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0 14:55: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锦集【14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锦集【14篇】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1

  自新课改以来,通过听课、教学,对于教学活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育观念,它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他们学习的内在潜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本应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纯粹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趣味性的过程。因此,为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位教师尤其是实习老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技能学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发挥地理学科趣味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即产生了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相关。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是直接兴趣,如学生对某学科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与学习活动结果相联系的则是间接兴趣,如学生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但觉得它对考学太重要了,于是产生了的学习兴趣。从地理知识本身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学科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间接兴趣不足的欠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这一节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英军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的非学习状态转移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讲梅雨天气的形成时,让学生先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词理解一下,然后再讲解梅雨形成的原理和分布,这样使课堂更生动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海陆风的形成时,先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地理问题。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材在每节课后还设计了“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文字材料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广泛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完成后,我的同学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活动”中提供的两幅天气变化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读图、分析、判断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

  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手势法:如用左右手手势来表示南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规律、气旋和反气旋水平气流和中心垂直气流的运动规律等;

  (2)口诀法:如用“高高低低”四字口诀来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凹凸形状与高低气压的分布,同时也可用此来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形状与气温高低的关系,直至延伸到各种等值线的一般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来描述月相的规律,简洁而明确。

  (3)谐音、诗句法:此方法在地理记忆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用“洋闺女贴给哪家美”的句子记住等;

  (4)图象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学生对地图有畏惧感,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教师要多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尤其地球的公转,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以及洋流的分布内容繁琐又不易进行机械记忆。

  (5)数理结合法: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地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比如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时用到几何学的知识,分析月球和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时用到物理上的万有引力知识等;

  (6)实地考察法:到野外实地观察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比如在《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这一节,给学生提供各类岩石的标本,使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海蚀地貌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日在海边多走走看看,利用蓬莱的地理优势。凡此种种,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活读书”,并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乐学。

  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势发展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2

  洋流这一节中关于洋流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洋流的形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上的这节课主要是洋流的形成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回顾这堂课,我有以下一些感悟:

  由于我参加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的研究,平时我就比较注意这方面的实践,在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适合这堂课的课件,从多方位辅助了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这节课的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剪接了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前的片断,并图示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的位置,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他所熟悉的情景吸引,调动他们投入的激情,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奋和期待,这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

  通过这堂课教学工作的实施,我还深刻感受到恰当的利用好多媒体就能很好的辅助我们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比如这节课中我利用实物投影展示用吹风机吹动水面的情景,当学生看到漂浮在水面的塑料小颗粒随风移动后,马上就能体会到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当吹风机被关闭后水面就会慢慢平静,学生进一步就感受到引起风海流的风应该是长期稳定的才行;又如“洋流的形成——密度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资料,这时我又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一个油水与从两侧相遇后运动的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一方面回忆油与水的密度差异,一方面观察二者相遇后各自的运动规律。有了这个铺垫以后,我再给出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分布的剖面图。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利用知识的迁移,自然就得出了结论。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就是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动态展示的.这一特点,将文字与图像,动态与静态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了解了密度流的成因,使这一难点得到突破,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地整合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而不是简单地替代板书和播放图片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除了以上这几点外,还有就是学案的设计,小组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一方面能使学生落实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并能学会一些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间互相协作的精神。总之,我越来越感受到一节课学生的体验、探究比老师的传授更为重要,只有“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法”,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能很好的实施,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这节课中出现这一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我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对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而这时又没能及时给学生搭建适度的台阶,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放慢。比如,在讨论“德军潜艇是怎样在盟军眼皮底下溜走”这一问题时,学生的表述不到位,思维发散甚至出现错误时,如果提示学生适时阅读教材就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正轨。再比如让学生总结中低纬、中高纬环流及季风环流时能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弱的特点,先演示动画再总结效果可能就更好。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针对我所教学生的特点重新调整教学环节可能更好,比如学生基础以及理解分析能力都比较薄弱,可以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第一节课完成海水运动形式及洋流的形成这两部分内容,并复习大气运动等相关知识为学生下节课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打下一定基础,第二课时再讲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此外,这节课还是暴露出自己总怕学生不明白,总有自己要讲的欲望,比如有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不能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纠正,打断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尴尬境地,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促动和启发,要真正上好课还要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和完善。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3

  我是一名刚刚工作不到半年的地理新教师,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而今年刚好又碰上了新课改,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我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虽然自己在大学里有进行家教工作,曾经辅导过三届毕业班的学生,积累了一些经验,可是也碰到一名新教师一定会遇到的情况,今天我主要回顾一下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并谈谈几点体会。

