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里的第二个学习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材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本节课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棋子游戏为素材,课中我改为摸球,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执教了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要看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从听故事引入,让学生猜测黄狗会不会答应狐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抓住了知识的切入点。
其次,在学生已经会用正字进行统计数据,并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亲历试验的全过程,用所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新的实验结果。
二、创设有效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设计了幸运52的情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乐学,善学,并不断地接受挑战。学习情境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转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商家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等奖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很高。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经常看到小组合作,不过有时小组合作多流于形式,今天我们在研究课堂实效性的时候,又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废除小组合作,看到小组合作就觉得就是在搞花架子,其实,必要的小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并在小组合作中让他们人人有事做,通过分组摸球试验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小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试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运用,让学生的生成落实在开放的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不回避小概率的发生
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中,学生容易产生偏差,例如:在摸球试验中,个别小组摸的是白球数量多,黄球数量少,在教学中我不回避矛盾,让学生明确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可能的,只是和全班同学的摸球情况比较,摸到白球的次数还是少一些,黄球的次数还是多一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正确的概率概念。
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练习中我插如了运用可能性的大小来把成语分类,使学生能根据数学知识理解成语。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许多规律。一开始学生认识年、月、日,自主寻找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利用年历,而年历的形成、各月之间的联系、星期的循环等,在教材中体现较少,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很大帮助,于是教师设计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制作年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星期的循环和日期的连续性。在教学时,学生给 12个月排序时速度很慢,使得“猜生日”的活动并不充分。我发现学生能够理解“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下一个月的第一天”之间的联系,但是并不熟悉,导致排序的速度慢了。如果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在课前体验“一个月的最后一天与下个月的第一天”之间的联系,课上排序的速度快多了,学生也很高兴,因为他们自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本课在设计时,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学习需要及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制作“本班的特色年历”为主线,营造了丰富的.、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充分的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趣味的”这一基本理念。
这节课在教学时,我还特别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机会,“制作年历”、“看年历”、“找节日”、“猜生日”等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关于估算的几点思考:《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要靠老师持之以恒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除了让学生学习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形成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外,在计算教学中也要重视让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精确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计算结果的范围;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等。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习惯,体会估算的价值。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一、优点:
1.口算中乘除法交替出现,锻炼了学生对运算符号的准确把握。
2.口算一道一道出现比一齐出现好、屏幕出现比卡片出现好
3.看图提问题提得充分
4.除法竖式一步一步地出现计算过程好
5.整节课给人的感觉非常流畅。
二、值得研讨的地方:
1.老师应注意学生对数学课堂上出现的学生不好理解的词语做一解释,如:本节课中有一信息中出现了“果脯”一词,有学生小声嘀咕“啥叫果脯啊?”诸如此类的,如果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2.在解决“8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时,老师先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出什么?”学生“先算出1小时生产多少千克?”
其实,还可以“先算出8小时里面有几个2小时?”
听到这里,我们开始反思:在本节课上,按照第一种“先算出1小时生产的”恰巧符合了本节课的“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然而,第二种“先算出8小时生产的”也可以,只不过离开了新课的内容,所以老师没做处理。不过,有一个学生提出来了。老师也做了简单的`处理。
3.整节课,竖式计算的板书基本上都是学生板书的,学生板书过后,应该让学生自己讲还是老师讲合理。
4.0占位,如果反问一句“不要0行不行?”是不是会好一些。
三、不足:忽略了估算。
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小细节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不过在今后的讲课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24时计时法》这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习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时间”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24时计时法”,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计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情境,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猜猜昨天老师7:00在做什么?”由此引出争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先引出普通计时法,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表,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然后在演示过程中一半学生说普通计时法,一半学生数24时计时法,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时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一日有24小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4.走进生活,让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
在练习上我采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银行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5.不足之处:
练习太少,有些练习没有当堂完成,反馈不及时。今后教学时,要调控好时间,当堂及时反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主要得益于前些天从光盘上听到张齐华版的《平均数》,并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设计巧妙、穿插自如,将这一内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迹,一切似乎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经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现在是用导学案上课,而他所设计的课更注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虽不能复制,但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教学设计,但总感觉不太理想。每天都绞尽脑汁的在想,创设一个怎样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到了可以用班里同学得到红星的数量导入,而且人数不同,在质疑中使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切入点,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只是我们不曾去发现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随后我又想到了在练习题中统计班里一部分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及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等。思路有了,怎样进行呢?导案、学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难的,也是我的短板课件的制作。因为都是本班学生真实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华、小丽。下载的课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还要绘制条形统计图,更是难上加难。求助于微机老师吧。赵媛老师试着从 excel中输入数据后转化成图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没办法,从word中画吧。我也就跟着学会了从视图中先画出网格线后,再画横、纵坐标轴以及打格子,选中矩形画出长条,改变颜色,添加名字、组合,真的是收获多多。后来,又在李杰老师的帮助下把课件进行了整理完善。一切准备好后,已是周二了,抓紧时间印学案吧。
