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经典(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随着课程《小蝌蚪乐趣多》的开展,孩子们在前期已经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非常喜欢。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你最喜欢扮演谁?孩子们各抒己见,于是就有了表演的冲动,为了满足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就一起决定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由于孩子们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的需要,让孩子们学习了小蝌蚪与小动物的对话。根据故事内容,共同讨论出四句对话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妈妈吗?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妈妈XXX(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然后按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游戏。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先让孩子回应故事情节,再迁移已有经验,创编小蝌蚪各种游的动作,并能随音乐较轻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动作协调。然后讨论: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时候,四个小动物应该做什么动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谁想做小蝌蚪,谁想做鸭妈妈、乌龟妈妈等小动物?幼儿自主选角色进行游戏多遍。
通过第一次试教,发现整个活动组织下来偏向语言活动,可能活动导入讲的太多,幼儿演绎的乐趣没有表现出来,孩子们不会倾听音乐,不知道音乐什么地方做什么动作。于是,准备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感知音乐、完整游戏。
在第二次试教中迁移已有游戏经验,开始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我先介绍各个场景,带领幼儿随乐玩游戏。在游戏中,我重点评价孩子表演的动作,如:鸭妈妈你觉得表演的怎样?鸭妈妈呢?乌龟妈妈呢?然后,交换角色,幼儿随乐玩游戏。最后通过创编游戏情节,比如一起讨论:小蝌蚪一路上还会遇到谁?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通过两次活动的试教,孩子们已经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能动作协调的进行完整游戏了,还会按故事情节创编并自主分角色进行游戏,游戏中还初步知道寻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体验了与同伴、老师分角色游戏的快乐。通过本次活动的学习,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演绎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很棒,也有着愉悦的心情去参加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很投入,真正体现了自主、自发、创造、愉悦的理念。解读活动名称,游戏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老师们一起讨论:游戏要体现孩子的创造空间,而整个活动还处于根据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内容,真正表演中体现创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内容表演上,没有游戏创作的空间。所以,建议活动名称调整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与目标相符合,更贴近孩子。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上周五,教育中心督导团来我校检查教科研工作,听了我的一节原生态的《小蝌蚪找妈妈》。因“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气氛活跃、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效”,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
但我明白,人仅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终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终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楚,所以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简便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当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1、导入激趣:一般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上课之前我先让他们猜了两个关于“蝌蚪”和“青蛙”的谜语,引出本课的课题;
2、动画激趣:他们爱看动画片,我就在一开始放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3、表演读激趣:“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仅包括对主角的创造上,还表此刻对课文资料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一样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去演一演、试一试,尽量让学生欢乐地参与学习,构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以童真和童趣;
4、课中操激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当课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应适当的让孩子们简便一下,这时,跳一段简便欢快的课中操,无疑像注入了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小青蛙找家》的律动这一环节,在课中带着孩子们一齐跳起来,孩子们立刻兴趣高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5、拓展激趣:课堂的最终一个环节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看“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做到用自我的实际行动保护青蛙,到达德育渗透的作用;其次,作业是“养小蝌蚪观察生活习性和其变化最终放生”,也十分贴合孩子的喜好,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观察与习作巧妙的结合。
三、识字、写字、学文,资料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吸收知识的营养。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资料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一向是我课堂研究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本事的培养”。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述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述人物外貌的时候必须要描述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确定,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述人物外貌的时候,必须要描述完整和具体。
五、注重多种本事的培养,机智到位
1、朗读本事: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朗读本事,我配乐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主角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的朗读本事一步步提高;
2、想象本事: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本事,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本事将会快速提高。
3、表演本事: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让孩子们和我一齐表演,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胆量和表演本事都在得到锻炼。
六、简洁明了的板书,独具匠心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长前腿尾巴变短
变小蝌蚪——青蛙
找鲤鱼(迎)乌龟(追)妈妈(游)
板书的设计是对文章资料的涵盖和提炼,两条主线清晰明了,重点词也突出醒目,贴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觉得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中心突出,能够说独具匠心。
不足之处:
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必须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先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2、不鼓励挑毛病:在学生分主角朗读完之后,有个孩子读小蝌蚪的话,读得不紧不慢,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我就问同学们:“这三个同学中间,有一个读得不到位,是谁呢?”结果孩子们都纷纷评价开了,挑起了这个同学的毛病。我觉得这一问问错了,这样会培养孩子光挑别人缺点的毛病,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实我应当直接问这个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再读一遍。”这样的引导,不但节省了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挑毛病的机会,还保护了读得不太好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得注意了。
3、师生分主角共读课文未完成:原先在全文学完之后设计的这一个环节,目的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教学现象,起到回顾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这一步,稍有遗憾。能够研究前边的“教师配乐读”和“学生配乐分段接力读”合二为一,就能节省出必须的时间,最终进行这一环节了。
4、资料汇报没有进行:课前让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青蛙的一些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我们应当保护它。我看孩子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一一汇报。但能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也到达了教育的目的,课堂展示只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这个放在下一节课进行也能够……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提高,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我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可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知道,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从课题入手。
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通过上面的学习。
