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8 07:38: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

  本堂课上,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设计灵活,但学生学得扎实,学习效率高,真正提升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成功之举。

  首先是课始的导入,从孩子们谈话导入课题后引入对圣人孔子的介绍,由表及里,巧妙过渡。再乘着孩子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展示和交流对孔子的认识,再由教师做针对性的补充,一步一步让孔子的形象在孩子们脑海中丰满起来。

  其次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角色观。我们可以看得出,整堂课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甘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尝试读准确到教师针对性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和韵律;从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到教师准对性地提出学有难度的字词引导探究感悟文意;从学生回顾学法到教师针对性的归纳总结。无一不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教师及时反馈引导到能力提升。整堂课体现出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最后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的外延的广泛性。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本着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的宗旨,设计了许多学生喜欢的形式,如个人展示、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质疑、等,使得课堂教学灵动扎实,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是可以张扬个性、愉悦习得的。

  当然,是没有绝对完美的'课堂教学的,本堂课的教学也有值得思考的几个地方:

  首先是无论是学生课前对孔子资料还是课后对“太阳”相关资料的收集,都显得差异大,一大部分学生的收集都存在积极性不高、内容不全、思考不够的问题。其次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不够汇报上还是不够好。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2

  《两小儿辩日》是本课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但因其富于童真童趣,所以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为了中学时大量学习文言文作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激趣、学法为根本目的,紧扣教材,设计了读──释──演这个脉络清晰的教学环节。

  一、趣字当头,以读为本

  我首先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急于学习本文的兴趣。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

  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2、读懂:

  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学法,并在交流合作中加以应用。

  3、读好。联系生活体验,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模仿古人吟咏的样子来有滋有味地读。通过这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

  二、读而优则演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古人与今人直接对话的情境,组织了一次表演活动。表演的设计也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分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进行表演,意在巩固理解;二是让学生直接以课文中的'语言来进行表演,要求发挥想象,尽量把古人的风采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实则就是更高要求的读。此项活动受到了多数学生的热烈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大胆创新,添油加醋,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对文言的感悟力。

  三、炼学法,用法学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就地取材,让已读懂课文的同学引路,提炼总结学法,师适时点拨渗透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让其他学生也运用学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作业,不是终结,而是开始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新两小儿辩日赛这个作业。希望通过学生课后的准备,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体现了语文生活化这一主题。

  五、不过,本节课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比如:

  1、学生读时,只能读出一定的节奏和停顿。达到这一层次后,便再难提高。

  2、对于两小儿笑的理解不够到位。

  3、表演时不够大方,口语表达不够流畅。

  希望各位老师都来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让我们的古文教学不再格式化。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3

  《两小儿辩日》是语文第12册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但因其富于童真童趣,所以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进行教学。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为了中学时大量学习文言文作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激趣、学法为根本目的,紧扣教材,设计了“读──释──演”这个脉络清晰的教学环节。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模仿古人吟咏的样子来有滋有味地读。通过这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

  有以下遗憾: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示”及“课本剧”表演也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因为这是第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4

  昨天,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再次走进了六(1)班教室,聆听了孙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

  《两小二辩日》选自《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文中记叙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各凭自己的直觉,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远近不同,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对此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虽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但学起来难免会觉得枯燥难懂。如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方案便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孙老师此课的设计无疑解决了这难题,并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找准学习切入点。

  首先,在教学一开始就从文章的内容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从“辩”字入手,将学生直接带入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二、增强学生自信点。

  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极大转变。在孙老师的巧妙设计中,学生们走进文言文,读中探究,议中探究,合作探究,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真真切切的口语表达与实实在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识,而且体味到两小儿辩日的内涵。

  三、经典诵读内容丰富,时机恰当。

  常言道: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堂课老师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整堂课以名言穿珠成帘,让学生在领略文言文博大精深的同时,领悟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无穷。孙老师在这堂课上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开始导入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启迪下读思结合;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感召下合作学习。最后以孔子名言及“学无止境”作为这堂课的结束语,培养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整堂课的名言渗透,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是学生对孔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针对本节课我也觉得有以下地方值得商榷:在表演朗读两小儿辩日的内容时,能不能让两组学生表演,一组用文言文表演,一组用白话文表演,这样对比表演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5

