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7 17:08: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门)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5篇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1÷3= 8÷9= 2÷6=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 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如①“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② "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每段长多少米 "③"把4千克盐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 2÷7=2/7 (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换成‘0’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这里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2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布艺兴趣小组做蝴蝶结的情境,通过呈现的信息:第一布艺兴趣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了本组计划的2/5。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因为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相应的分数除法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这种问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当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混合在一起时,学生还是不好判断。

  以往教材教学这个问题,紧密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先用方程来解答,再直接列式用分数除法来解答。而在本教材中,突出强调了用方程解答这种方法。原因有二,一是减少人为制造学习的困难,二是与初中代数的学习接轨。

  教材中的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第一布艺兴趣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属于同一种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材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对于如何检验,教材则给学生留下了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反思、检查的习惯。

  教材中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也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与第一个不同的是,涉及到了两种量,同样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两种量相比较的同时,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两个红点部分的共同特点都是求单位“1”。

  教材中自主练习设置的内容较多,有对前面计算方法的巩固,也有很多联系实际解决的问题。使用时,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调整练习的顺序。

  本信息窗建议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为新授课,教学信息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练习中的1—3、5、6题,第二课时完成其余练习。必要的话还可以增补题目内容,增加一课时。

  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前面信息窗内容的信息,直接出示蝴蝶结情境图中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要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寻找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有意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通过对线段图的分析,使学生找到数量关系式,让学生列式计算。即:根据8个蝴蝶结占计划的2/5,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计划做的个数×2/5=已做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算术法和方程。全班交流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对于含有分数乘法的方程,第一次出现,所以要注意展示求解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检验。解方程:x×2/5 =8,等号左右两边同时乘5/2相对简捷,如果有学生用这种方法,应该给予鼓励。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于未知量参与列式,使思维变成顺向,在遇到“已知一个数的几分这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用方程解更简捷。

  第二个红点部分,教学的题目与第一个红点部分的区别就在于,第一个红点问题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个红点部分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时也可以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来分析题意,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第一小组的人数×3/4 =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列方程独立解决,最后全班交流订正。之后师生共同回顾,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需要先找出题中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二要规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关于自主练习。

  第1、7、10题属于直接计算类题目,其中第7题是混合性的口算,注意引导学生看清、算准;第10题采用方程的形式进行的基本练习,一要关注学生计算的过程,二要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第4题是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学生已经探索过分数乘法中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分数除法中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练习时,可先对这些关系在比较中进行回顾,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已发现的规律进行判断。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判断的思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与快捷性。

  第2、3、5、6、8、9、11、12、13、14、15、16、17、18题,都是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而设置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根据每道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常识和品德教育。

  其中第5题属于信息窗2中所学的旧知;

  第13题是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对比性练习的题目,在学生独立解决之后,应引导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进行对比,明确两题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即都要分析等量关系,不同的是,已知与未知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第14题是分数乘法与除法实际应用中对比的题目。第一小题用除法解答;第二小题用乘法解答。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对两个小题进行比较。

  第17题是综合应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题目,三个问题互相联系。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正确选择乘法或方程解,明确不同解法的特点。

  第18题,先要带领学生看明白表格中的已知条件,既要先用方程求出参加投票的总人数,又要根据总人数用乘法求出不满意的人数,还要组织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其他问题可不限于分数乘、除法的,可以是加、减法的。

  第1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的题目。可采用假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把a、b、c表示的是多少分别表示出来,再比较。如:a÷1/4=b÷1=c÷1/13,假设等于1,那么a=1/4 b=1 c=1/13 ,所以b >a >c ;也可以根据除数的大小比较商大小的规律来排序;也可以把“除”转为“乘”即转为a×4=b×1=c×13,通过分析再排序;也可假设a(或b或c)等于一个具体数,分别求出b、c(a、c;a、b)后再排序等等。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 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整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强调-------对于均分问题用除法算。接着,再引出几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不能整 除),根据前边分饼的活动,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把除法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 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 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几个算式,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讨论,然后找学生说 一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再找学生完整地说,我再补充,并强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且板书。

