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5 16:04: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试卷出得如何呢?学生考得怎样呢?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抽样分析,结果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又似乎是意料之外的。但这次考试的整体结果,却多少是让人有些吃惊的。

  从试卷涉及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紧紧围绕新的高考说明来命题。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方面,注意到了各个知识点的涉及:语音、病句、以及文言知识的应用,都符合新的高考大纲的说明。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程度,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是试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实际性。这份试卷主要从可操作的实际上做文章。

  一、试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试试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课本的教学反馈,两篇课内阅读取材《逍遥游》和《项脊轩志》,考查点侧重文中有思想内涵和有语言表现力的字词句的理解。

  2、课外文言文阅读是我们曾经选用的试题,但结合了课内文言知识的考查,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3、现代文阅读仍然是突出能力考察,重视文章内在情感的体会和把握,重视语感的考察,重视文章的整体理解。

  4、写作能力的考查,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是“牵挂”,注重细节描写,学生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重记忆不重思考。默写中主要问题是背诵不足,以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得分不高,反映了许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偏于记忆、重复、巩固,而如何联系语言环境分析进行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等方面相对薄弱。

  2、基础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表述上。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全是常用词语,可错误率高。阅读题的文字表达,作文的语言表达,都有较多学生错字多、病句多、词汇贫乏,标点混乱,反映了语文基本功的不扎实。

  3、作文不够具体,没有写出自己真切独特的感受。“牵挂”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题目,完全可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堆砌辞藻,搬弄陈词,甚至套搬作文。

  三、反思和计划

  根据这次考试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现状,拟订了以下几点教学计划: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方面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加强语文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和思想的积累等等。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课内的文章而放弃对课本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文章结构、思想观点等,该记忆的要记忆,该借鉴的要借鉴。

  3、夯实基础。在生字词的积累,课文的朗读,语言表达的准确规范以及书写等方面加强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要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语文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去学习和训练。

  5、文言文教学上,古诗文名句的积累,除了督促学生熟读记诵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外的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在课内外的联系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相信坚持下去,定有成效。

  6、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一篇文章,相关的知识背景越丰富,文章越容易理解。因此要努力引导学生广闻博览,多读多吸收一点。利用语文拓展课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随时指点阅读方法,以收更好的效果。并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收一举多得之功效。

  7、加强作文训练。还应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一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经常进行个别指导。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2

  在不知不觉中,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高二语文教学工作也要告一段落了,我应该对这一学年所走过的教学之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更好的准备。

  高二语文主要是选修课程。诗歌散文系列和小说欣赏系列都着眼于鉴赏陶冶,所以,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因此,我认为,本学年的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正因为这样,我对高二教学设计曾反复思索,语文该学什么?怎么学?这正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些,学生才有学习动力,也才会有意识地去掌握语文学习的信息途径和方法。所以,通过研习新课标,我让学生感受到“积累”的重要,体会精读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两条腿走路——课本和课外阅读结合,重视《语文报》作用;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

  而这一切,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做基础。阅读方法有好多种,也许,有的老师喜爱齐读,但是,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齐读是可以的,但小说和散文是不合适齐读的,因为学生要照顾读得整齐,因而无法用心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罢了。所以,我在讲授散文和小说时,每节课都会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此时教室里虽然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默读能让他们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默读,因为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恰恰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到课文语言的魅力。

  这一年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要求自己“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而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一味追求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有时,我也会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就顺利达到了。

  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根。非读无以广积,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出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写作教学工作。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点,在高考试卷中,占了很大的分值。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以前,我们有点“空”,每次作文的教学程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

  我试图改进,一开始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还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后来,我在作文批改中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按小组互评,把本小组最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全班交流。这样,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读写能力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语文学习方面,要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要在阅读中充分地吸收,在写作中自然地倾吐,使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达到共赢。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就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篇目。《阿房宫赋》比喻的生动、想象的瑰丽、夸张的奇特,都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