  1。克服紧张与害羞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已经克服了一开始的心惊胆战,不敢面对学生教学了。特别是上公开课。不过一开始会很紧张,但上一会进入状态就好点了,我找到一个方法,只要你不去看他们,好好和你的学生交流,你自然而然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2。多听课,备课要充分,优化课堂结构

  新教师许多东西都不懂,这时一定要多听老教师的课,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可以学习,不过今年我的课排在最前面,我的课都比郑雪娇老师快,期中考之前我都是先上了,再去听课。郑雪娇老师、饶干东老师、张明康老师、温暖宁老师的课我都有去听,他们真的有许多东西可以让我学习。特别是郑老师上课很有系统性,饶主任上课用的一些例子很好,张老师的课重难点明确。总之听课有助于我们新老师的成长,而备课充分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先备课,然后在去请郑老师给予指导。因为我不是班主任,比较有时间找陈老师备课,然后自己再回去写教案,这样思路比较清晰。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并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3。师生互动

  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要是师生不互动的话,自己都很难把课上下去,感觉他们都没有在听,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吸收,我上课的时候非常怕学生太安静了,你问什么他们都没有反应,这堂课就上得很不舒服,虽说这样你就能把课时完成,但是这样上课,不只学生没有劲,老师也没有劲了,好像在走过场似的。特别是高一(3)班的学生非常安静。可是也要把握一个度,比如说四班的学生很活跃,在活动时效果很好,但是很难将他们拉回到你的讲授上,而五班的学生又有自己的特点。不过我在想,可能是自己问问题的技巧有问题,或者是我自己所提的问题本身学生不能理解,我想以后在设计问题上要好好下功夫,还有自己的语言也要讲究了,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指导、引导他们。

  4.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册以及地球仪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者,我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讲到气候类型时就要将几种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进行比较。在讲到气温时有冬季最冷月气温、年均温的比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较。地球仪的使用在本学期显得特别重要。高一的学生空间概念很差,我们必须利用地球仪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进而才好理解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等。

  5.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这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收获多,反思亦多。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零XX年XX月XX日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5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该怎样上课?……需要冷静、积极地思考,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并谈谈几点体会。

  1、多交流探讨,备课要充分,优化课堂结构

  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而备课充分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先备课,然后在去请教探讨并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得以解决问题。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并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3、师生互动

  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要是师生不互动的话,自己都很难把课上下去,感觉他们都没有在听,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吸收,我上课的时候非常怕学生太安静了,你问什么他们都没有反应,这堂课就上得很不舒服,虽说这样你就能把课时完成,但是这样上课,不只学生没有劲,老师也没有劲了,好像在走过场似的。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指导、引导他们。

  4、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册以及地球仪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者,我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讲到气候类型时就要将几种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进行比较。在讲到气温时有冬季最冷月气温、年均温的比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较。

  5、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6

  2006——2007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下面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反思如下:

  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使用高一独揽必修上册,本册书共四个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为自然地理的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乃至整个中学地理最难的内容,尤其是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抽象、难理解,要求学生要有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理解能力。有些知识点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要求学生要有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要有联系实际迁移知识的能力。

  学生分析:

  这届学生录取时的中考成绩可以说是全区最差的,一些学生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概况起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完全不学习型:4个班中每个班都有1——2个学生,有的班人数更多,几乎完全不接受学习。他们上课或睡觉,或干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更甚者上课说话破坏课堂纪律。他们中又分为几种情况,有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低,但是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所以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太差,所学知识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一般,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意识,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也不接受了。

  (2)能力有限型:这些学生也想学习,也在学习,甚至是努力地学习,但是因为智力水平有限,基础太差,能力不够,即使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仍很不理想,甚至很差,这些学生属于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学习能力的人。

  (3)自我约束力差型:这样的`学生占多数,他们只要努力刻苦学习还是能够跟上进度,能够达到相应成绩的。但是他们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学习时续时断,需要老师经常提醒帮助。老师督促的紧一些成绩就会上去,稍微松一松成绩就会下滑。这样的学生比例较大,如果老师精力有限成绩就不能保证了。

  教师自析:

  本人年龄较大,精力有限,和学生的沟通有一定困难。刚刚送走的高三学生整体水平较高,潜意识中对本届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总要与往届的学生比较,而这届学生恰恰是自己教过的学生中最差的,如此大的反差一时转不过弯来,因此,对学生失去了耐心,工作起来比较急躁,而如此一来结果适得其反。后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情况有一些好转。