  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都有充分的展现,学生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或者道理来 证明,语言表达得十分流畅,分析能力路较强。通过最后练习题的巩固,学习效果不错,大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角形的特性听后反思

  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 到感兴趣,由不热爱到热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 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 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 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 实验、解释— 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 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通过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 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4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老教材在解题方法上是以算术方法为主,侧重于让学生找单位“1”,分析单位“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根据单位“1”的量知道与否决定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在列算式的时候,注重量、率对应分析,即用公式模式。而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则淡化了这种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意思,用代数思维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思路达到统一。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

  不足之处: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5

  (看了小雒老师的这篇文章,变亦喜亦忧。喜的是,雒老师很用心,解答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是梳理的一清二楚,头头是道;忧的是,这样教学直奔了目的地,沿途的风光可曾让学生领略?二十年前,我初踏上岗位,熟记的就是文中的所说这个简便易行的口诀。今天,我们教师心中仍然要有这个,但是提醒大家:只让学生记住这个口诀行吗?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解题的机器。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这部分教学的过程性目标是什么?学生能从中受益吗?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不能得到提高?让我们共同讨论~于华静)

  最近一段时间,从分数的乘法到分数的除法,对于单纯的计算方法孩子们脸上似乎没有露出愁色。但是对于一直相伴至今的分数应用题,孩子们理解与区别起来似乎确实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确实比较难分析、判断。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是孩子们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对此,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一找、二看、三判断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率,什么是对应的量,从中总结出:“一找:找单位“1”;二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弄清对应量、对应分数、单位‘1’

  教到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数=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数。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数。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线段图、数量关系、关系转化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画线段图是强调量在下,率在上。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点必须教会给学生。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六句话进行总结了一下,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

  加,比1少则减”.所以只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中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6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对于三道例题的解决学生们显得驾轻就熟,接下来的对比分析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有点薄弱,毕竟学生的差异性是存在,我们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有最大的发展,如果教师和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交流效率太低,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我的小组学习研究,如果让学生在小组中群策群力,集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是比较好的策略。于是,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三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采取画表格的形式由一个学生展示,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起展示。要求提出后学生们很快地进入自己小组的研究中。我则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观察、偶尔交流几句。大约6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实录如下:

  师:怎么样?发现什么了?

  学生1:发现它们的数量没有变化,鸭12只,鹅4只,鹅是鸭1/3

  学生2补充:线段图的结构都一样

  师:线段图表示的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线段图结构没有变化,其实是什么没有变啊?

  生1:数量关系没有变,都是鸭的只数×1/3=鹅的只数,三道题目中都有这个数量关系。

  生3:单位“1”的量也没有变化,都是鸭的只数,第一道题目从问题中找,其他两道题目从条件中找。

  师:这三道题目中相同点找得很好,谁来谈谈不一样的地方

  生4:问题都不一样。

  生5(着急):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解答方法就不一样了。

  生3:单位“1”的量,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题目中是已知的,在第三道题目中是未知的,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可以用方程解答。

  师:真是细心的孩子,利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发现单位一的量是未知的就可以用方程解答了。

  师:谁还想说?

