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2 17:40: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色蝈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1

  文章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所以整篇文章很有情趣。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

  但《绿色蝈蝈》这一堂课总的来说上得不那么理想,我想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的'原由吧: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二是教材处理不科学,贪大图全,结果目标太大等于没有目标,这也与第一点教训息息相关,对学生不够了解导致目标确定不科学,以后得出一个教训就是:一堂课要稳打稳扎,不贪多求快,完成一个任务是一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质不成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上课一开始情绪还非常饱满,但一旦学生出现状况,课堂冷了场就开始乱了阵脚,虚荣心在作怪,结果越是怕出丑就越是出丑,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补救而是消积放弃,只求早点上完了事,这是对自己、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由此可见,我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更别说调动学生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栏目的主持人,他会用多种方法去激活现场,带动观众,让整个节目跟着他的目标走,而绝不会让节目冷场。所以我离一个优秀教师的目标还差很远,今后得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要千锤百炼。

  这堂失败的课于我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2

  贯彻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

  首先,就是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入关于“蜘蛛”、“蝈蝈”等的两个谜语和“蝈蝈”图片的运用,由于内容和语言形式比较贴近学生的年龄,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事物特征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在备课中,充分收集有关资源和信息,借鉴学习其他人的先进经验而完善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作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其次,就是坚持教育新理念而创设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都力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如:

  关于“自主朗读法”: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散文。文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更能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概括,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评价等更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于“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作者笔下的蝈蝈是如此招人喜欢,作者凭什么了解蝈蝈的情况?”的设计和点拨。

  再次、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应用反馈——总结与巩固”的'教学思路给人以清晰明确的感觉,并一直把“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应用反馈”作为重点,师生的互动也围绕重点展开。

  最后、目标明确,教学定位恰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学习者却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相应的说明文知识,因此在教学知识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没有专项的说明文知识要求。但语文学习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为了以后的说明文学习,又适当的渗透说明文知识如“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的渗透。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时,我根据学情对教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感知”和“语言品味”两个环节,而“片段研读”被我删掉了。在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从文章中了解到绿色蝈蝈哪些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2、作者在文章中对绿色蝈蝈有哪些不同的称呼?这些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3、从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外表描写和不同称呼,可以看出作者对绿色蝈蝈怀着怎样的.情感?这三个问题逐个展开。教师并不着急去补充学生(甲)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认真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答案。在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的鼓励之下,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一篇科普小品文的教学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

  这堂课,我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创设了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实。

  亮点:成功地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4

  从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来看,我基本上完成了这四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教学效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教学理念的贯彻角度而言,每一个环节,我都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然而,相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而言,我的课堂教学语言显得过于简单,几近粗陋,看过录相之后才发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锤炼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相对学生而言,这节课基本成功,学生们真的很优秀;相比而言,教师则留下了许多遗憾,等待着在将来的工作中去改进,去完善。

  这堂课结束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的表现很好,而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由此,我发现这样一个真理: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奇迹的总是我们的孩子,留下遗憾的总是我们教师自己;

  由此,反思自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充满幸福感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5

  文章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另外,在金榜学案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

  既训练了学生语感。

  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从教十几年了,上了无数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没有一堂课比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它时常在我脑海中重现,提醒我艺无止境,自己的差距还有多远。

  那是几年前的一次课,虽初二家长会课件然是新教材,但我还是不慌不忙,心想,就凭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堂课算什么,随便上什么都行。

  我当时就选了《绿色蝈蝈》。应该说我还是用心准备了的,毕竟是在学校上语文公开课,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步骤包括课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1、导语:从轻快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到森林、昆虫。

  让学生回忆童年时玩昆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放松、让课堂活起来。然后,让一两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虫,这样做的目学案教学案例的是让学生明白,要介绍好昆虫并不容易,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习法布尔的文章。

  这样学习目标明确,效果也会好的多。

  2、资料助读:让学生了解法国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知识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找资料的习惯。

  3、速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生字词较多,为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并积累一些常用的词汇。

  我准备了幻灯片打算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一内容。

  4、精读体味:我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学生自己免费英语在线翻译说说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就用第二种方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蝈蝈的声音”和“蝈蝈捕蝉”这两段,学习作者拟人、比喻、比较的写法、生动的笔调。第三种方案出示3道思考题。

  让学生讨论,同样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动的文艺笔调。

  5、合作探究环节。

  让学生提出疑问,最好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拔。

  6、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能说出两个层面的收获,即写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学精神方面的,那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7、作业:模仿法布尔的写作方法,选择喜爱的英语四级听力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声音和动作特征。

