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5 16:31: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1

  设计意图排队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最常见的。如:上厕所排队、打饭排队、来园离园排队、做操排队等。特别是做操排队,需要幼儿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排队。如男孩女孩各排一列或按照高矮来排队等。"排排队"这个活动就是幼儿在比高矮基础上按照要求对物体 进行排序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体的高矮,能按高矮对物体进行排序.

  2.在游戏演示、操作比较中了解比高矮的前提条件.

  3.乐意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操作中的快乐.

  重点难点

  学习比较物体的高矮,能按高矮对物体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有大小、长短物体的排序经验皮球一个.

  小鸭玩偶、小鸡玩偶装在有高度的篮子里、小猫玩偶 操作排序卡、高矮不一的积木.

  活动过程

  一、拍球,引出高矮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球,谁想来拍拍这个球?拍的时候脚不能踮起来,也不能跳起来。

  师:这两个小朋友谁拍到了?谁没有拍到? 师:为什么××拍到了,而××没有拍到?

  师:对,因为××高拍到了球,××矮拍不到球。

  师:那老师和小朋友谁高谁矮呢?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比一比。

  师:老师和××谁比谁高谁谁矮呢?,请小朋友说完整。(老师比 xx 高。Xx 比老师

  矮)

  二、了解比高矮的条件

  师:我听到了小动物的叫声,原来是小鸭小鸡。小鸭和小鸡也要来比高矮了,我看看,小鸭和小鸡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呀?(小鸭站在桌子上,小鸡站在有高度的篮子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楚(篮子拿掉),现在它们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呢?

  师:刚才小鸡站在高高的篮子里,而小鸭站在桌子上,这样能比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师:请小鸡下来也站在桌上,现在小鸭小鸡都站在桌上能比了吗?那请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呢?

  师小结:比高矮要站在同一高度上才能比。小鸭小鸡说谢谢小朋友,你们真棒!

  我们回去了。

  师:喵喵喵,谁来了?小猫来了,那小猫是高还是矮?

  师:原来只有小猫一个,没有谁跟它比,所以我们不知道它是高还是矮。比高矮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才能比。小猫请你回去找个好朋友比一比吧。

  (三)与同伴比高矮

  师:小朋友,我们知道了比高矮要两个或两个以上,而且要站在同一高度上才能正确比较。那现在你们想不想跟好朋友比比高矮呀?

  师:请你们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师:请你说说,刚才你跟谁比了?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引导幼儿完整表述 xx 比我高,我比 xx 矮。我比 xx 高、xx 比我矮)

  (四)给积木排队

  师:现在老师要请三个小朋友上来,比一比,并且根据高矮排排队。

  师:最矮的排在最前面,谁最矮呀?看看他们是怎样排的?(从矮到高)

  师:刚才啊,小朋友们排的特别的好。老师手里有排列卡,看到小朋友玩得这么高兴,五个积木也来了,他们也想来比比高矮、并按高矮排队。请从排列卡红旗的地方开始排队,排的时候要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师故意错空:这样排队对吗?为什么?谁来帮老师改正? 师:原来排队时要从矮到高的顺序来排。

  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七个积木、还有排列卡,请小朋友给积木从矮到高排在排列卡上,注意从小红旗的地方开始排哦。

  师:大家一起来看看你们是怎么排的`?(针对出现的情况讲评)

  (五)延伸活动:

  师:又来了三个积木,他们也想排到队伍里来,老师把所有的积木放进益智区里, 区域活动时你们去试一试,看谁排的又快又正确。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操作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 便成了有趣的生活活动,把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教具也是幼儿所熟知的 物品:动物玩偶、积木。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去探索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注意。主要通过小鸡小鸭比高矮、同伴比高矮、给积木排队等环节。小鸡小鸭比高矮和小猫是高还是矮环节,是让幼儿知道比高矮的条件。给积木排队环节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幼儿探索问题的兴趣。这样教也是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了观察操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后的乐趣,从而使本次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我认为本次活动还是有一下优点:

  1.为幼儿提供了他们熟悉的常见的充足的操作材料。他们很喜欢,极大的提高了他们 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整个活动较有趣味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 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在活动中也出现了 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小鸡小鸭比高矮时,很多幼儿不能完整的表述“小鸭比小鸡高,