  当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3

  高二语文教学的一点经验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随着五步教学法在学校的逐步深入,学生从传统教学法的被动机械接受,到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又到现在的一个疲惫期,思考消极,回答消极,只依赖小组中几只带头羊的支撑。

  究其把语文打入冷宫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语文上花时间没意义。高考中语文得高分不易,同样得低分也不易,不如把时间放在理科见效快。针对这种现实情况,语文老师只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

  第一,提高把控课堂的能力。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活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问题。这就需教师在各个环节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学情充分掉动个人的能动性。

  第二,凭借教师个人语言魅力吸引学生。教师语言要少而精,问题要集中,切忌面面俱到,学生回答问题要点到问题实质,一针见血,有利于学生记忆。另外,尽量优美,尽量雅致,别做无意义的重复,区别于其他学科,让语文课堂变成一场场审美盛宴。

  第三,用心寻找传授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例如诗经中赋比兴的赋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以用流行歌曲《小芳》来启发学生:村里有个人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赋就是描写嘛,很容易懂了。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

  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

  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

  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

  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

  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

  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

  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4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任教现在的两个理科班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我想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注重课堂教学,选取诗词教材中的要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每节课,

  2、 多做限时训练,多做综合练习,在练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3、 合理布置作业,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作业要求更加灵活,只要能达到巩固目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5

  上学期教学工作给我留下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教学必须要动脑筋

  高二上学期主要教授《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专项。我备课比较认真,注意多方查找资料,注意研究教学方法,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驾驭课堂。除了必须教授的篇目,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选择的教给学生。如《春江花月夜》,这是一篇极其优美,艺术性极强的作品,除了查找资料,我自己也反复诵读思索,寻求最好的方法,为了避免学生阅读时不求甚解,我课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本子上写出鉴赏提纲,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阅读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于我课堂上引领学生做较深层次的鉴赏。我注意问题的设置,尽量让它起到带动全篇的作用,对学生可能会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尽量注意用恰当的语言,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比如谈到人和景的关系问题,我便举婚纱照为例,西式礼服的一对新人必要配上欧式风情的背景,休闲装的后面就要配上自然风光,这是景和人的协调,如果一对漂亮的新人,后面只有一片纯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这是景对人的烘托。古诗词鉴赏题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有“请作简要分析”这样的要求,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区别,答案很难符合要求。我就告诉他们,如同桌上摆着钢笔,铅笔,格尺,橡皮,圆规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这些东西是什么,我们要回答,是“文具”,这叫概括,反过来,问你具体有哪几样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这叫分析。学生学会了一些答题的套话,这其实是好事情,是答题规范的前提,但问题是他们随便乱套,针对性很差,那一首诗上来,都说是“热爱祖国”“壮志难酬”……我便告诉他们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袜子要穿在脚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话,就要一项项对准,五个手指头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这才是准确的分析。有了这些比方,学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题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认识到,一个成熟的教师不应该太多依赖参考资料,对文本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个性的解读,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能力来。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复读上几遍,自己理解的透彻了,设计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就特别强,课堂效率也就更高。课外习题多半都有明确答案,但任何专家学者也会有出错的可能,所以对于习题答案我一样要反复考证,理解透彻了再讲授给学生,遇到错误的答案,我会把它纠正过来,不会拿专家的头衔压人强加给学生,我想一个老师不只是要把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给学生一种求知的态度,所以自己怕麻烦是不可取的。书后习题也要有选择的使用,有的题目比较空泛,我们的学生回答较为吃力,我们要动脑筋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或者干脆自己设计。比如,书后习题“请说说杜甫思想转变的过程。”这个问题,固然能够领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学生望而却步,就不如来个假设,“如果杜甫做个顺风顺水的太平宰相,他会写出怎样的作品?”而“杜甫有没有能力成为一位出色的宰相?”“为杜甫设计一条别样的生活道路能否成为事实”这些问题的讨论倒是学生更感兴趣的,我们一样可以最后把问题引申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来。