  文言文首次进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文言文不仅难读(单音节词较多,读起来咬口。)而且难懂(古今词义差异较大)。对于教师来说,教法上也是陌生的。不仅是初次教学文言文,而且面临的是没有文言文基础的小学生。本课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在课堂中充当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起到了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随时发生改变。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了学生的自信感,不担心他们会有什么怪想法,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做、去思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性学习策略,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教学观念新颖,把原来的口授、设问、解答变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构建知识。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学生对两小儿所持不同观点的依据是否科学产生了疑问,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然后指导学生自主确定活动小组,或上网查询、或探师访友、或翻阅书籍、或动手实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也更乐意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最后举行小专题研究成果交流会。这个过程,有力地突破了文本中心、课堂中心,使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的创造活动。小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使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锻炼乃至提升。

  3、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进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让学生走进角色,走进历史,当一回剧中人,演一演,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他们的感觉,情绪和智慧积极投入,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产生了入情入境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6

  《两小儿辩日》一文是这一单元中的“诵读欣赏”篇目。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是以自读为主,倘若为应付考试,也许就不必教了。针对我们两个班级学生古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实际状况,我决定还是把它当作课文来学习。在布置预习时,有学生告诉我,小学里曾学过白话文,感觉不太难。而且,课本的页下注中也有详细的注释,属于简短的古文。为此,在课堂上,我努力把这篇浅文教得深一些。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一、学会朗读。既然是诵读欣赏,那就要认真地读。这篇文章故事性强,具有可读性,我利用早读课,让学生放声朗读,特别是要求学生读出文章中人物的特点。比如,两小儿辩日时的互不相让,孔子不能决时的窘态,以及两小儿在看到孔子受窘时的嘲笑。读文章,不仅是表达,也是对文章的一种理解。

  二、学会理解。主要是理解文章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我了解了一下,有没有不懂的仔词语,学生表示没有。我随即抽测了几个,如“问其故”,“去人近”,“探汤”,“孰为汝多知乎”等句子中的几个实词。接着就让学生轮流来翻译了一下,基本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多花时间。

  三、了解科普知识。针对文章中的关于“日远还是近”的问题,我引进了一些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教中午时大呢?其原因有一、是视觉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二、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目的是不至于在阅读时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让学生明确,在当时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候,有这样的误解是正常的,但是今天就要形成科学正确的观念。

  四、懂得道理。在扫除字词障碍,弄懂了文章中的知识性问题之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述了文章“写的什么”,但还不能止于此,而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知晓一些道理。也就是文章“为什么写”的问题。为此,我让学生再读文章,看看你读了这篇文章,懂得了那些道理。有同学很快从课文后面的提示中获悉,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而应该科学地从多方面去了解。我认为,其实,编者把这段话放在这里,本身就是误导我们,就是一种看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如果只能看到这一点的话,也是一种“片面认识”。我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大家抛开课文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能自圆其说都行。于是,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有的说:“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有一位同学结合上学期所学的《论语》中话来为孔子的虚心而喝彩,他说:“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诚实谦虚。”

  有一位同学则对两小儿的勇于探索精神大为赞赏,他说:“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虽然两小儿认识上有错误,但这种求知精神值得学习。如果没有前人的错误尝试,也就没有今天的'科学的进步。”

  说得太好了。我不禁为之击节鼓掌。

  五、精彩演绎。本来计划在课上让学生们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创造性改变的,可惜的时间没有来得及,只好放在课后去完成。本学期,我还打算把一些古诗词用改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来加深理解的,这种方式其实并不仅限于此,古文学习也可以一试。不过,由于此前并无先例,也许需要预先作一些必要的示范,这样,学生的文字表达可能会更理想。

  还有一个遗憾,就是解决了“写什么”、“为什么写”,而忽略了“怎么写”的问题。当然,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我想每篇文章这几个基本规律总是要引导学生去探讨的。况且,在教后反思中,我还发现,文章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文章中的精炼的语言,精彩的对话描写,人物神态的简单勾勒却惟妙惟肖,都值得玩赏。这也算是教学相长吧。