  总之,在下个学期还要以调整自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学生,更贴近学生实际。另外,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层辅导以提高成绩,完成会考任务。;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7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并且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新学期校领导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硬任务来研究、尝试和实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学会互学、学会展示、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和探究,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开学以来,为响应校领导的号召,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力求通过合作学习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以下是本人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首先要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节课中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学生能有一定的空间概念和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由于刚上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过《立体几何》,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困难。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千万不可千篇一律,对于那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完成而该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必须讲授。

  其次,备课组老师要精心编制每一节课的“导学案”,确保导学案的.优质高效。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只有抓住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真正让学生互动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实现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时就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导学案”的编制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如:设计的自主探究的内容难度太大,或者设计的检测题目太深,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学的进度,进而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我们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时差”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就是因“导学案”中编制的题目太深,导致原计划用一课时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足足用了两课时。

  另外,由于个别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传授或由于自控能力差,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茫然不知所措,可能会产生学不到东西的感觉,老师、同学要多多关注,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信任,多沟通,减少内部冲突,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最后,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开展前所提出的评价标准,对小组合作的情况给予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合作,并予以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继续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8

  经过了前半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开始渐入门道,已经渐渐地能在课堂上配合教学,知道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也学会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所以课堂教学进展的比较顺利,但是在这一个月中,由于讲述第二章的内容“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知识点较难理解,所以学生在掌握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比如,我们去上常见天气系统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冷峰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列表对比冷暖峰的不同。大家对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较晴朗,过境时天气变化显著,常出现阴雨天气现象还是比较了解的,但对于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什么锋?常出现怎样的天气现象等却不是很明白,说明所学的知识离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学生还不懂得注意生活中的地理,平时没有留意,当然也不会跟所学的知识挂钩。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异,一般采用问题导思,读图列表比较,学生活动及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问题导思,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课堂教学。下一阶段,还要更努力地充实自己,吸取其它学校的教学经验,为我所用,把教学搞得更好。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9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期末考试成绩以均分50分而告终。而八个班只有三个班均分超过50分。回顾这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颇有感慨。现对这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1)学生的基础差

  与往届的学生相比,这届学生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①完全不学习型

  占有小部分比例,每班约为2---3人,这些人上课除了打瞌睡,就是双手抱在胸前,目光呆滞,一愣就是一节课。任你花言巧语还是天方夜谭,我则稳如泰山面不更色,心不跳。

  ②偶尔学习型

  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比例,约为三分之一。这部分人偶尔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但稍纵即逝,且不求甚解,没有追根求源的精神。即使有时会问老师题但问过拉倒,听不懂也就算了。

  ③半梦半醒型

  约占三分之二的比例,这与初中没有学过地理有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暴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乎视社会生活的'恩赐;过分强调的终极目标的相同,而乎视他们起跑线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个人认为,中考考600分的学生与考400分的学生学习同一套教材,面对的是同一张高考试卷,这对考400分的学生来讲,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

  同时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被圈在教室里。每天有大量的作业。双休日和假期又被没完没了的补习班所包围。学生身体素质差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了,基本的生活常识也没有了。如我们在讲“天气”的时候,上课时我说:“气温降低了,天气会……”学生接下来说:“变暖。”再如我们讲到风向的时候,学生理解为向东边刮的就是东风。

  高一地理是高考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最难点,在高考中占到百分之六十的比例。初学地理的人学习起来肯定会有难度。我们这类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绩在400分这一档次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难。上课学生听不懂,而教学内容又是高中三年中最为繁重的。因而对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基本处于懵懂状态,收获百分之五十也就不足为怪了。

  (2)学生的整体素质低

  洞察这届学生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好玩乐,怕吃苦,凡事我行我素,享受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该怎么过。我也曾与几个学生交流过。我问他们:“你们将来打算干什么?”回答:“不知道”惊人的相似,可怕的惊人,难道这就是目前高考制度下塑造出来的国家栋梁?试想我们的国家没有高素质的人材吗?当然不是,但毕竟是少数人。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一批学生将来才是社会的主流,是生力军。难以想象一旦他们掌管了我们的国度,我们的社会将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在这学期的教学方法上,我沿袭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但综合前边的因素,再加上这学期教学任务重,课时比往届又少了一课时,这些教学方法用在这届学生身上并不适用。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调整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难度。下学期我们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好。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10

  通过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教材连续性与统一性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许多教师的困惑。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11

  经过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1、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高一学生年龄在17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案例:地理学科“降水的分布”的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重要一步在“说”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讨论从而“分析”、“归纳”,总结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高一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12