  二、教师要多读书

  我们应该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就要切切实实为这一桶水下足功夫,语文教师多读书是必须的。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备课的过程,有了丰富的储备,你的课堂讲授才能真正成为源头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它决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不是显摆,就像喜马拉雅不须显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须显示它的宽广,学生便自然领会到小溪与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讲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他做过八品的左拾遗,谏官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设为八品。杜甫为什么直言进谏却不被皇帝喜欢,如果就文本谈文本,你会理解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没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济世只是一厢情愿,这种理解也未尝不可,但应该说不够深透。我读过《唐太宗传》《忽必烈传》,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结果与自己有关,更与君主有关,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恐怕就会是另一番结局了,所以贤臣必须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马必须伯乐的慧眼。如果你不了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样纳谏的事情,你怎会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们学习《项羽之死》,学生会对项羽的“才华”由衷钦佩。但文章里有的环节让人生疑,如果你止步于文章本身,疑点永远成为疑点,你会被项羽个性的闪光之处深深吸引而忘却了考究。但如果你读过《史记》,加上进一步的思考,知道项羽实际上是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的弃军而逃,司马迁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的突出一点,忽略了全面,这样,你会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读书要动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而这些东西不是你课前一下子可以准备出来的,必须靠平时的大量积累。所以,这也是我今后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读书。

  三、要真正下些苦功夫

  1、课堂的确是需要设计的

  这一点,我在前面一个环节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再强调一下罢了。我听过两位同学科教师的同一节课,明白了课堂上有无设计的区别,同样的知识点,我们都能讲对,讲明白,这是做好老师工作的基础,但学生是否有兴趣听,学习的效果怎样则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密切相关。同样是提问,一个老师分别向三个同学提问了三个大问答题,学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学却都把心放到肚子里,像没事人了一样,等待着老师纠正。老师差不多等于把上面一节课重讲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师,把大问题分解为十几个条理清晰的小问题,提问了十几个同学,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敢溜号,也同时用较短的时间回顾了一下上节的内容,效率显得高多了。其它环节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在大考中后一位老师的教学成绩总要高出前面老师一大块,这事情绝非虚构。

  2、重视答题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偷懒,只教给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方法,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尤其语文科目,我们只能押题型,而不能准确的押到原题,所以学生把答案背得烂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时习题答案并不告诉我们思路和方法,或者编者所写的并不是很切合学生实际,多数时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归纳整理的,有的老师可能习惯于省略这个过程,等着学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视了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实际,我们的学生绝没有那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那么好的学习方法,这一点必须我们去提供帮助,阅读鉴赏题,表达运用题都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我平时比较注意,今后要做更多的努力。

  3、课下辅导跟得上

  前面说过,我们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是特别强,所以不要指望我们布置了,他们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们的督促检查工作必须到位。对于基础知识积累着一块尤其如此,该听写就听写,该提问得提问,该批改的试卷就得批改,否则学生就不重视。没完成好的就得反复督促,比如课文的背诵,有些老师也认为花那么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个人都舍不得时间,都少拿一两分,班级成绩自然要低那么一点儿,事实就是如此呀,学校这样考核,我们就得这样计较。

  四、个人问题较大的方面

  1、有些事情不能坚持始终。比如作文训练,一上高中,就要求学生写随笔,记读书笔记,开始每周都查,后来改为两周一查,很多学生重视不够,收的时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务也很多,批阅起来的确花费不少时间,看着学生写的不认真又生气,后来改成了自愿交,结果,就成了没有人上交。我们的学生也是人呀,谁不得偷懒就偷懒,所以,我们老师首先不能带头偷懒。

