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教学反思(精选8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过河》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过河》教学反思 篇1
《过河》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创设了“学生过河”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体现了“寻找疑问—发现疑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汇报结果”这一教学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从中发现数学疑问,再提出问题,接着让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时候孩子们通常会想到的是分步算式,接着又小组合作交流,“能写成综合算式吗”这时就有部分孩子出现这样的算式:29+25÷9,接着老师就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自主发现问题所在,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时候这样写出来就是不正确的,同时给孩子们介绍新的工具“小括号”,并让孩子知道:有小括号的时候,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个时候再让孩子们列算式,就会列出正确的:(29+25)÷9,而且也知道了运算的顺序了。接下来在闯关练习中让学生们先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疑和提出疑问后的思考,同时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线,在各环节老师穿针引线(提醒为导疑—导思),关键处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3、新课部分,在‘问题情境’的牵动下,当孩子们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后,又鼓励学生大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得以加强。在学生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诸多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
4。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直观、形象、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并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过河》教学反思 篇2
北师大版《过河》这一内容,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将单一、枯燥的计算融入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然后独立试做。学生会出现分步进行计算的式子。29+25=54(人)54÷9=6(条)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让学生互相讨论所列算式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发生了认知冲突,由此体会到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先算的部分,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过河》一课时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让情境创设变得形式化了,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比重。
二、急于求成,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小括号的含义就让学生应用。
三、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小括号的含义,但是我通过教学觉得单从一道计算题中理解起来是不难,如5×(36—29),(83—35)÷6,学生都知道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可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就不会了。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亲自探究自己出现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好的理解小括号了。应用起来也就不难了。
《过河》教学反思 篇3
“过河”这一课教学设计,是以新课程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为主线来进行的。课后,回想自己曾经上过的计算课,引发出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变传授知识为探索生活问题,计算题有了类似生命的意义。
过去,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由老师告知的,学生通过反复做题来遵循、记住运算的顺序,至于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那学生会说:因为书上是这样规定的。在新课程标准中,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现在的数学,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在教学中,孩子们想解决其他小朋友提出来的问题,求“需要几条船呢?”,此时孩子们头脑中的29+25绝不仅仅是一个孤零零的算式,他们想的是需要先求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才能把这些人每9人去乘坐一条小船,最后再求出需要几条船。学生在课堂中慢慢体会到情境中先算加法的必要性,可是在混合运算算式中,25+29÷9或者29+25÷9孩子们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推断出应该先算除法,这样矛盾的情境就产生了。孩们就努力想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他们马上想到用小括号将29+25“保护”起来,其实,这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基础联系密切,我知道他们是有能力把这个矛盾解决,这一点我是心中有数的。还有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的是“剩下的树可以怎么种”的问题,孩子们意识到必须先算出现在还剩下多少棵树,才能实行怎么种树的方案,这又要先算出混合运算算式中的减法部分,那么又有了运用小括号的必要了。通过过河租船这个生活情境的设计,能清楚的看到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我也更加感到: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应由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具体有用生活情境去自主探索、自主建构来实现的重要性。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充分运用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建构新知识体系。
今后的教学,真的要致力于情境的创设,致力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样的知识积累才会是鲜活而永久的。
二、练习设计要做到让学生有闪现思维亮点的机会。
在本课中,练习的设计,我力求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练习的第1、2题比较基础,主要是由学生理解体会式题中小括号对运算顺序的改变作用,第3题我设计的“下面算式中,哪些算式中的小括号不需要使用也能保证运算顺序不变?”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参与讨论争辩,然后又在全班发表见解,目的就是要充分显示学生思维的亮点,让每个孩子积极思考。而我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也确实看到了孩子们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会用“反证法”来证明问题了:在(16——8)×4中,一位孩子说:“16减不了8×4的乘积,所以当然不能去掉算式中的括号啦!”还有在72+(42——6)这一题中,有一位学生进行了计算,比较了算式中有括号与无括号得数都相同,就大胆发表了“此题如果去掉括号,运算顺序改变了,而得数不变”的见解。在座的老师对他都投以赞赏的目光。还有最后拓展运用的“种树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学生的方案很多,思维又一次达到了高潮。个个都把算式列出来,想到黑板上来写给大家看。我想: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兴致勃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感情,并自发地运用一些对于他们来讲比较高深的数学思想,创造一些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会有意想不到的思想上、知识上的收获。
总之,新教材的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后面的“解决应用”也为教师提供了大块的创造空间,我将继续精心设计,组织好数学课堂活动,用好教材,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有用的数学,成为有创造性的小小数学家。
《过河》教学反思 篇4
北师大版《过河》这一内容,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通过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得出正确答案,并体会小括号在这类题中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分析、筛选、整合数学信息的能力培养过程,在探究过正中,让学生独立发现有些问题利用已经无法解决,让学生体会“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解决当前问题该有多好啊”的焦急心情。这时候抛出新的知识—小括号,说明小括号的作用,这对于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啊,学生很快能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并运用到以下的数学题目中。
教学时,我先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算,安排的口算内容是前两节课所学的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构建,并未今天所学新知识埋下伏笔。我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其中,重点对“限乘”“至少”这两个词进行体会,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两个词的重要性,通过理解,帮助学生们将这个数学问题转化为以前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解答出来。这个过程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题能力。这个环节攻破之后,学生会因为认真思考获得正确思路而欣喜,这是我将解题要求提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列成:29+25÷9, 试着让学生自己利用前两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这样列式是否正确,和我们预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学生遇到了新的问题,这时候先不要急于将小括号介绍给学生,先让学生体会困难,这样能让学生对新的知识—小括号印象更深刻,然后再把这位新朋友介绍给学生,说明小括号的作用,学生这时已经急于将小括号运用到题目中了,让他们尝试小括号的用法(小括号以前出现在语文中,学生不陌生,但出现在数学算式中还是首次)。