  小鸡比小鸭矮”。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些弱,需要老师在以后的学习活动 中加强引导。

科学教学反思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职责和目的是:注重培养同学良好的科学素养,经过科学教育使同学逐步领会科学的实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职责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构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当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现将自身的科学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资料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进取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学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同学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同学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同学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同学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同学,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或某些同学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仅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才干得到发展。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经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本事。如教四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出示课题后,引导同学质疑。问同学:谁能分清固体、液体和气体?你能举例说明吗?为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状态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3.从矛盾之处质疑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

科学教学反思3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方形的盒子、球、杯子等各种圆形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杯子,操作滚动。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现在它要和我们做游戏了(操作滚动)怎么样了?你们想不想来试试?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2、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试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不会滚动?

  (2)现在请小朋友帮它们分分类,把不会滚的东西放到空筐内。

  (3)除了小朋友们刚才玩到的东西会滚动,你还知道哪些会滚动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滚动?(都是圆形的)。它们滚的一样吗?

  3。请小朋友们再去玩一玩,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它们滚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出示表格

  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

  一次性纸杯

  薯片盒

  圆形笔

  铃铛

  4。幼儿再次操作,验证结果。

  5为什么有的物体会向一个方向滚,有的'物体会拐弯?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形状有关系,罐子可以滚直是因为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会拐弯是因为两头的粗细不一样。

  6。活动延伸:会滚的轮子。

  出示两个旅行包,问:”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是两个包,一个有轮子,一个没有轮子),使用起来哪一个更方便,省时间又省力气呢?(有轮子的包省时省力),老师在这两个包里装上相同数量的书,请小朋友排成两队来运书,一队是运没轮子的包,一队运有轮子的包,看看哪队运的最快!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教学反思4

  一、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玻璃、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发现他们的不同,感知镜面与镜子成像的关系。

  2、学习运用猜想、探究、验证和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并乐于表达交流。

  二、活动准备:

  1、生活活动区域中欣赏共同收集各种镜子,引导幼儿看看、摸摸、玩玩、分分各种镜子,交流自己知道的镜子的名称,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镜子展览台。

  2、准备玻璃、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若干,并分别编号;准备幼儿与教师的记录纸、笔等。

  三活动过程:

  1、感知比较平面镜和玻璃,发现它们的不同。

  (1)引导幼儿回忆和猜想平面镜和玻璃的异同点。

  (2)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照一照等方法,比较平面镜和玻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

  (3)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2、探索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1)、交流平时玩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有什么发现。

  (2)、介绍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探索记录,验证猜想。

  (3)、引导幼儿总结三种镜子的特点,与幼儿讨论为什么用这三种镜子照同一件东西有的不变,有的会放大,有的会缩小。

  四、活动延伸:

  观察、记录家里、公共场所中玻璃和镜子的使用情况,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五、活动反思:

  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可能是因为镜子是我们的生活用品,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镜子,每个人都照过镜子,认识镜子。孩子们虽然认识镜子,喜欢照镜子,但对镜子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而且镜子的世界真的很奇妙,而且镜子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泛,孩子们能通过这一科学活动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探索学习是帮助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有效方式。幼儿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和已有经验自主操作材料、亲身感受与直接体验、发现并自己得出结论,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对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激发幼儿这种自主学习的兴趣,敢于让幼儿发表意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本次活动的前期试教中,在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环节,我总怕幼儿说不到位,总是急于要求幼儿按照我的思路走而妨碍了幼儿的思考,活动中就缺乏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氛围。经过众多老师的指出后,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教师在活动中应适当的引导幼儿,要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激发幼儿大胆表达,才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形成很好的科学探索氛围。

  总之,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在活动前的精心准备,只要教师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进行,怎样引导幼儿,活动就会成功一半。

科学教学反思5

  自毕业以来任教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的科学,想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上科学课,确实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在短短的一年科学教学中,总是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科学教学效果。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与“科学”进行一场浅显的交流,希望能够得到同行们的指点。

  科学是什么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美国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科学精神从小就要培养,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在人的一生当中是一个逐步获得的过程。所以像这里的基本知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探索和创新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可能这些问题是最重要的。

