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在认识平面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动手操作等方法了解平面图形,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简单图案,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与拼组”目的是主要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到学生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中,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忆在一年级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动手画、有的写当一个个图形在他们的手中诞生时,他们兴奋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平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体验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学生的兴趣的带动下,我又出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又一次的兴致勃勃的合作起来。
但是在课堂教学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不足之处:在设计这些课时,我是以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活动,心想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时,少数同学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大部分学生会动手但回报时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干脆不说,汇报结果时学生完全没了刚才动手操作时的劲头,而且课堂中没有了生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反思了良久……细想一下,我认为主要是我引导的不到位,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掌握。此外,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之间的合作方面训练太少。学生没有通过探究平面图形活动获得知识的体验,只觉得好玩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二年级学生自控表达能力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口头表达的习惯。所以,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课堂的表达能力能力,使学生完整的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表达出来,体会到数学课不只是会算,还得把口语带到其中。总之这节课有喜有忧,喜的是学生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忧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太差,回答问题的连贯性不强。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多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汇报能力。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基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是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习巩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平平的。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画的好,同时也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这不公平,你用了工具了。”“那好,这回公平得再比一次,这次你们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谁能画得比老师好。”非常顺利的,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的一个面来画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体上的一个面。
在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图形的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或同桌合作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从长方体上创造出其他图形。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学生创造出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面并不相同,用长方体的面来画图形可以画出几张不同的图形。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从圆柱上创造出圆,已经不在是难事。最后,我让学生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和今天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只是某个平面画出的形状。学生能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再次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3
本单元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几个立体图形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加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前的谈话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来认识这四位老朋友吗?导入部分,让学生上来摸四种立体模型。并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后,说说立体模型表面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结合淘气和笑笑的办法思考用什么样的办法把立体图形的表面图形搬到平面上,体会“面在体上”。从而引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有趣的图形。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把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结队成为好朋友,加强了学生对新图形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找找教室和身边的物体说说哪些物体中有今天所学的图形。这样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在教学中我先后设计了猜猜我是谁、摸物体、找朋友等游戏,发现学生积极性比往常高很多。但毕竟学生自制力欠缺,课堂容易过于“气氛”,这点以后教学中还需完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三角形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用小木棍搭建三角形的游戏,比较几个学生搭建的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几个三角形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三条边是可以不一样的。
整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足之处尚需改进。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4
今天为止结束了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学习,本单元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结束后总体感觉是要密切联系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学仅局限于对图形的直观认识,至于图形的特点则不作为重点,孩子略知一二则可。
在学习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充分提供孩子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的机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长方体上的一个面大小不变的移下来,通过动手实践,我们总共找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线画下来。
2、用剪子按长方体的面大小不变的剪下来。
3、将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纸上,在纸上将四个顶点画在纸上,然后用尺子将四点连接起来。
4、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涂上颜色,映在纸上。想了这么多的方法,不由得为孩子的精彩发现叫好。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则与第一课时有所不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发现既可以对折成两个正方形,也可以对折成两个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新图形:三角形。然后通过图形平移,又将两个三角形平移成平行四边形,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气氛相当浓厚。但是我发现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图形的转换缺乏大胆形象,需要老师去不停鼓励。
总的来说两课的教学方法迥异,多是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好一点,将会更好。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5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平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习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习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习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习几何图形,会觉得学习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习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6
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认识物体》中的模型导入,并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形状,从而引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兴趣。
实际上,一年级的孩子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感知并逐步形成表象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认一认、找一找、围一围、拼一拼等环节。
说一说一些物体的形状,是为了唤起已有的认知经验,又为了学生感受“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提供素材,通过摸一摸、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平面图形的特点,清晰的体会“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在摸一摸中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上转移到面上,在描一描中让学生经历“面”从“体”上剥离的过程,而找一找更是丰富学生的图形特征的表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围一围、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孩子更是体会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区别。进一步丰富图形表象。在最后的拼一拼中,孩子再次感知数学的美,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暴露了自己的一些欠缺。
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今后要多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二、要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认识长方形这一部分时,当学生利用长方体积木画出长方形后,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图形,并贴在了黑板上,从而教学长方形。当时没在意,过后想想,没能使孩子的操作发挥起作用,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我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看来,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 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
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不失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画稿方法。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7
1、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问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8
《认识图形》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页的内容。本课在设计和教学中,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同时具有较浓的“数学氛围”。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面对可爱的物体小精灵、有趣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棱角学具时所流露出的是满心的愉悦,对数学充满了兴趣。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①通过老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几个活动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了解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特点,能够正确辨认。
②在我提出了“你能想办法将这些平平的面表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吗?”的问题后,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别想到了用“看一看”、“摸一摸”的办法。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
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其他的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4、加强对学生
学习方法
的指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我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5、突出了数学基本模型的建构。
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平面图形”的特点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揭示平面形象的本质—在物体上感受“平平的面”。