  2、对学生不够耐心

  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始终让我头疼。原来做班主任的时候学生较给面子,故而体会不深。后来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学生,尤其是重点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状貌。常常是你讲得眉飞色舞,他们仍然在理化题集上运笔如飞,于是眉飞色舞就变成了横眉怒目,老师横眉怒目也难受,于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学生不看老师,我讲课也就不愿意在看他们,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气,再到文科班找点平衡,不知学生的感受,自己过得很痛苦。比如,布置了课文背诵,理科班学生就是不背,认可罚写也不背,课堂上没有时间死抠这个,于是我说,好吧,这些需要背诵的篇目我告诉你们了,背诵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我没法替代,你们看着办吧。私下里交代课代表找时间考,课代表也有点懒惰,征求了学生的意见,结果仍然变成了自己看着办,结果期末考试这个背诵题考了九分,我们的学生有的只得了一两分。这让我认识到,我们老师的工作有点像车夫,听话的喊“驾喔吁”就可以了,不听话的也不能等着他们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堑也未必就长一智,因为他们是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时候往往就来不及了,但我们又不能拿鞭子赶着,我们教育的是学生不是骡马,但在电影《大笑江湖》中有个可笑的镜头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沈阳骑着驴子,驴头前边吊着一只胡萝卜,驴子就撵着胡萝卜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这个道理我现在想通了,但落实到行动上,我还没有想清楚,把什么东西变成胡萝卜,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学生前行。于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6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即使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老师,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增加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的成绩呢?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教师教学实践中,找出弊端。

  1.语文培养模式单一。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学了许多年语文后,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2.课堂活动空洞热闹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填鸭式”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便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事实上,这种“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往,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

  3.大语文化现象严重

  当前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连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语文教学更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体不当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看看录象、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离了语言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功能。

  由此看来,不当的`课堂教学挫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讲写作人物描写时,引入《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具体的动作,肖像等描写就会让文章生动。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这不是找饿吗?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个。可以写写带有哲理性的话语啊,这个对现在的学生很简单了,谁没有个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沟”,现在叫“愤青”,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优点”啊,正如毛主席说的,恰同学少年。可不要贪玩啊,呵呵,狗尾续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练练,也会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甚之。那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而且一般语文好的同学都有点才,其实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语文老师那里学来了什么。到底思考一下,学到了什么?你是不是突然发现没有啊,其实在语文老师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语文好的同学不是教出来的。虽然这句话值得商榷,但是也说明了语文的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过多的依赖老师,可是当我们会过头来看看的时候,还真有几分道理。但是别忘记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话。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7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二1、2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主要工作举措与成效:

  1、精心备课,让学生学有所得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学习好新课标,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做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备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做到分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习,多研究精品教学设计,吃透教参,精心设计知识点,进一步促进课件制作的精良化。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就其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强化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周记和作文为平台,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侧重思维品质训练,积累语言和作文素材。

  3、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强化语文积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课外,还建立了《语文学习积累本》,做好语文的学习积累。

  5、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现在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详细定稿版)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多,学生自主探究和巩固训练的时间少,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处在较差水平,限于学生的能力,老师也不敢轻易把课堂交给学生。

  2、巩固练习的方式和质量需要变革。学生课下主动学习语文的不多,作业预留也限于练习册或周记、作文,针对性和系统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贴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多印发、收集一些习题作业,即贴近课堂,又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3、检查力度需要加强。我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落实抓得不够,作业面批的数量少,惩戒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弄虚作假,学习不踏实。

  4、作文和语言应用整体水平不高,对考察文采和创造性的题目解答不够好,暴露出学生在语文的深层次能力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三、下期工作的思路和改进方向:

  1、基础字词和课文背诵强调指导有余,督促检查不足,下期将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

  2、平时练笔相对较自由,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要借鉴同组其他老师经验,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训练的方法,同时拓展信息阅读量。