  但课却上砸了。

  出人意料的糟,让我始料不及。当时我思维混乱:怎么会这样?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结果草草收场。课后我冷静下来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

  很多素质都不过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厢情愿把教学过程想得天花乱坠,把教学方法设计得尽可能新潮。

  但却没有想到学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该怎么启发,这一方面是因为太久了没教语文,对学生的水平有了陌生感。

  另一方面是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议论文素材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

  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二是教材处理不科学,贪大图全。

  结果目标太大等于没有目标。

  这也与第一点教训息息相关。

  对学生不够了解导致目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6

  七年级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绿色蝈蝈》课文后面有一个这样的练习题,即“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当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上的习性?”课文后的练习题是单元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同时课文后的练习题还告诉学生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根据我的了解学生在小学也学过类似的写动物的课文。基于此,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当场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文字,在写作中掌握文章写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至于教学思路,我决定这一课的主角由学生来唱,让学生自己从已知入手,通过回顾小学学习过的类似课文,来达到自主学习本文的目的。

  这节课因为有了我的主导基本上按我预计的那样顺畅地结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由旧知入手,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后,我作了一个小小的拓展,你们在课外还见过类似写法的文章吗?

  一石并没有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努力搜索贮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全班同学沉默了大约两分钟后,有两个语文成绩较好一点的同学说,“我看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看过郑振锋的《猫》”。我这下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呢?众所周知,无论是屠格涅夫的《麻雀》还是郑振锋的《猫》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文章的核心实质不在物本身,而仅把其当作一个感情思想的载体而已。而《绿色蝈蝈》所描述的就是蝈蝈本身,虽然作者在文章中透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敢情学生是把这两类文章的写作特征弄混了,学生还是没有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把这个问题暂且抛开来,继续把学生引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来。

  教学进行到结尾,学生开始写作训练,写有关自己喜欢的动物。

  “我想写我家的小狗。写我家的小狗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我想通过写我家的小狗表达我对小狗的感情。”

  “我想写猫。写我乡下爷爷家里的那只猫,写那只猫的外貌、生活习性,并通过我与猫的几件事来表达我对那只猫的难以忘怀”。

  ……

  好几个同学都是通过自己与动物相处的几件事来表达自己对那些动物的情感。

  糟,学生还是回到借物抒情的圈子里去了,而且以他们的思维本文的特点就是借物抒情,压根没把这篇文章的真正特点弄清楚!

  在教之前,我颇为踌躇满志,认为这堂课效果肯定颇佳。因为我无论是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是单篇思考都进行了整体思考,无论学生的已知还是学生的需求我也进行过反复斟酌,最大限度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但是教学的现实让我陷入沉思。

  教学是师生共同演绎的精彩。教师在上课前的确应该有一个统筹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不致于脚踩西瓜皮,但是这个布局一旦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发生矛盾时,我们教师不应该固执地坚守我们预设,不应当固执地忽视学生的需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信息,而应该及时地改弦更张,迅速地敏锐地捕捉这点小小的火花,并把它当成教学的新契机。诚然“抓住蝈蝈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小学学过类似文章是学生学好本文的一个上佳的`导火索,但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我们在教学之前的教学揣测,我们的教学是需要这样的拿捏。但教学目标不仅是我们教师生成的,更是学生生成的,另而言之,教学不是让学生入我们的彀,而是我们入学生的彀。其实在教学一开始学生就显现出对本文文体特点的拿不准的征兆,如果及时稍微调整一下思路:用比较的思路把借物抒情的散文与科学小品文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情境下再去把握本文的特点,学生一方面既能够顺着我的预设思路学习下去,另一方面又把临时生成的借物抒情与科学小品文写作特点的混淆克服,学生的内在需求就得到极大的满足。

  结束的教训,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之初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及时响应。记住,别让此情可待成追忆,要让惊鸿成精彩。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7

  下课铃敲响后,课堂任务刚好完成,我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课堂内容这么多,教学任务已全部完成;课堂气氛也热热闹闹的,似乎有一点新课改的样子。但仔细想来,这一节课内容确实比较充实,但在课堂上学生又究竟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多少东西,这些似乎都要打个问号。

  这节课我安排的内容确实不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所以我不得不计算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如果哪一个环节耽误了时间,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此以来,有些环节就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让大多数学生都认真思考细心领会。比如“品析语言,重点研读”这一环节,正是学生自由发言加深对课文熟悉程度的大好时机,但是我却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挑选了几个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只能“细心聆听”。这是不是一种失误呢?再如在“总结分享”这一环节中,本是打算让学生自己总结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还是我“主动”去完成的,这又算什么呢?