  心得体会: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标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困惑与反思: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学习的功利价值取向、学科惯性等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对地理进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学习,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思维独特、别具一格的地理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地理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还可专门开辟“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以知情者、参与者身份对现实地理问题作出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新天地,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志趣及研究社会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高中地理课程一向注意这一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

  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应提高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要注意借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四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五要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13

  第一次接触“三五五”教学模式,感觉它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的完成学案导学问题,并通过应用课来延伸拓展基础课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巩固课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检查和落实。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感觉“三五五”教学模式实际应用起来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1、在我们要求学生展示学案问题和达标训练答案时,要么要求某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要么让学生抢答,其他同学到底做的怎么样呢?而且一些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也不积极参与或者根本不参与,或者以讨论问题为名说说笑笑,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教师又该怎么做呢?怎样让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真正的融会贯通,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的思考,踊跃的回答问题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

  2、对于学习上不积极、思想上有问题的同学,我们应多找其谈心指导,但是由于晚自习第三、四节教师也必须在教室看自习。所以老师们根本没时间找学生。

  改革之初总是艰难曲折的,新的教改模式要想真正很好的推行落实并且效果显著,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去积极的倡导和实践。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反复反思,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

  一、加强备课,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二、创新训练方式,促进主动应用

  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应充分重视课堂练习对地理知识的检验作用,并重视对练习的指导,以提高训练质量。

  1.精编精选练习。练习要符合新大纲能力要求,应涵盖每章节的基础知识,既有巩固知识,加强记忆的基础题,也有培养能力的难易适中的提高题,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导向性。

  2.突出变式训练,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因此,地理知识要尽可能围绕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提问,并通过变换条件,甚至变换题型或设计新题型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知识整和能力,改变思维方式。

  三、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14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只有在反思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而对其中的永久性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要认识解决教学问题的“永久性东西”,就要进行教学反思;这既是自我培养的需要,也是探索教学规律的需要。教学反思主要是对教师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反思。怎样选择运用教学策略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研究认为,反思时要依据两条规律。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对教学策略的适合程度就不一样。如:写作教学,第一学段称为写话,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乐于作文,主要应采用看看、做做、想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我手写我看,我手写我做,我手写我想;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作文,主要应采用想象作文的策略,让学生写自己的联想、幻想、梦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第四学段称为写作,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个性作文,主要应采用自主作文的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找到自己的独特感受,自主拟题,写自己心灵深处的生命之歌,少写命题作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如果发现采用的教学策略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不管他人运用得如何有效,不管这策略多么高超巧妙,都要及时进行调整,迅速换用新的教学策略,以适合学生的学习,因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内容的教学,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阅读,应主要运用朗读与默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写作,应主要运用自主写作的策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己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口语交际,应主要采用情境互动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如若不顾学科学习规律,也不管学习内容的异同,一味地赶时髦或所有学习内容都唱“同一首歌”,学习效果决不会好。通过反思,必须在教学中迅速改进,在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前提下,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适合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教与学才可能“双赢”。

  可见,不管何种教学实践,教师都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只有遵循这两条规律,教师才能在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教学,才能在教学反思实践中提高自己。

  二、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

  教师的教作用于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如何要通过学生学的表现来检验。因为,“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只有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才能考察教师促进与引导的教学决策是否得当。

  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先要看学生的学习选择。马克思早就指出:“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坏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不愿拿自己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选择,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行为的首要责任,也是教师反思学生学习行为的首要责任。学生面对广阔无际的知识海洋,该怎样选择呢?实践证明,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必须选择重点学、选择内容学、选择方法学,才能学有所获。

  反观学生对学习重点的选择。如果发现学生对学习重点的选择存在问题,教师就要联系学情多方设法引导,最后由学生自己选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看是否紧扣学习目标;二看是否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学习追求。如果在这两方面存在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要引导学生重新选择,以合乎学生学习的实际。

  反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如果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存在问题,一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选内容。因为学习重点受学习目标的制约,落实了学习重点,就意味着学习目标的达成。二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需要选内容,因为需要与兴趣紧密相连,选择了自己需要的内容学,自然兴趣盎然地乐学不倦。三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资源选内容。因为学习资源既是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如能正确选择,就能生成和丰富学习内容。

  反观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应注重学生是否遵循了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科学习的规律。因为学习方法是作用于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的,一定的学习方法只适合一定的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如果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不当,要么是方法与对象不相匹配,要么是方法与内容不相匹配;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或者选择适合相应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法学习。