  小学科学要做什么

  在学习课程标准的时候,我和同事们有过多次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小学做什么,中学做什么。说得笼统一点是很简单的:小学科学课是启蒙,中学科学课是入门。但是这个“启蒙”和“入门”怎么去把握?可能就比较难了。例如,在小学阶段我们要通过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引导孩子们自己说出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并通过实验得出:一定量的水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味精、白糖等。然而,在中学阶段同学们要学习为什么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即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此外,随着年级的升高还会进一步的学习“饱和度”、“溶解平衡”、“溶解平衡常数”等。

  不过以下这些说法大家可能都会赞同的:1.科学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是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作为学生他会知道,也应该知道的基本的科学知识);2.对科学的兴趣;3.探索和创新精神;4.观察和实验的能力;5.科学的思维方法;6.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生如何学

  1.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科学》这门课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也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可以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和“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植物资源知多少》,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哪些植物?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对植物的分类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三年级第四单元第三课《不一样的土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不一样的的土壤呢?”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五官“兄弟”去认识不同的土壤并记录在表格中进行比较,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地球上有不同土壤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如第二单元第四课《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有学生会和同学们分享当把干燥的木棒接到电路检测器中时,发现小灯泡不发光,即木棒是绝缘体;当把潮湿的木棒接到电路检测器中时,发现小灯泡发光,即木棒是导体。学生会提问:为什么木棒有时候是导体有时候是绝缘体?通过对比同学们会很快得出: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特殊情况下绝缘体也会成为导体。例如,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而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教师如何教

  探究对于科学教师而言,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做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设计实验、形成理论、交流观点的能力,并能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精神、情感和价值观。很明显,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渔”,而不是“鱼”,即像科学家那样发现某个科学结论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即使在遇到未知的问题时,学生依然能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经验,探索未知事物的规律。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刻理解“探究”的意义,认为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是探究,却脱离于学生的动脑。这种探究只流于形式,仅仅为动手而动手。在这种课堂上,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往往被当作纯粹的知识教给学生。一般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就已经详细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理论依据、基本要求、整套的实验方法、所使用的各种实验仪器乃至最终的实验结果。然后,学生只要按照事先被告知的实验步骤做实验、记录观测结果、验证书本知识。这种动手的探究学习无疑使学生充当起了“操作工人”的`角色,没有或很少有思考的过程。同时,研究的实验方法被灌入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库”,学生仅能够处理熟悉问题,一旦遇到陌生的问题,就无从着手。这种形式上的探究,仅动手不动脑,无异于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内容,不注重方法和过程的做法。其实,动手是为了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动脑。如果只强调动手而不鼓励动脑,势必导致学生仅获得具体的实验知识内容,而不具备探索新问题的探究思维。

  另外,在这种“探究”课堂中,研究的问题已被教师告知,实验问题和过程也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只要按照这个过程操作,即能得出结论。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实验过程的机会被教师剥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迷信性和依赖性思维,势必直接泯灭孩子怀疑的天性,消灭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降低对问题的敏感度,不利于独立思维、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形成。

  在探究课堂中,还常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教师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忽略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如果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实验情景和实验方法,就能获得与书本相同的结论,从而验证书本知识的准确性,长此以往,学生必将越来越迷信书本知识,认为这是无懈可击的真理。这样,科学的价值观就被严重歪曲了,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导向,使学生认为书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从科学的本质来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处于不断发展、调整、变化的过程之中,科学的进步也正是建立在对前人批判的基础之上。

  未来展望

  1.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认真学习钻研《科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既有科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重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科学教学反思6

  随着期末的来临,我所教授的三、六两个年级都已经结课了,随后的复习与考试也在一周之内进行完毕。闲下来的时间,翻看着教科书与教案,总感觉还有些什么事情该做而还没做,看来看去才发觉一年的教学任务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好多问题需要时间去慢慢的、细细的.思考,下面便是我这两天来所想到的一些想法。

  科学课的教学,几乎每节课都是新授知识,很少有数学、语文、英语课那样的练习与测验,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完全不同,细数这一年来的几百个课时,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我去好好的整理与归纳一番。

  比如说:引入这一环节,该如何去设计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高效率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紧扣课题;教学过程中的步骤该如何衔接紧扣,才能够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的进入到下一环节;在学生对新知识感到迷茫时该用什么适当的办法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搬出结论填鸭给学生;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实验是我直接讲述怎样去做还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体验发现问题后再指引他们想办法去解决;板书设计又需要做到什么;课堂时间该如何合理调配,等等。