  3、加强高考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瞄准高考,根据教学实际,掺入高考的相关要求和题型,让学生在平时就熟悉高考,不畏惧高考,一方面在训练中把握解题规律,一方面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4、强化检查,抓落实,抓优生,尽心辅导,尤其是在语文方面“瘸腿’的学生,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宽严相济,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5、针对二班和一班末尾学生,强化基础训练,着力作文教学,提升整体语文学习水平,确保平均分和及格率。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8

  近段时间在复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共分四个专题: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越复习越觉得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博大精深,韵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诗歌往往通过几个意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有限的诗句里蕴含丰富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握住。但我发现通过从这几个专题的复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把握住诗歌鉴赏的诀窍,提高高考得分率,甚至能向满分靠拢。所以系统的指导学生复习诗歌鉴赏就显得非常必要。

  我先从鉴赏诗歌的形象入手,先梳理出一整套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的文化意义和常用的一些意境修饰语,要求学生在早自习的时候背下来,记下来。上课的时候我再用多媒体幻灯片出示一些例子,一步步引导他们答题,并一起归纳出答题的步骤,最后辅以随堂练习题,巩固学习内容,我发现效果还很不错。

  后面几大板块我都按类似的步骤进行,发现学生比较能接受,碰到诗歌鉴赏题的时候也不再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笔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也通过教学对诗歌鉴赏的知识有了个系统的了解,让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水平也有了个新的提高,可见,做任何事情认认真真,做好准备,有条理有系统地去完成,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另外,通过诗歌专题训练也暴露出学生在这方面的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太懂诗歌,这极大地影响了做题。试想,一首诗歌写什么内容你都不知道,那不管教给你什么方法都是白搭。所以这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时间里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读诗歌,背诗歌,赏诗歌,以期他们能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形成鉴赏诗歌的语感,提高他们一点点读诗歌的素养。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9

  《老人与海》这部伟大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古巴老渔民,在海上三天两夜捕鱼的经历”,它的故事的寓言性具有震撼性人心的力量。那苍茫的大海、孤独的老人、艰辛的搏斗、不屈的灵魂会激发也激励着学生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学生会从一部伟大的作品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他们会用老人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在遇到挫折时战胜自己。

  从单元安排来看,这是一篇小说自读课文,在前面三篇小说的教学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抓住老人的心理活动,分析老人的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旨。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是圆满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读文章,筛选出老人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和句子;

  三学生讨论并概括出老人的形象;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体味老人形象后的人生寓意。

  这节课我基本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老人与海》电影情节导入到了解故事内容,从分析故事情节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从深入感受人物真实而强悍的性格特征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终探究小说的象征意义,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节奏紧凑顺畅。但学生对老人的形象的总结,语言不够凝练和准确。

  通过这节课,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重点情节和人物性格,同时也通过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把握了小说的主旨桑地亚哥不止是一个勇敢面对失败的硬汉,更是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生存的意义、在战斗的残酷中展现生命的价值的真实而强悍的胜利英雄。同时学生也领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励了自我要如桑地亚哥一样,在人生长河中坚守生命尊严,为了理想永不言败而且永不停息地奋斗。

  在课堂的层层推进下引导学生从模糊到清醒、从理解到深受感染。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这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激励着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长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永不停息坚持人生的方向,实现自我的价值。

  当然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对于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都还有很多不足,我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弥补、加强、完善。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0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中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一、备学生:

  任教现在的两个班级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二、备教材

  本学期我们将要完成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教材的目标:

  1、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三、备自己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思考:

  1、 教学内容要能体现主体需要,能激发主体兴趣

  备课时要勤思考,多动脑。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选择他们的学习兴奋点。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有利情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重难点知识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加以呈现。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努力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2、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信心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对于我们的学生更为重要。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建立成功目标。 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例如 :默写满分的学生、背书最积极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最快的学生、进步明显的学生、书写认真的学生、作文完成好的学生等等。还有上课时有针对性地提问,把“适合的问题”问给“适合的学生”, 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3、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问题还要继续探究。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为中国四大小说之首。《林黛玉进贾府》是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这回主要讲述宝黛的初次会面,以及为以后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贾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实写或虚写,都有了简要的轮廓。篇幅相对有点长,但层次鲜明,语言优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经比较突出的显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即是对《红楼梦》的初次感受,也是为以后的整篇阅读奠定兴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课文是出现在高二的教材,现在让高一的学生学,相信会有一些难度。但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让高一学生学习是有好处的,借此机会接触《红楼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这部大部头。