  反观学生的交往情况。因为交往不仅仅是教学对话的外在活动形式,而且是教学对话的内在本质。“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如何反思学生的交往情况呢?一看学生是否平等参与。因为交往就意味着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平等合作建构意义;如果还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支配学,学受控于教,教师就必须摆正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二看学生是否能多向交流。多种对话关系必然导致多向交流,多重对话;如果学生羞于开口,不善于交流彼此的看法、体验与情感,教师就要进行心理疏导、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另外,还要看学生的思维创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思维,反思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表现,主要看学生在学习思维上有无创新。形象思维,能否通过回忆重现思维的表象、通过联想由此及彼、通过想象化实为虚;抽象思维,能否通过分析分解事物事理、通过综合整合事物事理的各个方面、通过概括抽象出事物事理的规律。总之,通过这些方面的反思,教师通过反观学生的学习表现,既反省了自己的教学,也学习了如何反思,不失为一条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除了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实践外,为什么还要进行教学反思之反思实践呢?这是因为教与学的反思实践侧重于某一具体内容的反思,反思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虽然也是自我培养的重要途径,却明显地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如果在教学反思实践之后,分别从自己的心理动力、实施条件、实践操作等方面再进行教学反思之反思,那么,教学反思就不再是侧重于单一的操作层面,而是从内到外全面地反省了自己反思的全过程,在找出规律的同时,自然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一)对反思心理动力之反思

  首先要考察教师的道德责任感。道德责任感强的教师,会自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在提高学生的同时促使自己的专业不断发展;得过且过的教师,是不会“自找麻烦”的。其次,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不是自觉的。教学反思有主动与被动之别,自觉进行教学反思,说明教学反思是主动的、不受外力左右而自动为之的,反思动机是强的;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说明教学反思是被动的、受外力支配不得已而为之的,反思动机是弱的。再次,要考察教学反思态度是不是积极的。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就会津津乐道地研究改进,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就有找到规律的可能,反思态度是端正的。消极地进行教学反思,就会毫无兴味地应付差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思态度不端正。最后,要考察教学反思行为是不是长期坚持的。教学反思也可以说是自找苦吃,不仅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甚至有时会感受到再揭伤口的痛苦。但是,如果反思意志坚强,坚持不懈地反省、改进、超越自己,就能感受到不断提高的喜悦。相反,只会重复自己。如果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能在道德责任感、动机、态度、意志方面反省自己并扬长补短,教学反思的心理动力就会大大地加强。

  (二)对反思实施条件之反思

  主要考察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方法。首先,需要考察教师的参照性知识(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没有参照性知识,就无法进行判断与评价,也无从收到反思的效果。因为,没有本体性知识,就无法考察学科知识的教学是否正确;没有条件性知识,就不能考察教学行为的依据是否科学;没有实践性知识,就难以考察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因此,反思中如果发现参照性知识不足,必须尽快地补充。

  接着,需要考察教师的反思技能。反思技能是指教师在反思中运用专业理论和经验顺利完成反思任务的活动方式;也反映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熟练程度与水平。教师运用反思技能的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取得理想的反思效果,如果没有反思技能,即使想进行教学反思,也不知如何进行,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因此,反思技能是实施反思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反思技能进行反思,主要是看反思技能的运用水平和熟练程度,如果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与程度,就要不断地提高;提高了反思技能,也就在技能上优化了反思的条件。

  另外,还要对反思方法进行反思。反思方法是解决教学问题和教学反思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为此,培根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就如在黑夜中摸索行走。”显然,对反思方法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思必有路,这路就是看反思方法与反思内容是否相适应。方法适应内容,为正确方法;反之,则不正确。

  (三)对反思实践操作之反思

  先要看反思实践操作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在反思实践操作过程中可结合学情考察,再要看反思实践操作是否合理有效。在这里,合理第一,有效第二,在教学中不择手段的“有效”是不可取的,真正的有效是以合理为前提的。因为,所有的教学及教学反思追求的都是教学的合理性,合理的才有可能合规律并真正有效,不合理就根本不可能合规律,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反思实践操作是否合理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教学目标与教学决策是否相适应。相适应,说明教学目标与教学决策是合理的,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学决策的实施是指向教学目标达成的,自然是有效的。不相适应,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学决策不妥,与教学目标不具相关性,于是就要迅速改变教学决策,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决策达成目标的有效性;二是教学目标不当,教学决策无法发挥作用,于是就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情,调整修改教学目标,使教学决策在达成教学目标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上述可见,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主要途径有三: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只要能结合教学坚持不懈地沿着这条途径走下去,就能在教会学生会学的同时,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会教的反思型教师。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02-08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03-06

地理教学反思02-07

地理教学反思(精选)07-05

地理教学反思06-10

地理的教学反思02-19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14篇)04-16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15篇)02-26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5篇04-16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1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