  这么多细节该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更好,我觉得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通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心确定教学内容,分析难点制定突破措施;其次还要了解学生,小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对科学又充满了好奇心,但到底该怎样正确引导他们把这种生活常识与经验转变成科学概念,是一个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再次考虑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殿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所在。

  思考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的寻求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改进不足,这个过程离不开慢慢的摸索,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将在下一个学期的开始继续摸索着前行。

科学教学反思7

  活动目标:

  感知西红柿、黄瓜的特征,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西红柿与小黄瓜若干,提篮人手一个。

  (2)各组贴有西红柿与小黄瓜标志的篮子各一个;餐盘若干。

  (3)湿纸巾人手一条。切好的西红柿、小黄瓜若干;小碟子、汤匙人手一套;白糖若干。

  活动指导:

  1、初步感知。

  ★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了解西红柿与小黄瓜的外形特征o

  2、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西红柿和小黄瓜的主要特征o

  ★幼儿人手一个西红柿,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西红柿的外形特征:西红柿是圆圆的红红的身体,滑滑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摸起来凉凉的。

  ★鼓励幼儿看看并摸摸小黄瓜,然后说出其特征:又绿又长。

  ★引导幼儿通过与小黄瓜的比较,了解西红柿的特征。

  o比较西红柿和小黄瓜的颜色、形状、大小。

  o观察切开的西红柿与小黄瓜,在比较中了解西红柿的内部特征。(有红红的'肉,有籽,还有许多汁流出来。)

  ★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你看到了什么?摸了觉得怎样?用鼻子闯到什么气味?

  ★小结:西红柿外表是又圆又红的,顶上有绿色的叶子;切开后里面果肉的颜色是浅红的,有汁和籽,摸起来光滑皮薄。未切开前没有味道,切开后有点酸的气味。

  3、品尝西红柿、黄瓜,感知味道,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引导语:西红柿有什么作用?你吃过西红柿吗?是怎么吃的?

  ★引导幼儿了解西红柿的吃法———西红柿汁、西红柿蛋汤、西红柿炒蛋等;知道吃西红柿有益于身体健康。

  ★将切好的西红柿、黄瓜分发给每组。引导幼儿用小碟子、汤匙取出自己想要的份额。

  或加糖或不加糖。

  ★提出品尝要求:将手擦干净(洗})后品尝;品尝时注意卫生;吃完后将碟子、汤匙放在指定的地方、用纸巾擦嘴等。

  ★幼儿边品尝边自由交流:西红柿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黄瓜脆脆的,很清淡。

  ★在品尝中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建议

  ◆生活活动:日常进餐中引导幼儿观察西红柿菜肴,鼓励幼儿不挑食。

  ◆区域活动:自然角种植西红柿,引导幼儿观察种植的西红柿并参与浇水、照管。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活动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在仔细触摸比较,有的在细细品尝味道,有的在认真观察外形很快他们就都有了自己的发现。

科学教学反思8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重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准备要充分。为了预防活动课学生只是单纯活动,而没有反思。我先让学生把需要测量的物体记录在练习本上,不至于测量后完了记录数据。

  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要求。采取4人小组活动的.形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长组织得最好。

  测量中学生的卷尺不够长该怎么办?有的学生把好几个尺子接在一起,有的学生用铅笔放在地上做记号,但不知道只要把每段长加起来就可以了。说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没有理解。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活动前要具体指导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一步一步师范,或请会的小朋友来师范,才能保证活动中的高效。

科学教学反思9

  又进行了一周的教学,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记录和反思,以记促思,以思促教。

  思效,我通过第一单元的习题答疑课,发现几堂课线上教学课讲完,学生的差异很明显,有些同学平时课堂积极连麦,习题的整体准确度就明显较好。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科学实验,但是通过练习和答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将实验和结论相关联,比如有一道题“()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正确答案是一定浓度,但很多学生记住了实验中不断加盐改变了沉浮,所以回答的是加盐的液体。本来是想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结论印象深刻,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是我教学中对学生引导通过现象去探究结论做的不够。

