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3 07:58: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选)《加与减》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与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选)《加与减》教学反思15篇

《加与减》教学反思1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习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习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干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习的知识。

  后来的练习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加与减》教学反思2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加与减》教学反思3

  乘加、乘减乘法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1)3×3+2=11;(2)4×3-1=11这两个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

  生1:我看见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只有两个玉米,所以我用第一个算式。

  生2:我看见小熊拿走了一个,如果不拿走这一个,那么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所以原来有4×3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所以我认为是第二个算式。

  我接着问:你觉得哪个算式好一些?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个好一些!因为小熊拿了一个所以减一个,与图意相符合。

  生:我觉得这两个算式都可以。师对同学们的意见进行肯定。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表示图上的玉米总数?

  这时有一部分学生才想到:3332=11这一算式。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前面两个算式比第三个算式怎么样?

  生:简便!对只要简便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同意这两种算式都是很简便的。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

  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师出示算式124×3,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

  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

  师问:乘3,谁乘3?是124的和乘3还是4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加与减》教学反思4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在第一单元学生认识了零到十各数之后,这一单元主要是教会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本质与内涵,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首先学习的是加法,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数的相加不是增加的意思,而是指群集、并合或把一对数重新命名为一个数。不管表示为3+2还是5,数的概念是一样的。加法是一种把部分归成整体或对用部分来表示的整体重新命名的运算。

  教会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加法运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对应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定义的方法。而对应的方法更适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接受,对应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哪边的数量多,然后再思考,再添上几个,两边就一样多,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含义,是符号两边的量相等,同时让学生感悟“+”,加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增加,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和。

  在具体的加法计算中,学生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掰手指数、继续往下数,从较大的数字开始继续往下数,减法的计算策略主要有掰手指数出剩余的手指、从较大的数字开始往后数,利用加法想减法等。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很长时间不能摆脱对手指的'依赖,对于这些孩子。教师要多联系生活情境,比如:今天是19号,明天是几号?也可以用游戏、歌曲以及故事等来描述问题,这样可以弱化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分界,同时也能增加数字学习的多样化情境和学生学习的乐趣。

  此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两倍的数字”计算能最早的掌握,比如2加2,3加3,4加4……,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把5+6等同于比10多1,8加7等同于比14多1。另外,需要重点掌握的是10的分成,以后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要频繁用到这一点。

  关于“等号”的理解,教师不要轻易把它说成“得出……”,早期的笔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计算格式来表明如何用多种方式应用和解释这些符号。可以用“三重数组”探讨不同的记录计算结果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符号创作的过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数轴跳格子”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形象。

《加与减》教学反思5

  1、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2、 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

  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加与减》教学反思6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把本课的教学设计大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以实际情境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第二,让学生讨论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

  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激情导入新课

  抓准了本课知识的切入口,自然地引入对于“整十数”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入课题。

  2、放手让学生探究

  (1)问题的发现:由春天的公园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相信学生一定能“行”,留些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

  (2)问题的解决: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地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局面。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在“试一试”中进行算法的有效迁移,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

  3、鼓励思考,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用十作单位计算”的唯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10+20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而不是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在总结评价时,不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劣,而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比如:在一个孩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是:红花.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三步计算的问题时,我及时表扬了他;当孩子叙述得不全面时,我说:“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时,“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说得也好!”正是在这种具体而又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评价中,使孩子们既获得了成功的的体验,又使他们明确了自己在哪方面还需要努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

  3、在重视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更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本课的练习设计注意到了这样几点:

  a.讲究练习的形式;

  b.多进行口头练习;

  c.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练习设计生动有趣,充分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组织学生对算法进行探讨交流,观察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感悟,促进了学生不断地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不断感悟、体验的基础上,锻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初步形成了优化意识。