6、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者利用激励性和富有变化的语言,不断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学习信心,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7、尊重教学规律,创造性处理教材内容。
教材的最后一项练习是让学生用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放手让学生回家动手先剪后拼,再到班上交流,第二天当学生拿出亲手做的作品时,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心中非常高兴,有的是按照书中的图案拼得、有的是自己动脑筋想的,于是我把学生的作品一一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看,再评出最好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开心。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二:
1、“玩中学,乐中悟”是这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新知。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尝到了由于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的喜悦。我注重从感知入手,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想一想,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印一印、画一画”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的最直接的体验。课堂上学生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在实践中获得了平面图形。这些活动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手段,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学生展示。整个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通过“你们这么聪明他们很不服气,现在他们藏到我们身边了,快去找找!”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我出示了各种交通标志牌,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图形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发挥了数学的社会功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3、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课堂密度较大,新在回想当时课堂上需要很好的掌控各项活动的时间,才能使整节课显得更为流畅。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图形,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四:
本单元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几何题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加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
总结
出四种立体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9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基本是立体图形,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比较少,将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可以借助学生日常已有的图形经验以及对物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清晰的表象。
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所以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了。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和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在向学生渗透面构成体的关系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感受知识转化和形成的'过程。
我在完成练习五第5题时,觉得在用球是否能画出圆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论。从理论上讲是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用硬纸板把球紧紧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圆柱竖在桌子上,然后沿着这个圆柱的底的边缘画出圆。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巧妙地将用球画圆转化为用圆柱画圆,对变换思路、解决问题颇具启发。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10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面”在“体”上,
2、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3、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另外,我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将四种平面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图形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由于平面图形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中引入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这节课设计的思路是:
1. 先让孩子们在观察、操作中体会“面在体上”,并且通过“描”“印”等方法,得到对应的平面图形;
2.再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不同平面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
3.在认识这些图形后,通过观察思考,体会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进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重在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自主发现、获取新知,在操作后设计了连麦分享环节。但是直播过程中,因为网络等原因,连麦失败多次,不仅没有完成分享的环节还浪费了很多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年按特点和情感因素,甚至可能还会因为连麦问题,让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所以,尽管在预设中考虑到时间因素,每个环节安排的'都十分紧凑,仍因为网络原因出现了超时现象,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以后的直播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和把握这些细节。
关于线上授课,我还有一些思考和疑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对于不太会使用互动面板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在进行这类对操作和自主发现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到底该不该通过连麦互动,来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尽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设想:如果连麦成功,则我们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想法互通,实时把握学生学情,掌握学生从观察到操作到思考到总结的过程;如果连麦失败,不仅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让许多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事倍功半;但如果预设中舍弃一部分这样的连麦环节(因为30min的课堂时间,往往连麦2个人差不多,再多1个就很困难)则很难达成相应的目标。这是我的一个疑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呢?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12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13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14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京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设计和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中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画,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之前就已经掌握,所以我就不仅局限于学生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的收获很多。
1、 情境导入,拉近学生的生活
上课伊始,我通过询问学生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脚印》一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了形象思维之中,在学生回忆中,我把课文中的几个小动物请到了课堂上,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动画是学生最喜欢看的,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观看结束时,开始追问:小动物的脚印都像什么?它们是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小脚丫留下脚印,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习过的课文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样既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为下面的学习铺垫了基础。
2、 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概念性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知识的“帮手”,这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景中“做”数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实践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我提出问题:“怎样把物体的面印在纸上呢?”学生马上思考并且动手操作实践起来,他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印一印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类粘贴,展示学生的智慧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进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学生表现的特别积极,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图形贴上去,看到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积极劲,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4、 回归生活,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学习了新知以后,我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几种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多彩的相片,从美丽的动画中寻找图形,在观赏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对图形的认识,还使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精彩的动画效果刺激了学生的美感,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虽然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展示作品时,也没有明确的让孩子们评价,合作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实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本课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让学生在最少的语言信息中获得最多的数学信息。在不断的修炼中,练就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15
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支蝴蝶,却只画出它的一半,说“这只蝴蝶和我们玩捉迷藏呢,谁能帮我们把它找出来?”让学生上来将它画完整。这部分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既让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观察挂图上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找他们共同的特点,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轴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一起评出最美的作品。并且让孩子总结你是怎么制作的.?怎样制作才能保证你的作品是轴对称图形呢?进一步深化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这部分环节的设置,使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经过“操作一观察一概括一认识”的学习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最后读一读“你知道吗?”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等)课前布置他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一起共享,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的价值。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图形认识教学反思02-09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02-15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3-23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2-25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6-29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02-24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04-01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4-17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