  思得,及时记录所得,总结成功之处。《给冷水加热》一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导入,学生们积极连麦,气氛活跃,紧接着通过实验现象,与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提出沉浮现象与重量、体积有关的猜想。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对学生猜想进行验证。整体教学相对流畅,而且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指导老师对于这节课我向学生提出的几个引导型的问题提出了表扬。教学预设效果也基本达到。

  思失,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我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的效果也会有一些出入,对于这些不足,我进行反思。还有,在个别课堂上我对孩子的引导还远远不够,各方面还有待提高。如《液体的热涨冷缩》一课中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水在透明管子里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当时已经展示了实验用具,如果再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了解红墨水的作用。但是我抛出了问题没有让学生回答就给出了答案。科学课上对于我向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我应该花时间去引导,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而不是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放弃给孩子充足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思改,“思”的最终目的是“改”,我和指导老师一起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对自己提出了以下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教学方法:注意“启发法”和“讲授法”的运用,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教学目的:不应该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不要过于注重结论,否则就会表现在当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时,就马上肯定。毕竟学生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要充分尊重学生。科学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对实验结论的渴望。

  3、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注意知识间的联系,避免学生片段性的记忆。注重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做好预设。

  及时的记下这些得失,争取日后做到扬长避短,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科学教学反思10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要让幼儿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知道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我觉得自己选得内容是比较适合大班的小朋友学习的。

  在活动之前,我准备了很多材料。有水、牛奶、可乐、彩色花片,热水、纸等,还事先在冰箱里面冻好冰块。上课前,我也做了多次试验,比较成功。在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我是先通过出示一些玩水的玩具,让幼儿一起玩一玩水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要让幼儿知道水的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在介绍水的无色时,我让幼儿观察比较水、牛奶、可乐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幼儿很快看清楚牛奶是白色,可乐是黑色的,而水是没有颜色的。在介绍水是无味时,我是让幼儿亲自品尝这三样东西的味道。幼儿通过品尝知道了牛奶是酸酸的、可乐是甜的,而水呢是无味的。在这里本来我设计的`是品尝牛奶和酱油的味道,因为酱油的味道是咸咸的,更能突出水是淡淡的,没有味道的。但是在上课时,考虑到酱油太咸,喝了对孩子的身体不好,所以就改用了甜甜的可乐,这样的话感觉没有酱油更有说服力。在说到水是透明的时候,我是分别在水杯、牛奶杯、可乐杯里放进彩色的花片。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很快看出只有在水杯里的花片才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就证明了水是透明的。在说到水的流动时,是让他们通过平时的观察实践来理解的。比如幼儿在打开水龙头的时候就会看见水哗哗地流出来,在河边散步时会看见河水静静地流淌,然后让幼儿把杯子里的水慢慢地倒进盆子里,让他们感知水的流动。活动的第二环节,我是要让幼儿知道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用事先冻好的冰块来做了一个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水在温度降低的时候就变成了冰。幼儿对这个魔术很感兴趣,发言非常积极,想出了几种水变冰的条件。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通过一番讨论,他们又知道了冰变成水是在温度升高时就可以了。联系生活实际,幼儿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最喜欢吃的冰棍,太阳一晒就很快化掉了。这样培养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加深了冰变水的条件是温度升高。水不仅会变成冰,而且还会变成水蒸气,这个幼儿比较难理解。我是让他们想象平时家长在家里烧开水时,当水烧开了就会有热气冒出来。这种热气就是水蒸气,这样便于幼儿的理解。然后我倒了一杯热水,让幼儿观察热水冒出来的热气就是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以后就会再次变成水。水变来变去都是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幼儿通过亲自试验更加清楚了。但是在做试验的时候,本来是要幼儿亲自操作的,因为是热水,怕幼儿烫伤,所以由教师代替做试验。这样幼儿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活动最后,幼儿讨论了水的用处,知道了平时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活动目标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科学教学反思11

  一、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我注意到几点:

  ①活动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来促进目标的实施。并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要为实现目标服务;

  ②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

  ③各阶段内容循序渐进,呈层次性,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为幼儿提供足够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创设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引导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直接操作、反复体验,主动探索,通过玩一玩、说一说、记一记、想一想、找一找、做一做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科学活动组织要求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对活动过程有足够预测,这一点对我来是个很大的挑战,尽管在组织活动前我准备了多种应变方案和策略,但在实际活动由于过度追求活动效果,当孩子在探索中出现了教师预测之外的新疑问时,我只给予了简单的回应,错失了一些教育的契机,因此觉得有不少的遗憾。