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我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尝试“做一做”,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括号的用法,结合之前所学计算混合运算的规律,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情况怎么办?这一过程不仅考察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能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总结之后,带领学生做习题,感受利用总结的结论做题思路更清晰,更迅速了。
总体上讲,这节课基本上到了我的教学目标,但是部分学生对于“限乘”“至少”等词汇理解还有欠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一两日就能形成的,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要加强练习。
不足之处是,对题目中的预设设计不够充分,没有对其他解决办法进行系统分析,从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所设计的预设没有遵循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如果在做教学设计时能将学生会出现的各种预设都考虑进去,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得到最佳方案,并让学生自己选择更容易理解,处理更简便的方法,我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过河》教学反思 篇5
《过河》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本课是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从中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备课时,我思考着两个问题: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引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如何让学生体会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进行了如下教学:首先创设过河情境,让学生从中找数学信息,并提问: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几条船?问题提出,为了让学生懂得筛选有用信息,我要求学生把对应的信息与问题完整地说一说。接着要求学生列式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分成两个算式:29+25=54(人),54÷9=6(条),这里我重点追问:为什么先算29+25=54,表示什么意思,54÷9=6又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要求需要几条船?需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里面有几个9就需要几条船。这也为后面综合算式铺垫。分步完,我又请列综合算式来写:29+25÷9=6,我一问这样可以吗?大家一致认同。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和学生一起算,有加法又有除法,我们先算什么?聪明的同学马上受到启发:要先算除法,刚刚我们要先算加法呀,不对呀!这时我多请几个同学来说,让学生明白我们这样列式不对,我们应该先求一共有几人即29+25=54(人)。那怎么办呢?到底怎样才能先算加法呢?知道的同学马上说加小括号,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在这里体现得一清二楚。然后我就顺势引入小括号:没错,我们可以请小括号来帮忙,就可以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比较不满意的是在解决问题时,我局限于学生列式计算,其实应该让孩子先画图,先通过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信息,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比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画图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引起重视的!
《过河》教学反思 篇6
课标中对低年级识字教学实施的建议是这样写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课标中同时也提示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学手段应形象、直观、多样。这是我在备课之前、备课之中一直在反复思考的点。
在理解本课难点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先各抒己见,然后再统一认识,这样既重视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很有好处。在解决课后问题时,(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他们说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对我说,把我当成老马,我做出相应的肯定,那一刻我们彼此感觉特别亲切 。学生很喜欢结合实际的拓展部分,当他们说不到点子上时,我随机举了个例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最大的不足是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简练,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时间过长,造成课堂的拖沓。
有人说:教师站得有多高,我们的学生就能看得有多远。因为,语文课我们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思考者,带着我的思考,走进文本,走进学生??
《过河》教学反思 篇7
过河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内容。本单元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本课教材创设了“学生过河”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猜测→尝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不足之处:我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小括号的含义,但是我通过教学觉得单从一道计算题中理解起来是不难,如5×(36-29),(83-35)÷6,学生都知道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可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就不会了。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亲自探究自己出现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好的理解小括号了。应用起来也就不难了。
《过河》教学反思 篇8
本课我巧妙地设计学生喜欢的情景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究知识的新天地,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体现了‘寻找疑问—发现疑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汇报结果’这一教学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从中发现数学疑问,再提出问题,接着让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时候孩子们通常会想到的是分步算式,接着又小组合作交流,“能写成综合算式吗?”这时就有部分孩子出现这样的算式:29+25÷9,接着老师就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自主发现问题所在,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时候这样写出来就是不正确的,同时给孩子们介绍新的工具“小括号”,并让孩子知道:有小括号的时候,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个时候再让孩子们列算式,就会列出正确的:(29+25)÷9,而且也知道了运算的顺序了。接下来在‘做一做’的练习中让学生们先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疑和提出疑问后的思,同时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线,在各环节老师穿针引线(提醒为导疑—导思),关键处忘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灵动课堂模式最主要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究的活动过程,练习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多角度的巩固强化新知。
3、新课部分,在‘问题情境’的'牵动下,当孩子们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后,又鼓励学生大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得以加强。在学生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的不同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诸多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灵动课堂上尤其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以及交互式等展现知识的过程,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丰富的课件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并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过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过河》教学反思03-09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02-23
《小马过河 》教学反思03-30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03-13
《过河》教学反思15篇03-09
《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范文01-18
《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01-18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15篇04-04
《小马过河》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01-27