  在刚刚写就的《语文兵法九:深则专,浅则散》中,我写了这样的话,不厌其烦地引用到这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为学生的学习肤浅而感慨不已。为什么有时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感兴趣,作为教师要很好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能真正做到激发起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停留于一些浮躁肤浅的问题上。课文本身就很浅显的话,老师却不能“浅”,而要主动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内引外联,深度开掘,广度拓展,设计的问题就成为“障碍”,去激发学生思考,走上探究之路。正如牛顿之于苹果坠地,瓦特之于开水壶冒水泡,阿基米德之于水将身体托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教师要于平凡处见奇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藏的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带着学生向青草更清处漫溯。这样才能使的每一节课语文课都向着“有效”的方向逼近,都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复制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课堂上教师在上演“教案剧”,盲目地赶进度,进行低层次的缺乏思维含量的简单劳动,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学生的认识是重复的,语言是复制的,感情是生硬的,即使很顺当,也不过是兵法所说的“浅则散”。一句话,课堂没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就不可能造就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7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文意容易为学生所认知,语言充满探索与 思辨的童真,适合学生阅读。

  单纯地从文言文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抓准“为”这一多音多义字,“以”特殊的'动词用法,以及文末句中两个通假字,字词障碍可以基本扫清;另从“……乎?”这一特定标志,学会认识文言文中的反问句形式;最后小结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使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因形象生动而语气强烈,引入接下来的思辩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提问,以及自主回答的方式,可以很顺利地完成字词读音和文意疏通这两项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收效良好。

  用逻辑引导对文意的深入和拓展,让文字回归思维本身。从寓言本身的构造:小故事+大道理入手抽丝剥茧,需先对故事做一个简短的归纳,理清文中两个小孩争辩的依据,以及得出的结论,用一目了然的结构图和文中明显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小孩争辩的本质原因是角度不同,进而展开对两个小孩以及孔子的评论,肯定小孩善于观察和思考,肯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到底何时近与远,为何当时解决不了等,留与学生课后合作解决即可,而我却画蛇添足了。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8

  课本选编两篇短波汪近的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初中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激活起点,孕伏方法、整合目标,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我采用成语导入,古装戏录像展示,拉近了白话与文言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用现代白话讲述课文的故事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内容的难度,在读熟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时,采用小班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实际理解,讨论,校正,因大家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相关不大,都能各抒己见,观点也易于接受,最终形成正确的见解。课后,布置学生读读说说文言文《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文言文,由于故事内容为大家所熟知,新旧互见,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9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1、注重朗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⑴ 读通:

  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⑵ 读懂:

  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⑶ 读好:

  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这三个层次的训练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层次性。

  2、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试读谈感受画难句个人对照注释读懂句子去尝试探究;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课外查资料,上网来了解有关两小儿不同观点中所包含中的有关科学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留白,也是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3、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配乐范读,既让学生体会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又在文言文如何停顿断句这个难点上起到示范作用。我还注重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提出难句,以学定教。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自主学习的平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比赛。在合作学习中我在巡视中注意到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

  4、注重学法指导: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以例句引路,引导学生逐字精读,师适时点拨渗透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0

  孔子何以不决小儿之辩

  在《列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这个寓言做为经典被选入历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这就是《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沦沦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对于这段文字的讲解,有人认为,孔子知“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而感到:“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孔子是不是圣人,看来已是定论。孔子是不是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姑且不论,但孔子何以不知?

  两个小孩子争论太阳的事,可以说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认知。一个孩子说太阳出时近,而另一个孩子认为中时近。这是两个相反对的.结论,显然二者不可同真,但到底哪一个是假的呢?

  从两个孩子的推理看,一个孩子认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

  日初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

  所以:日初近而日中远

  而另一个孩子认为:

  (对于发热物体)近者热而远者凉

  日初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

  所以:日中近而日初远

  应该讲以上的论证并不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从推理形式上是正确的,但二者必有一假(未必必有一真)。也就是说,两者之中必有一个其前提是假的才导致其结论之假。

  于是再看两个前提是不是正确呢?