  这节课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1.语言上要更加的简练为好。不要替孩子说话。

  2.班大人多,个别孩子注意不到。

《加与减》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9

  1、本课是引入现在进行时的第三课,对现在进行时的听说,表达有一定能力,并且在上两课的学习过程中情绪高涨,兴趣昂然。

  2、能够听、说、认读句子:Areyouwashingyourface?Yes,Iam/No,Iamnot、、

  3、能够听、说、读、写动词的动名词形式:flying、jumping、walking、running、swimming等。、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我校五年级学生,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如: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具备小组讨论交流的能力。但学生英语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综合运用语言谈论所学话题的能力,需在教师的引领下突破这一难点。就本课而言,学生对已经学过一些动词词组如:如flyakitecleanthewindowsweepthefloorrideahorse记忆不深刻,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新的话题情景中再一次的复现、巩固和运用。才能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学生都有爱活动的特点,并愿意就有关活动的话题与他人交流。他们年龄虽小,但同样渴望成功。,少年儿童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教学中背单词,句型,表演等教学活动都以竞赛项目出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亦大大提高。

《加与减》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过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分数加、减法的熟练程度。

  由于学生对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教材只指出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来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步通分和一次通分的方法。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确他们的特点,知道根据分数的具体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地选择方法。如果遇到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分步通分,分步计算。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进行例2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的方法,要先通分、后加减的.方法。教学完,还要进行一定的练习。比如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计算速度的提高,并让学生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

  本节课从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已掌握了应学的知识。课堂教学气氛浓,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效果好。

《加与减》教学反思11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突破口,从而体验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着这一思想。

  一、在例题中初探,体验解题策略

  一个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大猴、小猴花果山采桃的情境,孩子们看到喜欢的情景,兴致可高啦,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此时,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的兴奋心态,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相机板书: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接着请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两只猴的采桃情况提出什么问题呢?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板书问题。

  首先解决乘加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先问一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得知道什么?(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可是大猴采的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关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各自动手列式并计算。最后指名交流,重点说说两个算式分别算的是什么。

  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思维以方向;并且,学生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探究的热情高涨,学习兴趣也异常的浓厚,给了思维以充分的动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体验到了乘加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策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二、于试一试中尝试,形成解题策略

  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试一试中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还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再算什么?接着学生自己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解题。交流时请学生重点解释每个算式在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过对两道题目(乘加、乘减)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发现:不管是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都要先算大猴采的个数;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减法算。

  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解题的体验,通过对两道题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并形成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时加强,巩固解题策略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此时学生思维已经有些疲倦,为了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练习题,都是孩子们喜爱的童话或生活场景,有公园买票、学生种树,还有兔子拔萝卜等。在完成公园买票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其他两题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关键是什么?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童话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并强化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时,我还不能灵活地应变,将学生的失误转化为课堂的有机资源。

  2、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可以再深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12

  今天,我上了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课后,有以下的教学反思:

  1、我能把学校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落实,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进行预习,并填写好“课前小研究”的作业,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在学习新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地高,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小研究作业”的设计。

  2、我能利用书本的情境图启发学生在这个美丽的公园里要注意些什么?从中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思想教育。再通过情境图的三种花的盆数让学生进行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和说出多种不同的算法。

  3、能利用好小组交流互学活动,在交流中做到小组4人轮着说,讨论氛围热烈活跃。

  4、注重培养学生的'算理能力。比如:10+20等于几?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算法:

  (1)摆小棒:先摆1捆小棒,再摆2捆,合起来是3捆,所以10+20=30

  (2)用计数器:先在十位拨1个珠,再拨2个珠,一共是3个十,所以

  (3)数的组成: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

  (4)用相同数位相加: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也可算出得数是30。 从上面可以体现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也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白了算理,开阔了思路。

  5、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明确理解几个一与几个十之间的区别,使学生能抓住这个突破点迅速、正确地进行口算,计算正确率也较高。

  我需改进的地方:由于本人存在的老教法比较多,对学生有点放不开,希望以后能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地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进步。

《加与减》教学反思13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加与减》教学反思14

  本单元教材在第三单元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引入近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出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计算的方法,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退位减的计算,相对难度比较大,学生比较难掌握,所以教学时要加强直观材料的操作,如:小棒、计算器等演示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的进退位法则。

  教具的'使用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能促进学习的兴趣,避免单纯地背诵计算法则,枯燥地进行操练,增加计算的思维含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在今后需加大练习量,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加与减》教学反思15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二、 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我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我时刻在关注着他。我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三、注重教学的开放。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四、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加与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与减》教学反思03-31

加与减教学反思02-18

《加与减》教学反思07-03

《加与减》单元教学反思02-23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02-25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2-11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3-25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2-05

连乘、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4-20

《加与减》单元教学反思7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