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澳大利亚》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1
我在对澳大利亚的教学处理上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关于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结合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联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的效果明显。
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和景观图片视频播放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称和国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再假设去澳大利亚的冬令营活动,设问:“如果我们现在(10月)去澳大利亚旅游,需准备什么季节的衣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导入新课,形象生动,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一开始就“点击”到学生的兴奋点,导入效果好。
2、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分析养羊业发达的原因。因此,先提出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世界地位,再利用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图,地形图等图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出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此外,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领悟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是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内容加以小结。这种将难点层层分解,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学生参与、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上,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利用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和动物和谐相处,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4、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件中我运用了大量图片和相关视频,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逼真的卡通、直观的地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非常好。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仍不够充分,问题的设计不够老练,学生的兴趣没被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问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可以做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较好。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2
在“澳大利亚”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贯穿给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但学习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的效果明显。
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袋鼠、著名景观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的羊等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
3、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件中我运用了大量图片,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直观的地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非常好。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是否可以在归纳的.基础上,设计课外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4、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我的处理很不恰当,课后想了一下觉得应该运用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图,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等,设计问题。随着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层层递进,从而分析出澳大利亚农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进而分析出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原因。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3
在“澳大利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我从新课引入开始,就引导学生以读图的方式来学习,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回想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新课以读图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的方式
以读图的方式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地区和国家,引出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国家澳大利亚,使学生在地图上能初步形成澳大利亚的大致地理位置。
2、教学过程中以先学后练,以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自学文本、完成练习、探究交流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1)学生阅读地图和文本,完成填空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
(2)教材中的“活动”是由教育专家组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好教材中的“活动”,活动是用探讨的方式完成, 然后用解疑的方式,让学生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至此使“活动”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层层递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3、整节课采用了电脑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自己先从图片上去体验澳大利亚的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探讨问题,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教师也参与到学生讨论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最终体现课改精神,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所选取舍,科学加工,合理组织,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4、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通过对澳大利亚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经济的讨论分析,自然而然地形成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要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是否可以在归纳的基础上,设计课外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4
①、新课导入的效果明显。
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和景观图片播放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这些动物和美丽的景观位于哪个国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再结合学校组织去澳大利亚的冬令营活动,设问:“如果我们现在(10月)去澳大利亚旅游,需准备什么季节的衣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导入新课,形象生动,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一开始就“点击”到学生的兴奋点.
②、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上我说澳大利亚有一共有1。5亿只羊而人口不到20xx万,每个人平均八只羊,我刚说到这里,下面的学生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我发现学生对这个特别的感兴趣,于是我就趁机扩张与澳大利亚有关的知识点,我看见大家听的非常认真。下面我又叫学生讲一下自己对澳大利亚了解多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的高,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不能让大部分参与进来。
③、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件中我运用了大量图片和相关视频,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逼真的卡通、直观的地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非常好。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原因,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5
澳大利亚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第四节内容,澳大利亚属于区域地理中的国家地理,非常重要。同学们学完前两章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美国、巴西等,澳大利亚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以澳大利亚著名景观悉尼歌剧院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
2、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七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件中我运用了大量图片,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直观的地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比较好。
3、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课前准备充分,图片、地图、插图的合理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贯结构,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的不足: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3、教学内容容量应结合学生实际,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改进措施: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6
六月三日,有幸参加了旗教研室组织的全旗地理教师基本功比赛,通过抓阄抓到了第一个讲课,课后感触颇多。从总体上看,我完成了教学任务,贯彻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也算是本次基本功大赛的一个亮点,学生锻炼了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合作的空间、探究的机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认为这堂课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借鉴。
首先,教材备的不充分。