科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亮点: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本节课故事的主人公,进行新课导入。同学们对近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很熟悉,所以能很快调动孩子们的.求知探索欲望。

  2.依据学情,课堂以绘本故事穿插,紧紧抓住学生的内心,在故事中思考感悟,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地位。

  3.课堂形式丰富多样。这节课上,我主要采用了故事视频播放,自主交流,学生展示,快乐洗手操等学习形式进行授课,活动设计利于孩子们参与。

  4.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当下新型冠状病毒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科学预防,并结合生活实际,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

  由于特殊时期,课堂没有学生参与,难以预设到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疑点,因此缺失了低年级课堂上有趣的生成。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得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精心设计完成好每一节课。

科学教学反思13

  《排序》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中第五单元第一课,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认识到在科学探究中也离不开排序;通过实际独立地对数据进行整理认识到排序的意义就在于把无序的东西变得有序,并且从有序中发现规律、寻找本质;通过对同一种事物寻找不同的特征或标准来进行排序,认识到根据不同的特征排序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进而体会到我们看待事物要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侧面去观察,才能有更丰富、更全面、更立体的感受,这对于学生形成更好的价值观很有帮助。

  1、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课的设计从间操站排入手,到寻找生活中的排序,再到后来课本中商场的楼层标示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并学习排序,延伸到的课本中声音传播的排序,声音传播属于科学范畴,这样一层一层递进,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排序到科学范畴的排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排序的的含义及方法,能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动力。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了,科学素养的提高才更容易得到落实。

  2、尽可能多地挖掘排序的'不同特征。按照一个标准排序并不难,难就难在要能按多个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并且能综合多个排序的结果给出综合的评价与结论,这样才更能看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节课上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有什么发现?”我是始终认为老师应该把自己摆在指导者兼帮手的位置,学生才能走上前去,更好的发挥学习小主人的能力,尤其是科学课,老师灌输的越多,学生学得越死,知识越不容易被学生吸收。反之,教师只有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去实验、去发现、去小节,致力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才能真正达到科学教学目的。

科学教学反思14

  学生认为科学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科学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科学问题的能力等。

  思与问有成效,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不断寻找答案:

  (1)要认识学生个体。学生是小大人,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和约束学生。

  (2)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要热爱学生,用心去认识、理解、关怀学生,做到一言一行总关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3)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

  (4)要赏识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

  (5)要有幽默的性格,用风趣的课堂语言诠释着学科知识。

  思与问有成效,也要学生“动”起来。所谓“动”,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不像过去那样只会听课,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而且能“动”好呢?通过听别人的课,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老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明确师生互动好处,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课堂气氛一定要融洽,师生感情一定要和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还蒂固根深。注重学用结合。

科学教学反思15

  今天科学活动的主题是“挖野菜”,这个活动有两课时。第一课时是让孩子们认识野菜,从野菜的外行特征、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马兰是野菜的一种,它的外形比较容易辨认孩子们一下就记住了。而荠菜跟一种野草的外形差不多,孩子们很容易混淆。

  第二课时是让孩子们去挖野菜,这就必须是要小朋友在认识野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了第一课时的准备,孩子们都信心满满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在挖野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仔细的寻找着。一有发现就招呼同伴们一起去挖。

  虽说是“挖”野菜,但孩子们都小心翼翼生怕挖断野菜的根。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一些孩子把草当成了野菜。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这一组挖到的野菜进行分类,大部分是马兰,只有少数是荠菜,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小草。王欣朵大眼睛问:“这种菜能吃吗?”我笑着说:“能吃,这种菜你可能吃过了。”小朋友都很好奇,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野菜食品:如荠菜馄饨、马兰豆干丝等。

  孩子们听到后惊奇的`说:“我吃过香香的可以炒着吃。”张德程也说;“回家要和妈妈一起挖野菜,尝尝野菜的味道。”面对小朋友的天真可爱,我想上科学活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便有坐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幼儿在快乐中探索求知。

【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2-06

科学教学反思06-13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2-17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2-04

科学猫的教学反思03-09

科学《纸》教学反思03-09

【荐】科学教学反思03-24

科学教学反思【精】03-26

科学教学反思【荐】03-26

优秀科学教学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