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搞笑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忙妈妈一齐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但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明白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搞笑,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主角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情绪;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情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明白,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务必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农村小朋友对小蝌蚪长成什么样,青蛙长成什么样,小蝌蚪长大变成什么,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在课前我调查了一下90%的同学都玩过小蝌蚪,有的甚至还养过小蝌蚪,但针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并非说得清楚。因而我在备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为重点,按照从观察——说话——朗读——表演的过程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和小蝌蚪交朋友”复习生字这一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更亲近。
“胸有成竹,有条不紊”。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每幅彩图都配有一段相关的文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但要低年级儿童用自己的话来完整表达每幅图的意思,是有点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心中有“谱”。在教学中,我用分段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只要学生说的话与画面有一点联系就作出中肯的评价,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及鲤鱼妈妈、小乌龟、青蛙妈妈的表情后再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一节课下来,收获还真不小。这样先指导观察后说话,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不至于东拉西拉,言之无序,自然而然就使学生边练边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这三种朗读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朗读,读后同学评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反复练读。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氛围内培养了朗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从本课的教学实验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恰当的朗读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是篇脱离拼音的的看图学文,是一篇搞笑的童话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忙妈妈一齐捉害虫,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是农村孩子,对蝌蚪并不陌生。教学本课我直接导入,问:你们谁见过蝌蚪,在哪里见过,长成什么样貌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触发他们的生活实践,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导入后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副图,猜猜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课文以对话为主,我以朗读为主。本课文没有注音,学生朗读有必须难度,我以教师范读形式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资料。设计问题:小蝌蚪有什么特征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遇到了谁它们的妈妈是谁有什么特征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围绕问题图文对照展开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指名分段读、男女生读、小组内分主角朗读等。并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找找、划划做记号,养成读书留下记号的好习惯。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提高了读的质量。课文第二、三小节写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先指名读这两小节,让学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谁,又碰到了谁,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变化,理清了文章脉络。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急。最后,我让学生分主角朗读并表演,进一步体会。朗读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透过朗读自主学习,同桌或小组内共同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设计教学时能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能自觉保护小蝌蚪和小青蛙,争做环保小卫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始质疑和课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疑,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能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主动。人人参与阅读、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的参与率达到80%。在交流讨论活动中,学生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要点,一部分学生更能运用想象力,提出独创性见解。拓展延伸的文学欣赏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欣赏到了艺术的美,效果很好。
这一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在教师教学思想的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的。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的小群体进行学习,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关注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由于教师想全面体现新课标新理念,一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多,而学生积极性高,都想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时间很紧张。教师在以后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只是个凭借,应学会取舍,精讲精练,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既要要尊重学生,努力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又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控,促使他们有效地学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视写字的指导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
小学低段语文中相当数量的课文是以小动物的生活、成长为线索展开的,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如果讲课时重视让学生扮演课文中小动物的主角,表演成课本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经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在课文总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我就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请了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第1组表现:小蝌蚪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小蝌蚪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最终最终找到了妈妈。基本的动作和对话都表演出来了。第2组表现: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动,伸伸双脚、长出后腿,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伸伸双手就是长出前腿,去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就是尾巴变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妈妈,最终小蝌蚪就变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虫了。
课本剧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我在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了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主角进行表演。这两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错,经过他们的表演能够看出学生已经对课文大意有了了解,异常是第2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长过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将小蝌蚪转变成青蛙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另外,两组同学都注重课文中动词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见乌龟以为是妈妈就追上去的“追”,这两个动词两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准确、到位。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
在请第2组表演时我心里有点担心,因为这组里的两个女同学平时胆子比较小,我怕没有第一组表演得好,但事实出乎意料,这组表现得十分棒,其中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那个大胆并且敢于表现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或许在她的带领下,扮演鲤鱼妈妈和青蛙妈妈的那两个开始让我担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将要说的话有感情地说完,还加上了合理的动作,四个人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胆小的孩子能够到位的表演自我的`主角,大胆的孩子能够将主角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训练了胆小的同学,提高了胆大的同学,并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本事。
在表演后我还让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当组织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我让学生再齐读课文,我觉得学生读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妈妈时的着急,找到妈妈时的高兴。”当读到长出后腿时:有几个学生不自觉的伸了伸腿。读到长出前腿时:又有学生不觉地动了动手。这就是课本剧表演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切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课本剧也要从课文资料出发,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乱演,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我重点讲讲我是怎样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开学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养几只小蝌蚪,注意观察它们地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这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