  上此课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电视连续剧和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记得了05届教授此课时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让他们看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不少。但后来我发现,观看电视剧,学生对人物形象较为关注,对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电视剧后,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在介绍完作家、时代背景及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后,就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引导学生点评林黛玉,从“众人的眼里”、“凤姐的眼里”、“宝玉的眼里”,从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进行点评,并且告诉学生: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是在需要评论的地方画圈或点点,做些符号;批评,就是评论。点评的方式有圈点、总批、眉批、夹批等。如宝玉眼里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时,我还插入了脂砚斋的评语:“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贾宝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别人对宝玉的评价、两首《西江月》的判词以及黛玉眼中的宝玉来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为了进一步理解贾府中的人物,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题:探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和笑,从人物的哭和笑当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视贾府的环境。并且让学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踪,和林黛玉一起细心观察贾府,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最后,还布置了练笔,让学生写“我眼中的黛玉”,在写之前,我先读了“网友之黛玉”和“专家之黛玉”。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本课也旨在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授完课后,我开玩笑似的问学生:学完这课,有没有激起你们一点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呢?文科班学生表示通过这节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但理科班的同学则表示兴趣不大,看来,文理科班的教学应有所区别才行。

  本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还有课时严重超时,原计划用四课时教学的,最后用了六课时,这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来想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结果有可能反倒让学生厌烦,估计理科班的情况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依然是我今后教学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2

  (一)关于“名著导读”的反思

  本学期主要是名著导读,名著导读课贵在选好角度,即,切入点。它既不能“杂”,也不能“乱”,应当条理清晰。本节课我就从“人物描写角度”切入,着重讲评作者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刻画人物形象,采用人物“分类”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众多人物有了“归属”感,不再那么“杂乱”,无头绪,仿佛小说中的人物都在按照各自的身份,各行其道,各行其事。

  名著导读课还贵在讲得生动有趣。如果授课时“照本宣科”地念,容易让学生觉得无趣,单调,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方式、语气。我在上本节课时,基本上是模仿“百家讲坛”的方式,把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力求讲得风趣、幽默,这就需要一个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学习与积累。

  (二)关于“文化经典”的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先秦诸子论著承载着先秦各派重要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但是,先秦诸子首先是作为散文存在并流传下来,先秦说理散文还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因此,文化经典教学应当重视引导学生从文学欣赏层面来阅读各篇文章。

  一、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语言艺术。

  (1)欣赏人生格言。翻开文化经典,我们的确会发现,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庄子》《荀子》,都能找到许多既精炼而又富含人生哲理与文采的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欣赏修辞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是文化经典又一语言特色:孔子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等。

  (3)欣赏描写语言。作为散文,先秦诸家十分注重细致逼真的细节刻画与形象生动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欣赏人物对话。先秦散文中,用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神态、形象,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5)欣赏积累熟语。现代汉语许多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熟语也是来自经典论著,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积累并运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经典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说理艺术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的体例,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述政治主张,学术观点,其说理方法与艺术都是值得借鉴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从中加以提炼、归纳、运用。

  (1)逻辑推理与思辨色彩的说理艺术。(2)寄寓深刻而又形象的寓言譬喻的说理艺术。(3)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又论据典型的说理艺术。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诸子百家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在其“说明”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作为语文选修课程,教师眼里看到的首先应是一篇篇充满魅力富有个性的“大师级散文”,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阅读、品赏,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在文学涵养中去领悟大师们卓越的智慧。