  首先,何以说“远者小而近者大”?这显然是在地上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通过归纳)得出的经验认识,它有没有必然的正确性呢?现在我们知道,常识常常会欺骗人们,两个等大的园如果其中一个外边有一个较大的同心园,而另一个内有一个较小的同心园,看起来前者会较后者小些。可见“远者小而近者大”并不必然的真。

  再看,何以“近者热而远者凉”?在同一方向上(比如离开一堆篝火)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但假如一个是在火的上方,而另一个在火的旁边或下方这一结论就不在成立了。可见“近者热而远者凉”也并不必然的真。

  无论是孔夫子还是将来长大成人的小儿,看来都不可能“决”这个问题了,回为两小儿将它做为了“孰为汝多知乎?”的论据,而孔子夫子由此却变成了“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圣人”的理由。两小儿并没有在成人之后继续延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而孔夫子成了圣人,他不能决之事别人当然更不能决了。两千多年的后人也并没有因此因“格物”而“致知”,于是中国没有了亚里士多德。而且也只好在两千多年后来请西方人来“决”这事了。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没有逻辑,我们的学术不会强大,不会造就领导世界学术的大理论家,不会出现领导科学革命的大科学家。……东土学术汲养必待逻辑化入吾人血脉而后可大补。”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是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本人这所谓的“辩论赛主席”的“陪伴”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这场跨越两千年时空的辩论赛之中,读出唇枪舌剑之感。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课后掩卷深思,自以为做法成功有三:

  首先,深刻理解重点字词。

  在学生展开辩论之前,总结出多读几遍,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这些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内容的难度,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不正是温故而知新吗?深刻理解重点字词也为后面的辩论赛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其次,激发朗读古文兴趣。

  大部分学生原来没有接触过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而又有点畏惧,怎样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他们乐于主动学习、积累古诗文的兴趣呢?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维持他们的注意。”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就从文章的内容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引起学生注意。以“辩论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展开一场跨越两千年时空的辩论赛,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把原本很难理解的有很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简单而又有情趣了。教学中,激烈的辩论氛围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学生纷纷从开始的.慢条斯理到后来的唇枪舌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从个人辩论到男女生集体辩论,最后熟读成诵。

  最后,真正感悟人文内涵。

  我注意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从两小儿辩斗的情境中,学生体味到了古人善于思考、大胆置疑的学习态度。古人的榜样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而文本中的“孔子不能决也”让学生联想到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最后,我告诉学生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孔圣人,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娃娃,面对知识的海洋,都要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最后,送一句名句与大家共勉,“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路,不仅指求学之路,更指人生之路。

  总的来说,辩论赛这样的教学情景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辩论质疑释疑而真正得到了知识。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2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翻译交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使学生课文中存在的疑惑,从来不敢有所怠慢。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得到不少听课老师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自行解决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疑惑。

  改变单一的老师提问,老师点名叫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自己设问,自己点名叫同学接题,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感觉自己完全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积极性很高。

  2、字词把握的当堂小测,让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问题,及时纠正,效果明显。

  3、把传统的串联翻译改为故事情节的`复述,既可以让学生自觉熟悉课文,又可充分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4、背诵采用减字法,逐步增加难度,激起学生当堂背诵的欲望,层次感很强,学生的兴趣也很浓。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文言文基本就是盲区,根本无从读懂,更不用说质疑讨论了,所以这部分人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另外由于学生比较紧张,有点拘谨,部分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继续提高。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设计比较合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环节紧凑,层次感比较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质疑释疑而真正得到了知识。通过这节课,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多启示,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进一步完善课堂,完善自我。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3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学习了之后,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下两小儿辩日带给我们的启示,不足的地方,欢迎补充指正。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值得我们学习。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

  四、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4

  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摒弃串讲的模式,贯彻课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方案,最后决定由“辩”字入手。在板书课题时,我故意把“辩”写成了“辨”,这是学生经常弄混的两个字。不出所料,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纷纷指出老师写了错别字。通过区别,得出“辩”的意思是“争辩、辩论”;在表扬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同时,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两小儿究竟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呢?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了研究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2、课前,学生如果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么在课堂上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精心设计了这课的预习导航:

  ⑴、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2)、认真读课文,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3)、借助