  生6:我认为解题的时候找好单位一的量,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认真解答题目,做完后好好检查。

  师带头鼓掌。

  师小结:解答应用题,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找准单位一的量,认真解答,做完后要仔细检查,就能做一个解决问题的小能手了。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发言的孩子是各个不同小组的,小组同学把自己小组找到的东西综合到一起,利用表格的形式展示,特别是等量关系式的运用,我没有提示,使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的,可以说是这一环节上的一个创新。但是这个环节也存在问题,我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可是有几个孩子对这个活动很漠视,一些孩子发言积极,但是不知道让其他人发言,小组的组织性还很差,需要进一步规范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7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

  成功之处: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前我曾有幸听过几个老教师的分数除法的课,他们对于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是特别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

  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解决此类应用题:

  1、找单位1

  2、画线段图

  3、列等量关系式

  4、列方程或数学算式解决。

  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之处:

  1、时间掌握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已经不够了。

  2、在课堂评价方面还需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3、整节课,我表现得太多,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4、练习设计没有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改进:

  1、对于学生每次做题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评价,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学生自己独立猜想方法尝试解决了分数除以分数的题目之后,应该重点鼓励,让他们感受快乐,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

  2、教学中引导的语言如果能注重一些细节,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8

  分数除法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们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我们需要确保学生已经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和方法。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本质是将除数乘以一个数来得到被除数。因此,分数除法可以被看做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本质。

  第三,我们需要让学生熟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分数除法时,我们需要把除数的倒数乘以被除数,这样可以避免对分数进行约分,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最后,我们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应用技巧。有些问题可能需要将分数转换成整数或者混合数进行计算,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分数转换的方法。

  分数除法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上几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除法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9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继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例2结合整数除法的问题。

  “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人”激活学生对除法数量关系的回忆,并用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求每人吃1/2、1/3、1/4个,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出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这个数乘几分之一的倒数。

  例3是对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的拓展。

  通过在条形图上分一分,让学生直接得到4÷2/3的结果,再利用例2得到的方法算一算,发现结果是相同的。最后通过对两个例题的比较,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练一练让学生巩固新学的计算方法,然后与分数除法第一节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做对比,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学习整数除以分数后,部分学生出现了两个问题:

  1、把被除数的整数写成了倒数;

  2、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分数都写成了倒数。严重受到负迁移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克服:

  1、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算理,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实质上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

  2、其次,要加强比较训练,将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进行分组训练,以强化加深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3、最后,加强课后练习,通过写课后作业来巩固今日所学知识点,攻克难点。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1

  数学课要学分数除以整数了,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班级的大屏也坏了,让学生自学吧。

  开始我先提出了自学要求。孩子们开始学了起来。陆续有孩子学完举手了。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所以,乘以一个数就等于除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就进行了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此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多数学生没有了做题后的兴奋了。只是因为结果相同啊。学生不明白算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知道,这个知识点是我要给孩子们讲解的地方。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节课中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学,正如侯校长说的那样,真的需要老师好好琢磨呀。

  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如在本节教学中,我先请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汇报结果时,有的小组说因为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都是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他们认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也等于乘以这个数倒数。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再和前面学的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联系起来,得出统一适用的分数除法的.法则是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乘以乙数的倒数。很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识,再结合具体的算式强调转化的过程,特别是除号要变为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两个要同时变。由此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也是这样的,并且归纳其中的联系,发现其中不管是怎么样的分数除法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只用甲数和乙数来区别。根据学生的分析,我及时把统一的计算法则板书在黑板上,并把变化的和不变的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

  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并总结出计算法则。而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老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2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3

  我又一次后悔自己没用录像机记录下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辩论,要知道这种对抗式的辩论是课前无法预设的,值得庆幸的是可以赶紧利用吃饭时间回味并用文字把本学期难得遇到的这次“精彩”整理下来。

  今天早上第四节课要处理第二节没处理完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练习》导学案,第二节临近下课时我说要各组把本组错误最多的题或者不会的题出示在黑板上,其中第四组的组长曲晓燕带着小黑板上了讲台,小黑板上出示的题目是:商店运来一批苹果,其中苹果有180千克,比梨多九分之一,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她引导大家分析完这道题后,我心里正想着这一组抓住了这份导学案最容易出错的'一道题,该如何表扬他们时,林立浩一个箭步冲上讲台,说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算梨的重量可以用180+180÷,当时有个别学生小声嘀咕:“该用减法而不是加法,因为最后问题是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我重述后林立浩说:“我算的是梨的重量,最后再用苹果的重量减去梨的重量就行了。”还有学生欲言又止,看来有学生知道这种方法不对,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对,我开始征求学生的意见:“同意曲晓燕这种做法的举手”呼啦啦几十个学生都举手了,“同意林立浩这种解法的举手”只有吴州航、吴欢欢、张翼泽等五六学生,于是我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讨论你如何把对方说服,其中同意林立浩这种解法的五六个同学编为B组,围在一起讨论。