  细细想来,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少数人的课堂呢?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是否还差得很远呢?

  其实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当我真正地去操作的时候,又我行我素起来,这堂课的教学仍然是为了完成我预设的目标任务,只要有学生回答上来我就尽快地结束这个环节,让少数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多数人的思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近一段时间我们先是学习杜郎口,后又学习兖州一中,他们教学的共同点是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少数好学生,而是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的成绩突出了。因此只要我们能真正地关注全体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指日可待。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

  改变现况,莫让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课堂,这是我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会为之而努力。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8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上《绿色蝈蝈》,感觉甚是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

  (一)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字词。虽然学生预习过,但从课前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于是我花了大约15分钟的时间教读、巩固字词。从课后的听写信息反馈过来看,情况虽略有好转,但还是不容乐观。

  (二)花大量时间介绍作者法布尔与《昆虫记》。对于法布尔这样的花毕生精力于昆虫研究与写作的科学巨匠,生平经历的介绍对于学生应该有所影响,再说,《昆虫记》是下个学期要读的名著,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很有必要。

  (三)整体感知,效率太低。我预设了两个问题:

  (1)课文从几个方面描述蝈蝈?

  (2)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哪些?照理说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而且预习过,但我叫道的学生(中等生)没有答好,不知什么原因,第一个学生从第二个问题答起,而且回答得非常不全面,我连叫了几个学生,才把全部称呼才找出来,我乘胜追击,追问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不断变换称呼,这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才逐渐搞清楚了这个问题,说明了作者把绿色蝈蝈当做人来写,当做朋友来写,表达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作者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昆虫和谐相处的美好意愿。这样纠缠之后,一节课就就所剩无几,完了。

  (四)、教师对教学程序与文本不是过于熟悉。课堂教学效率要高,教师必须对教学程序与环节烂熟于心,但我这两节课不是这样,比如说,在讲了整体感知的第一个问题后,我却马上过渡到声音的具体描述,并把重要板书屏显出来,这违背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又比如说,在没有很详细感知本课科学小品的基础上,就出示了辞海里一段绿色蝈蝈的说明文字,让学生感悟本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文本的细读对有效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对文本不是很熟悉,比如说,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绿色蝈蝈声音特点的语段,我就不是特别熟悉,只好与学生一起阅读学习,讲起课来也不是很流畅;又比如,我对第五自然段写蝈蝈捕蝉的语段也不是很熟悉,最后我舍弃了这段传统课堂必讲的重点语段。要把精华授予学生,让学生上课有所得,教师课前一定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独特的理解,上课之间一定再熟悉课堂教学程序与有关环节,抵抗遗忘。

  (五)对教学思路不是太清晰。()教师备好课后,做好课件后,对教学内容与思路一定要再做细致的审视与思考。但我发现这节课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致教学遗忘了一些环节,重要的内容便无法讲深透,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2、关注学生预习,加强对学生预习监督。语文教学预习非常重要,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逆与成败。以前,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数量,没有关注学生预习的质量,不能让学生为预习而预习,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方法指导外,还必须警醒学生不能抄袭参考书,要自己诚信预习,真正为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服务。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课前要厘清教学思路。虽然备课时已经梳理了教学思路,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时间一久,很容易遗忘,因此,课前教师要再次厘清教学思路,对教学的课件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审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有关问题都逐一做细做密,并用过渡语勾连起来。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 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先展示教学目标、阅读指导,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鉴于本课生字词较多,又是初一学生,所以在字词检查上花了一定时间。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速读课文,记住主要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堂实践也有效地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我又想到本文的语言鉴赏也是一个重点,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两个问题都讲清楚。结果,由于对时间的把握还不过充分、准确,导致对语言的鉴赏时间不够,草草结束。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10

  从教十几年了,上了无数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没有一堂课比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它时常在我脑海中重现,提醒我艺无止境,自己的差距还有多远。

  那是教了几年政治后重新教语文的一次竞赛课,虽然是新教材,但我还是不慌不忙,心想,就凭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堂课算什么,随便上什么都行,我当时就选了《绿色蝈蝈》。应该说我还是用心准备了的.,毕竟是第一次在学校上语文公开课,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步骤包括课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绿色蝈蝈教案09-17

蝈蝈与蛐蛐教学反思09-18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10-06

《绿色蝈蝈》教案(汇编15篇)07-16

《绿色蝈蝈》教案(集合15篇)07-09

《绿色蝈蝈》教案汇编15篇11-02

初一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10-18

七年级《绿色蝈蝈》教案10-19

小学美术《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09-15

七年级《绿色蝈蝈》教案12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