  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4)、再读课文,用“——”画出含有“日”字的句子,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预习。事实证明,这种预习是有效的。课堂上学生是各抒己见,很多见解都非常到位。对于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及理由,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辩斗,再利用收集的课外资料,用当今科学的观点做出解释,使学生了解了不同时间太阳的凉热与日地距离的远近没有关系。

  3、在课堂上,我不是根据课文内容按部就班的学习课文,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弄清本文的重点“辩日”之谜,再引出“孔子不能决也”,从而得出“辩日”启示。这种教学流程让学生自此自终对课文兴趣盎然。

  不足之处:

  1、我一直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在实施教学时,这种方法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比较难以把握,老师应该进行范读,我也没做到。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文意,在进行全班交流时,由于看到时间紧迫,所以使得交流有点仓促,流于形式,没有达到交流的目的。

  3、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比较深刻,好些优秀生还能联系实际进行阐述,但中下层学生则理解不到位。课堂应是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对学生的阐述及时进行评价与引导。

  再教设计: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后实施教学时,老师应该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呼?要读出反问的语气。给足学生时间朗读,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强学生感悟,提高学习效率。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5

  很高兴能坐在这儿与大家一起交流这次教学实践的一些回顾与反思。我上的是一堂文言文课《两小儿辩日》,课文内容主要是通过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深刻的哲理。经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和多位老师的指导,我个人感觉受益匪浅。

  当初设计这堂课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的:

  1、根据二期课改精神,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予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注意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学能水平设计教学。

  3、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达成即时效果。

  经过试讲,觉得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是最理想,所以又做了一些修订。

  一、在教材的处理上

  最初我把课文内涵的透析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试讲后发现,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要深刻细致地体会《列子》中作品的内涵并把自己的分析说出来,是很难的,因此内涵是本文的难点,而作为文言文,读、译才是重点,因为对于处于形象感知阶段的七年级学生,读、译处理好了,课文的内涵就会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

  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最初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部分:以演小品、讲故事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包括课文的诵读,课文的翻译等,省去了课堂中的读译。试讲后,发现这种方式有点偏离了学科特点,使得语文课更像是表演课,而且有点超出了七年级学生的学能水平,导致课后做练习时有些题做不出或做不准。经过成雅明老师、田云静老师的指正,我和张佳佳老师商量,把这一环节删掉,确定了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并且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标一遍遍的诵读,把读落到了实处。

  三、在多媒体的使用上

  最初我设计用 powerpoint辅助教学,因为它能够代替板书,还能够以它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试讲后发现: powerpoint有时会使老师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当我叫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与我在课件里预设的答案的顺序不一样,这样我就不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于是我与孙保平老师进行了多次的、长时间的探讨,我们发现 word虽然不象 powerpoint那么形象、直观,但它却很方便、很灵活。比如,我要让学生翻译一个句子中的重点字词,传统的黑板教学就是在字词下面加点,而 word可以把这些字词进行描红,更加醒目;黑板上写字,有时坐在后排的学生可能看不清,而 word的全屏显示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word还允许操作者随机地挪动字词的位置,随机地增加或删减字词,随机地添加表格等,这样就可以让老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说什么老师反馈什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了使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阴谋者,使教学步骤成为接踵而至的陷阱。并且word现场操作起来要比powerpoint快得多。这才能称之为多媒体的有效利用。

  四、在即时效果的达成上

  最初我以为经过多次的.阅读和详细的分析之后,学生就可以马上把课文背下来。但试讲后发现,没有一定的背诵指导和背诵时间是不可能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的。于是在胥龙娣老师和杜垂云老师的指导下,我安排了一个指导背诵的环节,就是以一个表格呈现两小儿辩的结论、依据、判断角度,之后就以这个表格作为背诵课文的题纲,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当堂背诵的可能性和准确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检查,发现大概有百分之八十或者更多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背诵课文,一部分能力较强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这次教学实践给我的触动非常大,以往都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现在我发现其实好课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钻研教材,把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保留和继续下去,教学中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如精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准确的、恰当的评价等,我会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最后,请允许我向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领导和老师由衷地说一句:谢谢,谢谢你们!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02-18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06-07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04-22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优秀10-25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5篇)03-31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15篇03-23

《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07-11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范例15篇)11-20

《两小儿辩日》教案05-27

《两小儿辩日》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