周四第一节课,我对前面的自主学习部分进行了检查,孩子们太浮躁了,和我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准备的课,难道真的要这样收场。正式上课了,在多媒体教室里,有大屏幕,有投影仪。同学们的情绪已不再像第一节课那么躁了。个个精神抖擞,发言积极。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锦上添花。如最后一道拓展题,张嘉铭就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除了我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和多媒体课件密不可分。鲜艳的颜色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再加上学生熟悉的统计内容,让孩子们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说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还有由于整节课的内容较多,时间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几分钟等等。
课后,我一直在想,我们总是在埋怨学生不注意听讲,其实是我们的心思花的还不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我们也就能与学生同快乐,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付出终有回报,曾经的风雨也变得那样美丽,那样难忘。风雨兼程,一路成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三年级的数学,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其中也有不简单的,较复杂的口算,所以我在上课之前都进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认真写好教案。不断增强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利用南北组进行比赛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其次,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去搜集资料,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比较重视数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如:李凤兰、李凡、李宝等。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被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认真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平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平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习调查,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习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习,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平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环节,最后一道练习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习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成功之处:
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
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总缺乏课堂练习。
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画完后总结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 “朋友握手”、 “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能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活动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谱”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发言的同学问一问:你对我们的发言有什么意见?)这个教学层次要解决的问题: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应该关注差生的完成情况,将错误纠正在当堂;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商的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这节课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部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教学所有知识都是学生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亲身体验出来的,在这里我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了他们在学习中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索来解决问题,在教824除以4时,我先让学生估算商是几位数?然后让他们利用以前学的方法自己解决,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我发现:百位上的8除以4商2,十位上2除以4不够商,他们就直接在个位上商6,这样商就变成了两位数,聪明的孩子们一看就知道做错了,商应该是三位数,他们就开始思索该怎么做呢?这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思考的过程,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汲取数学养分,亲身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抓好每一个课时。
在教学中我们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并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难得,但数学知识是有一个连续的过程,前面学习掌握得不牢就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说抓好每一节课是重中之重。有一部分学生在做521除以4时,个位上1除以4不够商,孩子们一看直接余1,个位上空着不商,这说明前面的知识学得不扎实,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抓好每一个课时。总之,教学无小事,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多反思多总结,争取把每节课都上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1、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圈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这个“找一找”的环节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而且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在交流时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第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从而引出用竖式计算结果。由于一年级时学过竖式计算“个位相加满10需向十位进1”是已有知识所以让
学生尝试计算第一个算式。在第一个算式中出现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时我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说说计算过程然后再进行分析小结。而在解决第三个算式时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通过互相说一说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使学生进一步领悟用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与从个位加起的合理性以及哪一位上满10要向前一位进1的必要性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笔算加法的方法。
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四边形》教学反思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
3、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创设情境以估算23×2引入新知再设置矛盾冲突: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最后适时引导、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计算方法让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等多种形式有效的进行算法最优化的渗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计算。
其次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注重知识间的层层递进在学生学会简单的像23×2、42×2 ……这类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笔算123×2、342×2、1234×2这类稍难的算式
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思考计算方法利用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慢慢引导学生去尝试找到一个总的计算方法观察这些计算时共通的地方。使学生能形成一种习惯。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在这堂课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2、加强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整堂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再自主探索。同时我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巧破
建立分数表象的关键是1/2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平均分通过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难判断中的比较辨析。
《可能性教学》反思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股子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为锻炼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的活动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提出有关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的追问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本人在该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四个阶段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数学学习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1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1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2-04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1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06-11
小学数学《分类》教学反思05-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