洗手时候我和孩子们一齐洗,开始孩子们会看着老师洗,之后我们会像家里人一样一边洗一边聊天。一天,小杜说:“徐老师,你一会又不吃饭,为什么也洗手呀?”我说:“因为我要帮你们盛饭,如果小手脏了碰到你们的碗你们会生病的。”“噢!”他的`样貌似乎明白了什么,一会儿站在旁边的朵儿说:“老师你也是手心、手背、手指缝、小手腕都洗呀?我妈妈就不像你这么洗?”“那一会儿你看看我这样洗的干净还是你妈洗的干净好吗?”“好”。“徐老师,我们俩比赛吧,看谁洗的又干净又快!”“好!……”如此生活式的“聊天对话”形式使幼儿更易于理解,也能够引导幼儿思考与尝试,更能引发出许多新的问题。

  (二)教育活动中的对话

  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师幼之间的“对话”激发出新的矛盾,产生出新的问题,则更加体现了“对话”的重要好处,这些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进一步“对话”留下了空间和余地。我们应尽量避免一般性的心不在焉的指导方式和话语,使教师对孩子的指导能够切实引起孩子产生必须的感受。例如在主题活动《小手真能干》中,请幼儿用小手蘸上颜料,印手印,班上的幼儿感到即新奇,又高兴都大胆的印着。这时张雨恬“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说:“老师,我不敢”,这时坐在她旁边的陈澳说:“别怕,我来教你,印手印可好玩啦!”我一边向张雨恬投向鼓励的目光,一边说:“好啊,陈澳哥哥可勇敢了,你来当小老师吧!”过了一会当他们的作品完成的时候,我又用鼓励的话说:“恬恬的小手印真漂亮,象一片片小落叶”。陈澳的小手印还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我的话刚说完,他们俩抬头看着我笑了。我的话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我们的关系更近了。

  师幼对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树立师幼对话的观念。就像瑞吉欧幼儿教师们说的那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够获得体验和切身感受。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7

  班级自开展彩泥活动以来,幼儿的泥塑特色成效已显现。我一直清晰地记得一句话: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作为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泥塑世界里,引导和激发幼儿发现美。在《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一原则。幼儿园泥塑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幼儿的美感已成为班级教育的一个目标。

  第一:在幼儿泥塑的过程中,幼儿从揉、捏、搓、压等粘合彩泥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捏泥的快感和游戏感。彩泥本身也蕴藏着色彩美,线条美,造型美,彩泥的趣味性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尽情的玩彩泥,从生活中最熟悉又让幼儿感兴趣的物体开始制作。例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是把相同或者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比较方便的掌握了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的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从立体到平面。由于幼儿的苏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因而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数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粘土的变长,他们会联想到“小棒”的形象,随着粘土的变圆,他们会联想到“皮球”“圆宵”等形象。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教学都是从立体到平面。例如:从立体的茄子、苹果、小鸡、麻花等等,到平面的各种动物的塑造。

  第三:泥工与绘画结合。在进行幼儿泥工教学的同时,我们根据泥塑作品内容的不同,将泥工和绘画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对泥塑的基本特征掌握较好。同时在已经有了捏泥的基础上,幼儿能将泥工的作品一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通过绘画的基本步骤,幼儿能自己制作出平面的泥塑作品。例如:小兔字、小猪等多种动物。通过这样的交替练习,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与泥塑制作技能,更大程度上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促进的作用。幼儿在泥塑的创造过程中,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愉悦,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第四:环境的熏陶。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泥塑课程,我们还在环境布置中让幼儿感受,熏陶泥塑艺术,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我们在班级的特色墙中设置了彩泥艺术,又在班级中创设了美工小区。主题环境布置中也融入了浓浓的泥塑特色。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喜欢上泥塑,慢慢的学会用泥塑表达生活。

  总之,班级在开展泥塑活动以来,我们欣喜的发现,幼儿的双手变灵巧了,思维更活跃了。幼儿将心中美好的事物通过泥塑的制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对于生活中的美,幼儿的关注逐步从无意到有意,对美的探究更主动。如果说,童年是一幅画,幼儿的泥塑特色就是画中色彩墨线勾勒的最美风景。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通用8

  又到了孩子们钟爱的“玩具分享日”,康康带来了妈妈才给他买的奥迪双钻陀螺,和同伴琅琅进行终极PK比赛。康康的“烈风天翼”战胜了琅琅的“青蓝冰伞”,康康高高举起自己的陀螺欢呼起来:“我是冠军,我赢了!”。这时凯凯走过来什么也没说,伸手想要抢康康的玩具。康康紧紧地抓住自己的陀螺,连声说:“这是我的!我的新陀螺。”凯凯见康康不放手,就张嘴去咬康康的手。

  凯凯没有使用交往语言和有效的'交往动作,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分享同伴的玩具或将同伴玩具占为己有。在幼儿同伴交往活动中,不乏出现类似的案例。究其原因,幼儿处于“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表现为幼儿与同伴交往以自己为主,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采取攻击性行为伤害同伴。凯凯是在家中“独二代”,“421”的家庭模式使得凯凯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6个成人围着1个孩子转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大家对凯凯比较溺爱,凯凯的各种要求都会得到满足。加上凯凯平时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使凯凯与同伴交往能力缺失,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要。于是便出现了案例中试图用攻击性行为实现自己拥有“冠军陀螺”的目的。

【幼儿教师随笔反思中班】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反思随笔03-15

小班教学反思随笔11-18

大班教学随笔反思02-27

历史教学反思随笔04-14

中班的教学反思02-26

中班教案及反思03-25

中班教学反思11-27

中班月反思09-30

中班下雨了反思12-12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与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