课前,我过多的把时间用在了美国一课的设计中,对澳大利亚一节准备不充分,忽略了柳金华老师的合理建议,认为选课的可能性较大,以至于抓到阄以后有些茫然无措,不能正确的处理教材,照搬了姜小杰老师的学案,以他人设计的课型来实施自己的教学,期间的出入很大,取得的效果小,意料之中。以他山之石去攻玉,在自己还没有充分了解“他山之石”的基本性能、基本思路前,贸然用之于自己的教学中,效果如何,可以想见。在课前,自己应该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解决一系列问题方案,才能从容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处变不惊,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基本没有背学生。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是我校正在试验的一个崭新的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基本成型,学生适应了这种授课方式,而且效率很高,尤其是实验班的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大大加强,读图析图的习惯也已经养成,教学进度也超过了兄弟学校,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对三中的学生能不能接受这种方法,考虑不足,片面的认为县级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很高,又是实验班的学生,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是小菜一碟。可是,事与愿违,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大部分感到很突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一时之间还很难形成,以至于成效不明显,好学生尚可勉强接受,学习较差的干脆束之高阁,对教师的合理点拨也置之不理,有相当多的学生没能按时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再加上三中的班额过大,很难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师生也很难配合起来,一度出现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最后很伧俗的结束教学,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本节课所应该掌握的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失败!痛苦的反思、无言的结局!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把“淮南”王爷府初中的柑橘,错误的种在了“淮北”锦山三中的肥田沃土中,其结果是结出了有苦又酸的枳,不能不令人心痛。
第三、先进的教学手段没有用之于教学中。
网络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料,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没有深入的挖掘教学资源,没有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在一定的情况下,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先知卓见,在大赛中,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明显的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教学效果也逊于他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发展学生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中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及“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在这方面,本人明显的落伍,今后,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加以弥补,从而提升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反思。如何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7
教材内容虽然是由教育专家组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结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内容的呈现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澳大利亚》的教学内容重组重构,围绕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最后通过“综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了解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点和主要城市的位置。这种学习框架的改变,使整节课的脉络更加清晰,各个环节的安排也较自然、紧凑,教学目标得以较好的体现。实践表明,尽管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所选取舍,科学加工,合理组织,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8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固然不可或缺,但学习方法、学科思路的掌握更为重要。在“澳大利亚”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教学引入开始,就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来观察,引起学生的思考,使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的效果明显。
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景观图片播放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这些动物主要分布在哪个国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再设问:“为什么澳大利亚有那么多的特有动物?这是不是和它的位置有关?”导入新课。这样在教学一开始就“点击”到学生的兴奋点,导入效果很好。
2、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理顺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考。
“气候特点”是初中地理较复杂的问题,有深度,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澳大利亚气候特点的教学方法相对简单,但这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不利。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也随之层层递进,最终自己逐步归纳出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掌握学习方法、学科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澳大利亚七月等温线图”、“澳大利亚年降水量线图”切入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推断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然后设问“如果现在让你考虑,你是否还是继续选择生活在澳大利亚中部?”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领悟气候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之一,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内容加以小结。这种将难点层层分解,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学生参与、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上,较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在教学活动中多次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尽量关注到每一小组的讨论质量,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在时间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经过精心设计,我的教学过程非常流畅,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至始至终贯穿整节课,但在选材上有些拘谨,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课后我多次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如果在结尾时,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为什么澳大利亚有那么多的特有动物?”也许不仅仅能做到前后呼应再形成一个高潮,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所有这些,将鞭策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精益求精。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9
虽然我在课前大量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表现出乐于听讲的积极态度。但指导老师在听完试讲后指出地理学习不应只停留在激发兴趣、热闹气氛等层面,而应该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再次教学时,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我设计了两个“找家”的探究活动,一是给羊“找家”,二是给自己“找家”,引导学生找出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构思了教学过程,设计的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依据课本、课件、地图中隐含的信息,通过对澳大利亚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经济的讨论分析,自然而然地形成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要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可见,学生在这种理念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能学会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10
今天是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进一步研究探索“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的第二课时,本课以学生展示和评价为主线,进一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加深对“世界或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绘图、读图,深入分析、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课后,领导和听课教师也对本课进行了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特总结几点不足,有待今后教学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1、学习目标确立的不够明确,没有充分转换师生的角色,学习目标设计的语言不够准确和精炼。
2、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掌控的不好,前紧后松,学生准备过程时间过长,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也课堂环节更加紧凑、合理。
3、情感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好,对于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问题只是在展示过程中提出,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拓展和讨论。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的.联系我国的环境问题:如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发展过程和我国的四大牧区的发展相联系,关注我国草场荒漠化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引发思考,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4、教师在教学备课时应更加深入的走进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11
《澳大利亚》这节课分了四部分来讲,独站一块大陆的国家、“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本节课分了一个课时来完成。
在讲课之前,以澳大利亚国徽进行导入,从上面的两个古老的.动物,鸸鹋和袋鼠进行导入,引入了《澳大利亚》,图片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讲“活化石博物馆”时,通过一段材料,教师从旁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说,来锻炼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从而总结出澳大利亚成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原因;通过分析地图资料,归纳总结A、B、C牧羊带对应的地形、降水特征分别是什么,教学语言新颖,以“假如我是牧羊带A的农场主,来介绍一下这个区域的地形和降水特征,看看谁能够做一个称职的农场主”的方式,进行提问,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在讲“分析冶金工业中心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原因”时,学生们大多数都能够根据地图资料来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知识点的迁移,能够将原因分析全面,说明这类题目,学生已经形成了答题思路。
听了师父曹莹老师的这节展示课。我发现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曹老师通过一段视频导入,视频内容基本涵盖了澳大利亚的重点知识和特色,相比于图片,能够更加直观,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讲牧羊带类型和其地形、降水特征时,我没有进行引申,而曹老师讲到了发展农牧业要因地制宜,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的重要性。这节课总体来说,课容量比较大,讲课内容需要详略得当。以上是我需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方面,我要不断地努力、加油!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澳大利亚》说课稿12-02
教学反思 课程教学反思06-22
地理教案《澳大利亚》12-01
教学教学反思03-22
教学反思12-31
经典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02-04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