在学习本课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为了加深印象,我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让他们排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变化顺序。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课前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头像,我让孩子们戴上头像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5.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由于我的教学水平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1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资料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取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齐,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2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涞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故事中小蝌蚪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的动态变化使我想到,在体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学目标,原来的活动方法是先念一段儿歌然后向指定方向跑,教学中幼儿常出现机械应付的现象,易失去活动的耐心和兴趣,我想如果我能用这个故事情节贯穿活动的始终,把故事作为一种隐蔽性的环境,掩盖教学目标,那么将会增加活动的乐趣,调动幼儿的活动的兴趣,使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满足了一定的活动量。
教学目标:
1、教幼儿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
2、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3、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和幼儿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师在场不同方位扮演(鸭、鱼、龟、鹅、青蛙)妈妈。
3、幼儿胸饰(可正反翻转)一面为小蝌蚪,一面为小青蛙。
4、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和幼儿在场地中间蹲下作睡觉状)
(音乐声中)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
教师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苏醒,随音乐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活动身体。
[评:教师以角色身份带领着幼儿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做游戏前的准备活动]
二、展开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小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小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小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评: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来游去,间或停下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活动节奏的控制]
三、结束部分(小蝌蚪们翻出小青蛙胸饰)
1、(音乐歌曲小青蛙)小青蛙们高兴地围着妈妈跳舞,做各种亲热的动作,跟着妈妈一边呱呱叫,跟着妈妈一边学蛙跳。
[评:这里表现小蝌蚪爱妈妈的情感同时又加大了幼儿腿步肌肉的活动强度]
2、青蛙妈妈:孩子们,田里的害虫可多了,练好本领跟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3、青蛙们捉到害虫后,高兴地和妈妈一起听着音乐自由舞蹈。
[评:这里的自由舞蹈即为一种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适合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也和幼儿一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以角色的情绪影响着幼儿情绪,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跟着活动,活动的情节性既主动的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活动中有一定的运动量,强度适合小班,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游戏,游戏中的音乐使得孩子们更加投入,也使游戏增添了一份吸引力。游戏中的对话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又培养了幼儿自觉使用礼貌语言的良好习惯。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3
《小蝌蚪找妈妈》是大部分孩子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本次活动的重点是
1.学习观察画面中小蝌蚪的变化及周围背景的变化,想像故事的情节,并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2.学习围绕故事的名字来观察、思考画面的内容,并用想像填补画面空白,讲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3.感受探究小蝌蚪生命过程的乐趣。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在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本次活动幼儿注意力集中,语言讲述较流畅,在全身心投入中进行,在兴致勃勃中结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过由于一个课时的时间毕竟短暂,个别幼儿单独讲述的机会不算多,这就需要课后加以延伸,更多的孩子能够单独讲述。最后我的活动小结,让幼儿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我只是告诉幼儿它们是益虫,去保护它们,我应该搜集一些图片资料,让幼儿能更形象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去保护它们,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其次,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在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范读,然后再让孩子自己读,自己边读边标出生字,不会的可以问问同桌。接着检查生字,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学习巩固生字。
再次,精读课文,朗读感悟。让孩子先认识一下这群小蝌蚪并说说他们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然后引出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遇到了谁,让孩子仔细观察小蝌蚪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让他们熟读第二三段。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把课文的二、三段情景再现,把孩子当成小蝌蚪,来询问孩子跟鲤鱼妈妈、乌龟都说了些什么,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好、说话能力。然后让孩子戴着头饰将这个过程表演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亲身体会一下小蝌蚪找妈妈的辛苦与不易。重点的感受了“迎”和“追”的方位的'不同。最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让孩子反复的读第4、5、6段,感受找到妈妈的高兴、快乐、开心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走入孩子中间,进行情景再现,让孩子把自己当成小蝌蚪,把老师当成青蛙妈妈,询问终于找到妈妈了,见到妈妈的那一刻想跟妈妈说些什么呢?以此再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课的最后,读歌谣、学生字。老师将本课小蝌蚪找妈妈发生变化的过程编成了歌谣,让孩子自己拍手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生字的学习也奠定了基础,学习生字还是让孩子仔细观察结构、偏旁以及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然后大胆的放手让孩子练写。
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最后分角色朗读时,只请五个人分别担任旁白朗读、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其他同学欣赏。应该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根据课文内容在请多名同学表演朗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孩子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乌龟有四只脚呢?”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我和孩子们的理解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理由让乌龟是四条腿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留心关注身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过了这个阶段,他又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什么”。
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么索性说:“自己想去”可悲的是这才形成一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煷由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学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这种思考。
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谁能肯定,今天问“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的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激情,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孩子的质疑精神!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2-1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2-16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4-11
【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7-1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优选)07-04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17篇)09-09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2-2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3-05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3-16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