  当然,本学期在教学上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对《论语》《孟子》的解读还不够全面与渗透,还处在边学边教的层面,还无法有独立的见解等,这些都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自学、领悟、提升,才能真正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东西”。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3

  1.高二语文《老人与海》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感受小说主人公的“硬汉精神”。

  2、学习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以语言、心理描写为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的人物独白与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2、学生当堂习作,练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心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请学生就自己的课前了解,谈谈对海明威的认识。

  (对海明威的生平或他的创作特点,就你印象最深的一点谈谈感受)

  2、请学生简单复述《老人与海》的主要情节。(放图片)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为了帮助大家回忆,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3、明确选文情节:四次遇鲨

  (课文中节选的是哪部分情节?一共几次?)

  4、分析人物:

  1)明确情节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四次遇鲨的情节是否重复单调?不重复,因为老人每次遇鲨的情况不同,体力工具等都不一样。

  那么作者详细交代这些情节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帮助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2)通过比较老人每次遇鲨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讨论)

  (从内容上看,在四次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明。四人讨论,可针对其中两次进行比较,也可全部比较。

  武器、信心、对鱼的珍视程度——身为渔夫的存在价值)

  3)总结:

  (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活动、语言——内心独白,刻画了一个勇敢坚毅面对失败依然不屈不挠的老人)

  5、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者除了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人自己的心理与内心独白外,还描写了什么?鲨鱼、环境

  有什么作用?衬托人物在孤独无依的处境下依然坚持抗争的坚韧意志。

  虽然主人公一直和鱼搏斗,但小说的题目不是“老人与鱼”而是“老人与海”,为什么?比起鱼,“海”更可怕、强大,而个体的人非常微小,面对无法抗衡的强大力量老人仍以其微弱的力量对抗,更能显示其硬汉形象的悲壮性,更有震撼力)

  6、复习人物描写的多种手法:

  7、教师给出图画,请学生发挥想象,用100字左右描写画面,突出人物形象。

  2.高二语文《老人与海》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文章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家作品

  参看注释。

  二、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主旨

  1、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评注。读后填表。

  回合鲨鱼种类、数量使用武器较量结果老人状态鲨鱼大马林鱼。

  第一回合一条巨大的鲭鲨鱼叉绳子头脑清醒决心坚强死定残缺不全少40磅肉。

  第二回合两条星鲨刀子绑在桨把上好好休息,攒些力气,手痛,肩痛,手淌血死了被吹掉1/4竟是好肉。

  第三回合一条犁头鲨刀子绑在桨把上把手泡在水里沉水。

  第四回合两条星鲨短棍脊背靠在船艄,身体疼痛、僵硬、寒冷一条逃走,一条滑进水里半个身子被咬烂,剩下半条鱼。

  第五回合成群结队

  的星鲨棍棒、舵把、桨把喘不过气来,嘴里有铜腥气一个接着一个扑上来残骸。

  2、交流问题。

  ①在与鲨鱼的一次次搏斗中,老人的精神与身体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和冲击,而自己经过艰辛努力获得的收获最终一无所有。桑迪亚戈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如何来衡量?

  坚强、勇敢、无畏地面对痛苦的硬汉子的形象。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②描写鲨鱼的特征有何作用?

  反衬老人的勇敢、智慧

  教师补充:何为反衬,借助于对立面之强来烘托主体性格之强。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小说中,不少地方都极力描写鲨鱼的勇猛、凶狠,从而衬托出老人桑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③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总结

  题目是《老人与海》,而表明上,小说是写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经历,但实际上,老人的形象极具概括性,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存在,而成为了人生的一种象征。老人桑地亚哥就是“硬汉子”的代表,大海则是生命旅途的象征,鲨鱼则是我们行走中的“强物”,厄运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们都要遇到挫折,被厄运所阻挠,只有经历与“鲨鱼”的较量,才能成为强者,唱出最美的歌。