  巡视时,我发现第一小组的一个学生说:“老师,照他这样算,答案都1000多了,那就不对!”还有一个学生说:“这两个算式利用的不是除法的性质。”我说:“除法的性质是什么?”他无言。另一个学生想补充但是说半截好像发现自己说错了。B组的成员已经开始在黑板上画线段图了。

  辩论开始,B组的林立浩开始指着线段图为大家讲解,梨多苹果果180千克?

  在讲解过程中有很多漏洞,同学们一一指出,他甚至把线段图改为多180千克?

  梨苹果果

  最后临下讲台时,他自言自语:“错了,错了”没想到他的两个接班人继续上来讲述他们的思路。

  三个B组成员讲完之后,付晓霞才站起来反驳:单位“1”未知用除法,用几分之几对应的量除以几分之几,而你们的量和分率根本就不对应,也就是说苹果的重量180千克对应的分率不是九分之一。紧接着禹青青站起来说:他们的线段图画的就不对,苹果的重量180千克应该是这一段,她边说边上讲台用红笔标识。

  梨多苹果果180千克?

  而除法的性质没有同学提,在我的提示下,平时很大方的赵鹏涛才扭扭捏捏地站起来说,两个算式之间不是利用除法的性质,问起除法性质的内容,他说a÷(b+c)=a÷b+a÷c,又暴露出一个问题,此时下课铃已经响起。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

  首先我选择简单的切入点,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两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在教学例2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动手操作将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交流时间,在展示汇报时,学生给我了惊喜,我感觉到本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他们的分法竟然有4种之多,而课本上只是一幅图展示了一种分法。对本节课的难点,分数的'两种表示方法水到渠成的突破了。由此我相信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潜能一定会很好的彰显出来。

  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比较好。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速度;学生在投影上展示时,学生自己准备的学具具纸片太薄,不便于操作;老师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对重点内容在学生探究出来以后,还会再次强调,导致最后的练习时间较仓促。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15

  对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生刚刚学完感到很乱,很难!

  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这部分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学生一一学完之后就乱了,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分数乘除法的所有类型全部给出了一组对比练习,内容一样,只是单位“1”不同,经过这样6组的对比练习,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以前讲的规律的实用性了,进而使他记住这个规律,这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掌握方法,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是不按照讲的方法去思考,特别是后进生,你讲的全能听懂,做题多数不会,你引导这问他就会了,这就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把老师归纳的知识往心里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计算不准的现象特别严重。列式正确,计算错误的同学不止一两个。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给他们总结方法,也让他们养成总结规律方法的好习惯,并把计算的训练常抓不懈。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6

  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小学毕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一些老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这些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也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但长此以往,学生便走上了生搬硬套的模式,许多同学在并不理解题意的情况下,也能做对应用题。然而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知识是僵化的,许多学生虽然会熟练的解答应用题,但却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原因在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以标准形式的应用题出现,在这里找不到“是、占、比、相当于”,也就找不到标准量,学生因此无从下手。

  而我教学时,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谁能说出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谁会解答?”“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当学生一次听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我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我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我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例题与“试一试”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我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在巩固练习中,我通过鼓励学生根据条件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看图列式、编题,对同一个问题根据算式补充条件等有效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2-17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2-06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2-24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6-08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6-22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3-11

[精选]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6-09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5-24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6-17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