  生活中,能压倒一切的不算是强者,不被一切所压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所以,你应当首先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充实自我,以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我将向什么样的生活走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懈努力,以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3.高二语文《老人与海》教学反思

  课前仔细读了读教材,我们集体备课组也经过了仔细的讨论,因此准备是充分的,但是,事与愿违的时刻总是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今天的课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习学生自学了生字词,课堂中先检查了生字词的自学情况。然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表现就不积极,除了几只小手举起来了,其他学生纹丝不动。但是教学任务在几个学生的配合下还算完成的。接着,找出文中描写老人和海鸥关系的一句话,这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学生坐在座位动眼不动手,在我的几番催促下他们才勉强拿起了笔,但是我也看出来了,他们只是在画句子而已,画的并不太准确。

  今天上的是第一节课,是学生精神最为充沛的时刻,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呢?我有点不太明白,但是课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于是我继续投入课堂中。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学课文中的老人对海鸥像亲人的部分,让学生找出让自己感动的片段,然后写下自己的体会。由于我在布置任务前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谈话,此时学生的表现还算积极。

  学生自学了大概15分钟,开始交流学习的时候,课堂又出现了沉闷的气氛。这课啊,真够压抑的!我的情绪在几番打击下,也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幸好,没过多长时间就下课了。

  课间我调整了情绪然后精神饱满开始上第二堂课。第二堂课的时候,学生依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回答问题的,并不是心甘情愿主动举手。

  课后我想是不是我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课堂中学生能踊跃发言。不过换种思维想想,学生既然会谈了,读懂了,老师又有何用呢?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口若悬河只是我的善良愿望,本就不善言辞的农村学生,既然不会说,那就让他们写,我们也不该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滔滔不绝,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当外交家,能够与他人顺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当作家,他们能用语言表达日常需要表达的就可以了。读书本就有一种意境。

  不可言传,我们教师是不是应该允许这样的意境的存在呢?身为老师,有的时候真觉得悲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4

  核心提示: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

  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很有见地。

  这篇散文,文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和复杂的情感,成了这一课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强了朗读的分量。在分析语言时,我着重围绕一个“恨”字设疑,较好地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讨时,我不但组织、参与,而且结合文本描写的历史事实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导,激发同学们的忧患意识和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

  实践经验一再证明:要想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重要,选材更重要。语文课本里面的文本,文学性应该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学性不强,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别说学生不爱学,老师也不爱教。看来,喜欢是硬道理;要喜欢,就得有魅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5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在本篇教学中还应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及他的思辨才华。在这里,我主要想联系高考,谈谈文言文教学。我认为在文言文平常的教学中,首先一定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要注重语感的培养。

  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重在落实,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要让学生及时整理本课的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还要温故知新,联系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课后多做练习加以巩固,量变达到质变,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的多了,理解力自会加强。此外,阅读一定量的文言书籍也是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有考生用文言文写出了优秀的作文,这让我很惊讶,我了解到他们能有这样的表现,来自大量阅读文言文的习惯,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言书籍。

  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我主张长期的训练,最主要的是注重优秀文言文篇目的背诵,最少也要熟读,争取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字句都了熟于心,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庄暴见孟子》虽然没有名言名句的背诵,但是总体上是很优秀的一篇文章,我要求学生一是整理文言基础知识,二是全文背诵增加语感,三是让学生学习文章对比论证的方法。鉴于学生文言翻译容易抄袭的问题,我找出典型句子,示范翻译,力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加以训练,例如:“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我强调字字落实,“独自欣赏音乐快乐,跟人家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种更快乐?”长期以往,师生共同努力,我想在文言文翻译这里,给学生足够的自信,消除他们赖以抄袭的心理。同时,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翻译,也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他们的翻译能力,理解能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09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10

(精选)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22

[精选]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9

(精)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9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10-25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06-23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06-12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9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